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2024-09-25 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历史《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 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

  史上的地位。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又认识到

  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其次,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4、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3)分封制

  2、难点: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3)分封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禅让”制,从首领更替的形式切入新课。

  (二)讲授教学: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 演示课件: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生认真听,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2、 翻书引导生浏览全文,讨论以下问题:

  夏朝建立的时间

  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

  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

  夏朝的'历史地位

  设问: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还是通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的区别吗?

  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并根据小字内容你能说出他的暴行吗?(在生说到引酒作乐时,课件演示:夏朝的青铜器酒杯)

  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

  二、夏商更替——鸣条之战

  生爱憎分明地回答:“推翻他。”

  生踊跃讲述,积极争取机会。

  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 让学生根据朝代建立要素归纳:

  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商朝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在地图册上找出迁都的时间、地方,并说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阳)写写、记记,并说明由于时间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学生回忆、归纳,动手写,动口说

  2、请说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向学生介绍神话传说《封神榜》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三、商周更替

  生按老师要求积极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以多种方式呈现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四、分封制

  1、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2、讨论:分封制实行的利与弊。

  五、问题探究。

  七年级历史《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2

  一、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学生能够通过综合阅读文字和图片等材料,从考古、传说、信史等多个角度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综合分析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

  2.学生能够掌握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来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及其基本特征。掌握以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互印证的史料实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通过综合阅读文字和图片等材料,从考古、传说、信史等多个角度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综合分析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

  难点:学生能够掌握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来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及其基本特征。掌握以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互印证的史料实证的方法。

  三、过程

  导入:如何定义什么是中华?中华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吗?怎么判断?判定文明产生的标志你认为是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认识到中华有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如何判断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可以通过考古发现、查找典籍等方式。判定文明产生的标志可以有:城市、国家、文字的出现等。

  1.考古中华文明的起源

  ①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任务一:阅读教材自主完成知识梳理表格(5分钟)

  任务二:阅读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思考:我国早期人类分布有什么特点?

  教师预设:阅读教材,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认识到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相关代表遗存和生产生活的特点。结合人类遗址分布图,认识到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址具有沿河分布的特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范围广,形成了若干文化区系;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创造了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模式。提升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读图分析的能力。

  ②以考古成果来看社会的变化

  任务三:请从以下文化遗址的考古成果中任选一个,说说从中读取到哪些文明曙光的信息?根据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所体现的文明的发展,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师预设:学生从图中可以分析思考得出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举例:稻米——农业发展;祭坛——神权崇拜、社会组织扩大;墓葬差异——贫富分化、阶级差异;城墙——大型城市的出现;玉器——权力象征、神权和王权的结合、艺术、工艺水平高超;神人兽面纹——精神信仰

  概括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简图如下,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分析,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传说中的部落和国家

  ①三皇五帝和部落联盟时代

  任务一:阅读教材结合示意图,了解三皇五帝的传说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教师补充讲解:关于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结合图示认识到华夏族走向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②从部落到国家——早期国家的特征

  任务二:认识家天下是怎么建立的。思考: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补充讲解: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给学生讲述从尧到舜到禹都是禅让制,禹之后传位皋陶、之后是伯益,中再到启的过程。

  教师预设:学生从中认识到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从禅让制到世袭制,实现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任务三:分析夏朝是否真的有据可查?

  材料一:“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史记·夏本纪》

  “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监狱)。”——《竹书纪年》

  材料二:二里头文化遗址若干图片

  请学生分析以上材料能用来说明什么?请解释并说明理由。是否能够确凿地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文化遗存?

  教师预设:学生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夏朝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可能出现过夏朝,且传说中的夏朝与二里头文化遗址大致重合。以上材料可以说明二里头遗址是高度发达的文明的遗址,但是否能够完全证实就是夏朝。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可能”这个词而不能说“确凿”?对比殷商我们可以能够确定的`说殷墟就是商朝的遗址,其区别在于夏朝的文字记载并不是一手史料,但殷商有甲骨文这一文字和实物的考古发现。

  教师补充: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骨文被发现,这可以与文字材料相对照,实证殷墟就是商朝的遗址。这正是历史研究之“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我辈固得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

  3.信史记载的商周文明

  ①商朝政权的的特点

  材料一:帝辛(商纣王)时代黄组卜辞:

  “癸亥卜,黄贞,征夷方在雇彝,在九月”——《甲骨文合集36487》

  己卯卜,贞今日多雨。——《英国所藏甲骨集》2588

  思考:甲骨卜辞体现了占卜所为何事?体现了早期政权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预设:甲骨卜辞体现了为征伐、农时进行占卜。体现了早期政权神权色彩浓厚,以神权垄断王权的特点。

  ②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任务一:阅读下图商朝内外服制度和西周分封制,对比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

  教师提示:从商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思考。

  ③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意义

  任务二:阅读西周分封示意图,思考:周王分封时把什么授予臣下?

  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比有什么不同?结合下列图示,概括宗法制的特征,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其意义。

  教师预设:学生可以从图中看出分封制是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周人、异地部族、土著居民)授予臣下。引导学生进行分封对象的分类,例如——王族:鲁、燕、卫、晋、吴;功臣:齐;帝王后裔:宋、杞、陈。从中分析认识分封制的作用在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实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宗法制的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以血缘关系将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和权力分配制度(分封制)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家庭层面到国家从层面的家国一体,互为表里。

  ④商周时期的经济发展

  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简单概述商周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特点: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

  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较多,技艺精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们普遍的衣着材料。

  ⑤西周的治国理念

  材料二:人无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

  思考:商朝相比,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师预设:从重神的观念向重人的观念转变,开民本思想之先河。④⑤这两部分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在本课中不做详细讲解,仅作为商周政治制度文明的补充认识,拓宽学生对商周时代认识的视野。

  小结:本课核心要点——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

  1.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表明早期政权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七年级历史《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3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和法国、得意志、意大利三个主要封建国家的初步形成,英吉利王国的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西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通过分析查理大帝的历史作用,使学生掌握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比较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异同点,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树立科学的社会观;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要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西欧早期的封建国家处于欧洲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它前承繁荣发达的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后起至今仍然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罗马帝国是怎样分裂的`?西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然后展示flash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下载,引入本课主题。

  一、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

  教师参考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进行讲解。参见"重点突破方案"。

  二、西欧主要封建国家

  关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教师首先简单讲述查理大帝死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然后提问学生:查理曼帝国为什么会分裂?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如下:

  ①必然性:依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势必会走向分裂,不能长久。

  ②可能性:查理大帝死后,其子孙既软弱无能又纷争不休,终于导致国家的分裂。最后注意提醒学生,这就是后来德意志、意大利、法兰西三个国家的雏形。

  关于英吉利王国的形成,教师依照教材简单讲解既可,不必扩展。

  三、西欧封建社会

  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分析查理曼帝国分裂的原因、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点及其出现原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展示flash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quot;,引导学生分析相关问题,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七年级历史《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的统治、维护当时严密的阶级结构和森严的等级关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本课分为三个子目:“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介绍了最高统治者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来维系等级关系、管理广大地区的。“贵族平民和奴隶”介绍了当时的阶级结构和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情况。“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向学生描述了奴隶社会的国家机器,指出了奴隶主阶级是通过暴力镇压和礼仪教化相结合的双重手段来统治人民。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概念性知识偏多,内容较为枯燥和抽象,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非常重要。同时,学生对夏、商、西周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从而,对概念的探究有兴趣。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学习西周的分封制,说出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了解奴隶社会管理国家的方法和手段。

  2、编演历史短剧,模拟西周分封的情景,增强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

  3、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尊祖敬宗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历史渊源。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在这一课,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只有老师采取了合理的引导方式,找到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发挥思维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从而理解本课较为枯燥、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激活课堂的主体,使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必须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中出现的概念,争取用深入浅出的办法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为此,教师必须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编演历史短剧,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剧本、角色搭配等。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统治者打下了江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管理范围空前扩大,这时候,他迫切要做什么事情呢?

  ②如果你是西周的统治者,你会想什么方法来管理自己的国家?说说你的设想。

  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西周的统治者是怎样管理自己的国家的。

  2、学习新课。

  ①自主尝试,点拨授法。

  A、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西周统治者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管理空前扩大的领土?

  B、西周统治者把管理地方的人称作什么?他们跟周王有什么关系?这些人为什么愿意接受派遣去管理地方?

  C、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分封给诸侯后,周王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控制诸侯王?

  D、周王通常把诸侯国设在哪些区域呢?

  E、周王分封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为什么还要分封功臣和前代的贵族后裔?

  ②发挥想象,自主探究。

  A、演历史短剧——西周分封的`情景。

  B、6位同学分别扮演周王,谪长子,周的二儿子,侄子(代表同姓),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台词内容包括:周王如何授土、授民;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并对周王表示孝忠;为什么对受封者分封;分封什么东西等。让学生们一边观看一边思考老师在前面提出的问题。

  C、画出西周分封制的示意图,说一说分封制有什么作用。

  ③启发诱导,鼓励释疑。

  A、夏、商、西周社会有哪些阶级?夏、商、西周是依据什么确定等级身份?

  B、贵族、平民和奴隶,他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C、设计一幅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

  D、残酷的压迫必然会引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奴隶主贵族又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呢?

  ④自主检测,巩固评价。

  A、能够理解分封制,并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B、能读懂分封制的示意图。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管理国家的制度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西周的统治者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实施了分封制,促使社会形成了贵族、平民和奴隶这几个阶层,采用了“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双重手段来管理国家,确立了奴隶制国家管理体系。

  4、板书设计。

  军队、刑法

  分封制———贵族、平民、奴隶

  礼仪教化

  六、课程评价

  1、说一说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们的手段有哪些?

  七、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大量的概念使学生们难以理解,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将学生引入本课至关重要。所以,我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编演历史短剧,在历史短剧中包含了大量的学习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且,通过短剧,学生更能形象、生动地体验较为深奥的历史概念。看完短剧,学生就某些历史概念、历史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更加有利于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另外,对个别难点问题,老师进行点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这一课整体效果非常好。

  八、教研员点评

  这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非常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特别是利用编演历史短剧将深奥的历史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有创新。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参与表现的意识得到了培养。设计理念中“让课堂成为交流、展示、发展的平台”新颖,体现出课改精神,并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七年级历史《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并概述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背景、主要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尊重历史、珍惜文化遗产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及其对早期国家形成的作用。

  掌握井田制、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因素。

  理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如王权、宗法制)的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早期国家地图、文物图片、历史事件时间线等。

  文献资料:选取适合七年级学生的简化版历史文献或故事,如《史记》中关于夏禹、商汤、周武王的记载。

  小组讨论话题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简短的动画视频,介绍“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提问:为什么大禹能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背后反映了什么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20分钟)

  早期国家的形成背景:

  讲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青铜器的使用,为国家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强调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是国家产生的社会条件。

  夏、商、周的更替与特点: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讲述“禅让制”到“家天下”的转变。

  商朝:青铜文化的繁荣,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商朝的扩张与衰落。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建立,强调其对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任务:学生分为4-6人小组,每组抽取一个主题进行讨论:

  夏朝的建立与“大禹治水”的关系。

  商朝青铜器的种类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周朝礼乐制度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汇报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全班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

  四、总结提升(10分钟)

  知识点回顾:总结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重要制度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从原始社会到早期国家的转变,人类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这种发展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五、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早期国家人物(如禹、汤、武王等),收集资料,写一篇小传记,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反映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预习作业: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思考为什么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变革时代”。

  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早期国家的基本知识,还能培养他们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适时引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七年级历史《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的建立过程、基本制度(如禅让制、世袭制)、重要事件及影响,认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资料搜集与整理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理解国家形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历史、客观分析历史的态度。

  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的迁都与青铜文明的发展。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早期国家制度(如禅让制转为世袭制)变迁的.原因与影响。

  理解并评价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利弊。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5分钟)

  故事导入: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出从部落联盟到国家形成的过渡,提出问题:“为什么大禹的儿子启能够继承王位,这标志着什么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课主题。

  新课讲授(25分钟)

  夏朝的建立(8分钟)

  讲述禹传位于子启,标志着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介绍“家天下”的概念。

  展示《史记》中关于夏朝的记载,引导学生分析夏朝建立的意义。

  商朝的兴衰(10分钟)

  介绍商朝的迁都背景,特别是盘庚迁殷的重要意义。

  展示商朝青铜器图片,讲解青铜文明的繁荣及其反映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简述商纣王的暴政与武王伐纣的故事,分析商朝灭亡的原因。

  西周的制度创新(7分钟)

  解释分封制的运作机制,通过地图展示诸侯国分布,帮助学生理解其对疆域扩展和地方管理的作用。

  介绍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在政治中的重要性,探讨其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学生探究(15分钟)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为什么说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是历史的进步?”每组选取代表发言,鼓励学生从生产力发展、社会稳定、权力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证。

  角色扮演:模拟一场西周时期的“封赏大会”,让学生扮演周天子、诸侯等角色,通过情景剧形式加深对分封制的理解。

  总结与作业(10分钟)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要点,强调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主要制度及其影响。

  课后作业:

  撰写一篇短文,比较分析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优缺点。

  收集资料,制作一张关于商朝青铜器的小报,包括至少三件著名青铜器的介绍。

  七年级历史《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脉络,掌握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及亡国之君等基本信息。

  学生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作用。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的历史,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会激起人民的反抗,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辩证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认识到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历史地图、图片、视频资料等)。

  分组材料(如书籍、杂志、网站链接等,供学生查阅)。

  预习任务(包括预习问题和资料上传至学校在线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出夏朝的建立,进而引入新课主题《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二、讲授新课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提问:大禹在夏朝建立前的身份是什么?他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个身份的?

  学生回答后,总结禅让制与世袭制的区别,并解释“夏传子,家天下”的含义。

  讲述夏朝的灭亡过程,分析其原因(如夏桀的残暴统治)。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提问:商朝是如何建立的?商汤为什么能灭夏?

  展示商朝的统治区域,与夏朝进行对比。

  提问:你们心目中的纣王是什么样的?展示史料《史记·殷本记》中的记载,让学生辩证客观地评价纣王。

  讲述商朝的.灭亡过程,特别是牧野之战。

  西周的分封制

  提问:西周是如何管理庞大的国家的?实行了什么制度?

  展示“周初分封略图”,讲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封对象、分封内容、诸侯国义务等。

  分析分封制的作用,如巩固统治、开发边疆、加强经济文化联系等。

  提问:为什么周王除了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同姓外,还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

  三、课堂活动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兴衰原因,并总结共同点。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提问。

  角色扮演

  组织学生进行“我是西周小官员”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西周政治制度运作,加深对政治制度的理解。

  制作示意图

  指导学生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展示贵族、平民和奴隶的社会结构及其关系。

  四、课堂总结

  总结知识点

  回顾夏、商、西周的更替脉络,重点强调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兴衰与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增强民族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撰写一篇关于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小论文,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设计一份关于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知识问答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后反思

  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加以应用。

  • 相关推荐

【七年级历史《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相关文章: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10-30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08-27

散文的内涵类型和发展的历史概述04-27

姓氏的产生与发展阅读答案01-02

教案:人类的起源和发展03-12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11-04

分数的产生教案03-25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稿04-24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用10篇)11-03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