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的国际单位,的单位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数。
2。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3。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培养思维能力
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的概念。
德育目标
我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有了称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统一的称量物体的单位,在教学中应通过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天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平衡美、对称美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的概念,的单位和用天平测。
教材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铁锤和铁钉、木船和木椅,通过比较组成这些物质的物质的多少,引出的概念。接着介绍了的单位——千克、克、毫克、吨,列举了一些物体的大小,目的是让学生对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
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于物体的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中可利用挂图或幻灯片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认识天平的各主要部分和它们的作用。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课的基础。
教法建议
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法学习,的测量这部分内容可通过示范、讲授、实验法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知识点阐述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的概念,的单位和用天平测。的概念只作粗浅介绍,重点讲的单位和用天平测。
(一)的概念
通过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对物体和物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各具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建立起的概念。在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才能比较的大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二)是物体的属性
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物体的属性,但是,教材内容中已涉及到这一点,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明确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实践予以说明,这样有利于后面密度的教学。
(三)的单位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的单位吨、千克、克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触的单位。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毫克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可进一步使学生对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讲过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学中都统一叫。
(四)用天平测物体的
测的工具有很多,可先向学生介绍几种秤,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用来称的。然后重点讲实验室里用的天平。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讲述的对象。如果本校实验室里托盘天平较多,学生实验中主要用托盘天平,则可重点讲托盘天平。
天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教师应从1。认识天平2。调节天平3。使用天平三个方面入手。为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为下几节课打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层次讲授。
二、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组织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弄清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
(二)组织学生分析、比较同一材料组成的不同物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而引出的概念。
(三)组织学生观察天平,观察应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局部的层次进行。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以下为本教学示例所需的教具和学具,教师可参考本示例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dm3的纯水、大烧杯、天平、砝码盒、金属块、杆秤、托盘秤、板书演示课件、投影仪、各种幻灯片、铁钉、铁锤、冰、水、“
【初三物理质量教案】相关文章:
质量的物理教案06-12
质量物理教案04-01
质量物理教案09-12
初三物理走进物理世界质量评估试题06-11
初二物理《质量》教案03-31
初三物理变阻器教案06-12
初三物理《功率》教案04-08
《质量和密度》物理教案08-29
《质量和密度》物理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