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天门山教案及赏析

2022-10-12 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望天门山教案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望天门山教案及赏析1

  原文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字词解释:

  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原文翻译: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背景:

  《望天门山》是李白开元十三年(725)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有感而发,并没有什么特别用意。

  主旨:

  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艺术特色:

  1、“望”。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2、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字词赏析: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作者简介: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望天门山》的诗意

  《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古诗望天门山教案及赏析2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借助学习本诗,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说出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并解题

  1、用回答以前学过李白的诗篇名称的谈话方法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2、解题“天门山”、“望”,“望天门山”

  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并回答,教师指点。(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如门户,所以也叫天门山。望,是观看。望天门山就是诗人观看天门山所见到的景象。)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让学生先简单介绍作者。

  2、老师对作者简介(映示图片)。

  3、写作背景(映示图片)。

  三、初读古诗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诗(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找两个同学)

  (3)正音,重点关注发音易错字。

  (4)齐读一遍。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让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指名两名同学朗读)

  (2)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停顿问题进行梳理,映示带停顿标志的诗句。然后范读让学生模仿,熟读古诗。

  四、教学生字的写法

  1、映示带田字格的生字图片断楚至孤帆

  2、利用课件指导说明这5个生字的写法。(从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说明。)

  五、把握诗歌大意

  1、让学生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桌交流,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楚江”。

  2、指名回答并订正。

  (1)(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映示天门山、楚江图。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六、构想画面,理解诗句

  1、教学第一、二诗句。

  (1)出示诗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让学生借助“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

  ①重点理解“断”“开”,体会长江水势的浩荡。(断:切断、截断。开:劈开、断开。)

  ②出示楚江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江”。

  ③指名回答第一句诗的意思,然后教师归纳出示。

  (浩浩荡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④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学生重点理解“回”,想象江水汹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图片展示景象及词义,再让学生归纳诗句意义,后教师订正。

  (回:回旋、回转。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②指导学生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4)指导小结古诗学法(图片展示):

  ①结合注释或查找解释,理解诗句。

  ②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2、教学第三、四诗句。

  (1)出示第三、第四句诗,指导理解“出,来”的意思(出:突出、出现。来:驶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出示画面,然后交流。

  (2)激疑思考:两岸的青山怎样“出”?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绘的情形。

  (4)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教师出示归纳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舟,富有情趣。)

  (5)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诗歌描绘祖国山河壮美的特点。

  七、背诵默写

  1、指導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出示“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图片,让学生为图片配上合适的诗句。

  3、教师投影默写纸,让学生观察每行的方格数,讨论古诗书写的基本格式,在指导学生正确默写。

  八、作业: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默写《望天门山》。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断开

  回

  出

  来

  壮美

【古诗望天门山教案及赏析】相关文章:

望天门山 古诗赏析10-20

《望天门山》古诗绝句赏析02-22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赏析11-03

古诗望天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04-12

李白《望天门山》注释及古诗赏析12-30

望天门山 古诗10-29

望天门山古诗08-27

古诗望天门山03-23

古诗《望天门山》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