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2021-04-11 教案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进行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

  振、图、室、诏、穷、阵”等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

  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

  2、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叙事简洁的艺术

  3、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2、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点读

  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

  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3、画出有关刻画荆轲的句子,概括人物性格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XX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 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相关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02-15

荆轲刺秦王历史典故09-27

《荆轲刺秦王》读书笔记600字02-10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12

高一语文离骚教案12-04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12-04

《离骚》高一语文教案模板10-23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案12-27

高一语文《蜀道难》教案07-27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