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教案 1
【设计说明】
这篇生动感人的小说,学生很容易读通,但不容易深入读懂,因为时间和空间与我们的学生相距太远了,且亡国之痛更是一种陌生的情感。因此,教学在一系列的问题讨论中层层深入,意在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最后的扩展阅读使学生由法语回到了汉语,体味中国人对祖国语言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的氛围。
2、圈划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理清他的心路历程,并探究其变化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的分析及学生的移情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探析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心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播放《思乡曲》导入: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从1913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整整九十年了,它也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一课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习表现人物的情感的方法。并体验在这一课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讨论: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是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三、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路历程
1、导: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
2、思:在这一过程中,小弗郎士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的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很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四、朗读前一部分课文,注意读出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一、品读体验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
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
2、提问朗读的同学: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3、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课文录音片断。在这一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播放课文录音片断。
(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4、我们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5、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6、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学生各抒己见。
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老师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教师朗读(随放背景音乐)。
二、迁移提升
1、教师引导:
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以情夺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国母亲。
2、学生阅读补充材料: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
3、请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⑴ 找出祁瑞宣老师在这一课上的反常举动。这一系列动作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一种心情?
(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⑵ 比较一下,韩麦尔老师和祁瑞宣老师有什么异同?
(他们都是爱国的,都是行动上被迫的放弃,感情上永恒的坚守)
⑶ 假设你是祁瑞宣老师的学生,请描述一下在这一堂课上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各抒己见。
三、总结新课
同学们,国破的痛苦该由全民族共同承担。韩麦尔先生说得好,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人们在救亡的心态下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都在迫切地寻求发展。它不靠别人,靠我们自己,特别是靠我们朝气蓬勃的少年,世界是你们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中。
四、布置作业
续写课文,提示:
1、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2、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3、结构要完整。
【板书】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鸽子
怕骂、贪玩────惊诧────难过、懊悔────悲愤
(幼稚)────────────(成熟)
《最后一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题目)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
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⑵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 ,想象故事情境, 体会文章主旨。
5.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最 后 一 课
小弗郎士 变 韩麦尔先生
亡国痛
民族魂
爱国情
《最后一课》教案 3
目的要求
1、了解写作背景;
2、掌握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初步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文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理解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3、初步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阅读法,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文,简介作者:
都德,法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是《小东西》。
《最后一课》代表了他小说创作的新境界。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挟 ( ) 祈祷( ) 惨( )白哽( )
2、解释词语 :
征发 思量 诧异 惨白
三、引导学生作了解性的阅读。
1、范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
2、讨论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理清小说的脉络,划分课文的结构
四、进行理解性阅读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讨论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步骤
①第一节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小弗郎士的贪玩和不爱学习,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平时的严厉; 这些景象,比分词有趣多了-------集中表现小弗郎士的幼稚。
②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有哪两处?有什么作用?
(两处: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点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③小弗郎士是不是非常贪玩呢?
明确:不是,可我还能管得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能够觉悟的基础。
④第四节写布告牌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写最后一课做准备。
⑤讨论分析两年来坏消息、挤的作用。
明确:两年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坏消息指小弗郎士能感受到的普鲁士侵略带来的灾难;挤表现了人们对布告的关心,暗示了事件的重大。
3、小结第一部分内容。
通过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小弗郎士的贪玩、幼稚、不爱学习、不懂事,可还能管得住自己,点明了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暗示今天的气氛不同寻常。
4、讨论第一部分这样安排结构的作用。
明确:和后来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彻底转变形成强烈的对比,可以看到小弗郎士由幼稚变得成熟、懂事的发展过程。
五、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划分第二部分层次。
第一层(从平常日子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写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从我正想这些的时候到我真永远忘不了),写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2、速读第一层。
3、讨论:为什么写平时上课的情景?
明确:总------平时上课喧闹的一贯性;
也------吵闹的声音很大。
------- 为写今天上课与往日的截然不同做对比,表明
教学步骤
今天的不同寻常。
4、随文指点讨论偏、都的作用。
明确:偏:表明事实跟所希望的相反,形成了对照。
都:和平时形成了对比。
5、体会韩麦尔先生的踱来踱去。(表明他内心活动剧烈,难以平静。)
6、体会最使我吃惊中最的作用。
明确:把这堂课的不寻常推到了极点。
7、归纳这一层。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烘托最后一课的庄严、悲愤的气氛,表现了最后一课引起的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六、布置作业 :
1、阅读课文。
2、整理笔记。
3、作业 纸。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上 去得很晚 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幼稚、贪玩、
学 想别上学 天气、画眉、普鲁士兵 不爱学习、
路 还能管得住自己 跑 上气不接下气 不懂事、
上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交代时代背景 还能管住自己
布告牌-------制造悬念
上 学生纪律
课 老师态度、穿戴 对照铺垫
前 听课对象
教后记
《最后一课》教案 4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 。
2.了解小说的常识。
3.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重、难点】
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点,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学常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 ) 闹 chà( ) 异 ào( )悔 qí dǎo( )( )
gěng( ) 住 钥匙( ) 踱( ) 郝叟( )( ) 督学( )
2.理解词义。
诧异: 祈祷:
宛转: 懊悔: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通读全文,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从“ ”到“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 和弗郎士的 ,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 ”到“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 。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三部分,从“ ”到小说结尾。写 。
2.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初识人物。
1.初识小弗郞士,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课堂上的小弗郎士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
3.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4.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反思】
《最后一课》教案 5
〖创意说明
依据小说的文体特点,由老师抛出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变换“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顾小说的有关文体知识。
按下列次序设计追问: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的中心→两类环境→情节阶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式。
(屏幕显示)
二、读析解惑
1、理读课文,明确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情节四阶段。
2、析读课文,重点分析体会文中刻画人物的`几种方式,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值得玩味的词、句并进行品析。
4、诵读课文,选自己最欣赏、体味最深的文字来朗读,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处理朗读细节的。
5、挑读课文,让学生就自己发现的文章中有价值的、估计其他同学难于发现的亮点互相有疑而问,挑起同学研读课文的兴趣。
6、写读课文,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视觉塑造了韩麦尔的形象,请同学们试转换角色,站在韩麦尔的视觉角度来写小弗朗士。譬如:“唉,这个小弗朗士,他总是迟到,可怜的孩子,他一定不知道这是他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7、比读课文,比较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完成下面填空题:
(引文见“资料整合平台”)
两文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以_______为主题。不同点很多,两文的教师都离开了岗位,课文的离开是_______的,选文则是________的;两文中的人们都向侵略者做了抗争,课文以上好最后一课为抗争,选文则是_______作为抗争;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选文表达的感情是没有伤感,没有悲哀,没有迟疑,没有顾虑,有的只是________地抗争;课文体裁是_______,文中的“我”(小弗朗士)是虚构的,而选文体裁是________,文中的“我”则是_______。
《最后一课》教案 6
创意说明
这篇文章“爱国”主题显而易见,学生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依据“我”(小弗朗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从依照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而后,逆向探讨本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何不完美的角度, 理解此文写作技巧。
这个教案实际是由两大板块组成,以体现“整合性”“自主性”的教学原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课外搜集的爱国主题的小故事顺势导入)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一个民族能够孕育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 是啊! 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明确文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爱国情感的?
2、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三、揣摩体味
抓住“怕”“诧异”“懊悔”“明白”四个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理解说话。在揣摩说话中适时概括出人物性格。
提示:不要局限于文中某一句话,要统观全文,整体把握。
1、以“‘我’怕……”为格式说话:
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不守纪律的小调皮)“我”怕他问我单词,因为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不爱学习的落后生)
2、以“‘我’诧异..”为格式说话。如:“我”诧异今天开始上课时没有喧闹声。“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没拿着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不仅没用戒尺打我,还对我很温和。“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我”诧异今天教室里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3、以“‘我’懊悔……”为格式说话:
如:“我”懊悔从前没有好好学习,自己什么都不会。我懊悔没有珍惜与韩麦尔先生相处的日子。
4、以“‘我’明白……”为格式说话:
这是“说”的重点。这里学生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里说话,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
要求: 用“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提示:此句前半部分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后半部分品析细节。
一般来说, 学生首先会说一些表层的现象,如“我明白今天韩麦尔先生之所以穿上漂亮的礼服,是因为他想以此纪念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之类。在学生说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适时引向深入──既然这篇小说是站在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那他对这节课上,同学、镇上的人、韩麦尔先生的各种表现一定都“明白”。他一定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告诉大家“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因为他想让我们懂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请同学们按老师这样的分析,四人一小组选择文中一些具体的细节进行品析,可写出分析文字选代表发言。如:
⑴ “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听到收操的号声,脸色惨白,是因为……
⑵ “我”明白郝叟老头之所以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是因为……
⑶ “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说到“我的朋友们啊, 我──我──”就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四、探寻写技
逆向探讨,教师抛出问题,推波助澜,激起学生的思潮,由学生讨论出结果。
1、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不爱学习、成绩极差的孩子,我们见过好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贪玩,对学习满不在乎,文中塑造的这个形象为什么一开头就写他的“怕”,写他“飞奔”学校呢?
2、我们知道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调皮、逃学、厌学的孩子,韩麦尔先生似乎也不是一个敬业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反常规的不完美形象,而不是常规的完美形象呢?
目的:
1、引出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2、明确选普通的人作为典型形象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五、拓展延伸
以“小弗朗士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写一段话。
《最后一课》教案 7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感情。
2、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1、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作者及小说的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教师:准备好朗读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极其意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拥有着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看,可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记住故事的情节,并在脑海中出现人物的形象。
2、学生收集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请他们结合材料认识来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此为题解,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可互相补充)
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其他同学在注意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然后教师可提示可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划分故事情节。
(老师板书: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三、感悟形象
1、自由朗读,要求朗读过程中在脑海里勾勒人物的形象。
(视像出现很有益于对人物的分析)
2、学生谈谈脑海中再现的人物形象,包括外部形象的想象。
(由学生自由发言,提示从人物在情景中的'各种表现去了解人物形象。可互相补充)
⑴ 韩麦尔先生:
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帮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课的时候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⑵ 小弗郎士:
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上他却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他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⑶ 人物形象的意义:
表现了法国人民通过热爱祖国的语言来表达爱国的强烈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用笔勾画并记住你印象最深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语言的深刻含义,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研读赏析
让学生自由交流印象最深的情节或细节,包括语言,通过朗读来欣赏。(这个过程,预期让学生找出最后一课中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语句,引导分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假如学生没有能达到预期目标,可设计以下问题和语言品味。)
1、问题研究:
⑴ 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交代故事的背景)
⑵ 这最后一课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殊意义?
(场景描写起烘托课堂气氛、暗示最后一课不平常的作用。注意细节描写的作用)
⑶ 听到老师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心理、细节描写)
⑷ 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⑸ 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联想的细节很有意义)
⑹ 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⑺ 从小弗郎士所见所闻所感中,韩麦尔先生与往日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提示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等来分析)
2、讨论探究,交流归纳:
⑴ 小弗郎士的形象主要通过心理、行动、细节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主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来刻画。
⑵ 人物的几种方法:
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
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的军号声,金龟子。
(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注意场景描写。
3、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谈谈文章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语言是哪些,并说说为什么。假如学生没有谈及,教师可提供一些。如:
⑴ 又出了什么事啦?的又可否删去?
⑵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有什么深刻含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⑶ 我的朋友们,我──我──补出老师未说出的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关于语言的内涵,只要是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均可放手学生充分的交流后进行总结)
二、朗读全文
全班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文章,加深感悟。
三、布置作业
搜集爱国故事和以爱国为主题的名人名言,看看谁找得最多。
《最后一课》教案 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了解本文结构。
【教学重点】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三、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四、熟悉本课结构
1、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第二部分(7~23)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⑴ 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这三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⑵ 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
明确: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⑶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3、第三部分(24~29)高潮、结局,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⑴ 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前后照应
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与后文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一他们已经收操了。
⑵ 另外:
① 关于分词问题,前后三次,推动了情节发展。
② 关于戒尺问题,前后三次,突出了人物严厉的形象。
③ 镇公所的布告牌两次,突出故事的社会背景。
五、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借以理解人物形象
1、小弗郎士的变化: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⑵ 从怕老师──理解、同情并尊敬老师 找出相应的句子
⑶ 从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2、韩麦尔老师:
⑴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⑵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他哽住了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为什么他哽住了?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脸色惨白,因为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这宣布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到了:窗外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这暗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先生的沉重打击,此时他的内心嫉妒悲愤和痛苦。
他哽住了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侵略者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韩先生的沉重打击,表明了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因为韩先生的爱国热情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还是一位爱国人士,小弗郎士老师的爱国热情十分崇敬,所以觉得他高大。
⑶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⑷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理解: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请在文章中找出极度悲愤的词语和作用。
【板书】
最后一课
1、小弗朗士(前后对比)──略写 爱国主义感情
2、韩麦尔 外貌 语言 动作神态
《最后一课》教案 9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最后一课》教案 10
活动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寒假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②通过讨论,激发学生过新年的情感,教育学生愉快、合理地过寒假。
③培养学生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准备一些安全方面的图片,作为教学素材。
活动过程:
◆使学生了解寒假的含义,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过新年的兴趣。
①教师:“小朋友们,再过几天我们学生园就要放假了,这个假期叫做寒假。知道为什么吗?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②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想法。
③教师总结寒假的含义:这个寒期是在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放的,我们叫它寒假,寒:就是冷的意思。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安全、愉快、合理地过寒假,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判断能力。
①教师引导学生:“寒假里你们想做些什么事情呢?”
②学生互相说出自己想做的或是喜欢做的事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想像能力。
③那么在寒假里,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有关安全知识的内容。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
师:小朋友大意在寒假里有这么多丰富多才的活动,那我们在玩这些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请个别小朋友来回答)。
④出示安全知识,提问学生:可以这样做吗?不可以做这些事情吗?
运用安全卫士的话语来帮助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认真、投入地参与活动。
师:当我们在和妈妈去逛街时,街上很多的行人,一不小心妈妈不见了,那你应感怎么做呢?(请个别学生来回答)。
师:对了,首先应该不能离开妈妈,离开大人,要牵住妈妈的手,如果不小心妈妈不见了,不能跟陌生人走,就在原来的位置等妈妈回来找你,看到看制服的警察叔叔可以请他帮忙。也可以拨打110。
师:过年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会放烟花,鞭炮,你们觉得这样危险吗?(危险。)
小结:小朋友都知道要注意安全,那除了这些,我们还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呢?我们一起来记住。
◆教师总结寒假里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①如果回老家的小朋友,不能一个人或和小伙伴到河里去玩。
②不能玩火、玩电、玩尖锐的物体。
③冬天天气寒冷,不能长时间到室外玩耍,要保护自己的皮肤,以免冻伤。
④要少吃生冷食物,不能吃三无食品,否则,会引起肚子痛,影响身体健康。也不能吃陌生人给你的食物。
⑤独自在家时不要让陌生人进来,不要告诉陌生人只有你一个人在家。
⑥出外与家人走散了,要懂得打电话110报警,不要跟陌生人走等。
◆学生看安全图片。请学生来判断对与错,并说说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①出示图片,引导小朋友来看看,说说。
②小结:让我们快乐度寒假,安全在我心。
小朋友一定样记住今天我们学到的安全知识,回去请你们一定告诉爸爸妈妈应该注意那些安全,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你来当爸爸妈妈的小老师。(需要家长配合)
《最后一课》教案 11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够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够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够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非常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非常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够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够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
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方面:艺术特色。同学们可在这方面先作思考。
《最后一课》教案 12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和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三、结合作文
《记一堂生动的最后一课》,要求学习本文写法,紧扣“生动”一词,写出课堂的环境气氛,老师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同学们听课时的情景。
四、教时安排
三教时。
五、预习:
1.分29节,根据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2.能正确地读课文,用几句话简要地讲出全文大意。
3.,为黑体字注拼音:
思量 捂耳朵 诧异 哽住 祈祷
4.把预习中弄不清楚的地方写在小纸条上,课前交给老师。
(提出的问题在讲读中有机地插入讨论、解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学习(1—10)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结合课文注解①、④、③)。
都德,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要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宣布散学。
教师提请学生注意:分段方法比较灵活,不必拘泥,只要言之有理。(参前)
三、读讲课文。
1.指名读(1—6节),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学生答后教师归纳提出:“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朗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提问: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答案:(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宛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有趣多了。)
教师归纳提出:暖和晴朗的天气人人喜欢,画眉是鸟类中唱得最好听的,两个“那么”一个“宛转”强调了环境的美好,看士兵操练,更是小孩子最喜欢看的。这样的环境当然比关在教室里学那种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小弗朗士还是“能管住自己”,还是到学校了。他不是走,而是“跑去”,是“急忙”地跑去。明知迟到了要挨骂,明知老师要检查功课,还是“急忙向学校跑去”,从这些看来,小弗朗士对学习、对纪律还是比较重视的。
提问: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学生答后归纳:
(1)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2)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
(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朗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2)文章写到普鲁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避免了东拉西扯,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有力地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齐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宛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四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2.读讲(7—10节):
指名读课文,读前提请同学注意:到了学校,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读后正音,提问: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学生答后,教师启发学生共同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
(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
(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很温和”;
(3)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
(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课本。
小结:这一段通过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住,值得学习。
四、作业 :
1.抄写词语:捂 诧异 哽 祈祷 喧闹 郝叟 踱
2.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平静 摊开 操练 视察
肃静 推开 锻炼 观察
安静
3.认真读课文,为11—23节分层次,并找出各层大意。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第11—23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
1.从到校时的情景看,你觉得小弗朗士是怎样一个人?
2.教室里那天有哪些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答案见上一教时教案)
二、引入新课: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平常的事?
1.指名读第11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案: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提问: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又……又”联系并列着的两件事,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答案: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指导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2.引入学习第12—16节(听了这样一个消息,小弗朗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指导朗读第12节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
让学生轻声自由读第12—16节,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讨论后小结: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变化是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
提问: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指出:
(1)第13、15节都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独语句)。它们比一般陈述句具有更为强烈的感情。(举例:“你这个坏蛋!”与“你是个坏蛋!”“多么灵巧的手啊!”与“这双手很灵巧!”比较。)
(2)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文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
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
有感情地齐读第11-16节。
3.提问引入下一段: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只讲了几个字就弄糊涂了。这时韩麦尔先生怎么说?
指名读第18、19节。
讨论:
(1)为什么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后归纳:明天永远没有完,一直拖,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单引号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下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串讲第20节:“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这是一种又需要提又顺便带过的写法。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提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讨论: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小结:这一层里韩麦尔先生责备了人们以及自己以前忽视孩子学习的过错,并说明学好祖国语言的意义。
5.串讲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和“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也比成了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了。
提问: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教师归纳:抓住声音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①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②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注意”;
③孩子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提问:这里还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表达了什么感情?
教师归纳: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敌人无所不致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提问:第22节又写出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
讨论中归纳:通过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设身处地想像,写出了先生眼看要跟40年的教学生活永远别离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提问:初级班学拼音,连郝叟老头儿也在跟着一起读,要认真上好最后一堂祖国语言课,感情是那么的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注意:“那么”表示加重语气。)小弗朗士又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
归纳:从“想”字上可看出他感到可笑,但是他没有笑,因为感到“难过”。小弗郎士在这一课上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他从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孩子转变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了。
6.小结:21—23节写了人们在最后一课上专心学习的情况,从11—23节是《最后一课》的中心部分,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三、作业 :
1.反复朗读全文,结合“思考练习五”体会本文用词的确切。
2.联系“思考练习题二”,有感情地朗读第11—16节。
3.说出句子的深刻含义。(“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4.比较下面几句话在说法上有什么不同?
(1)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使他伤心。
(2)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可是我说不上一个字来。
(3)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
个个人专心,教室里安静。
(答案(1)的疑问形式比一般陈述语气强;(2)用“连……也”强调了“一个字”;(3)用“那么”表示强调。)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一、读讲24—29节。
二、讨论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哪些语句表现了教师认真教与学生认真学?小弗郎士过去不爱学习,为什么现在这样认真?
答案:1.认真教学表现在:
①教师“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一下子塞进……”“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
②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个个那么专心……也算是法国字”“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发抖了。”
2.小弗郎士感到了亡国的痛苦,激发了爱国心,懂得了学好祖国语言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之一,而现在这是最后一次了。他后悔过去没有好好学,就全神贯注十分珍惜这一常课,恨不得一下子都学进去,所以变得这么认真。“塞”字充分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谩
讨论: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
讨论后归纳: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的祖国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
提问:“我──我──”这里的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
答案: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该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
指示学生练习读第25、26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分手的时候有不少话要讲,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
归纳答案:这两个字含有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法兰西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串讲第29节。指出:他写完字痛苦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也没有勇气说出“散学了”三个字,因为这就是宣布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其他一些听课的镇上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碎了!
小结:1.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2.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学生自由练习轻声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来。然后请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作表情朗读。
三、讨论主题: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大意)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四、总结写作特点:(如果学生已有较好的基础,只需要作简要的归纳、揭示或补充。)
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就有利于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称,对所写人物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2.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1)服装:表现了对这一课的珍重和特别严肃的态度。
(2)语言:表现了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的深厚的爱(“柔和”、“温和”)和无限的希望。
(3)动作、表情:表现了内心的十分激动以及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主要在第8、22、24—29节)。
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
路上的景物描写:
(1)显示了小弗郎士当时无忧无虑的心情,尽管普鲁士兵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布告牌前经常出现坏消息,他还是与我无关,无动于衷,显得无知、贪玩,这就与后来的懊悔、悲痛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思想上的转变;
(2)点明了故事发生在普鲁士占领区,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里发生的。
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写字课上专心学习的认真情景,也同样渲染了沉痛而严肃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爱国思想。
五、作业 :
1.说说下列句子中省略号和破折号表示的意思。
(1)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2)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3)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5)“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答案:
(3)(4)两题的破折号都是注释的记号,其余三句中的用法见以上备课。
2.设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3.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4.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答案:
(1)把“就”移到“上气”的前面。
(2)“外”改成“后”,“锻炼”改成“操练”。
(3)“小黑丝帽”改成“三角帽”。
(4)“小弗郎士”“他”都改成“我”,“韩麦尔先生”改成“他”。
(5)全句改成“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附注:如果学生语文基础不牢实,分段就放在总结课文时进行。)
【《最后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教案09-02
最后一课教案06-21
最后一课教案01-10
课文《最后一课》教案09-07
课文《最后一课》的教案08-24
课文《最后一课》教案08-26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08-25
《最后一课》教案计划09-11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06-27
课文《最后一课》教案范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