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2022-05-16 活动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幼儿学习的最好内容。我园地处农村,沙堆、沙滩随处可见,幼儿随时都能利用简单的工具玩沙,因此设计本活动,意在达到两个目的:提高幼儿的玩沙技能,培养他们对自然物和科学现象的兴趣;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快乐,促进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活动目标

  1.感知沙子的特性,说出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2.能积极主动探索沙的多种玩法,掌握一定的玩沙技能。

  3.充分享受玩沙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沙滩(湿沙、干沙都有)、小铲、模子、树枝、纸板、筛子、小桶、水。

  2.带领幼儿分别在沙路、水泥路上骑童车,体验不同的感觉。

  活动过程

  一、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及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1.教师和幼儿一起赤脚分别在干沙和湿沙上自由活动,做一做各种动作。

  提问:小朋友喜欢干沙还是湿沙?为什么?

  踩在沙上有什么感觉?

  (评:丰富感性经验,感知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2.让幼儿两人一组用筛子筛沙子,边筛边观察。

  提问:筛子里的沙子哪去了?小石头会漏下去吗?

  沙子是什么样的?

  小结:沙子是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的,沙能流动。

  (评: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运用比较法加深对沙的认识)

  3.请幼儿用力踩踏刚翻的新沙。

  提问: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小结:沙粒与沙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提问:用力踩水泥路面会陷进去吗?

  为什么在沙路上骑车费力,在水泥路上骑车省力?

  小结:沙与水泥的结构不同,走在上面的感觉也不相同。

  (评:观察现象会让幼儿觉得好奇、神秘,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幼儿能积极、愉快地掌握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通过沙路与水泥路面的比较,幼儿能初步了解现象与事物的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4.谈话:小朋友喜欢怎样玩沙?

  小结:沙土可以挖、装、筛,可与水混合玩等。

  (评:此环节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二、幼儿自由玩沙,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师分组指导

  1.用各种深浅不同的模子做点心,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帮助幼儿掌握这样几方面的技能:沙的湿度,用手压沙的力量,往外扣点心时模子离地面的高度。

  2.挖井、造房子等,丰富经验:

  (1)挖土时要细心、耐心。

  (2)及时整修。

  (3)沙土要压紧。

  3.筛沙子:将沙放在手指、手心上抖动,观察手指、手心上会留下什么?沙还可以放在哪些部位抖动?

  4.创作沙画:怎样才能使同一种图案在沙里看得最清楚?干沙梳平——干沙压平——湿沙梳平——湿沙压平,分别比较。

  5.鼓励、启发幼儿玩出新花样。

  (评: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师幼之间互相传授经验这两条途径,验证沙的特性,体验玩沙的乐趣)

  三、小朋友互评作品,谈谈玩沙的感受,教师表扬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创造性玩沙的幼儿,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带领幼儿观看建筑工人如何利用沙、石子、水泥搅拌成混凝土,知道沙的巨大作用,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2.实验:向装满干沙的玻璃杯内倒水,会发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幼儿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餐巾纸、香烟、粉笔、砖头、马粪纸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塑料、铁钉、玻璃等不吸水的材料若干

  3.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

  教师无意中打翻一杯水,问:

  1、“谁能帮老师把水弄干净?” (小朋友帮忙拖地、用抹布抹)

  2、“说一说刚才的水都到哪儿去了?”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棉花、纸、植物等。)

  二、幼儿探索实验

  1、请你把桌上的东西慢慢地放进水里,你发现了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2、教师提问:“抹布为什么会吸水?”(幼儿讨论)

  3、蔬菜会吸水吗?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萝卜吸水的原因

  教师总结:像抹布之间细小的缝或者是蔬菜中的细小的管子就叫毛细管。

  三、迁移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地方存在着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附:

  知识背景:

  毛细管:指很细很细的管子,人们通常还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棉花、海绵、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

  把直径很细的管子插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工具运的水量是不同的,探索哪个工具运的水最多,发现海绵的吸水性。

  2. 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能在运水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索的快乐。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的杯子(上面贴有一段一段的即时贴),海绵,吸管,网状小盆,小勺子,水,大盆子

  指导要点:

  1.了解不同工具的用法。

  2.在实验中发现海绵的吸水性与其他工具不同。

  活动过程:

  1.提醒幼儿在游戏前将袖子卷起,注意不要弄湿袖子。

  2.介绍每种工具的用法以及玩法

  3.每个幼儿拿一种材料将大盆子里的水用海绵、吸管等工具运到透明的杯子中。

  4.规定运送的次数,每个幼儿用一种工具一起运5次水,放在一起比一比谁运的水最多。若5次看不出运水的多少,那再进行新的一轮,再运5次水。

  5.引导幼儿发现海绵的吸水性,知道与其他工具不同。

  6.将透明杯子里的水倒入大盆子中,与边上的幼儿交换工具,再进行一次游戏。

  7.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

  活动反思:

  玩水是孩子们都很喜欢的游戏项目,在活动中,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这个区域也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但是由于小班的孩子自制能力较差,我让孩子们数好5次然后比一比,但是有很少的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大部分孩子都只顾自己玩水,没有去发现运水过程中不同工具运水量的不同,但是有些孩子还是能够发现海绵的吸水性。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背景: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感兴趣,他们经常对着镜子点头、弯腰、挤鼻子弄眼等等。孩子们这种无意识的行为说明他们有好奇心、有求知欲。针对大班孩子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这节探索学习活动,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身体的主要关节,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了解人体的主要关节,知道关节的名称。

  2、感知关节的运动功能,体验运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欢快的音乐

  2、沙包、拉力器、毽子、皮球等玩具

  活动过程:

  一、创境激发兴趣

  播放欢快的音乐,教师和幼儿一起跳舞,活动全身。

  二、感官体验探索

  1、问:跳舞时你身体的哪些地方在动?为什么会动?进而引出关节概念。

  2、摸:找出关节,学习关节名称。

  三、游戏强化认知

  1、看谁指得又快又准:老师说关节名称幼儿指出自己相应的关节。

  2、看谁说得又快又对:教师活动关节,幼儿说出相应的关节名称。

  3、音乐游戏:动动你的关节。

  四、图片(x线像)呈现模样

  五、活动体验作用

  1、玩中体验: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关节与运动的关系。

  2、看中寻找:让幼儿观察周围老师的活动,发现关节与工作、生活的关系。

  六、尝试懂得保护

  用纸筒固定关节,让幼儿尝试关节受伤后的不便,初步懂得保护关节的重要性。

  七、总结提升经验

  八、舞蹈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认真反思我的教育行为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这次活动让我更加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探索中领悟知识。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自然的认识了关节,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1、注重激发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本次活动开头以一段舞蹈引起幼儿的兴趣,自然导入课题。首先我让幼儿随音乐自由舞蹈,当这段热身活动结束后我请幼儿想一想我们的身体这么灵活?手指头为什么会弯曲?让幼儿从自身对手指会弯曲这一认识入手,知道我们的手指上有关节。从而让幼儿比较容易进入探究状态,并保持持续的求知欲望。

  在认识关节这一活动过程中,我着眼于以活动各个关节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让幼儿通过想象在关节上画画,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玩中体验,玩中交流,玩中探究。

  2、注重幼儿的亲历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我们身体上的关节后,我又以如果不弯曲手指关节,能不能拿到我手里的东西?为游戏,让幼儿亲自体验人体关节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认识、探究自己身体的兴趣。通过这样的亲历活动,使幼儿较好的掌握和理解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

  3、注重幼儿对关节这一概念是否准确理解。

  在引出关节这一概念时,我强调了它是骨头与骨头之间可以动的连接部分叫关节。但有一幼儿说我们的舌头上也有关节,他认为舌头能活动就有关节,这无疑是不正确的。于是我就问他:我们的舌头上有骨头吗?(没有),这样就自然地让幼儿明白了我们的舌头上是没有关节的。

  不过,在这个环节中,我还可以让幼儿发现我们的眼皮、心脏、鼻子、嘴唇等地方都可以活动,但它们都不是关节。从而让幼儿对关节的概念更加准确的理解。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灰喜鹊的生活习性及动物生活和环境间的关系。

  2、使幼儿懂得珍惜自然资源,建立环保意识。

  3、激发幼儿热爱美好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灰喜鹊图片一张,喜鹊叫声录音

  影像资料两段:灰喜鹊在和谐、美丽的环境中生活

  环境恶化,灰喜鹊无家可归,伤心搬家

  活动过程:

  一、通过电教手段,让幼儿了解灰喜鹊的生活习性。

  1、播放灰喜鹊鸣叫,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听,这是谁在鸣叫?鸣叫声怎样?听后,你有什么感觉?

  2、出示灰喜鹊图片,幼儿认识灰喜鹊外形。

  原来这么好听的声音是一只灰喜鹊在叫,它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歌唱。

  3、通过视频,幼儿了解喜鹊习性。

  你们知道灰喜鹊喜欢吃什么?

  你们知道灰喜鹊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我们一起来看看灰喜鹊的独白。(看视频1)

  4、教师小结:灰喜鹊生活在道旁、山麓、住宅旁、公园和风景区的稀疏树林中,常十余只或数十只一群,穿梭于树林间,不喜久留,似游击式活动,骤然成群飞向这里,又突然飞向别处。食性杂的鸟类,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步行甲、金针虫、金花虫、金龟甲,鳞翅目的螟蛾、枯叶蛾、夜蛾、膜翅目的蚂蚁、胡蜂,双翅目的家蝇、花蝇等昆虫及幼虫,兼食一些乔灌木的果实及种子。

  二、通过视频,幼儿感知环境的变化对灰喜鹊的影响。

  1、看,灰喜鹊在美丽的环境中生活得多快乐、开心。可是有一天,美丽的环境变了(看视频2,树林被损坏的场面)

  2、请幼儿讨论:环境的变化会对灰喜鹊有何影响。

  3、幼儿看视频2(完整观看)

  4、小结:美丽的环境被破坏了,绿绿的树林没有了,灰喜鹊生活的环境被破坏了,因为没有了树木,灰喜鹊的食物越来越来少,因此灰喜鹊伤心地离开了,它搬离了原来的家。

  三、经验迁移:

  灰喜鹊会搬到什么地方去?在那儿灰喜鹊又能生活多久?

  四、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护环境,让灰喜鹊有个永远的家。

  五、结束活动:歌唱《我们都是好朋友》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唱响歌曲《我们都是好朋友》!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目标

  1、对物体在斜面滚动的现象感兴趣,初步感受物体移动的速度与坡度大小、坡度面光滑度有关。

  2、能大胆地运用语言交流、表达,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乐趣。

  3、养成细致观察和积极实践的好习惯。

  二、准

  1、各种圆柱体积木若干,长方形木板

  2、毛巾若干

  三、过程

  1、导入活动

  (1)出示圆柱体积木及长方形木板,要求幼儿说出其名称。(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

  (2)告诉幼儿今天小圆柱和长方形要在一起做游戏,小圆柱想请长方形帮忙,让它活动活动,这时长方形有点儿发愁了,不知怎么办才好,小朋友你有办法吗?

  2、幼儿初次操作

  3、操作后提问

  (1)你刚才是用什么办法让小圆柱动起来的?

  (2)请抬起木板的幼儿来示范。

  (3)这样把木板抬起来就象滑滑梯。

  4、小结

  把木板抬起来一点,就象小朋友所说的象滑滑梯、也象斜坡、山坡。

  5、现在请小朋友去找一样东西帮忙,把木板抬起来,然后让小圆柱滚起来。

  6、幼儿再次操作

  提问:(1)刚才,你是请谁帮忙的,怎样帮忙的?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把二块木板的一头放得不一样高低,然后让它滚,让幼儿说一说二块木板上的小圆柱哪一块滚得快,哪一块滚得慢?

  幼儿二人合作再次操作

  (1)提出要求,二人合作要注意些什么?(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2)提问:二个坡上的小圆柱哪个滚得快,哪个滚得慢?

  得出结论:高坡上滚得快,低坡上滚得慢,一样高的坡上的小圆柱滚得一样快。

  7、怎样让二个小圆柱在一样高的山坡上,滚得一个快,一个慢。

  8、幼儿操作

  (1)提出要求:(不能用手推)二人合作

  (2)告诉幼儿一边桌上有毛巾和围巾,假如需要他们帮忙的话去请他们。

  9、讨论:小圆柱滚下的快慢。

  10、讨论后总结:

  铺上毛巾的滚得慢,木板上的小圆柱滚得快。

  11、这是为什么?

  因为木板光滑,所以小圆柱滚得快,毛巾毛毛的所以滚得慢。

  12、小结:所以汽车要在光滑的马路上开,如果在草地上开会发现什么情况?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模板合集6篇】相关文章: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模板10篇05-13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合集5篇05-06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合集五篇05-13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合集6篇05-08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4-25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范文9篇05-13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汇编八篇05-11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范文九篇05-09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汇总五篇05-09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9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