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苏武传》教案

2022-10-28 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苏武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语文《苏武传》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预习自测]

  1、写出下面汉字的拼音

  厩( ) 且( )鞮( )侯 单( )于 缑( )王 昆( )邪( )浞( ) 野( ) 侯 阏( ) 氏( ) 左伊秩訾( ) 旃( ) 羝( ) 去( ) 辇( ) 雍( ) 棫( )阳宫 斧钺( ) 汤镬( )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3、文学常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 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 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它的前四史是 、 、 和 。

  班固,东汉著名的 、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 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 。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 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分组整理文言常见字词。(见资料)

  [质疑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 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课后作业: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高二语文《苏武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疏通文言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文言基础知识集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⑧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⑨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⑩与武决去 决:通“诀”。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3.走近作者

  1)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2)复习归纳史书的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整体感知,思考

  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知道要死了表现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难事,而是处于死亡的境况之下是很难的,也就是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苏武又是怎样面对死亡的呢?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考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第四大组:课后练习三,读李陵作《答苏武书》并结合课文谈谈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明确:

  【第一大组】:小标题 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二次自杀、卫律逼诱降、北海牧羊、李陵牧羊、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

  【第二大组】: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细节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

  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第四大组】:

  1)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这样,两个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

  2)在其他人看来,苏武是值得敬佩的,这是要肯定的。但我也反对,因为他傻。为什么在现在的社会不可能出现苏武这样的人,因为这个社会是现实的。苏武是令人敬佩的,他傲人的骨气,令单于折服;他赤胆的爱国心,令我颤抖;他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叹服。可是,在这个社会,你的赤胆忠心比得过那俗气但实在的钱吗?比得过庸俗但确切存在的权力吗?只是一味的忠诚,只是一味的坚持,你能得到的东西有多少。是,我不能否认正是因为他的气节才使人们记住了他,正是他的赤胆忠心才使他更伟大。但试想想若不是汉朝向单于要人,若不是常惠聪明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呢?赤胆忠心固然重要,连自己生命都不能保证的人有什么资格谈坚持呢?李陵固然懦弱,但他看得清现实,他的背弃固然令人愤怒,但请问现在的多少的会学习苏武,放弃金钱,权力。这不正才是真正的人性吗?李陵背弃的同时他也充分考虑了自己的处境,若是你,或许连想都不想就投降。不能否认,因为我们是普通人,但社会中存在的就是普通人。

  三、总结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

  高二语文《苏武传》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

  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四、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苏武传》资料补充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3—54)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二十几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史记》的巨作——《史记后传》。就在班固着手编撰《汉书》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皇帝下诏收捕,班固被关进了京兆监狱,家中的书籍也被查抄。其弟班超担心他受委屈而难以自明,便上书,在汉明帝面前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责。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

  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汉书·苏武转》、《幽通赋》等。

  班固个人成就:

  1.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

  2.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

  3.开沿革地理之始

  4.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5.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苏武传》参考资料

  答苏武书李陵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讬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鞲毳幙,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秖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高二语文《苏武传》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略)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

  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基本知识

  (一)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判断)

  5、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6、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

  9、为降虏于蛮夷。(介宾后置)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宾语前置)

  11、引佩刀自刺。(宾语前置)

  (二)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

  其一人夜亡(名作状)

  宜皆降之(使动)

  惠等哭,舆归营(名作状)

  单于壮其节(意动)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被动)

  空以身膏草野(名作动)

  (三)文言实词积累

  数:

  1、名词。

  (1)数目,数量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2)六艺之一。算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规律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4)定数、命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数词。几、几个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3、动词

  (1)shu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shu列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4、形容词。Cu密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副词。Shuo屡次

  当

  1、动词。

  (1)相当于,与—————相称。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2)挡住,阻挡。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3)占有,把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掌握,主持,执掌。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5)判处(某种刑、罪),处以相当的刑罚。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6)抵抗,抵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7)担任,充当。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8)承受,承担。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9)当做,代替。

  安步以当车。

  (10)抵,顶。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11)适当,符合。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介词

  (1)表处所。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慌。

  (2)表时间。值,在,正当。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副词

  (1)表助动。应当,应该。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2)表必然。必定,一定。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3)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原理,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连词。相当于“倘”,如果,假若。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升级:迁生、迁授、迁叙

  (调、徙、转、改、放、出)

  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高二语文《苏武传》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通,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读懂,把握文章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3、会读,学习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学起来是很难的。一是因为它的篇幅长;二是文中陌生的文言词语太多,文言现象比较复杂。因此,让学生先读懂,是课前准备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首先,让学生用他们经常采用的独学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把文中的字词障碍扫清。其次,利用他们平时对学的方式,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读。我让他们互相合作,对文章所写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感知。最后,通过导学案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他们在预习课后再去研读文本,寻找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也可以说“读书可以明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汉书》中的《苏武传》,去聆听一曲精神的壮歌。(板书课题)

  课前我们通过独学与对学的方式对字词进行了疏通,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作具体落实。

  二、整体感知

  师:贯穿全文的'一对矛盾是什么矛盾?

  生:是投降和不投降的矛盾。

  师:能不能说得细致一点?

  生:是单于想让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就是不投降。

  (板书“降”与“不降”,中间拉开一定距离。)

  师: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幻灯片展示此问题)

  生:我认为是采用了四种手段。首先是恐吓他,然后是引诱他,还有折磨他,最后还让李陵去劝降。

  师:他说的比较准确,那匈奴拿什么来恐吓苏武呢?

  生:杀苏武。

  师:好,以死恐吓。(板书:以死恐吓)那用什么来诱惑他呢?

  生:用利益诱惑的。(板书:以利诱惑)

  师:用什么来折磨他呢?

  生:用痛苦。

  师:是什么痛苦?

  生:身体的痛苦,还有精神的痛苦。

  师:我们可以概括为以苦折磨。(板书:以苦折磨)匈奴还让李陵去劝降,李陵和苏武是什么关系?

  生:原先是同事。

  师:文中说“陵与子卿素厚”,说明他俩还是好朋友。就概括为故友劝降。(板书:故友劝降)

  三、人物品读

  师:刚才我们把匈奴用的手段一一作了概括。那么面对这些手段,苏武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幻灯片展示此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以死恐吓”。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匈奴是怎样以死恐吓的?

  生:卫律拿剑要杀苏武。

  师: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拟。

  师:“拟”如何理解?

  生:比划。

  师:在这里卫律只是比划一下,那卫律前面有没有动真格的?

  生:有,卫律杀了与苏武同来的使者虞常,然后要杀张胜的时候,张胜就投降了。

  师:那我们可以看出张胜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齐):贪生怕死!

  师:那么通过张胜的贪生怕死可以看出苏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武不动”。

  师:这说明苏武面对匈奴以死相逼,他根本不怕死。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们也可以说“武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前文中还有没有哪些地方能证明苏武不怕死?

  生:他自杀的情节。

  师:苏武为何自杀呢?

  生:“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师:能不能给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于节操有损,又辜负了自己的使命,虽然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

  师:“虽”字能不能翻译成“虽然”?

  生:应该翻译为“即使”。因为这里只是表示假设,不是事实。

  师:他的回答告诉我们,在有损节操、有辱使命的时候,苏武毅然选择了死!更不用说别人用死来威胁他了。他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板书“威武不屈”,与前面的“以死恐吓”对应)那匈奴又是用什么来引诱苏武的呢?

  生:“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是用地位和富贵的生活!

  师:苏武是什么反应?

  生:“武不应”,他不为利益所动。

  师:如果说前面苏武面对匈奴以死恐吓是“威武不能屈”,那么这里就是——

  生:富贵不能淫!

  (板书“富贵不淫”,与前面“以利相诱”相对。)

  师:苏武除了“不动”“不应”之外,甚至还骂卫律,是个“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无耻叛徒!真正地体现出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齐读第5段,再去感受一下苏武的这种大丈夫的气节。(生齐读第5段)

  师:这样软硬兼施,苏武都不屈服。匈奴便采取了比以死恐吓更残忍的方式——以苦折磨。刚才大家已经说到,匈奴是从肉体和精神上,对苏武进行双重的折磨。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来朗读第6段,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哪些地方是肉体上的折磨,哪些又是精神上的折磨呢?

  (选一生读第6段)

  师:他刚才读的时候一些字的读音出现了问题。“饮食”应该都读四声,解释为“提供吃的和喝的”。还有“去”是个通假字,应该通“弃”,是“收藏”的意思。

  师:请大家说一说哪些是对苏武肉体上的折磨,哪些是精神上折磨。

  生:肉体上的折磨是“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还有“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廪食不至”。

  师:可以看出,匈奴主要是想用囚禁和饥饿来从肉体上折磨苏武,让他屈服。那么精神上的折磨呢?

  生:把他关起来就是让他失去自由,就是精神的折磨。还有,让他去北海放羊,说“羝乳乃得归”,公羊是不可能生下小羊羔的,所以这是断掉他回归汉朝的念想,也是想摧残他的意志吧。

  师:说得很好,这个“乳”是什么用法?

  生:名词作动词,解释为“生

  师:还有其他地方也能说明精神的折磨吗?

  生:“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匈奴还把苏武的手下都流放到了其他地方,就让他一个人在北海,让他忍受孤独和寂寞,来消磨他的意志。

  师:大家从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看到了匈奴的阴险和残忍,那么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生:“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在这种极度贫苦的环境中,也没有改变他的意志、他的忠诚,可以说是“贫贱不能移”。

  师:我觉得他说的“贫贱不能移”可以直接作为我们的板书写在黑板上,非常好!(板书“贫贱不移”,与“以苦折磨”相对)肉体的折磨容易承受,可是那种孤独寂寞,那种心灵和精神的折磨才更难忍受。苏武是怎样熬过来的呢?

  生:我看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一句,他无论是躺着还是起来,都拿着汉节,说明他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也就是把对汉朝的忠心看得很重。

  师:他抓住这一句当中的细节,分析得很细致,表达得也很好。匈奴用了这么多的方式都没有成功,最后他们使出了杀手铜,他们找了一个人去劝降。这次劝降一般人真的难以应对。那么他是如何来劝说苏武,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李陵对苏武可以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为李陵对苏武说了苏武家人的遭遇,是想说汉朝对他的家人很薄情,希望通过这一点来打动苏武。他还说皇帝已经老了,不值得效忠了,不如投降匈奴。

  师:他分析得很有条理。对李陵的劝降,苏武是义正词严地拒绝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李陵的口中说出的只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都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的,而苏武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使命的。他的不屈维护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气节!(板书“私情不动”,与“故友劝说”对应)

  四、课堂小结

  这让我想到郑板桥有一首诗——《竹石》。(幻灯片展示《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大家一起齐读一遍。苏武不正像这竹一样吗?任你匈奴使尽千般伎俩、万般手段,我苏武自一心向汉!苏武所有的坚持,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字——节!(粗笔板书一个大大的“节”字)这“节”是对使命的铭记,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

  五、课后作业

  (幻灯片展示《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一段文字。)

  在“降”与“不降”这对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苏武守着这份民族气节,最终回到了汉朝。可是他的老同事、老朋友李陵,却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李陵是在替苏武不值!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苏武这祥做到底值不值呢?请大家以此为话题,在课后写一段文字,说说自己的观点。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高二语文《苏武传》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案11-18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案设计12-22

《苏武传》教案09-20

精选苏武传的教案12-01

《苏武传》教案08-30

《苏武传》教案范文08-24

《苏武传》教案范文06-22

《苏武传》的教案欣赏11-26

《苏武传》精品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