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王海桐,四川人,2001年四川省高考理科状元。本文选自《文学故事》2001年第12期,有删改。
二、重点字词
1.字音
干瘪(biě) 连累(lěi) 诠释(quán)
懵懂(ěnɡ) 逡巡(qūn) 沙砾(lì)
2.词义
浑浑噩噩:形容混沌无知的样子。
释然: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懵懂:糊涂,不明事理。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根据文本内容和行文特点,全文可以划分为六个部分。
1.高考状元的困惑。
2.奶奶拂袖而去——歧视与自尊。
3.我比想象得灵巧——自信的重要。
4.习惯是一种力量。
5.享受青春的美丽——人生需要“享受”。
6.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修成正果。
总分结构明显,条理清楚,层次井然。
二、内容详解
文本的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据此将文本划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自己获得高考状元之后的困惑与思考。大学生,时代的骄子,社会的宠儿。能够成为大学生,大则利于国家与民族,小则利于家庭与自己,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尤其是高考获得一省之冠,更是喜从天降,怎不令人手舞足蹈?正因为如此,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的兴奋心情。巧妙的是,作者开篇的文字似乎与高考无关:“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你饥饿难耐只渴求一片面包的时候,有人笑吟吟地给你端来一盘龙虾?”再看下文才知道,这是作者的类比手法,以此表达获得北大录取通知书时的极度兴奋之情,实在是既形象又生动。而更形象更生动的还在后面:“我像一只挥舞着双钳的螃蟹在房间里横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如果我们认为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大错特错了,当世俗为作者进行“包装”和“炒作”的时候,作者并没有趁此东风装模作样地“作秀”,并没有在别人为自己“锦上添花”之时产生清高和狂傲,恰恰相反:“我非常地冷静,我感到不舒服……”是啊,采访照像做节目,鲜花、掌声和追捧,都是因为高考分数夺得一省之冠,都是因为会考试……然而,一个人,一个18岁的人,难道仅仅是一个很会考试的人?十几年的经历难道用那浑浑噩噩的三天高考来概括?高中生及其家长能从我这里得到什么?这些问题都困扰着作者,令作者思考,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交代自己名字的由来,表达自己无言的抗争。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思想弥漫在作者的家庭,氤氲在奶奶的脑海,当极度的渴望被现实无情地粉碎时,奶奶既不照料产妇也不疼爱婴儿,而是带着顽固的思想和由这种思想产生的痛苦近乎残酷地选择了拂袖而去,父亲也“窝囊”地躺了两个星期……可怜的作者,刚刚出生不谙世事的作者,已经是一个不受家庭欢迎的人了!压抑和无奈却使得后来的作者生出逆反心理:“……任难以成为‘梧桐’的无奈与不甘心做‘海桐’的抗争在心底拔河,注定我永久地挣扎与反抗。”磨难,尤其是尊严受到的磨难,铸就了一颗不屈的心!
第三部分,写自己在幼儿园的经历。朱元璋曾经说:“小鸟不可拔羽,幼苗不可摇根。”三岁的幼儿多么希望鼓励和赞许,但是别人的一句也许是不经意的话却让幼小的作者“刻骨铭心”。然而作者显示出的灵巧又让自己从自卑走向自信。我们不妨再回顾第二部分,会发现作者不是天生的自信型人才,而是有过苦闷和彷徨,只不过逆反心理和自己小小的成功使得自己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可见,人是多么需要抗争,多么需要以自己的成功哪怕是点滴的成功来暗示自己,鼓励自己,从而以正确的态度赢得美好的光顾啊!现在,作者的“态度决定命运”早已成为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了!
第四部分,好的习惯对于学习与生活的巨大作用。好的习惯支配好的行动,好的行动带来好的结果。然而,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艰难的,甚至是苛刻残酷的——这种苛刻与残酷带来好的习惯!从而带来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作者并没有完全肯定这种培养习惯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以及由此培养的习惯是一把“双刃剑”:“习惯!多么可怕又强有力的力量!我无法否认,这种习惯给我的生活和学业带来了很大的促进,可它同时也带给我巨大的压力……” 为了让读者更加明白,作者又形象地说:“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这说明,作者认识和分析问题是辩证的,是一分为二的。而且,作者似乎在呼唤培养好习惯的好方法,也就是呼唤“素质教育”——但作者没有明白地说出来——然而,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对于自己习惯的培养仍然心有余悸!也许,这正是作者留给我们的思考空间!
第五部分,享受青春的美丽。这一部分所说的青春,至少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习层面,二是生活层面。就学习而言,作者进入了好的学校、好的班级,学习刻苦,思维活跃,可以说是丰富充实;就生活而言,小姑的去世,使作者猛然惊醒:生命没有永远,只有一刻为我们所掌握,需要加倍努力,同时也要有丰富的课外生活,回到一个真正“本我”的世界,“美”的世界。
第六部分,北大是作者美丽羞涩的梦。大学是美丽的,北大当然更是美丽的,然而谁又能大声宣布自己必然能够进入北大呢?因此,北大之梦又是令人羞涩的——这里有作者谦虚的成分,但也是正常的心态,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规律。“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为了梦想,作者在不断的考试之后,经过无数次打击,跌跌撞撞地走过高考,人们的鼓励与呵护使她顺利地走进北大,完成美丽而羞涩的梦。作者并没有回避失败,没有回避打击,而是实事求是地写出了大多数高中学生的起伏不定的心态,显得真实可信。作者也没有把成功归于自己的一往无前,而是客观地客气地对得到的呵护和鼓励表达自己的感恩心理,让我们看到作者朴实真诚的美好心灵。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最后以一个正式北大学生的身份呼唤自己思想意志的独立:“而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我不再需要他们的鼓励,我会真正坚定而自信地走上自己的道路?”可见,作者正在成长,正在走向成熟。
三、技巧鉴赏
1.总分式结构
从总体上看,本文采取了总分式结构,而且这种结构关系非常明显,即第一段总写困惑与思考,下文分别用五个小标题挈领五个部分分写,各部分彼此相对独立,最终共同组成有机的整体,呼应了第一段。行文条理,层次井然,脉络十分清晰,不但易于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使读者对的整体结构一目了然,从而利于读者对思想内容的掌握。
2.反弹琵琶,欲抑先扬
作者的目的是表达被“炒作”的困惑与思考,可谓之“抑”;但是作者却先是表达被北大录取时难以抑制的兴奋,而且娴熟地、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手法,然后才是在引起轰动效应从而成为名人之后的迷茫、困惑与思考。这样利于吊起读者的胃口,利于表达真实的心理变化,还利于从总体上领起下文的五个部分从而进行分别阐述。
3.质朴诚实的性格,倔强向上的精神
作者丝毫不掩饰自己受到的心灵打击和精神痛苦,实事求是地述说生活和学习中的坎坷、曲折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潮起伏、思想波动,但我们也在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来自心底并付诸行动的倔强和韧性。这种质朴诚实、毫不做作的性格,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可亲可近;而倔强向上的精神则正是她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令我们顿生敬佩之情。
四、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本文题目是《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如何理解“美丽”与“羞涩”?
探究思路:既要考虑理想,也要考虑现实。
参考答案: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社会的宠儿,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和世界著名大学,更是高中学生梦寐以求的知识殿堂,甚至是心中的“圣地”,不想上北大是不可思议的,上北大的愿望存在于任何一个高中学生的心里,而且这种想法带有令人炫目的美丽光环,所以,北大也是作者美丽的梦。但是,上北大又谈何容易,上北大必须是“群山里的高峰”,必须出类拔萃。而作者自述的情况似乎让我们感觉到她自幼就有受歧视的心理阴影,也有所有高中学生共同感受到的精神压抑和思想波动,在作者看来,北大仍停留在“美丽”阶段,似乎没有完全地把握高声宣布:“我一定能够上北大!”所以一想到北大,好像就为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安,而这种不安就作者是女孩的身份来说,“羞涩”一词实在是含蓄蕴藉而又恰如其分。
[课后习题研讨]
一、1.点拨提示:感情信息应该结合全文来理解。
参考答案:从本文来看,作者认为引起人注意的应该还有我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包括小时候因为自己是女孩受到的歧视,自己求学中的酸甜苦辣,自己成功的经验,家长和师生的鼓励帮助等。
对于“高考状元”应该看到一下几点:状元并不代表能力,高分也可能低能,能力包括方方面面,如生活自理能力、自学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再者,状元也不可能永远是状元,如果不继续学习,也能落伍,后来者可能居上。第三,状元是高考制度下的产物,随着高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高校自主招生的力度的加大,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状元,只要你有能力,就有可能进入连状元都不可能进去的大学。
2.点拨提示:可以发挥,可以从课文中受到启示。
参考答案:没有永远,只有这一刻,可以为我们感受和掌握。与其像某些人一样在每个瞬间都想抓住写什么却终无所获,不如做黑夜里的焰火,在刹那,用一生的热情幻化绚烂的景致,照亮我们苍白的灵魂。
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生苦短,要抓住机遇发愤努力,方能事业有成。人生要有一个明确目标,用一生的精力去为之奋斗,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不能事事都想去做,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3.略
二、略
5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教案08-26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的教案设计07-04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教案设计07-22
课文《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教案范文07-04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教案设计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