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2021-03-18 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析写景语句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面对如此美景,真让人忍不住要出门去好好欣赏一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去承天寺,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二、诵读译读,初读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做好标记。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生个别读,其他点评。

  4、生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用小组对抗赛和新旧知识结合的方法来落实课文重点词的理解和课文翻译。

  三、品味赏析,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景的?有何特点?

  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3)调一调,品虚实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这样的调换好不好,为什么?

  2、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注意“闲人"的'含义。

  背景资料:

  (1)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2)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为引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时出示)

  (3)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近代学者林语堂称: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第(3)点为引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时出示)

  明确:“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指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四、总结课文

  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仅在于他的政绩,他的诗词,更在于他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五、背诵课文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

  六、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1)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2)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收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

  2、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播放音乐《月光曲》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提示课题,板书)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

  3.翻译。先小组合作翻译,解决字词障碍,再不懂可举手问老师。然后,指名翻译。

  强调:“但……耳”翻译为“只……罢了”

  4.(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2)去夜游的一般会是什么人?

  闲人。

  (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闲”组词,并从文中找理由说说为什么?

  悠闲、空闲、闲趣等

  (4)用“我认为苏轼是一个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说话。

  三.品读赏析

  月夜出游,别有一番情趣。那么,书画的境界,课文中表现在哪里?找出并读一读。

  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明)。此时的我和张怀民俨然两条小鱼,自在地游来游去。

  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乌台诗案”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闲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