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鼓上的小米粒中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鼓上的小米粒中班教案 1
内容与要求:
1、通过观察、感受体验,区分音的强弱、轻重,创编鼓声的不同节奏型。
2、在反复听赏的基础上,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3、体验鼓上的小米粒弹跳的乐趣。并有感情地进行表达表现。
活动准备:
音乐录音,鼓、彩色米粒
指导要点:
一、听鼓声进行节奏练习,并创编鼓声的节奏型。
1、师:“看,这是什么?听,小鼓在歌唱。”、x x x xx x
(1) 小鼓唱了什么?(咚咚 咚,小鼓在歌唱。)我们一起学学。(拍打节奏)
(2) 听小鼓又唱了什么?x.x xx x小鼓唱了什么?一起来说一说。
2、创编节奏型。小鼓还会怎样唱呢?请个别小朋友来敲鼓,大家一起学
二、欣赏音乐,感受欢快的情绪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说说这音乐的感觉?(活泼、欢快)听了这音乐你想干吗?
2、出示小米粒,引导幼儿观察,区分音的轻、响,强弱,米粒跳跃的高低变化。
师:“瞧,你们动听的音乐把可爱的米粒也吸引来了,它今天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想在鼓上为你们跳舞了,想看吗? 仔细看看米粒是怎样跳舞的?”(听音乐敲)
师:“你发现米粒是怎么跳舞的?”“怎样跳来跳去的'?为什么跳的高?”说说学学。
小结:原来,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得低。
师:“我们完整的把米粒跳舞的样子来说一说。”(注意强弱)
三、感受歌曲,理解歌曲内容,并能区分音的强弱。
师:“有一首歌就是讲了小米粒在鼓上跳舞的样子,听小米粒是怎样跳舞的?”(幼儿说师唱)哦,原来是这样跳舞的。我们一起听听。
师:“小鼓还唱了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听音乐范唱)
四、幼儿学唱歌曲。
1、师:“嗯,听的真仔细,下面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吧。请小鼓听听我们唱的怎么样。”
2、小鼓说你们唱的真好听,还想听一次,你们愿意唱吗?
3、你们想表演米粒在鼓上跳舞吗?那请小朋友用腿做鼓面,手做米粒,边唱边表演。
师:“刚才发现有的米粒能随音乐的强弱一会儿跳的高一会儿跳的低,其他的米粒你们行吗?那我们再来表演一次。”
五、分析、处理歌曲。
1、师:“在歌曲中有两句: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你觉得这两句怎样唱更好听?敲的响你觉得用什么声音来唱?我们用有力的声音学学。那敲的轻呢应该唱的怎么样?我们用轻一些的声音唱唱。
2、师:“经过小朋友这样处理唱的更好听了,我们把它们唱到歌曲里去吧。”
3、师:“小米粒在鼓上蹦蹦跳跳可开心拉,那我们应该怎样来演唱呢?”“那我们有表情的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来唱好吗?”
4、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呢?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嗯,就叫《鼓上的小米粒》,下面我们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把这首《鼓上的小米粒》唱一唱吧。
六、拓展练习,进一步体验歌曲中小米粒的乐趣。
师:“嗯唱的真好听。小朋友,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有趣吗?想不想来学一学、跳一跳啊,那我们把这里当成一个大鼓,我们做小米粒听着音乐边唱边跳舞好吗?”
七、游戏:鼓和米粒
老师敲鼓,小朋友做米粒,请幼儿排好队,听鼓声的快慢、高低走路,最后随鼓声出活动室。
鼓上的小米粒中班教案 2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3. 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快慢变化。
活动准备:
小鼓、鼓槌、小米粒。
音乐磁带或播放器,包含节奏明显、强弱对比明显的音乐。
活动过程:
1. 导入:教师敲打小鼓,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这个声音是怎么来的?”
2. 探索鼓的振动:
教师演示:在鼓面上撒上小米粒,用鼓槌轻轻敲打鼓面,观察小米粒的跳动。
引导幼儿讨论:小米粒为什么会跳舞?鼓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教师小结:鼓的声音是鼓面振动发出来的,振动让小米粒跳起了舞。
3. 感知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教师用不同的力度敲打鼓面,引导幼儿观察小米粒跳动的不同高度和速度。
提问:小鼓敲得响时,米粒跳得怎么样?小鼓敲得轻时呢?
引导幼儿总结: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得轻,米粒跳得低。
4. 音乐与肢体表现:
播放音乐,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快慢变化。
教师示范:如强拍时拍手、弱拍时拍腿,或快时跳跃、慢时行走等。
鼓励幼儿自由发挥,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音乐。
5. 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
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其他能发出声音的物体,观察它们振动时产生的现象。
引导幼儿用其他材料(如豆子、沙子等)替代小米粒,探索不同材料在鼓面上的跳动效果。
鼓上的小米粒中班教案 3
活动目标:
1. 学唱歌曲《鼓上的小米粒》,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通过歌曲教学,引导幼儿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体验歌曲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鼓、鼓槌、小米粒。
歌曲《鼓上的小米粒》的`音频或视频。
图谱(用于展示歌曲的节奏和歌词)。
活动过程:
1. 导入:播放歌曲《鼓上的小米粒》,引导幼儿欣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歌曲教学:
教师边敲鼓边唱歌曲,引导幼儿注意歌曲中的歌词和节奏。
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小鼓敲得响时,米粒怎么样?小鼓敲得轻时呢?
教师出示图谱,引导幼儿根据图谱学习歌曲的节奏和歌词。
幼儿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歌曲中的强弱对比和节奏变化。
3. 科学探究:
教师再次敲鼓,撒上小米粒,引导幼儿观察小米粒的跳动与歌曲的强弱对比是否一致。
提问:小鼓敲得响时,米粒跳得高还是低?小鼓敲得轻时呢?
引导幼儿总结: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得轻,米粒跳得低。这与歌曲中的歌词是一致的。
4. 歌曲表演:
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的强弱对比和节奏变化。
引导幼儿分组进行歌曲表演,一部分幼儿敲鼓,一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跳舞。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表现,体验歌曲表演的乐趣。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制作简易鼓,并尝试用其他材料替代小米粒进行探索。
引导幼儿将歌曲《鼓上的小米粒》与其他科学活动相结合,如探索不同材质对声音的影响等。
鼓上的小米粒中班教案 4
活动目标:
1. 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 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
活动准备:
小米粒、音乐磁带、小鼓。
活动过程:
1. 跟着鼓唱歌:
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跟着鼓槌的节奏唱歌。
2. 鼓的声音哪里来: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鼓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并出示米粒,介绍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
3. 跳舞的小米粒:
教师边唱歌曲边敲鼓,并观察鼓上的小米粒是如何“跳舞”的。
提问:小鼓敲得响时,米粒会怎样?小鼓敲得轻时呢?
引导幼儿尝试回答,并集体学说:“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得轻,米粒跳得低。”
4. 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
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直观地展示了振动与发声的关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高。通过游戏、表演等形式,幼儿不仅体验到了扮演小米粒的乐趣,还学会了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和快慢变化。
鼓上的小米粒中班教案 5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鼓和音乐的兴趣。
2. 通过观察小米粒在鼓上的跳动,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小鼓、小米粒、音乐播放器、歌曲《小鼓响咚咚》。
活动过程:
1. 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小鼓响咚咚》,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节奏和韵律。
2. 观察与讨论:
教师出示小鼓和小米粒,介绍实验方法:将小米粒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观察小米粒的跳动。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小米粒会跳动?鼓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 实验与探究:
教师敲击小鼓,引导幼儿观察小米粒的跳动情况,并讨论小米粒跳动与鼓声的关系。
提问:小鼓敲得响时,小米粒跳动得怎么样?小鼓敲得轻时呢?
引导幼儿得出结论:鼓的声音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振动幅度大时声音响,振动幅度小时声音轻。
4. 游戏与表演:
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敲击小鼓,并观察小米粒的`跳动情况。
引导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小米粒的跳动,如:双手向上跳跃表示小米粒跳得高,双手轻轻摆动表示小米粒跳得低。
5. 总结与延伸:
总结实验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幅度决定声音的大小。
延伸活动: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其他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并尝试探究它们发声的原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让幼儿直观地理解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在游戏和表演环节,幼儿积极参与,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还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和节奏感。
- 相关推荐
【鼓上的小米粒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音乐打击乐鼓阵教案02-02
我上中班教案08-28
我上中班了教案09-16
我上中班教案推荐01-04
幼儿认识鼓的教案02-05
中班教案小蜗牛01-29
《小蜗牛》中班教案03-20
小蜗牛中班教案07-10
《小帮手》中班教案05-24
中班教案:小矮人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