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海拔最高的牧区》教案设计

2021-03-30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海拔最高牧区案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牧区的特点,体会牧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2.过程与方法从地图和相关的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牧区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牧区特点。

  难点:从地图和相关的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2.准备“青藏高原”歌曲

  教学流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什么地方呢?哦,你们领略过我们平原的秀丽美景,今天,老师想带着大家一起到海拔最高的牧区看看,愿意同老师同行吗?

  新课教与学:

  在去之前,那我们先了解一些关于海拔最高牧区的有关情况吧。首先是我们要知道牧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情况。请同学看图。我们再了解牧区的气候,气候由哪两个因素组成,牧区的气候特点请同学来说一说。(终年气温较低,日温差较大)

  我们了解了牧区的基本情况后,你觉得要去牧区选择什么季节去最合适呢?哪些人不适合去高原牧区呢?那我们应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呢?(汽车、火车、飞机)有没有同学知道关于青藏铁路更多的信息呢?(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困难,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总长1142KM,累计投资88.9亿元,建了整五年时间。)那青藏铁路建成以后对青藏地区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好,我们准备很充分了,那我们就出发。我们从南京坐火车,走京沪线到陇海线,在到兰青线,日过三天,火车行进在青藏线上,各位旅客请注意,前方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了,放眼望去,你们看到什么了呀?看到这个场景,我想起曾经遇到一个游客,他说:“青藏地区看来没有纯粹意义的农民,而有纯粹意义上的牧区和牧民,你们觉得呢?”(青藏地区的耕地很少,即使从事农耕的农民也会饲养少量的牲畜,他们是完全依赖畜牧业的牧民。畜牧业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另外,在青藏牧区,除了我们刚刚看到的绵羊、山羊外,你知道还有什么优良的畜种吗?(牦牛、藏羚羊)好,让我们一起去近距离的接触它们吧。展示图片牦牛,在这图中你获取的.有效信息还有哪些?展示图片藏羚羊,藏羚羊是我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它们之间也有逃脱不了的命运,看!远处这场景,你最想说什么呢?

  了解牧区的大致情况,让我们走进牧民,了解更多我们想知道的牧民生活吧。吃(展示图片):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穿(展示图片):藏族同胞居住在青藏高原,那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他们所穿的藏袍,袍袖宽敞,当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以调节体温,同时有利于起居、出行。另外,藏袍腰肥襟大,白天当衣穿,晚上则可以当铺盖,和衣而眠。除此,藏胞在放牧、耕作中,遇到天气多变而需要调节体温时,褪下袖子就行了。而把袖子褪下来系在腰间,弯腰干活也十分方便。由此,慢慢地形成了穿着习惯,也就是在气温正常时,藏胞们穿藏袍时,一般只穿一只袖子。住(展示图片):了解牧民从游牧到定居的生活变化。行(猜猜看):根据牧区特色和条件,藏族同胞平时靠什么而行呢?

  各位游客,我们的旅游接近尾声了,前一段时间都是我说你们听,接下来,我想听听你们对这次旅行的感受,谈谈当地的自然环境对牧区生活的影响,怎么样?规则: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感谢各位对本次活动的积极参与,跟大家一起度过的时间我非常愉快。欢迎各位下次再来我们牧区看看,相信我们的牧民生活会越过越好。最后我代表藏族同胞送上我们珍贵的礼物──哈达,祝福各位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万事如意!再见!

  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                                   生产方式

  地势地形    自然条件    (决定)

  气候条件                                   生活方式

  教学设计体会:

  新课程要求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是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这一要求,我在教学设计时多从学生的视野出发,以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为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相关的知识,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这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整合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自然环境到受自然环境影响的牧区生活再到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教材运用的灵活性。第三,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的利用和捕捉。

  不过,在整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和缺点,需要各位批评指正,我自己觉得最大的缺憾是在课堂中一些问题的设计不够严谨,指向性不够明确,以致于学生“答非所问”。面对学生的“答非所问”又不能很机智地转化,所以,本人觉得个人素养急待于提高。

  附件:

  (1)酥油是藏族食品之精华,高原人离不了它。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藏区人民最喜食牦牛产的酥油。产于夏、秋两季的牦牛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口感极佳,冬季的则呈淡黄色。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颇高。在食品结构较简单的藏区,能补充人体多方面的需要。

  (2)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是以青稞磨成粉为原料,经炒熟后,以酥油为粘合剂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先将酥油溶化在热奶茶中,然后加上适量的青稞粉,搅拌成团状后,用手捏成形状后直接进嘴吃。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食品。

  (3)浙江: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人口:2006年全省常住人口为4898万人

  西藏: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藏族占全自治区总人口244万。

  青海:面积7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96万

  (合计相当于19个浙江,人口只占浙江的七分之一)

  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我的心情无比轻松快乐,学生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我很感动。再通过老师的及时肯定点评,学生积极想要展示自己的欲望被点燃,得到肯定和认可后,又很满足,我觉得这堂课对我来说很有收获。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她必然会和社会上的很多领域相联系,成功的教育最终必然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正如,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为改良社会而设,为教育社会人才而设”。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内涵丰富,其中包括了“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们教育的对象——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最终必将走入社会。那他们需要什么呢?需要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需要走上社会后最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提高自己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而这些正是新课程下教育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课堂里安安静静,师长高高在上。而新课标要求师生互动平等和谐,当学生处在这种宽松、民主、愉悦的状态时,最容易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有效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求知。而且还能充分利用学生亲身体验得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创设有兴趣的场景,让学生兴趣盎然,积极鼓励学生观察自然与社会,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学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学促教、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通过师生间的交往,增长了知识,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肯定的需求和欲望,当这种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明显增强,不仅仅是主体行为的参与,更是主体情感与思维的参与;不仅仅是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回答、辩论、表演等活动,更是注意力、好奇心和兴趣的高度集中,是思维激活与发展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及时肯定,适度表扬也是可以借鉴的好方法。

  (三)这堂课通过海拔最高牧区案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牧区的特点,体会牧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旅游”的形式进行教学,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其实也是一种生存能力的培养,也符合当今教育目标的要求,故花去大量时间我觉得也值,最主要的是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变书本的知识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所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不失教育的目的,更加彰显了历史与社会课开放性的特点。我们正在实践着新课程,正在摸索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将使每个同学在情感、智力、能力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是我们所有实践新课程的老师们最大的心愿。

  (四)长期以来,人们把课堂学习转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转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绝非只是教材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如同课程专家所言: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通过充分、大胆利用学生资源,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教学资源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当然,如何有效、高效的用好这些资源,有待我们继续研究和实践。

  (五)在这堂课中还值得肯定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渗透着思想教育,比如在讲到藏羚羊的生活环境时提到青藏铁路给藏羚羊让道的事实,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激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热情。还有对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的理解及尊重,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了解到祖国大家庭的各民族的民族风情。

  (六)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将是一眼活泉”。我觉得很有道理。在知识更新如此快的今天,我们能给学生的越来越觉得不够用,只有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才行。在很多时候相信学生也会激起我们的灵感或者补充我们认识上的不足。这节课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这一眼泉水更有活力。在整堂课中,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和缺点,我自己觉得最大的缺憾是在课堂中一些问题的设计不够严谨,指向性不够明确,以致于学生“答非所问”。面对学生的“答非所问”又不能很机智地转化成有用教学资源,所以,本人觉得个人素养还急待于提高。

【七年级历史上册《海拔最高的牧区》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海拔与温度的关系10-12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设计[精品]08-26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01-23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参考07-23

历史总复习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资料11-08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说课稿 华夏之祖11-02

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教案设计07-13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参考07-20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同步测试07-25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5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