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桌有多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桌有多长》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 “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二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本班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事先预计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9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教师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 总之,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题:我们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测量物体。
二、讲授。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在这里若出现大多数学生已经很熟练地说出xx“厘米”,在后面的学习中请学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么?
【这部分安排,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在学生估计得数后,求证一下,(先避开用尺子,给个假设)如果不用尺子,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呢?展开讨论,再由各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
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经过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
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尺子)生3: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激起其他学生关注。)
教师再讲讲cm的含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教师在学生开始估测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解答。请学生说,我们的桌子单位是xx厘米。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生: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
师提醒: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师: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 引出厘米的长度。)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
学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0~1就是(生:“1厘米”)。
在黑板直尺图上用彩色笔画出0~1之间是1厘米。
以抢答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等问题。(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对最难的问题答对者以奖励,激励大家多思考。)
(4)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是1厘米长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多给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说明最好从0刻度量起。并找一人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跟着演示一步步说明要求: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大三角形(等腰)的一个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师: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就是大约几厘米。
三、练习。
1.铅笔长( )厘米。
2.打开书看第15页第3题,判断谁量得对。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出错误原因。指出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测量也是对的。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
师:学完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节课,知道了我的课桌有多长,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有厘米,厘米也可以cm表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也可以从整刻度开始,1厘米有多长,等等。
课后反思
上完课发现,学生已有的基础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发情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面对突发事件,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课桌有多长》教案 篇2
下午好!下面我就结合今天所授的《课桌有多长》这一课谈一谈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教学理念:
1.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建构数学结构。
2.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
学习数学尽量要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玩数学、用数学”。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具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自己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常用方式。
4.多元化地评价,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中,帮助弱视孩子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不断发展。
二、教学风格:兴趣+灵活+扎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常常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灵活即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扎实就是在教学中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目标落实。
三、本课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深刻地理解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厘米到底有长”作为核心目标而展开。共设计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交流,认透厘米”、“动手实践,学会测量”和“拓展延伸,唤起期待”这四大版块,这中间又包括9个活动, 它们层层递进,每一个活动都服务于“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目标。在活动二寻找并说透1厘米的环节中,我采用设疑法,让学生层层剥开知识的灵魂。在活动五认识几厘米出现争论时,我引导学生用数学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认识厘米”和“学会测量”这两大版块中,学生主要用了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实践法,充分地经历“厘米是长度单位”的建构过程,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认知。
四、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删繁就简
《厘米的认识》这一课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得很简洁,那就是:深刻地理解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厘米到底有长,这同时将其定义为本课的难点。我没有把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作为难点去设计,主要考虑就是:学生已有了很多丰富的'测量生活经验,我们不需要强求孩子说出测量的方法,他只要会测量就可以。 因此,我在设计所有的教学环节时就为这一目标而制定——“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到很多的1厘米;“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紧紧抓住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巩固和应用“厘米”的单位意义;4道基础练习很简单,但重点突出,就是搞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是从应用的角度巩固“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从另一方面说明“厘米”这个单位的意义;障碍情景中,在巩固教学目标的同时,找到计算物体长度的技巧……可以说,每个环节都围绕着“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教学目标进行和发展的。
2.以辩论的形式研究透困惑。
辩论,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形式,更能全面锻炼和展示一个学生思维。本节课,我尝试着运用辩论,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然后碰撞,最后撞出美丽的火花。在“铅笔的长度到底是4厘米还是5厘米这个环节中”。其实,学生出现的第一个答案是正确的,但是,我并没有急于肯定,而是等待,果然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两种意见僵持不下时,我有效地引导学生――“不是谁的声音大谁就说得对,我们研究它的长度要与1厘米的长度结合起来”,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的辩论有话可说。
3.多元评价促使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
本节课中,我既有对个人随口而出的“你真会观察”、“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你是生活的有心人”“你像孙悟空一样有一双火眼金睛”“太棒了”这样的赞赏之声,也有对个人“交流的时候要把腰直起来”“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这样自己的认识才会更深刻”这样的温馨提示,还有对全班学生的“你们真的很聪明”“也太厉害了吧”这样由衷的赞许声。同时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我设计了“看谁爬得高”这个评价台。同时评价台紧密地与本课的教学内容相吻合,在最后评选最佳小组时,既是对学生小团体的肯定,又复习并巩固了“厘米是长度单位”这个核心目标。
(二)不足:
整节课上下来感觉还不够细腻,让人有一些遗憾或者感觉蹩脚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落实得还不够扎实。学生虽然基本上都能测量出物体的长度,但是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有的学生把尺子放斜测量结果数据就不正确,这主要还是在师生共说测量方法时,没强调清楚“测量时要沿着物体的一条边测量”。
2.评价台“看谁爬得高”的作用没有完全挖掘出来。
《课桌有多长》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教案-课桌有多长。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电化教具:电脑,投影仪。
学生学具:直尺,提供了两道测量题目的.小纸条(上课前老师事前准备好的)
二、 创设情境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课桌的长度的?”
学生提出各种量法,例如用手,用铅笔,用笔盒……
2.实际测量:
分别统一用手量,然后再统一用铅笔,用笔盒量,把学生测量的结果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3.根据测量结果,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4.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这种工具的时候,测量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学生想到了直尺。
三、 建立模型
1.初步认识直尺
幻灯片出示一直尺,让学生观察,从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刻度,刻度值,单位
2.进一步认识直尺
从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长度吗?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吗?
从哪个刻度到6cm这个刻度才是6cm的长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课件,出示一些测量的错误示范,让学生讨论错在哪里,从而感受正确的测量方法。
B 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总结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四、 理解与应用
1.试试测量小纸条中的第一题。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测量方法,用投影仪投影测量过程。
(通过亲手操作初步实践刚才总结出来的测量方法)
2.测量小纸条中第二题。
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进一步体会测量方法)
五、 提高拓展
播放课件,展示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而是从2刻度开始测量的情况。
学生讨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又应如何正确读数。
六、 作业
1.书p15 1、2
2. 《自主练习》p6
《课桌有多长》教案 篇4
板书设计:
桌子有多长
4拃 6枝铅笔 3个文具盒
厘米 cm
6.2.1课桌有多长
主备教师:丁亚东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P51-52页。(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软尺、卷尺等
学生:尺子、铅笔、橡皮、曲别针、小棒1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课桌,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课桌的面是什么形?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摸一摸桌子的长,用手比划一下桌子的长。 那除了我们能用手比划桌子的长,你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师:说一说你用什么工具量的? 师: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量的结果是多少? (预设如下)
1:我用手量的,有5个手掌那么长。
2:我用书量的,有2本半书那么长。
3:我用铅笔量的,有3枝铅笔那么长。
4:我用尺子量的,有4把尺子还多一点那么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
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尺子。(教师出示实物直尺。)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 出示课件尺子图:
观察尺子,你看到了什么?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两个人比一比,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1格,是不是一样长?
2、认识厘米
这1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表示。指导看书体会一厘米的长度。
帮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尺上还能找出这样的一厘米吗?
3、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曲别针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曲别针的一端,看曲别针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曲别针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曲别针,再轻轻地抽出曲别针,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 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① 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3刻度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4刻度是几厘米?从2刻度到5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5、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1)引导示范。(课件)
师:怎么正确地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我们来大屏幕。首先,我们要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谁来说一说这支铅笔有多长?
学生看大屏幕,说出三角板的高度,菱形纸的长度
(2)学生试量小棒的长度
6、量一量、画一画。
(1)量一量书上的线段有多长。
(2)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三、利用新知,动手实践
1、估一估、量一量。
拿出自己的铅笔、橡皮、玩具盒。
先估计大约有多长,然后再量一量,并把数量填在表格中。
2、画一条长8厘米的线。
画好后同位互相检查。
3 、看图说一说图中测量的物体各长多少厘米。
4、哪辆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在能通过的汽车下面画√
引导学生观察桥的高度和汽车的高度,然后做出判断。
5、思考题:想一想,怎样用下面的断尺子画出一条长6厘米的线? 学生讨论后汇报方法。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课桌有多长》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方法,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地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谜语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你能猜出吗?课件出示:有面又有口,有脚没有手,书包吃肚内,自己不会走。(课桌)是的,课桌是我们每个同学的好伙伴,它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课桌有多长。(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自由测量。
(1)估。请估计或比划一下课桌有多长。
(2)量。自己选择一件物品进行测量,记录结果。
(3)汇报。让学生说出自己测量的结果。
(4)为什么一样的课桌量出来的`数据都不一样呢?分析原因:因为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有的用书测量,有的用笔测量,还有的用手测量,所以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那该怎样测量呢,我们来听听智慧爷爷怎么说吧!适时用课件出示智慧爷爷的话: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
2.认识测量工具和厘米。
(1)介绍尺子。测量物体的长短一般都用尺子。尺子有很多种(课件出示常用的尺子:三角尺、米尺、圈尺等,简单介绍各种尺子的名称、用途),我们手中拿的是直尺,课件出示直尺的放大图。
(2)认识直尺。请大家仔细观察手中的直尺,你发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的意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完整介绍:直尺上标有许多刻度线,0表示开始,每一大格表示1厘米,每一大格之间有10个小格。尺子上的“cm”表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小结: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也可写作cm。
(3)认识1厘米。师:从刻度0到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能比划1厘米的长度吗?找一找身边的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指甲宽约1厘米,图钉长约1厘米。师:在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生:从1到2,从5到6……
小结:直尺上两个相邻数字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4)、认识几厘米。数一数,从0到2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到8之间呢?猜一猜,从数字2到5之间,6到8之间,0到6之间分别是多少厘米?同桌互相说一说。比一比,4厘米有多长?5厘米有多长?
3.量铅笔。
(5)自己动手测量自己写字的铅笔有多长,量完后请一学生上台展示,大家评论。
(6)出示小熊量铅笔图,说一说它量对了吗。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第一幅图:铅笔的一端没有和0刻度对齐,所以是错误的。第二幅图:量对了。第三幅图:从1开始量,最后到6就该用6-1=5,长5厘米,不是6厘米,读数错了。第四幅图:对了。出示智慧爷爷说的话: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是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量一量,画一画。完成教材第51页问题三。对于画4厘米长的线,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相邻两个数字间的长度是1厘米,所以只要画出4厘米长都可以。
5.小练习。用尺子测量一下课桌到底有多长。小结: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物体两端所对刻度的差表示物体的长度。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画一画,然后交流自己的画法。
五、拓展提升
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
2.下面这把尺子可以直接量出哪几种长度?可以直接量出3厘米、5厘米和2厘米。
六、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3、4、5题。
学生猜谜语。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教师出示尺子,学生观察汇报,发现尺子的特点。仔细观察,发现并感受1
cm的实际长度。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发现测量的方法。动手操作,画一画。学生回顾课堂内容。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1.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2.画线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组织教学,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
不足之处:在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时用时过多,导致后面时间过紧。测量方法的指导不到位。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手,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课桌有多长》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并会用”长短“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那么长”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我们要在本节课开始学习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虽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初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但1厘米有多长还不是很清楚,还没形成表象,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长度单位的表象。所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利用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厘米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夏天到了,万物复苏,各种草啊、花啊、树啊,欣欣向荣,生长旺盛。每当看到这些,我就想知道它们有多高?看到菜园里的黄瓜、丝瓜就想知道它们有多长?我怎样才能知道它们多高?多长呢?
生:量一量。
师:是的,我们想知道物体的高度,长度时,只要进行测量,就能得到答案。淘气和笑笑他们想知道课桌有多长,也进行了测量,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如何测量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课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学习新知
1.出示PPT(淘气和笑笑测量课桌图),学生观察图,讨论交流。
师:他们分别用什么进行测量的
生1:笑笑用手拃,淘气用铅笔
生2:他们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
师: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测量的结果。笑笑测得是四拃,淘气测得是五支铅笔那么长。同样一张桌子,两个结果。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生1:太乱了,别人听了会糊涂。
生2:应该用同一种工具,这样测出的结果就不会糊涂。
师:如果让你选择测量课桌长度,你会怎样测量呢?
生2:我会选择用拃测量。
师:老师和你一起都用拃测量这课桌,你愿意吗?
生2;老师,我不愿意。因为你一拃大,我一拃小,虽然同样用拃,大小不一样,结果也会不相同。
师:现在发现统一度量单位有多重要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发明了尺子。同学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呢?(生:卷尺,直尺,三角尺、
设计意图:通过淘气和笑笑测量课桌有多长这个情境图,进行交流探索发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出示测量工具(直尺)
学生观察直尺,并回答问题。
直尺上有什么?这些有什么意义?
生:数字,刻度线,cm
师:在这里0表示起点,0刻度线,cm它表是单位
3、认识1厘米
(1)、师:你知道多长是1厘米吗?让学生说说1厘米有多长
(2)、从0刻度到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1到2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让学生说说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3)、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4)、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5)、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合作)
设计意图:通过感知1厘米有多长,延伸到其他长度,运用多种感官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4、出示PPT(四只小熊测量铅笔图):让学生判断,它们做法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小熊的测量过程以及测量结果,让学生体会如何才能正确进行测量,以及如何读测量结果。
三、巩固练习
1、
2、说一说各是几厘米。
3、哪辆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在能通过的汽车下面画“√”。如果想让汽车都通过,该怎么办呢?
4、想一想,怎样用手中的“断尺子”,画出一条长6厘米的线。
设计意图:通过有更次,多角度的练习,巩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练习题的设计灵活多样,突出知识重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经历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引导学生借助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长的表象。正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的问题,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老师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要领和正确度量长度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利用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厘米的理解。
- 相关推荐
【《课桌有多长》教案】相关文章:
铅笔有多长教案04-01
《花边有多长》反思03-01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05-22
《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05-13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01-21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02-02
《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01-02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04-09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