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北京煤炭工业学校,1994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正式改制更名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学校隶属关系由原煤炭部主管调整为北京市主管,2007年学校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1]
截至2016年1月,学校占地面积240120平米,建筑面积208146平米,有校内实训基地161个,实习实训基地设备总值29128万元;设有7个教学院部,开设27个高职专业;全日制在校生6071人,教职工499人。
历史沿革
1956年,北京煤田地质学校创建。
1960年,北京煤田地质学校更名为北京煤矿学校。
198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学校。
1983年,北京煤矿学校更名为北京煤炭工业学校。
1991年,学校荣获“全国能源系统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评估学校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
1994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在学校试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荣获“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999年8月,北京煤炭工业学校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校名由“北京煤炭工业学校”改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0年,学校隶属关系由原煤炭部主管调整为北京市主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
2002年,学校被财政部、教育部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职业院校。
2003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八所优秀院校之一。
2005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
2007年,学校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成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百所重点高职院校之一。
2008年,学校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评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院校。
2010年7月,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验收。
2012年,学校荣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2015年,学校被北京市确定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三所试点高职院校之一。
文化传统
校训
厚德博学,善技创新
释义:“厚德”:出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
德载物”(地势舒展,君子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来成就事业)。“厚德”即广厚之德,犹如“大德”;大地具有广厚之德,气势厚实和顺,故能载生万物。与此相对应,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厚德”就是要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础上,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先贤们在《中庸》中告诫学子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其实这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从“博学”到“笃行”,主要是用来勉励莘莘学子的。学子们
要在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宽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涉猎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其产品往往是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综合,这要求产品生产的'直接实施者和组织者,具有与工程型人才不同的宽泛的知识面。
“善技”:即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他们的最大特点是擅长技术应用,同时,由于其是产品的直接组织者和计划的直接实施者,因此,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突出的专业技术特长,适应技术发展的知识更新和技术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毕业后就能上岗顶用是学院毕业生的重要特色。
“创新”: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开拓创新是从业人员履行职责、提高效率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能够艰苦创业,更要有创新精神。[31]
校徽
释义: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徽共有三部分组成:一是由两个蓝色的圆环。其内环代表学院全体教职工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本着“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学院精神,齐心协力,共建示范性的高职院校;而外环则代表学院与世界各国广泛交流,并日趋走向国际化,力争将学院办成国际一流的高职院校。二是学院的中英文校名及建校时间。它不仅表明学院已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而且并将迎来灿烂的明天。三是内环中的图形部分。它由“工业”二字有机组合构成。其高耸向上的挺立意境,展现学院业有所成、学用并举、积极奋发的校风;“工”字则似一轮腾升而起的旭日,蕴含学院创新未来、锐意进取、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整个设计色彩鲜明,构图简洁,寓意明晰,它不仅符合学院蒸蒸日上的发展形势,而且也与学院脚踏实地、做事果断的风格相吻合。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0.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徽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