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863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南湖狮子山脚,其办学源头溯源于1898年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学校前身华中农学院由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全部系科以及原中山大学、原南昌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在1952年组建而成,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206人,其中本科生18625人,研究生6581人。
历史沿革
湖北农务学堂
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上书光绪皇帝,正式奏请兴办湖北省农务学堂。同年10月正式开学。
1903年扩建为湖北省高等农务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办学时代结束。
1912年,湖北省农务学堂在辛亥革命后改建为湖北甲种农业学校。此后,经历了1923年湖北第一、第二高级农业学校,1931年省立乡村师范学校,1933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1937年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40年湖北省立农学院,1950年湖北省农学院等一系列演变。
1938年,侵华日军迫近武汉,学校西迁湖北恩施五峰山坚持办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校迁回武昌宝积庵。
华中农学院
1952年,以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省农学院的整体和原中山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当年招收本科生,次年招收首批研究生,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取得新的进展。
1957年,华中农学院从宝积庵整体迁址武昌南湖狮子山。
20世纪60年代,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华中农业大学
1985年,正式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2005年,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同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为优秀。
2011年,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校园文化
校训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语出自20世纪40年代的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原创者是湖北省立农学院国文教授朱再庵。
“勤读”即勤奋学习钻研,“力耕”即努力开拓实践。“勤读力耕”是对学风的倡导,对学问的指引,也是对“知”与“行”辩证关系和成长成才规律的揭示。该校一贯倡导学风建设,勉励学生勤奋刻苦,用心于学,掌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知识本领。同时,要求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改造世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就人才培养规律而言,“勤读”是“知”,是条件,也是过程;“力耕”是“行”,是途经,也是目的。只有勤奋学习钻研、努力开拓实践,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立己达人”语出自《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己”是指加强自我修养,自强自立,使自己品德高尚、事业有成;“达人”是指要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使大家共同发展和进步。“立己达人”符合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是崇高的人生境界,也是庄严的社会责任。只有做到“立己达人”,才能实现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立己达人”是对人格的期望,对责任的要求,也是对自我与他人、个人成才与回报社会相互关系的辩证阐述。
校徽
该校徽采用圆形造型,主体部分以楚国“编钟”和传统农具“耒耜”为基础,在表现手法上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纹样造型和篆刻技法,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感,体现了该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以农科为优势的办学特色。
一、图案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乐器和礼器,产于楚地,是地位的体现,亦是楚文化的象征,代表着精神文明。最著名的编钟是享誉世界的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校徽主体设计采用编钟的抽象图形,暗示我校位于湖北,在我国高等农
业教育格局中举足轻重,在全国和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耒耜是楚地古代农具,相传由神农氏发明,是技术生产力的象征,代表着物质文明。校徽主体设计采用耒耜的抽象图形,与我校所在地和学科优势相符。在行为层面,耒耜代表劳动和创造;在精神层面则代表着勤奋和务实。
编钟与耒耜共同形成了“打谷图”,演绎出两个手拉手合力打谷的抽象人形。打谷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喻指丰收。手拉手合力打谷则寓意我校师生团结奋进、教学相长、教学科研互促共进,不断取得累累硕果。
校徽主体图案寓意着该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象征着我校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传统和校风。
二、文字
主体部分图案由华中农业大学的英文缩写大写字母(HAU)变形组合而成,其下方为建校年份“1898”。在线条处理上吸收中国传统纹样特点,采用抽象的流线型叶片形状,使之更具生机和活力。在外围处理上,采用单环形式。上部为手书体“华中农业大学”,下部为英文校名“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三、色彩
在色彩的处理上采用单色设计,标准色为深绿色,象征华中农业大学蓬勃的'发展生机、鲜明的农科特色和浓厚的历史积淀,也与我校“绿色校园”的特点相吻合。此外,为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要,提供了棕、土黄、红、蓝、灰、浅绿、橙等7种备用色和黑色墨稿。
校徽设计者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2006届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刘涛、王娟。
校歌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立农学院(我校前身之一)西迁鄂西山区,全体师生筚路蓝缕,坚持办学。时任教务长的包望敏教授曾在《论“耕读”与“新农”》一文中写道:“湖北省立农学院创立于烽烟遍地,万方多难之日,集海内农学者及三楚青年一堂,朝夕孜孜,耕读不辍,以革新农业为己任,其坚苦卓绝之精神与乎兴农建国之宏愿均有足多者。”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武汉,国文教授朱再庵先生和著名音乐教育家喻宜萱先生共同创作了《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
歌词:
挹江流浩浩荡荡,
挟沃野郁郁苍苍。
萃俊秀于三楚,
聚硕彦于一堂。
勤读力耕肩重任,
立己达人图自强。
雍雍穆穆,
跻跻跄跄。
宏农学,
扬国光,
日新永无疆。
作者简介:
朱再庵,湖北省立农学院国文教授,知名学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抗日战争时期在恩施创办并主编文学月刊《晓月》,有较大影响。
喻宜萱,著名声乐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音乐,是我国美声唱法和声乐教育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首唱者。她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首任系主任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20世纪40年代担任湖北省立农学院音乐指导。解放后,喻宜萱出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兼声乐系主任、声乐教授。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如今年事已高,深居简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她的《康定情歌》唱遍了世界,却极少有人知道这首传世经典与湖北省立农学院的特殊联系;而那首《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更是没有几人能够记得。
校庆
110周年校庆时间:2008年10月2日
110周年校庆主题:花开一百一十季,情传无限山水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7.南京农业大学校徽
10.新疆农业大学校徽
【华中农业大学校徽】相关文章:
1.西南学校校徽
2.校徽注释
3.校徽图片观赏
4.定福庄校徽
5.首都医大校徽
6.校徽设计图
7.上海理工校徽
8.大连大学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