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

2023-06-06 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1、结合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这四点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2、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同学们学习生字,理解诗意。

  3、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同学们体会品悟诗情,并背诵古诗。

  一、教学的目标:

  1、学会本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教学的重点:

  理解全文诗句的含义,准确全诗解释字义,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的难点:

  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的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画,大家想看看吗?大家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图画。

  2、看了这些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的故事。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王昌龄,唐代诗人。中过进士,做过官。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

  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

  (三)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3、找出诗中的两个生字,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同学们学习两个生字。

  ①记住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

  ②理解字义,并组词。

  4、合作交流,理解重点字词(青海、雪山、玉门关、穿、金甲、楼兰)。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理解体会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这一句描写了几个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师板书)师说诗意,生读诗句。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板书:环境恶劣)。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品读此句,读出沉重压抑之感。

  2、理解体会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二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孤城 遥望)师说诗要意,生读诗句。

  这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板书:思念家乡)。读出孤寂、忧伤的语气。

  3、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烘托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4、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5、出示第三句图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短短的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品读第三句,读出低深、忧抑的语气。

  6、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齐读末句,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我们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五)、体会意境,品悟诗情

  1、出示全景图,让同学们看图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

  音乐起,老师诵读古诗。记住了吗?

  3、背诵古诗。齐背,指名背诵。

  4、同学们,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让我们随着《精忠报国》的音乐,再次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吧!

  (六)、揭示主旨:这首古诗描绘了守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戍边的胸怀,全诗格调悲壮,洋溢着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

  六、教学结束:

  齐读古诗结束这节课。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教导学生识字和写字,理解古诗的大意。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了解古代信息传播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书下注释、查找工具书自学诗的大意; 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流程

  1、温故知新——入诗文

  出示诗,这首诗学过吗?老师想找一位喜欢这首诗的孩子读一读,《其四》《其五》谈谈感受引出边塞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简介作者王昌龄。

  2、字字落实——解诗意

  让学生大声读诗,学习一个“闺”字。能字字落实的清晰流畅的读出古诗。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参考书大体了解把握诗意,着重体会诗人的情感。注意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读。

  3、津津有味——悟诗眼

  诗言情,那么这首诗中弥散着一种情感?“无那金闺万里愁“进而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引出本文的诗眼“愁”。从哪里看出作者的“愁”?这个问题希望学生通过读诗抓住重点词来解诀。

  通过出示“烽火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独坐黄昏诗人暮色思乡,淡淡哀愁以及悲秋情节。

  羌笛:介绍

  对于关山月这个意象,听一听古筝曲,谈谈别离乡情。

  出示音频

  4、历历在目——绘诗境

  师:你无奈的是什么?你万里愁的是什么?

  师:作为一名远在战场的.战士,此时此刻你想对家乡的亲人说些什么?------ (板书 怀乡思亲)

  作为一名战士,你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些什么?------ 同学们,你想对这位战士说些什么?------

  小结

  同学们,王昌龄是位伟大的诗人。在他笔下,一位凄凉哀伤的边疆战士形象跃然纸上。诗言情,诗更言志。短短28个字,精炼而富有深意。不愧是“七绝圣手”。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古诗,这种中国古典经典的文化。又一次领略的、了古诗的魅力。

  同学们我们在诗人的引领下看见了一位边疆战士眼中的画面,这些情境可谓是满眼哀愁,由景入情,体会战士那种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想象着画面,听着这首关山月,齐读古诗。

  配乐朗诵。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 篇3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从军行》会读并能背诵。

  2、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意思。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学习目标,并给一分钟时间背诵。

  二、预习检测

  1、运用四声法读古诗。

  2、填空

  《从军行》是 代诗人 字 这是一首 诗。

  3、请背诵一首你学习过的边塞诗。

  4、解释词语

  青海 暗 雪山 穿 金甲

  5、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翻译古诗

  请运用我们学习过的翻译五字法翻译古诗

  1、小组合作翻译,组员汇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请交流合作讨论“暗”和“孤”有什么作用?

  3、小组合作翻译,组员汇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战地记者连线

  师生表演,战地记者采访边关战士。体会边关战士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

  5、翻译完整首古诗,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怀么?

  指生回答。

  四、积累训练

  1、观看《唐之韵》短片,让学生了解王昌龄及边塞诗特点,并且出师《从军行》七首组诗。

  2、习题巩固

  《从军行》共有几首

  A.5首

  B.6首

  C.7首

  D.8首

  王昌龄被世人称为

  A.天家诗子王江宁

  B.诗仙

  C.七绝圣手

  D.诗圣

  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悲观厌世害怕战争

  B.不畏艰险建功立业

  C.抱怨艰苦不愿出力

  D.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五、小练笔

  出示关于战争的图片,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想对边关战士所些什么,动手写一写。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 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 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王昌龄不同作品的特色

  二、 教学重难点

  1、 注意边塞诗歌中王昌龄怀乡思亲之情

  2、 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王昌龄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王昌龄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王昌龄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王昌龄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王昌龄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5、重难点分析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

  2) 这首诗在写相思之情有什么特点?

  提示: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

  3) 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 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

  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 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

  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

  总结: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4)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5) 比较分析同一个王昌龄不同风格的诗句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比较两首诗同样写“愁”,但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提示:《从军行》愁中带有苦的意味,因为戍守边疆的环境凄凉,带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情感更深一层。

  《闺怨》只是单纯的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心情。

  6、板书

  烽火城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 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

  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愁 点明主题

  7、教学后记

  在这节课中学生朗读诗歌流畅,咬准了字“羌”的音,在复述学过诗歌的时候,古诗再次复述的能力较好。学生在掌握“借景抒情”时,能较快分析出诗歌中景物描写对于主人公内心的烘托作用。学生在比较《从军行》和(其四)时,比较两首诗表达主题,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都回答反应较好。

  这节课我设置的一些问题提问,问题涉及范围较大,学生在回答时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问题的要点,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问题的设置应该有准确性。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

  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七、比较鉴赏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背 诵 全 诗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了,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一起来谈一谈吧!

  预设:

  (1)我喜欢《咏柳》,因为贺知章在诗里描绘的春景真是美不胜收!我来背一背吧!

  (2)我喜欢《村居》,因为高鼎在诗中写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来背一背吧!

  2.展示导入:出示句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谈一谈你的理解?

  预设:

  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3.同学们,一首好诗往往蕴含一种心情,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读懂诗里的历史,便能体会诗里的心情。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从军行》。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过这位诗人的诗词呢?

  (3)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王昌龄呢?

  预设: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练习划分节奏,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2.出示朗读要求:

  (1)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2)想一想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3.学习词语: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预设:了解诗中的地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意。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一听朗读,分享你的断句成果吧。

  讨论主题:

  (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预设:

  探究古诗的断句,根据节奏感进行划分标记。

  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会有更好的诵读效果。

  三、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2.诵读古诗,整体感知。

  (1)《从军行》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2)小声自读,边读边理解诗句的意思,和同学分享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3.同桌探究:理解诗意的`好方法有哪些?

  预设:

  (1)借助注释。

  (2)联系上下文。

  (3)想象画面。

  4.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四、感知体会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想象一下 “长云”是怎样的情景呢?

  预设:满天都是云。

  (2)为什么会“暗”雪山呢?

  预设:云朵把雪山都遮挡着隐隐的,暗下来了。

  (3)你在这样的意境下想到了什么?

  预设:

  我想到了戍边的战士们艰苦、孤寂的生活。

  我觉得他们肯定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在这诗句中体会到什么?

  (1)“穿金甲”就是把战衣铠甲都磨破了。

  (2)预设:

  我体会到了戍边时间漫长,边塞荒凉。

  我体会到了战事频繁,战斗艰苦。

  (3)理解“终不还”的意思吗?

  预设:誓死不回家。

  (4)战士们这样艰苦为什么“终不还”?他们有着怎样的誓言呢?

  预设:保卫边疆,这是他们的铮铮誓言。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重点组织语言说一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预设: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五、交流展示

  1.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体会诗句要传达的情感。听老师分享王昌龄写这首诗前的经历。

  预设: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诗里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2.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将你读到的诗中的场景描绘出来,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并随后谈一谈你对诗句的感悟。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七、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 篇7

  知识与技能:

  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方法与过程:

  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诗题中加“行”、“歌”、“吟”、“引”都是乐府诗。

  2.简介作者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代表作《从军行》七首,《出塞》。(指名学生背诵《出塞》)

  3.介绍边塞诗。

  “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 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

  (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1).—、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运用古诗五步学习法: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我们来自学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五。

  2.学生看老师发的资料,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合作交流,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古诗。

  3.你还知道哪些爱国诗篇?

  (1)学生背诵王昌龄的《出塞》,陆游的《示儿》,再次感受爱国情感。

  (2)有感情的背诵《从军行》。

  五,作业

  1.默写古诗《从军行》。

  2.收集其他的爱国诗篇,读一读,背一背。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 篇8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备课时间: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思考,能联系古诗的描写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古诗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在写字方面,学生已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生字间的间架结构,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2)基于阅读:五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默读的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能正确划分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描写的环境,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材分析

  《从军行》这首古诗选自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其诗含蓄、深婉、浑厚。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主要写了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家乡。通过描写边塞悲壮、暗淡的景物,衬托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以及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五千仞岳、蓟北、涕泪、衣裳、襄阳”等词语,正确书写“仞、岳、摩、遗、涕、巫”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词,感受王昌龄积极向上的爱国精神。

  评价任务

  1.通过指名读、全班齐读,学生能准确读出本课词语:通过观察提醒、老师范写的方法,学生能规范书写“仞 、岳、摩”等生字。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加上动作体会等形式,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在读中感受王昌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教学重点:

  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教学难点:

  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朋友离别总是让人伤感的,离别也可以是美丽的。

  二、评讲: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三、课堂小结:

  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四、布置作业: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五、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背诵古诗,

  2、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3、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设计过程:

  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好吗?准备好了吗?白日依山尽(),谁知盘中餐(),“泉眼无声惜细流,( )。小荷才露尖尖角,(  )。”

  2、看来大家对所学古诗已熟记于心了。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4、板书课题,读题,析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齐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行”属于乐府诗。)

  二、引领学诗,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师:《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这节课,我们一同去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师:读准字音是读好诗的基础。来看看这几个难读的字:

  (1) 出示字词:长云 雪山 孤城 遥望 穿 破 金甲 楼兰,指名认读

  (2) 小老师带读

  (3) 扫除了字音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流畅了。(指名两生读)齐读。

  2、师范读。

  师: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老师也忍不住想试一试了,行吗?

  3、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师:是的,读古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而且要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味道来。大家学着老师的样再读读。

  4、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想了解一下我们班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理解古诗就用哪种,然后把你读懂的词句说给同桌同学听。(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过渡:理解了诗意我们不防来细细品味,看看边赛风光,感受将士们的生活。

  1、轻声读古诗,边读边想画面,你从中看到了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师板画)

  2、CAI课件(出示雪山图):知道这雪山在哪儿吗?这觉得这雪山怎么样?(出示雪山图)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读读古诗看能从哪儿找到答案?(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3、师: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战士们的心情也随之暗淡了。该怎么读诗的前两行呢?(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战士们的心啊!)

  4除了心情暗淡,你还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心情?(孤独)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师:一个个背井离乡的战士来到硝烟弥漫的边塞,心情是暗淡、孤独的,大家一同走进战士们的心田,一起去感受感受。齐读诗的前两二行。

  5、过渡语: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6、齐读后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1)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磨破的金甲让我们体会到了征战时间的漫长,战争十分激烈频繁)。但磨不破的是什么呢?(战士们坚强的斗志)

  师:战士们有什么样的决心?既然是决心该怎么读?(铿锵有力)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边疆战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磨灭,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______。

  刀光剑影、生死拼搏,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的豪情是____。

  7、感悟诗情

  师:“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回家吗?

  师: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你能替将士们告诉他们的亲人为什么誓死不回家吗?板书:精忠报国)

  8、练习背诵

  (1)过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将士的豪迈情怀,谁又能像战士们那样不记住古诗善不罢休呢。

  (2)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师: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2、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几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 相关推荐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相关文章:

《从军行》王昌龄11-29

从军行王昌龄12-02

教案古诗从军行王昌龄赏析10-21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教案11-04

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03-10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06-24

从军行王昌龄古诗08-20

从军行王昌龄的翻译12-05

王昌龄的从军行翻译04-29

从军行一王昌龄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