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中的平均数》说课教案

2021-07-03 教案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

  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于给出若干个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度和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再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三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于是,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和执教班级的数学陈老师比身高,引出一个结论:“因为史家小学的陈老师比府学小学的王老师高,所以史家小学的老师比府学小学的老师高。”让学生判断这个结论对吗?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认为两校老师比身高是跟每个老师都有关系,要看整体,不能只看王老师和刘老师两个人。我又追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有的学生回答把两个学校所有老师的身高相加再进行比较。后又发现两校教师人数不同,这样比整体不合理。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光看王老师和陈老师两个人或比两校老师的身高总数都不能比出哪所学校的老师高一些,怎么办呢?看来要找一个新的标准,再进行比较。这个新标准就是 “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比身高”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地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在课的结尾部分,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府学小学教师平均身高是164厘米,史家小学教师的平均身高是162厘米,史家小学的数学陈老师一定比府学的数学王老师矮,你认为对吗”的讨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对“平均身高”的理解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之后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已有些疲劳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幽默动画“小陈应聘”,结合里面提出的一些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一方面,结合题目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另一方面,体会到极端值对平均数的影响。

  总之,我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初步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统计中的平均数》说课教案】相关文章:

《统计》说课设计08-27

《统计》的说课设计08-12

《统计——求平均数》评课稿10-03

统计说课教学设计05-28

《统计》说课设计参考08-28

《统计》说课设计范文01-25

生活中的夹子的说课教案03-07

生活中的快乐说课教案12-07

统计——折线统计图(一)说课设计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