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案

2024-10-09 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

  1、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四教学课型

  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内容

  在家自学部分

  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

  嘶哑 汹涌 刮着 腐烂

  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在校教学部分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2、 解题:

  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

  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第一遍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再听要求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深沉和悲 ,第三次听要求停住停顿。学生齐读一次,分男女生各读一次)

  2.。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在沦陷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在网上找到了四张图片:第一张是几百、几万人像蜂似的逃难,一张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围成一个圈,在观看他们的士兵活埋我们中国人;一张是一个瘦弱的女人在一个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张是一个人爬在贫瘠、没有任何农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饿得趴在地上喘气还是已经死了。这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

  面对敌人疯狂肆虐,我们中国人是不是毫无感觉,(不是的)例如艾青,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 鉴赏诗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在诗中找出关键字词,讨论那里表现了诗人的爱)

  师:我在诗中是什么?

  生:鸟。

  师:作者把自己假设为一只鸟,假设这只鸟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师:鸟儿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咙进行欢快的歌唱,课文中的鸟是这样唱的吗?

  生:不是的,是嘶哑的唱。

  师:既然一般的鸟儿叫声都是:清脆的、 婉转的、悠扬动听的,为什么诗中的鸟是嘶哑的呢?

  生:本身嘶哑(乌鸦)、饱受磨难、用尽气力。

  师:一直在歌唱,唱到声音都嘶哑了。

  师:为什么要这样对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风雨打击着。

  师:暴风雨在这里象征着什么?

  生:日寇对中国的践踏和摧残。

  师:那么后面汹涌着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残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民对祖国遭受欺凌的悲痛、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来。

  师:(归纳)暴雨打击,激起河水汹涌,风声呼呼,发出愤怒的吼叫,战胜风雨后,安静祥和,迎来了温柔的黎明。

  师:然后我这只鸟死了,为什么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生:活着要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怀抱,将最后的“营养”献给祖国,与祖国融为一体。

  师:为什么鸟儿会这样,文后有答案吗?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小结:前面以假设开头,假托鸟儿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感情积累到一定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爆发出来。所以后面以设问开头,高度凝练的概括了主题----爱的深沉。

  归纳中心:

  师: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呢?

  生:不是

  师:(归纳)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讨

  1、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为什么鸟儿用的是“嘶哑的喉咙”来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是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2、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意象:作者要表达一些内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来表达,那就是意象。当物象成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内涵在其中,就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土地:遭践踏的国土,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

  河流、风:满腔的悲愤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与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养情操:

  1、师: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 所滋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 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05年3月31日

  可从下面词语中选出最能表达诗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 夕阳、朝霞、啼血、圆润、

  愤怒、激情、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

  点拨背诵:

  对这首诗,我们要抓住关键的字词来强化对他的记忆,达到快记快背的效果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注:辅助练习

  《我爱这土地》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引起同学对新诗的兴趣

  2、增加对新诗的了解

  3、体会本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的1、3

  2、难点:教学目的1

  三、教学设想

  由同学分小组自主备课,选出优胜组所推荐出的一名小老师上台授课(说明:在我校课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四、教学过程(以下内容为授课同学的教案)

  (一)、导入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蕴育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宋词是唐诗的进化,他们的不同在于宋词的每个句子长短不一,而且不那么讲究押韵。而元曲是宋词的进化,为了适应老百姓的需要,变成了唱的,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么新诗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要为《我爱这土地》找找妈妈。

  (二)、新诗

  1、提问:同学们都有备课,你们能说说吗?(由同学各显身手)

  总结:关于新诗的产生也即现代诗的产生主要有三点:

  (1)、“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使规律的古诗变成了文学圣地的LKK,放进了“博物馆”;

  (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现代主义移植了过来;

  (3)“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的《尝试集》出现了新诗花园的第一只玫瑰。

  2、提问: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新诗呢?

  明确:现代诗有几个特点:

  (1)自由,不押韵,不必对仗,不论平仄;

  (2)抒情,“以我手写我口”,着重个人的直觉;

  (3)新的手法----要颠覆,要新颖,要不俗,不肤浅;

  (4)要能向人的心灵进军----感动人心。来让我们看看这首诗:

  心弦

  丢失了阳光海浪的沙滩

  残留着的是蚀人的黑暗

  就好像是

  丢失了的心灵

  残留着迷茫的'无知

  终于

  在那一天

  发烫的泪水就那样夺眶而出

  像落了一地的透明的玻璃珠

  碎了

  却留下了动人的旋律

  它说:“我是不是早该走了”?

  无语 沉默 静寂

  那旋律终被微风遏止

  它是真的走了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她就是我们班的叶燕雪。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胡适先生《尝试集》中的一首诗:

  蝴蝶

  两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怪孤单

  同学们我相信我们也能开出更美的诗园牧瑰的

  3、讲授新课(以下内容随处可见,恕不烦叙)

  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重点内容分析

  《我爱这土地》教案 3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学法指导:

  “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爱国持人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个别字词读音;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小组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小组分别齐读,注意重音划分

  五、课堂练习

  一、给下边加点字注音。

  艾( )青 嘶( )哑( ) 姹( )紫嫣( )红 蔷( )薇

  二、下列词语没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嘶哑 喉咙 急怒 腐烂

  B.黎明 温柔 深沉 敦厚

  C.激流 契机 汹拥 神奇

  D.复新 悲愤 象征 挚爱

  三、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①.我也应该用嘶哑( )的喉咙歌唱

  ②.这永远汹涌( )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③.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 )的风

  ④.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

  四、填空

  ①.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②.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 。

  ③.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的诗句是 。

  五、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重音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我爱这土地》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

  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了解预习情况:

  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

  1、学生自读

  2、播放朗诵录音,出示幻灯片:关注节奏、重音;熟悉全诗

  3、请学生根据自己归纳的几点要求自己试读全诗(放声朗读):

  自由地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请某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请同学点评;

  五、进入学习的第二层次“品”: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

  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

  思考讨论: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比喻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

  “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

  “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

  点出体会意境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最后两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样朗读能让人体会音乐美?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把握内在的感情和外在的节奏。

  六、进入学习的第三层次“诵”:指明要求,学生练习

  朗诵指导后,学生上台朗诵并点评;

  七、进入学习的第四层次“谈”

  学生上台漫谈,可谈感受,品特色或发疑问。

  八、布置作业,迁移练习?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诗歌,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读、品、诵、谈”的方法进行探究型学习欣赏,写出一篇诗歌欣赏小论文,400字以上。

  《我爱这土地》教案 5

  1、课例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

  2、教学目标

  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旋律与节奏美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重点难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1

  1、导入:

  假如你穿越了看到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对祖国人民所做的种种恶习,你会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了,展示侵华战争时期的照片。由此引入课题。(那如果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你会怎么做?我想听听男同学的心声。)

  2、检查预习:

  师:首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作业,看一看大家对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的了解,哪位同学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艾青了?(学生举手回答)

  师:对于作者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之后,我们来看一看时代背景,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学生回答)

  师: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步伐最为肆虐的时候,他们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而我们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活动2【活动】任务2

  师: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完成的不错,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首诗。(那位来)

  3、初读课文:

  自由读

  泛读

  听朗读

  比较朗读进行点评(你认为那个地方读得好,那个地方读的不好,你认为应该如何来读)

  在请同学来读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这样读?下面进入品读阶段:

  活动3【活动】活动3

  品读课文:

  1、诗歌首先借助什么具体形象事物塑造了“我”的形象?

  2、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象征意义。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 “河流”、“风”、“黎明”的前面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温柔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活动4【活动】活动4

  研读课文:

  1、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3、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明确: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我爱这土地》教案 6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教案 7

  一、导入: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地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诗人澎湃的灵魂。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真挚的感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其象征意义。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要走近诗歌,我们先走近诗人)

  ——有没有同学能更多地介绍一下诗人艾青?

  ——那么一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艾青简介)

  (二)朗读环节:

  1、自由朗读:(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提出两点要求:(1)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要注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

  2、哪位同学谈谈诗人的感情。

  一学生:有悲愤,还有爱国的情感。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针对这种情感,我们应如何来朗读?

  生:语气——沉郁;语速——舒缓;还应注意准确的停顿;恰当的重音。

  3、谁来试着朗读?

  一学生朗读。

  4、评价朗读(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能够真诚的赞扬和批评他人,对他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是一种进步)

  一学生:我觉得他读得语速过快,味道不足。

  师:你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读。

  师:谁再为刚才的朗读进行一番点评?

  一学生:我感觉停顿、重音都没问题,就是感觉拿捏得不够到位。

  师: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那么你能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此生读。

  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样?

  学生:好。

  师:有没有再进步的空间呢?

  生:有

  师: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录音朗读吧?

  5、听录音朗读(注意在课本上标注停顿及重音)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非常投入,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次朗读?即使是刚才读过的同学也可以重试一次!这可是一次机会,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向勇气挑战!

  刚才已经读过的一位同学又一次举手。

  师:哇,某某同学又把手笔直的举起来了!(故意停顿一下)嗯,估计下面会有掌声响起!

  学生热烈鼓掌,某生朗读。

  (三)品味环节:

  师:朗读水平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到我们期望的高度,那么本节课剩下的时间,我们还是一起来品味诗歌,看作者怎样把抽象的感情形象的表达出来。要读懂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哪两个问题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第一个问题:诗中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生:土地。

  师:仅仅指土地吗?

  生:祖国

  师:嗯,祖国,也就是中华民族。那么诗中那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生: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这三句话塑造了怎样的民族形象?

  生:……

  师:我们逐句理解一下。先理解“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要理解这句,哪个词是关键词?

  生:关键词是“暴风雨”,塑造了一个倍受蹂躏的民族形象。

  师:受谁的蹂躏?

  生:日本。

  师:如何知道?

  生:在诗的最后面有一个时间1938年。

  师:可见,写作年代和时代背景对理解文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句写出了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形象,第二句呢?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师:“不屈不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从哪几个关键词读出这个民族形象?

  生:从“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读出

  师:这四个词我们是否给他们划为两组理解,思路会更清晰。“悲愤、激怒”两词写出了不屈的情感、抗争的精神,而“永远、无止息”两词写出了这种抗争精神的程度,像滔滔江水永不停息。可见,中心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对把握文本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师:从哪里读出的?

  生:“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看出。

  师:读到“黎明”时,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冲破黑暗,露出曙光,迎来崭新的一天。

  师:是呀,我们民族迎来了美好的未来。抬头看黑板,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中华民族的形象:她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

  但,她是一个不屈的民族,

  最终,她是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民族!

  师:把民族形象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中华民族的形象是借助谁之口展现出来的呢?

  生:鸟

  师:鸟是怎样的形象呢?

  生:……

  师:要理解“鸟”这个形象,首先找出描写鸟的形象的诗句。

  生:“我也应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

  师:对,是一个义无反顾乐于牺牲自己的革命者的形象。但,我又有一个疑问:一般我们都爱用“悦耳、珠圆玉润”来形容歌唱,为何诗句要用“嘶哑”?

  生:因为它为饱受磨难的祖国焦灼忧虑

  生:联系上下句,他不停的呼喊,把嗓子累哑了。

  师:是呀,从嘹亮唱到嘶哑唱到死,一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它爱这土地,生于斯,死于斯,甚至葬于斯,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是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由让我们想起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看黑板。前一竖排的事物叫“意象”,后一竖排是他们“象征义”,因此,本诗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师:正因为有这样无畏的这样英勇的人民,我们的祖国才是有希望的。因此艾青才如此深情唱到:(请齐读)

  生:(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师:这仅仅两句诗歌,有没有疑问?

  生:为什么爱得深沉,就要常含泪水?

  师:没有同学来为他解答一下?

  生:我认为他是为祖国难过而哭泣。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

  师: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生:还可以吧。

  师:“还可以吧”表示不是很满意,对不?

  生:点头

  师:仅仅是悲伤的泪吗?联系民族形象来理解。

  生:(恍然大悟)为磨难的祖国流下悲伤的泪水

  为不屈的祖国流下坚强(悲壮)的泪水

  为希望的祖国流下憧憬的泪

  水

  师:是的。不论祖国在怎样的情景中,诗人都表现了与祖国不弃不离荣辱与共的爱恋之情。请同学们把这小节再饱含深情诵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这小节可不可以删掉?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前一部分是描写性的记叙,这一小节是直接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感情也得以升华。

  师:非常好。请再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好不好?

  生:大声齐读。

  四、拓展提高;

  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们同学。假如陶渊明文天祥同时与艾青相遇,艾青更容易和谁心心相印?为什么?

  生:和文天祥。因为他们都是爱国诗人。

  师:对。都生活在国难当头之际,都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积累了哪些爱国?

  生: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陆游)

  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

  生: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师;这样的诗句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多,我们无须再列举。请饱含深情再齐声朗读一遍《我爱这土地》

  生:齐读

  师:最后两句味不够浓,再读一次“为什么——……”

  生:再次朗读读后两句。

  五、作业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我爱这土地》教案 8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理解本诗的感情和深刻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学习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感情,通过自学和讨论品读欣赏诗歌的富表现力语言,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真挚深沉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2、通过自主阅读欣赏《礁石》,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象征手法及意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和诗人的'感情。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和关键的词句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突破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象征意象,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学过程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阅读创新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音乐欣赏导入。

  2、说出歌名回忆歌词。

  3、调动平时的积累,发挥联想说说把哪些具

  体的事物比作母亲。

  二、诱思导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观看影片激发学生的感情,介绍背景1、观看影片,谈自己的感受

  2、简介作者2、朗读感知

  3、朗读指导

  三、品析诗歌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生互动,感悟诗句1、自主学习

  2、体会象征意义2、互动讨论

  3、课堂小结3、齐背诗歌

  四、拓展运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反馈练习,进一步体会象征手法1、通过朗读,结合词句把握

  形象及象征意义。

  2、小诗仿写,创新练习2、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段诗

  《我爱这土地》教案 9

  教学目标

  1.走进、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味的语言,来理解诗人对这土地和祖国深沉而又刻骨铭心的爱。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这一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用的喉咙唱歌,为什么?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可以快速进入文本。(如果学生用嘹亮、婉转、清脆等词语,我会告诉他,可有一只鸟儿却觉得自己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为什么?)

  二.不同形式的朗读

  诗歌的语言凝炼、生动,一些关键字、句,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领会这些诗句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扣题通过几个主干问题来品读诗歌中关键词的深刻内涵。(提醒学生注意本诗的创作年代)

  1.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2.“鸟儿”歌唱这片土地上怎样的风景?

  3.“鸟儿”用怎样的方式来爱这片土地?

  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暴风雨、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林间、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词语。在此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回答往纵深追问:比如我们为何悲愤;被激怒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这黎明是出自“林间”而非天边;象征着希望的黎明为何用“温柔”来修饰……这里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这”与“那”近指、远指的区别,凄凉、苦难和抗争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装在我心中的,也许离它还有咫尺之遥。

  (2)打击——悲愤——激怒——黎明这一从处境到情感到反应到结果这一情感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欣赏诗人的这句“我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第三个问题主要品读出“嘶哑”、(因为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而内心沉痛)“死”(为何而死?受伤、牺牲还是完成了使命?)“腐烂”(灵肉都与土地交融,刻骨铭心的爱)的深意

  在此基础上,完成这题填空题:这是一片土地。学生这时应该会有更多的理解,不会再停留在“暴风雨”上比如:凄凉、苦难、希望,不停抗争……。把学生罗列的汇总成排比句朗读,然后然后再朗读原文,进一步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生动。

  四.学生质疑(生成环节)

  期待学生的相互质疑碰撞出彼此思维的火花,很多时候,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对文本的理解也会让老师拓宽思路,从而加深对彼此对文本的理解。这其实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环节。这里有两个点期望学生可以关注到,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老师可以自己抛出问题:

  (1)为什么要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

  (2)最后两句似乎与上文衔接不上,出现了断层。

  五.“我爱这土地”,这里的“土地”可以换成“祖国”或是“国家”吗?

  辨析这三者的`关系。国家侧重于政治意义,相对于祖国,土地更加具体,意义也更加深远(补充材料)

  1.土地(秦牧)(课前)

  2.北方(课前)

  3.国人的乡土情结:游子远游常会带一掊故土寄托情思;古时有一种刑法叫做“流放”,仅次于死刑,让你脱离安身立命的故土,背井离乡,折磨精神造成的苦痛远甚于肉体。可见乡土和国土是一个人情感世界中多么厚重而又温柔的一个情结。

  所以说,土地它不仅是祖国母亲的象征,还是生命之母的象征,民族精神和意志根植于此、同时也是血脉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

  所以诗人是带着这样的情感积淀,来抒发他对这片土地忠诚与挚爱,任何苦难不可能也不要想把他们割裂,他们生死不离,“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所以诗人可以毫不矫情,把他的感情表达地直白而又炽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 “土地”“河流”“风”“黎明” 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体会诗人通过意象组合所传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以读促悟。

  问题引导法

  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象、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导入(3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祖国壮丽山河的视频(如长城、黄河、五岳等画面),然后提问学生:“当你们看到这些画面时,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作者及背景介绍(2 分钟)

  介绍艾青的生平简介,重点提及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创作经历。

  讲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 1938 年 11 月 17 日,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在践踏中国的大地,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诗人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 分钟)

  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初步理解。如 “嘶哑(sī yǎ)”“汹涌(xiōng yǒng)” 等。

  请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研读诗歌,分析意象(15 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提问学生:“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例如,“土地” 是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这象征着当时遭受日寇侵略的祖国大地,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河流” 是 “悲愤的”,它象征着人民的`悲愤情绪;“风” 是 “激怒的”,这表现出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黎明” 是 “无比温柔的”,象征着人民对胜利的向往和希望。

  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对胜利充满希望的复杂情感。

  深入探究,理解象征(10 分钟)

  讲解象征手法的定义:象征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让学生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进一步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问:“如果不用这些意象,直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诗歌会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独特表达效果,它使诗歌更加含蓄、深沉,富有艺术感染力。

  让学生在诗中再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象征手法,并进行分析。

  品读诗歌,体会情感(10 分钟)

  教师再次范读全诗,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尝试通过语调、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

  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全体学生齐背全诗,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延伸(5 分钟)

  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并简要说明其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

  教师推荐一些爱国主题的诗歌,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鼓励学生课后阅读。

  课堂小结(3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诗人表达的深沉爱国情感。

  强调诗歌在表达爱国情感方面的独特价值,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诗人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作业布置(2 分钟)

  背诵并默写全诗。

  以 “我爱这土地” 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视频。

  包含《我爱这土地》的教材或诗歌集。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的情感,朗读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如配乐朗读等。对于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列举一些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同时,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我爱这土地》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 “土地”“河流”“风”“黎明” 等的象征意义。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悲愤而深沉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意象分析法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从而把握诗歌的主题。

  问题引导法

  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法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祖国山河的视频片段(如壮丽的山河、广袤的土地、勤劳的人民等画面),引导学生观看后谈谈自己对祖国土地的感受。

  引出课题《我爱这土地》,介绍诗人艾青及其创作背景。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这首诗写于 1938 年 11 月 17 日,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 分钟)

  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请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如强调 “嘶哑”“汹涌” 等词的读音。

  全班齐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研读诗歌,分析意象(15 分钟)

  “土地” 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河流” 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

  “风” 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黎明” 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如 “土地”“河流”“风”“黎明” 等。

  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用这些意象来表达情感?这些意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意象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

  品读诗歌,体会情感(10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全诗,要求学生读出诗人的情感。提问:诗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学生找出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等词句,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句所蕴含的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土地炽热而深沉的爱,这种爱是源于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教师通过范读、个别指导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感情朗读诗歌的技巧,如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快慢变化等。

  探究诗歌,分析手法(10 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手法)

  教师详细讲解象征手法的特点和作用:象征手法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使诗歌更加含蓄、深沉、富有感染力。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如果不用象征手法,这首诗会有怎样的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3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象征意义、情感表达和表现手法等。

  强调《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祖国的命运。

  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全诗。

  以 “我爱这土地” 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视频片段。

  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诗歌的情感,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在分析意象和象征手法时,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艾青的诗歌,进一步感受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爱国情怀。

  《我爱这土地》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 “嘶哑”“汹涌” 等。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能够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祖国炽热的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掌握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意象组合所传达的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体会诗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家国情怀及其独特的表达。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初读正音,再读会意,三读传情,逐步深入理解诗歌。

  问题引导法

  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象、象征意义、情感表达等,如 “诗中的土地仅仅是指土地吗?”“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的喉咙?”

  小组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四、教学过程

  导入(3 - 5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遭受侵略、人民奋起反抗的视频片段。

  提问学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对祖国有着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课题《我爱这土地》。

  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2 - 3 分钟)

  介绍艾青的基本情况,包括他的原名蒋海澄,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独特,多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

  讲述本诗的创作背景:1938 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大地,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艾青满怀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写下了这首诗。这一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中深沉的情感。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 - 7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如 “汹涌(xiōng yǒng)”“悲愤(bēi fèn)” 等,并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请两到三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节奏把握不准、情感表达不到位等进行指导。

  研读诗歌,分析意象(12 - 15 分钟)

  “土地”:提问学生 “诗中的‘土地’有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 “土地” 是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这里的 “土地” 象征着遭受日寇侵略、灾难深重的祖国。

  “河流”:让学生思考 “‘悲愤的河流’表达了什么?” 从而理解 “河流” 象征着人民心中郁积的悲愤情绪。

  “风”:探讨 “‘激怒的风’有什么含义?” 使学生明白 “风” 象征着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与反抗。

  “黎明”:分析 “‘无比温柔的黎明’代表着什么?” 得出 “黎明” 象征着对胜利的向往和希望。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针对每个意象进行分析: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些意象共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以及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深入探究,理解象征(8 - 10 分钟)

  详细讲解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让学生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再次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问:“如果把诗中的意象都换成直白的表达,诗歌会有怎样的不同?” 引导学生对比,从而深刻理解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加含蓄、深刻,富有艺术感染力。

  引导学生在诗中找出其他可能运用象征手法的地方,如 “鸟” 象征着诗人自己或者千千万万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

  品读诗歌,体会情感(8 - 10 分钟)

  教师再次范读全诗,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学生带着情感进行朗读练习,可同桌之间互相倾听、交流。

  请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学生从情感表达、节奏把握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全体学生齐诵全诗,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力量。

  拓展延伸(3 - 5 分钟)

  让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其他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并简单阐述其爱国情感的表达特色。

  教师推荐一些同类型的诗歌,如郭沫若的《炉中煤》等,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加深对爱国主题文学作品的理解。

  课堂小结(3 - 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强调象征手法的重要性,总结诗人通过诗歌所传达的爱国情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情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作业布置(1 - 2 分钟)

  背诵全诗,并且默写下来。

  以 “我爱这土地” 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不少于 10 行),表达自己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视频资料。

  艾青诗集或包含《我爱这土地》的教材。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但在象征手法的理解上,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象征手法的特点。同时,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小组构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爱这土地》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背诵全诗,积累生字词。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及其象征意义,学会分析现代诗歌的意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对祖国炽热的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如 “土地”“河流”“风”“黎明” 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以及诗歌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对诗人情感表达的影响,以及诗人在诗中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诗歌的意象、主题和情感。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情感。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艾青的生平介绍、诗歌朗诵音频、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如战火纷飞的土地、奔腾的河流等)、反映当时历史背景的视频资料。

  准备诗歌的纸质文本,供学生阅读、标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3 - 5 分钟)

  多媒体展示一组祖国山河的壮丽图片(如广袤的田野、雄伟的山脉、奔腾的黄河等),同时播放悠扬的音乐。

  提问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些美丽的画面,你们心中有怎样的感受?”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引出课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位诗人,他对祖国的土地怀着一种深沉而炽热的爱,他把这种爱融入到了一首名为《我爱这土地》的诗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诗人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3 - 5 分钟)

  多媒体展示艾青的照片,介绍艾青的生平经历。

  艾青(1910 - 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是中国现代诗坛的'重要诗人,其诗歌创作风格独特,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

  1938 年,正值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的土地,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艾青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创作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 - 10 分钟)

  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如 “嘶哑(sī yǎ)”“汹涌(xiōng yǒng)” 等。

  请两到三名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的问题,然后教师再次范读全诗。

  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初步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情感基调。

  (四)研读诗歌,分析意象(15 - 20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诗中,诗人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事物?这些事物又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找出诗中的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等。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小组代表发言:黎明象征着充满希望和生机的解放区。尽管当时中国处于黑暗的战争时期,但黎明的曙光已经出现,它代表着胜利的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教师强调:黎明是黑暗中的希望,它给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带来了信心和勇气,也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小组代表发言:风象征着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与反抗。风的 “激怒” 体现了人民内心的怒火,这种怒火在侵略者的压迫下不断积聚,即将转化为反抗的力量。

  教师总结:风的动态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力量感,这是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力量源泉。

  小组代表发言: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奔腾不息的河流就像人民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情绪,一旦爆发将不可阻挡。

  教师引导:河流的汹涌澎湃,反映出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如同河水一样汹涌,这种悲愤是深沉而持久的。

  小组代表发言:土地象征着祖国。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祖国的土地正在遭受侵略者的蹂躏,它是多灾多难的,但也是诗人心中最热爱的地方。

  教师补充:土地是人们生存的根基,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担忧,表达了他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心。

  土地:

  河流:

  风:

  黎明:

  教师总结:这些意象不是简单的自然景物描写,而是诗人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描绘,赋予了它们深刻的象征意义,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胜利的渴望。

  (五)品读诗歌,体会情感(10 - 15 分钟)

  教师提问:“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的呢?”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进行思考。

  学生思考后回答:

  诗的开头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直接表明了诗人要为祖国歌唱的愿望,这是直抒胸臆的表达。

  接着,诗人通过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这是借景抒情的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关键语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小组代表发言: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眼里常含泪水” 是诗人情感的外在表现,这种情感是因为他对祖国土地爱得深沉,这种深沉的爱源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人民的同情等多种复杂的情感。

  教师总结: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将诗人的爱国情感推向了高潮。诗人的泪水是痛苦的,也是坚定的,它包含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望。

  (六)拓展延伸(5 - 10 分钟)

  多媒体展示一些现代爱国诗歌的片段,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让学生比较这些诗歌在表达爱国情感上有哪些异同点。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爱国事例,可以是身边的小事,也可以是国家大事,然后谈谈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课堂小结(3 - 5 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我们了解了艾青的生平及《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了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表达爱国情感的。

  体会了诗人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深刻感受到了诗人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

  教师强调:《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不仅是艾青个人爱国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八)布置作业(2 - 3 分钟)

  背诵全诗,并录制自己有感情朗诵全诗的音频或视频,发送到班级群里。

  以 “我爱这土地” 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不少于 10 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较为准确。然而,在个别环节,如拓展延伸部分,由于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学生的讨论没有充分展开。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分析意象象征意义时,虽然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得出基本正确的结论,但部分学生对于诗歌意象与时代背景之间的深刻联系理解还不够透彻。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关于时代背景的资料补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对于学生的课堂评价,多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之间的互评相对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还能让他们从同伴的评价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我爱这土地》教案 14

  教学目标

  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关键诗句的理解。

  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

  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地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澎湃的灵魂。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诗歌

  自由朗读: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并提出要求,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注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

  集体朗读:全班一起朗读,注意情感投入和朗读技巧。

  四、诗歌分析

  诗歌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衬托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诗歌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中的“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五、品味诗歌语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句诗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表现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

  六、拓展延伸

  将《我爱这土地》与我们学过的其他爱国诗歌进行比较,如《中国的土地》(刘湛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七、总结

  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诗人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八、作业

  背诵全诗。

  仿照诗歌的形式,写一首表达对祖国的爱的诗歌。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我爱这土地》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形象,学习象征手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和体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并发散思维,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

  本篇课文属于中学阶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学习此诗不仅仅是学习几个生词,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为后面几首诗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首诗将分2个课时着重分析。本课的教学是在七、八年级的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鉴赏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如掌握本诗的象征手法。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学习优秀的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诗是艾青在抗战初期写的,充满了深沉而热烈的爱国情怀。另外,也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初步培养诗歌创作能力。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1)介绍作家生平和本诗写作背景。

  2)导入新课。

  3)由同学按感觉先划分诗的节奏,然后老师再纠正,教给大家朗读要领,之后全班朗读,让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

  4)在同学们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诗歌,再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表意见,最后由老师整合做总结。

  第二课时

  1)通过问题的形式具体分析关键诗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得出诗歌主旨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播放爱国小短片或爱国歌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3)最后简述诗歌创作,欣赏几首诗歌,鼓励同学们课后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

  2)理解关键词和关键句

  3)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2)象征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3)欣赏探究法

  教学手段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点拨,师生共同学习的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且我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加了视频和音频的教学,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1)介绍作家生平和本诗写作背景

  作家生平: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其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1个革命者。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导入新课

  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众多诗人饱含深情歌颂的对象。中国作为1个历史悠久的农业社会,土地孕育了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土地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例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而当中华民族走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诗人艾青用饱含深情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重要篇幅。”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祖国的挚爱。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3)先由学生划分节奏,后老师纠正,集体朗读。注意把握3个方面的要领:感情基调——忧郁;语速——缓慢;节奏——停顿恰当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自由讨论,老师总结本次讨论

  根据班级人数分为4~六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选出代表发表对诗歌看法。

  老师综合各小组看法,对此次讨论做简单总结。

  第二课时

  1)分析关键诗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问题:

  a.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b.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c.“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d.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a.鸟歌唱的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b.“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c.“鸟”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这只鸟是1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d.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艺术特色:

  a.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在诗中的每1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b.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2)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播放爱国小短片或爱国歌曲(如电影《地道战》节选、《红星歌》、《延安颂》)

  主旨和作者情感: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3)简述诗歌创作,诗歌欣赏,鼓励同学们课后进行诗歌创作

  诗歌创作:

  要求形象生动传神,创造优美意境,思想内容深刻,语句高度凝炼集中,概括性强,优美形象生动,韵律节奏鲜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感。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以抒情为主,或叙事,或说理,想象丰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欣赏两首诗歌:刘湛秋《中国的土地》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教学评价

  优点:本次教学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注重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形式多样,包括朗读感知、师生讨论、问题探究与课外诗歌欣赏等。在[)教学工具上,采用的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结合视频或音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此,整个教学很好地营造了文本学生老师三者的诗意对话,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缺点:由于课时安排较长,内容较多,可能造成课程不集中的学习脱节的现象。

  课时分配与课后延伸

  1)课时分配

  本诗学习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感悟能力,第二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章节与总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忧郁美。诗人的这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现着他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襟怀和浓烈的爱国真情!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学习了象征的手法,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那个民族危亡年代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忆古思今,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好好珍惜。爱国,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唱不尽的主题。在这首诗中,我们沐浴在作者的饱含爱国热泪中,我们感动,也激励我们,为祖国更好的明天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作业与答疑

  作业:

  a.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1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b.背诵全诗

  c.课后延伸: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艾青诗选》

  课后答疑示例:

  a.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b.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参考答案:

  a.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b.诗人不用“圆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国热情。

  附: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

  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1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妈妈,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我爱这土地》教案】相关文章:

《我爱这土地》教案(精选5篇)01-14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05-28

《我爱这土地》诗歌02-19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文六篇10-24

《我爱这土地》仿写03-03

《我爱这土地》诗歌介绍01-12

诗歌赏析:我爱这土地06-29

《我爱这土地》阅读答案10-27

【合集】我爱这土地仿写03-02

《我爱这土地》听课教学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