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2023-06-25 汇报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在越来越多的地方看到各种不同形式的汇报,汇报的主要内容有工作摘要、内容、花费时间、对应任务、完成情况、总结等,怎样写汇报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欢迎大家分享。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1

  20xx年以深化基层民主管理为主线,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为重点,统筹推进基层政权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制度和组织基础,民政局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肩负着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落实基本民生保障等重要职能任务,必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奋勇当先、积极作为,切实履行好职责与使命,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贡献力量,现就我局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动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等各项任务落实,扎实推进乡镇政府服务能力提升;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突出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领导基层治理、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着力提高农村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保护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职责所系。我局全力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任务,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强化脱贫攻坚低保兜底保障作用,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完善制度、提高水平、加强衔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渐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确保不低于国家现行扶贫标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创新发展,探索构建困难群体分类救助、急难问题综合救助的梯次救助模式。探索建立贫困状况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低保、医疗、教育等救助政策统筹,健全社会救助的工作协调、信息核对、受理办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机制,“兜牢”民生底线。

  三、切实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布局,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提高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建立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专业康复机构、支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入农村社区,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活动;鼓励和引导专业社会组织进入农村社区开展精神障碍康复工作;推进农村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持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关爱行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进殡葬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乡村文明、移风易俗,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2

  今年以来,大家坚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紧紧围绕“二十字”总想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整理改进城乡人居环境、加快农牧村“三变”改革等着重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推进农牧业转型、农牧村发展、农牧民增收,主想做了以下几次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精心谋划研究安排。始终坚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及时成立县委、县政府主想领导为组长的xx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协调推动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先后制定下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脱贫攻坚三年实施方案》《全县农牧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在调整优化xxx次联村单位的基础上,着力强化“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选派xxx名年轻后备干部担任乡村振兴示范村、“三变”改革试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村及后进村第一书记(其中乡村振兴试点村x名),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

  二是紧盯脱贫攻坚,全面贯彻“一户一策”。用“过筛子”的办法对xxx次村(社区)开展困难户摸排工作,完善贫困户基础信息,规范建档立卡村贫困退出的有关资料,围绕产业增收、基本医疗、安全住房、兜底保障等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有潜在返贫风险的困难户全部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规划,并将“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规划与三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乡村振兴着重工作和联村单位帮扶规划有机衔接,确保了帮扶措施有项目支撑、有资金保障、有专人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退出验收准绳。

  三是注重计划引领,有效整合项目资金。在全面贯彻“五次倾斜”的基础上,将县财政结转结余资金50%用于扶贫,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5%增列专项扶贫预算,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高起点谋划、高准绳建设,全力破解水、电、路、房、网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农牧村环境不美的问题。统筹整合资金xxx万元,编制完成了xxx次村的《乡村振兴战略及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计划》工作,确定了x次发展条件好、班子建设强、群众居住集中的村,启动了xxx项农牧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xx次富民产业培育项目、xx次省市县美丽乡村及万村整洁示范村项目,确定的xx次项目预计xx月底全部建成。将改进城乡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整理修复、“多城同创”、全域无垃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配齐配全城乡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设备,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网络,统筹推动城乡绿化美化亮化、老旧楼房风貌改造、背街小巷改造提高,推进全县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实现了大变样。

  四是坚强因地制宜,壮大发展特色产业。以绿色有机为主攻方向,加大细毛羊“两年三产”、黄牛冻配改良、牦牛复壮改良等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复壮改良牦牛 xx万头,冻配改良黄牛 xx头,细毛羊穿衣xxxx万只以上。大力发展肉苁蓉、文冠果等沙产业,种植梭梭xxxx余亩、肉苁蓉xxxx亩、文冠果xxx亩、锁阳xxx余亩、藜麦xxx亩,落实测土配方施肥xxx万亩。由县财政专列xxx万元资金,引领扶持和培育壮大一批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农牧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积极谋划建设鹿文化产业园,加快“xxx”等系列生物保健产品的升级换代研发,精心组织开展“互联网+农牧业”和休闲农牧业开发等工作,推进绿色有机畜产品“进城”“上网”,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五是全面推动“三变”改革,着力激发发展活力。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6次村先行开展试点,以农牧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稳步推动清产核资、确权登记颁证、集体资产股权量化、资源评估等工作,加快构建以农民为主体、股权为纽带、产业为平台、企业(合作社)为龙头的发展模式。至目前,我县土地(草原)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三资”清产核资基本完成,制定出台《肃南县农牧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农牧业设施确权登记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开通了县级农牧村产权交易平台,为“三变”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地结合现实积极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变+乡村旅游”等新途径,有效推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农牧民群众稳定增收。

  六是培育文明乡风,优化治理体系。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创建活动,加强宣传引导和示范引领,对xx名第三届xx“榜样的力量”典型模范和xx户第一届文明家庭进行了表彰奖励。全县xx次农牧村全部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并借助“善行义举榜”“孝道红黑榜”、好人墙等,褒扬好人好事、鞭笞丑行陋习,通过道德约束的力量,有力提高了农牧村的文明程度。

  乡村振兴是一个战略上的转型和升级,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经济、社会转型,还包括科技、教育和文化的复兴,广大群众的期待很大。就目前而言,我县存在的主想问题是:一是计划引领作用缺失。目前,除制定了xx次村的乡村建设计划外,涉及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内容的农牧、民政、司法、爱卫、文明等有关行业部门和职责单位及各乡镇还没有完成相应的专项计划或方案制定,在引领乡村振兴试点工作中缺乏统一性,对指导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不全面准确,缺乏前瞻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二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乡村振兴战略涉及部门较多,各部门项目部署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缺乏有效的沟通衔接,使项目资金在规划使用过程中,不能有效整合发挥综合效益。三是思维认识存在偏差。部分部门单位、乡村干部及农牧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既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也还有等、靠、想依赖思维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自觉性不强,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承接主体不强。全县涉农龙头企业不足,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层个低、带动作用发挥不强、农牧户与企业对接合作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比较突出。

  下一步,大家将以此个会议为契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新安排新想求,仔细学习借鉴各地好做法好经验,完善县委负总责、乡村抓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职责人、三级书记一起抓的领导职责制和工作机制,坚强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进取对表、积极作为,把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部署,想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的“四次优先”具体想求贯穿于思路确定、政策出台、职责落实、措施落地等方面,着力推进农牧业全面转型、农牧村全面发展、农牧民全面进步。

  一是坚强计划引领高起点布局。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现实需想等,严格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试点村总体计划,充分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历史古迹、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真正体现次性特色。坚强分类推动,对于人口相对集中、布局较为合理的中心村,在壮大富民产业的同时,加快改水改厕改圈改灶步伐,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美丽宜居中心村;对于城郊村,按照城市准绳改造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居住相对分散的行政村和随着人口转移迁出逐步萎缩的行政村,以环境修复治理为着重,全面打造农牧村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紧紧围绕市委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安排,先期启动实施农牧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全面提高基础支撑和保障能力,着力打造民俗风情体验带、生态旅游观光带、服务产业融合带、避暑休闲度假带,以“四带”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

  二是坚强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产业。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因村施策加强各方协作,把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供给作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以高山细毛羊、牦牛、马鹿、小杂粮为主的特色产品体系,将“三品一标”农产品比重提升到50%以上。按照区域型和产业型两次类型,大力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加大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社培育力度,持续调优种养结构、调强加工能力、调大经营规模,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优化供应链,加快推进农业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借助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集中培育xx次景区依托型、田园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康体养生型、红色教育型、传统村落型、民俗体验型的旅游示范村和专业村,打造xx家乡村精品民宿,发展xx户以上品牌农家乐。

  三是坚强高准绳整理城乡人居环境。以垃圾污水处理、面源污染治理、改圈改厕、绿化保洁为着重,推进环境整理制度化、常规化、常态化。加快xx次集镇和xx次农牧村生活垃圾填埋场及xx次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扎实推动厕所革命,规划3年内新、改建厕所xx座(A级厕所xx座、其它厕所包括农牧户“早改水”厕所xx座),其中20xx年新、改建旅游厕所xx座,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和游客服务的软肋。坚强农村人居环境整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相互统筹,结合“千村美丽、万村整洁”建设,每年建成一批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力争20xx年实现全县美丽乡村全覆盖,省级示范村达到xx%。

  四是坚强高质量推动乡村治理。着眼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培育涵养文明乡风,坚强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以提高组织力为着重,突出政治功能,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职责制,持续推进工作中心向基层转移、工作力量向基层下沉、政策资源向基层倾斜。广泛开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主想内容的八城同创活动,切实强化村民谨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提高乡村德治水平,推进完善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格局。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3

  一、主要举措及成效

  (一)积极做好制度建设。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按照规划引领全局的总基调牵头制定了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同时按照省市苏陕协作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相关工作要求,拟定并印发了我县《20xx年苏陕协作工作要点》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点》,两个要点中分别明确了各职能部门任务,夯实各项主体责任。目前正在积极编制《xxx“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xx县乡村振兴防止返贫规划(20xx-2025年)》,现已经完成讨论稿,待县委县政府审定后下发,做到规划引领、制度先行。

  (二)扎实推进问题整改。按照《xx省20xx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的要求,及时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任务,针对反馈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通过召开专题会,下发排查整改通知,深入实地现场督导等形式扎实推进反馈问题的整改。截止目前20xx年中央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的xx协作方面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方面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三)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统筹考虑区域整体资源优势,通过“县域一盘棋”统筹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引导“业态相近、地域相邻”的村庄实现集聚发展。抢抓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机遇,成功申报陕西省猕猴桃产业集群,争取中央补助资金4000万元。申报省级xx协作资金1640万元。为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积极争取中省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和县级涉农整合资金,今年申报的xx县沙河湿地公园七号坝涵洞桥工程争取到中省资金420万元,申报的xx社区工厂二期项目争取到县级涉农整合资金552万元,各类资金的争取到位为我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全力抓好项目建设。xx协作方面:按照省市县xx协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积极谋划20xx年苏陕协作项目,项目征集主要聚焦我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项目申报条件,主要从备案、土地、环评等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利益联结机制是否稳定、项目可行性与必要性等多个方面把关,规范项目申报程序。目前征集的24个苏陕项目已联合县财政局、扶贫办进行了联评联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方面:加快推进xx社区工厂二期项目、xx社区工厂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手续,力争项目尽早建成投产,吸纳移民搬迁户就近就业,增加搬迁户工资性收入。

  (五)积极开展就业帮扶。县人社局组织8户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分赴各移民社区安置点,积极引导具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户赴东部结对地区、省内及其他地区稳岗就业。举办3场就业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其中面向50周岁以上的`大龄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超过200个),发放各类招聘简章和政策宣传单1200多份,提供务工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100多人次,16人达成了就业意向,25人登记了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意向。

  (六)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宣传后续扶持有关政策,起草了《致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一封信》,就户籍迁移政策及户籍迁出后的产权、林权、合疗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说明,打消群众心中疑虑。整理出了户籍迁移所需的资料清单和办理流程,方便群众迁移户籍。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社区服务仍有短板。前期我们着力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但从目前社区管理和群众诉求来看,文化氛围营造不够浓厚,社区精神文明等软环境建设仍有待提升。因资金原因,群众文化娱乐场所、社区党建活动场所匮乏,3个社区都没有文化大礼堂等公共服务设施,社区服务中心需要进一步改造提升。

  (二)社区管理难度较大。搬迁群众来自很多镇村,受地域、习俗等影响,融合需要一个过程。群众户籍意识淡薄,认为迁不迁户籍无所谓,迁了还可能对原已享受的林权、地权造成一定影响,迟迟不愿将户籍迁入居住地,同时搬迁群众都属于县域内搬迁,按照公安机关有关规定,不予办理居住证,给社区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三)xx项目实施任务重。省市6月上旬才下达了xx协作资金计划,按照计划要求,11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不低于90%,因项目必须完成相关确定程序后下达投资计划。且开工建设前必须履行相关程序,苏陕协作项目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来看时间紧迫,任务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为切入点,逐步完善社区管理制度,协调民政局、文体局等部门,加大对社区便民服务、老年人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社区功能设置和配套设施,科学合理设置办事窗口,方便群众办事,丰富文化生活。计划组织社区干部到示范社区参观,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安富园社区是目前全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也是我县后续扶持工作的重点,下一步将加强部门协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将安富园社区打造成全市“十三五”后续扶持工作的亮点。

  (二)强化群众内生动力。协调人社部门,逐步完善社区就业服务站,系统性收集就业创业及培训意愿,多渠道开展就业创业优惠扶持政策宣传。利用好高新区集贤园及各社区工厂,主动搭建平台,促进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鼓励搬迁群众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发展壮大产业,完善造血功能,确保搬迁群众“逐步能致富。”

  (三)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督促相关镇(主管部门)积极协调解决苏陕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完善和规范项目资料,扎实做细前期工作,确保项目规范实施。加快推进专家评审、报政府常务会研究、公示公告等程序,及时下达投资计划,推进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同时,加快xx社区工厂二期建设,协助项目单位办理前期手续,及时下达投资计划,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围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就业等重点领域,积极策划包装项目。协调县级有关部门,加大与省、市对口部门对接力度,积极申报项目,引导各行业领域专项资金、政策向移民社区倾斜。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4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绘就了新时代“三农”事业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x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份,农业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工业也大都是围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因此,我市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在学思践悟中走好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努力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真正使振兴乡村的战略部署在xx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做好“融合”文章,发展乡村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按照省委总体要求部署,以“县域产业”发展为统领,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牵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走好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一是加快结构调整,打造特色农业。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方向,充分发挥绿色有机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结构调整进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重点加快专用优质品种玉米、优质大米、有机杂粮杂豆、绿色蔬菜等优势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两牛一猪一禽”和羊、蛋鸡、鹌鹑、淡水鱼等传统优势养殖业规模,探索发展田园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订制农业等特色农业,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要效益。二是培育发展动能,抓好改革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保险改革和新型经营体系改革,靠新体制、新机制创新培育新动能。三是推进三产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依托全县x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形成玉米精深加工、畜禽加工、乳品饮品、果蔬、饲料、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价值链、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着力走好产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二、做大“人才”文章,激发乡村活力

  人才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坚持以优惠政策吸引域外人才、以产教融合培育乡土人才、以真情实意关爱回乡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培育扶持一批“理念新、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农村经纪人队伍,真正使其成为农民的“眼睛”看市场、农民的“耳朵”听信息、农民的“腿脚”跑经营,带动广大农民树立市场意识、了解市场信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民双创队伍。积极倡导外出能人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其解决各种后顾之忧,营造安心顺心舒心的创业环境,加快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大力培育双创农民,使其成为农业创新创业示范样板。三是建设一支高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通过县、乡两级多类型、多业态培训,开展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等各类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争取建立院士站、博士后流动站,积极引进一批前沿科技站位高的外脑群体。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切实提高乡村干部指导农业生产的技能,真正成为行家里手;鼓励各级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采取多种形式为他们搭建展示锻炼舞台,形成“在一线培养干部、在一线锻炼干部、在一线重用干部”的良好导向。

  三、做优“环境”文章,优化乡村生态

  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条件。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动,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农民成为绿色空间的守护人,创造更加舒适、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一是积极推进“绿色革命”。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造林绿化、沿江湿地保护和肇兰新河治理力度,全面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二是积极推行“厕所革命”。结合肇东实际,探索实践厕所无害化改造,加快厕所改造试点工作,确保经济上可接受、方式上可推广。三是积极推行“垃圾革命”。实施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将生产生活垃圾“临时收集、定点倾倒、定期清运、集中填埋”,促进就地减量和分类处理;加大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力度,重点对村屯坑抛弃地进行治理改造,加快推动“坑抛弃地”变成“园林景”。四是积极推行“能源革命”。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为重点,加快农作物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既解决作物秸秆往哪里去的问题,又解决原料、能源从哪里来的问题。

  四、做实“脱贫”文章,富裕乡村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坚持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战,聚焦精准,持续发力。一是聚焦产业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既要规划实施好肉牛养殖、光伏电站、棚室蔬菜、林果产业、鲜食玉米种植、食用菌栽培、乡村旅游等县级和乡镇层面的“盖被”产业,也要发动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物业管理、以工代赈、劳务输出、代种代养等“取暖”项目,确保精准到户项目实现全覆盖,确保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强化兜底保障。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弱项。重点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CD危房改造,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三是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五好模范”家庭评选、“自主脱贫典型”宣传等活动,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落靠各方责任。不断强化乡村主体责任、行业部门责任、驻村帮扶责任、社会扶贫责任,既要明责知责,又要担责尽责,更要追责问责,不让“一户一人”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中落伍掉队。

  五、做强“组织”文章,加强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必须坚持走乡村善治之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是在村民自治上闯新路。不断丰富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严格落实村“两委”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建设,加强村务财务监督管理,真正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二是在依法治理上用真功。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三是在道德建设上强引领。树好文明乡风,保护利用好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文化舞台上的聚光灯更多地聚焦农业、农村和农民;传好良好家风,大力弘扬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积善有余庆、忠厚传家久等传统家训,使敬老爱幼、崇德尚俭、明礼向善蔚然成风;塑好淳朴民风,大力弘扬先进乡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风化人。四是在基层保障上出实招。扎实开展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整顿活动,解决好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强化新换届村“两委”班子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素质,充分发挥脱贫致富奔小康“头雁”作用;积极为基层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创造良好条件,真正使基层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5

  按照通知要求,汇报我县20xx年上半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工作推进情况

  我们先后召开3次县委常委会议、3次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召开2次全县领导干部大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制发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和五年规划,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思路。

  (一)产业振兴方面

  一是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全县杂粮种植面积达100万亩,调减玉米种植面积4.57万亩;新增设施农业440亩;新(改、扩)建畜禽养殖小区48个;新建标准化示范果园15个。

  二是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向精深加工转移。巩固和完善1个农产品加工园区、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现代农业创业基地建设成果。目前园区内标房建设总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新增投资额达3.63亿元。

  三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组建注册并正常运营土地股份合作社248个,成员总数达11900户,入股土地18万亩。新建农业综合服务超市3家。

  四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助力乡村振兴。已争取项目资金2.6亿元。包括耕地轮作、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等十几个项目。

  (二)人才振兴方面

  一是把“大学进园区进企业”工程紧紧抓在手上,突出抓好34个校企、院企项目对接与深度合作。已完成科技成果转化8项;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1950万元;引进高科技项目4项,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双创基地入孵科技型小微企业4家,大学与企业新增签约项目3个;正在开展老企业转型升级和对外合资合作项目7个,已完成投资1.06亿元。

  二是紧盯已经开展合作的重点项目,积极推动高校与园区、企业实现深度融合。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的“秸秆炭化与炭基肥生产”技术,已完成与xxx兴沃生物制新材料有限公司实质性对接。省农科院8名博士正在进行土壤改良、玉米种耐旱机理研究、作物超高产群体创建等实验。

  三是加强农村本土人才的培育,优化农业从业人员结构。稳步开展设施农业、果树、农机、畜牧等相关技能培训,按计划完成了阶段性任务。

  (三)文化振兴方面

  一是突出文化引领,丰富百姓生活。在全县260个行政村建设“大喇叭”工程,实现县域全覆盖。建设和完善文化广场280个、文化墙6万延长米、农家书屋245个、文化活动室289个。

  二是突出以德育人,培育文明民风。开设农村道德讲堂,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学雷锋先进个人、xxx好人等一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出道德模范70人,有1万余户家庭被评为“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

  (四)生态振兴方面

  围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镇村组街(巷)户”同步推进,新硬化村屯路面1200多公里,安装路灯6200多盏,栽植树木500万株,栽植花草60万平方米,建农村饮水工程1227处,建成特色示范村35个、推进村150个。

  (五)组织振兴方面

  一是选优配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通过清理退出一批、调整退出一批、选拔进入一批,将8名受过刑事处罚的村干部全部清理;对32名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村党组织书记,调整21人;选拔26名选派干部、致富能手担任村书记职务。

  二是发展党组织引领乡村产业。新发展村党组织领办创办经济实体26个,党员领办创办经济实体5个。

  三是发挥选派干部在乡村一线作用。在向上争取扶持、招商引资、发展“飞地经济”、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促进乡镇财政增收、抓班子带队伍、壮大集体经济、创新社会治理等工作上,今年省市县选派干部共帮助派驻乡村协调项目294个,协调资金1.73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村一品”产业没有亮点,产业附加值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指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农村人居环境较差;乡村人才资源匮乏。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新亮点。依托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订单农业,发展商贸物流、杂粮种植加工、蔬菜种植销售、生猪和肉驴养殖加工、生态观光旅游等产业。

  (二)稳步构建农业共营制体系,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抓好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整合涉农资金向土地股份合作社倾斜,力争到20xx年底实现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全覆盖,规范达标土地股份合作社150个。

  (三)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

  (四)加大科技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持续提升农民农技水平。稳步开展设施农业、果树、农机、畜牧等相关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到20xx年底完成职业经理人90名、新型职业农民450名培训培养任务。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6

  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农村发展指明方向,意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脱贫攻坚从致贫的因素出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扶贫措施,帮助每个贫困户脱贫,侧重于微观政策。作为各级干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重点唱好“三部曲”。

  唱好“政策转型曲”。围绕精准扶贫,各级都制定了一系列到村到户的扶持政策,对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阶段,各级干部应在此基础上扩大扶贫范围,实现扶贫资金逐步向非贫困户开放,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精准扶贫政策的民主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坚持乡村振兴建设总目标与乡村自身的特色结合,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唱好“城乡融合曲”。城大乡小的格局凸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城乡何以融、如何融的双面性。各级干部在此项工作中要做到空间规划有序,以距离城镇中心和实住人口为参考,将乡村进行特大乡村、大乡村、中等乡村、小乡村分类,采取城乡融合归类,实施壮大、合并、融入的指导策略,做到城乡机理有别,对于承载独特地域文化的'建筑及其它样式给予保护,避免在拆建中导致文化流失。

  唱好“技术互补曲”。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需要技术上的相互补充,各级干部应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技术发展纳入农业信息化发展计划,形成纵向相连、横向相通的技术体系。乡村振兴方面,要加快乡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发展市场需求,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并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脱贫攻坚方面,通过建档立卡和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完善精准扶贫数据库,为建档立卡户精准退出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大课题,各级干部要以产业发展为推动,以教育和医疗为保障,以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为基础,打造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7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朔良镇立足区域特色,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工作总要求,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发展宗旨。现将我镇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几个方面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乡村环境整治

  (一)以“三清三拆”为抓手开展乡村风貌提升

  朔良镇总面积39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63个自然屯、20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312户,总人口3.51万人。在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百日攻坚行动中,朔良镇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以“六个一”工作法(一个集中整治日、一张工作任务表、一版整治工作地图、一个曝光台、一封信、一评比)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据统计,“三清三拆”百日攻坚活动期间,全镇共投入资金25万元,清理村庄垃圾206吨、清理乱堆乱放1931处、清除池塘淤泥等149处91吨、拆除乱搭乱盖370处2701㎡、拆除广告招牌34个、拆除农村危旧房37栋1246㎡、拆除废弃猪牛栏及露天茅厕100处、废弃建筑残垣断壁3处。

  (二)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工作部署和安排,我镇列入基本整治型村庄数量为13个屯,分别是杏花村百罡屯、那腾村塘江屯、那腾村那耀屯、宝达村那午屯、宝达村民锦屯、群敏村塘达屯、群敏村百最屯、朔良村子贡屯、南立村那朝屯、六羊村岩乐屯、那娄村作月屯、灵龙村街上屯、灵龙村拾拉屯。截止目前13个都已经开工建设,开工率为100%。13个屯的“三清三拆”工作已经完成,11个屯已经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剩杏花村百罡屯、南立村那朝屯2个村庄规划也已经上报住建规划部门。在工作中,我镇围绕“一户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乡村自治建设

  (一)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我镇始终把建设好的村委会放在首位,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坚持依法办事,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良好局面。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列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开展工作有领导、有组织地实施开展并抓出成效,镇村分别建立组织机构,明确领导负责、落实各项工作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

  通过开会研讨,进一步完善我镇各村屯村规民约,加大对村规民约制定和实施程序的指导监督,确保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可行性。

  (三)加强村组干部管理

  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力树新形象,展现新作为。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健全机制,培养后备力量,尽量吸收农村优秀人才,壮大村级党组织的人才队伍,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运行模式。

  (四)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

  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各村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不断规范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求公开的内容全面、形式规范、程序合法、档案齐全。

  三、乡村法治建设

  (一)以人为本,树立乡村法治思维

  加强村级党员干部法治理念和提升群众法制意识。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集中开展法制学习,通过宣传引导,强化群众的'法制意识。

  (二)依法治村,规范乡村法治行为

  一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行管理。加强监督各村落实党建制度,确保村级党组织运行规范化;二是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镇班子成员加强对联系村党建和法治工作的指导,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三是严格执行“四民主三公开”。进一步强化村干部工作实绩民主评议制度,促进村干部的依法办事的执行力。

  (三)普治共举,优化乡村法治环境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治理防线,深化网格管理工作实效。同时优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警民联调工作室建设,定期开展村级人民调解业务培训。

  二是深化普法教育,建设乡村法治阵地。积极推广“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力争实现“民主法治村”全覆盖。

  三是贯彻落实“七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提高普法教育的覆盖率和针对性、实效性。

  四是村级法律顾问进村入企,延伸农村法律服务触角,满足村民的法律需求。

  (四)完善机制,强化矛盾纠纷化解

  一是调处组织网格化建设。严格要求网格中各相关部门、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协同配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时效性和成功率。

  二是排查工作制度化。坚持调处会议制度常态化,定期召开调处工作例会、培训会和推进会,对排查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梳理、上报。

  三是完善逐级调处制度。从村级开始逐级调处,层层上报。对依法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事项,转司法部门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四是完善调处排查制度。排查方式采取拉网式、排雷式、布控式的“三排”方式。排查效果以查得准、排得快、上报及时为标准,真正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保证了矛盾纠纷信息准,情况明,底数清。

  四、乡村德治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整合相关资金,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保障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是着眼乡风文明,留住乡愁记忆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互帮互助、邻里守望的淳朴民风。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集中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文明树新风”等主题宣传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推动优良民风、和谐村风、文明乡风发展。

  三是加强村级文艺骨干业务培训,我镇先后派出3名文艺业务骨干参加县文化馆举办小品、声乐、嘹歌、舞蹈业务培训班,有力提高我镇今后文艺创作和各类表演的指导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朔良镇是我县较为偏远的山区乡镇,受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薄弱。

  2、资金制约问题。

  3、群众环卫、法制、自治等意识不强、还存在不少封建陋习。

  六、下步工作方向

  1、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依托脱贫攻坚战加快产业转型,引导扶持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不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2、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立足区域特色,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污水处理、堤岸截污、生态水系等治理和建设,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3、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8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永和乡脱贫攻坚开展情况报告如下,如有不妥,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工作开展情况脱贫攻坚工作

  (一)落实责任不打折扣当前,我乡结合“两联一进”和“大走访、大排查”、“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活动,走访群众,加强各项惠民政策宣传以及继续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一是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和帮扶责任,做到脱贫摘帽后,政策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不摘;二是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帮扶到人”的扶贫要求,进一步压实压紧帮扶、驻村干部责任,要求帮扶责任人及时更新户档资料;三是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力度,持续深化驻村工作队责任,严格落实驻村工作队要求。四是扎实开展“1+n”帮扶力量暨“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工作,每月召开联席会,落实联席会责任要求,及时解决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

  (二)驻村帮扶持续推进一是结合“两联一进”、“大走访”活动,全覆盖入户走访贫困户评定脱贫质量,对脱贫质量不高的已脱贫户做好“回头看”“回头帮”工作。二是全面落实县委政府关于“党政一把手”走遍贫困村、贫困户的方案方针,我乡8个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各自负责村的贫困户进行全覆盖走访,乡党委书记对我乡149户贫困户中的120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走访,剩余的28户进行电话交流走访,其中联合村的高小林目前联系不上,已安排帮扶责任人与村书记、主任负责联系并调查了解基本情况。

  (三)就业帮扶促农增收为切实提高永和乡脱贫户、群众增收,使他们收入能够稳定、不返贫,永和乡积极动员各村组织群众和脱贫户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主办的招聘会,同时将现场招聘会引进永和乡。我乡组织50人次到黄埔大酒店参加现场招聘会。

  (四)项目建设方面目前,我乡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项目有2个。其中,永和乡草坡村党参加工厂项目240万,现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完成了12.8%。城沟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370万,按照县级领导的要求需要对项目规划内容进行从新编制。草坡村壮大集体经济100万项目,即札挞藏家农家乐打造,编制方案已完成并上报县上,由县上上报州上审核。涉农整合项目已全面开工,并在7月底前完成。乡村振兴工作:我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要求,开展全域旅游环境整治村庄洁美行动,对全乡7个村村寨内外环境卫生,河道、道路沿线垃圾进行了大清理,同时将卫生保洁工作责任压实给村两委;按照村容村貌整治,对有碍观瞻,丧失功能的建筑物进行拆除,目前草坡村、斜坡村、联合村已全面按照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要求,对房屋进行撤除,并对村内空地进行绿化。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落实力度有所弱化。部分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到村开展工作的次数少,一些工作流于形式,未将“大走访”、“大调研”及“两联一进”做实,落实力度较弱。

  (二)个别人员内生动力还需加强。我乡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政策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个别贫困户还存在,要钱要物,对扶贫工作产生了依赖性,还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

  (三)老龄户中收入问题亟待解决。永和乡贫困户中因年龄超过65岁而不能担任生态护林员的,在此次清理过程中共有21户38人其中五保户4户4人。这些户生态护林员岗位取消后收入骤减,从而影响脱贫质量,给我乡的脱贫攻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也增加了社会矛盾。

  (四)项目建设进度缓慢。目前草坡村党参加工厂项目240万,已全面开工建设,完成了12.8%,但是资金未拨付无法支付前期费用和项目进度款。城沟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370万,从新编制方案时间紧、难度大,对项目按期完成的进度将有所推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脱贫攻坚方面一是落实政策强宣传,结合“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加强与联系户的沟通,了解联系户的所求所需和家庭生产生活状况,做好脱贫攻坚政策的解释,加强脱贫攻坚典型的宣传和推介,强化就业政策的宣传,积极引导脱贫户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确保收入稳定。二是通过“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活动核实贫困村“一低五有”,贫困户“一超六有”指标达标情况,对照20xx年最新指标情况逐户核实,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于不达标的情况及时梳理、因户施策、对标补短,防止出现返贫。三是定期研究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细化措施,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确保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得到落实。四是对标省、州、县相关文件,继续做好档案资料规范整理,档案资料及时更新。

  (二)乡村振兴方面一是结合我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示范村建设详规,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实施,全力发展优势产业(花椒种植)、打造我乡的特色产业。二是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统筹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坚持科学谋划,分类指导,制定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具体行动计划,全面配套添置污水处理站、水源地保护、垃圾填埋场、垃圾池、垃圾清运车等收集设施,真正建立起户集、村收、乡运的办法,实现增点扩面。三是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抓手,积极继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民宿示范打造等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推动各村突出优势发展乡村特殊产业,鼓励引导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积极投身到乡村发展创业中,拓宽可持续增收渠道。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9

  9月1日,阳东区召开乡村振兴项目工作推进会,进一步了解阳东区乡村振兴项目进展情况,分析研究和推动解决存在问题,加快项目落地建设。阳东区委书记李坤参加会议并讲话。阳东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志方参加会议。阳东区委副书记莫锦云主持会议。

  李坤指出,乡村振兴项目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民生工程。今年上半年,阳东区重点谋划了南部示范带和中部示范带,各镇也根据驻镇帮镇扶村资金额度,结合当地特色及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谋划了一批驻镇帮镇扶村项目。这些项目的有效落地必将进一步激活阳东区乡村振兴新动能,推动实现村美民富。

  李坤强调,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以更精准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全力抓好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狠抓产业项目,搭建实体经济,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要立足长远,高位谋划,不断完善乡村振兴项目发展规划。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问计于民、问策于民,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要加强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要切实管好、用好项目资金,并进行灵活调配,确保资金落到实处。要聚焦重点,以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抓手,助力推动阳东区乡村振兴工作迈上新台阶。

  会上,阳东区相关部门汇报了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各镇汇报了乡村振兴项目开展及资金使用情况。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10

  近日,为做好乡村振兴项目第四季度攻坚工作,补齐当前项目建设短板,推动加快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进度,小岞镇党委书记钱劲松、镇分管领导刘景祥及镇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前往前峰村、螺山村开展乡村振兴项目现场调研会。以上两村的挂村领导及村两委干部参加会议。

  会上,前峰村、螺山村两位村书记先后向钱劲松书记一行汇报了本村今年乡村振兴项目目前的进展情况、存在困难及2023年拟建设项目的谋划情况。

  刘景祥主任就近期市委乡村振兴办开展2022年“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攻坚月“活动的相关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要求,结合8月份县考评通报中指出的“动工率低”、“项目进展较慢”等问题,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接下来的工作举措。

  钱书记强调,一要重视材料整档。作为省、市试点村要严格按照考评要求做好项目内业材料的整理、归档,体现整个项目的完整性、规范化。二要坚持问题导向。螺山村要继续攻坚克难,加大“乡里微公园”的建设力度,再接再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前峰村要对标找差,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未开工的项目早日动工,尽快摆脱后进局面。三要科学谋划项目。立足村情,拓宽眼界,深挖本村乡贤、自然等优势资源,同时充分考虑用地、资金等因素,对明年拟建项目进行再梳理再谋划,为我镇2023年乡村振兴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奠定良好基础。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11

  为进一步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提高衔接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衔接资金使用效益,谋划好陆官街道后期衔接资金项目建设方向,陆官街道组织街道乡村振兴指挥部干部再次到各村(社区)进行项目库建设调研。

  项目库的建设关系着陆官街道后续衔接资金发展使用效益是否高效,资金是否安全,对各村(社区)产业、基础设施等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次项目库的'再次调研,要求各村(社区)再一次摸清本次资源优势、农户发展意愿,积极整合资源,结合本村特色产业、人力资源、人文环境等积极思考,谋划村级发展方向,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在有衔接资金下达之前,提前谋划、提前准备。各村支两委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努力通过网络学习,同种植大户、先进群众交谈等渠道汲取乡村振兴发展新理念,做好乡村振兴发展谋划,并整理出项目库清单。为后期乡村振兴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12

  近日,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党总支书记管斌一行赴泗洪县双沟镇开展推进南京艺术学院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文化服务工程”相关调研活动。泗洪县委副书记、省委驻泗洪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长童春纲、双沟镇人大主席张锋、双沟镇党委副书记、省委驻泗洪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员陈欣荣等参加相关活动。

  座谈会上,泗洪县委副书记童春纲致辞,热烈欢迎南京艺术学院调研组一行到泗洪县双沟镇开展乡村振兴文化服务工程相关调研活动,介绍了泗洪县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情况及近年来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项目建设、政策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表示非常期待能与南京艺术学院在文化旅游、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加强合作,探索出一条文艺赋能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帮促之路。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党总支书记管斌介绍了南京艺术学院及文化产业学院的办学历史和学科特色,指出了学院开展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乡村振兴文化服务工程”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希望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充分了解泗洪县双沟镇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探讨双方在文旅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的.合作,为乡村振兴贡献南艺智慧、文产力量。

  随后,双方领导分别为“乡村文化振兴党建基地”和“乡村振兴文旅实践基地”揭牌,并举行了“艺术中的党史”乡村社区推广暨影音资料赠送活动。双方就泗洪县、双沟镇、草湾村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入交流,讨论了以基地挂牌为起点深入开展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基本思路。

  在活动中,调研组一行对双沟镇草湾村及红高粱种植基地进行了深入调研,重点调研了草湾村乡风乡情、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的主要情况。在洪泽湖湿地保护区和大王庄党性教育基地调研了生态治理、红色资源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等情况。

  本次调研活动是南京艺术学院开展“乡村振兴文化服务工程”的第七个实践基地,也是第一次走出南京市到苏北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探索。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有助于形成高校地方共同参与、多元主体的乡村振兴体系。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13

  10月9日至10日,罗山县举行乡村振兴、交旅文创重点项目观摩推进活动,通过观摩拉练,总结工作成绩、正视存在问题、找准对标差距、加强工作措施,强化制度保障,举全县之力围绕项目建设来一场比学赶超,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县委书记周哲率领观摩团着重对县交旅文创、乡村振兴两个指挥部重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观摩,对每个项目逐一点评,并召开观摩推进会议。县长余国芳,县领导张长斌、叶德朝、杜勇、熊李平、李城冉、曹欣等参加观摩。

  观摩结束后,周哲主持召开重点项目观摩推进会议。

  周哲强调,全县上下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精准聚焦省委“十大战略”和市委“1335”工作布局,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对标优秀找差距,县乡村三级联动共同思考、谋划、推动项目,集中力量突破短板弱项,不断提高工作标准,增强工作实效。要明确在乡村振兴扛旗争先中决战决胜和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两个”任务。深入开展“十百千万”工程,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以点带线、连线成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现代交通体系,精心打造文化旅游新业态,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让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有机循环。要做好规划设计提升、项目招引谋划、强力推进实施三项工作要求。要不断学习先进、结合实际,针对性提升完善项目规划设计高度水准,确保项目接地气、有实效;要将示范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政策措施,提升项目包装水平,广泛收集招商信息,招引谋划更多高品质项目落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会商研判,全力以赴为项目实施建设创造条件,以非常态之功持续追赶,以超常规之效弯道超越,推动全县乡村振兴扛旗争先、交旅文创更加出彩,为“一极四区”新罗山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叶德朝通报了观摩项目排名情况;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杜勇通报了“三个一批”和重点项目情况;县乡村振兴、交旅文创指挥部指挥长分别作了发言;铁铺镇、灵山镇董桥村作了典型发言。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14

  宣城市泾县黄村镇打造“海纳农业”、“糯米粉加工厂”等重点农业企业,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黄村镇是农业大镇,镇域农田、水利、地势资源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全面脱贫后,该镇重心也从“贫困户脱贫”向“农户富裕”过渡,先后争取扶贫资金290万元建设“糯米粉加工”企业7月份将正式投产,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0万元收入,通过流转土地、定向收购大米带动周边2000余户(其中脱贫户200户)增收;海纳农业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脱贫户)”的`经营模式,走合作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之路,创建田园综合体,融土地流转分红、电商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收益等综合功能于一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疫情发生以来,该公司勇挑社会责任,收购当地农产品驰援上海,显示了优秀企业的担当精神。

  该镇下一步将依托镇域海纳农业、正兴隆酱制品公司、雨桐米业、浙安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以“三比三创三争”活动为契机,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户收益机制,通过政策激励企业参与,积极开发一些对劳动能力不强、收入较低、缺少外出就业途径的农户就业岗位,镇村及企业协同合作,切实解决农户就业、增收难题。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15

  按照《县关于提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资料的分工安排》要求,现就我局承担的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及文化创意相关工作作以下报告。

  一、推进情况

  1、农村文化创意以举办夏季雅克音乐季为契机,加快打造大草原雅克音乐文化产业公园,让音乐产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进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大招商、大进展、大跨越。

  2、加快建立乡村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爱护传承机制

  县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两水的分水岭,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传统游牧文化中有着天然的自然生态爱护意识,这种意识植根于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特有的;牦牛、游牧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单纯追求利益的猎取,造成了现有牧场的退化、沙化,牦牛超载的咨询题,经济的进展在旅游之外,急需另辟蹊径;因此,为经济的进一步进展,植根于非遗的创意农业成为了必定的选择;在县委、政府的指导和关心下,整合各界力量与资源,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非遗创意农业,以期解决非遗传承与进展的全然咨询题,发扬长征精神开创文化扶贫新局面。

  二、举措经验

  建设美丽草原、和谐家园;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团结力量,共谋进展;以奋斗者为中心,构建农村文化创意园,展示草原文化魅力,开创新时代;以大生态建设为指导思想,遵循草原自然生态、社会经济进展、文化承载运行规律,以科学的.进展观,开放的胸怀构建平台,共谋进展。

  1、搭建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非遗文化爱护、传承、进展、旅游生态体验园,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盘活现有牧场,恢复草原自然生态,利于环境爱护,利于牧区进一步进展;激发牧民参与意识,在平台学会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利于草、畜的高技术转化,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服务意识,增加牧民个体素养;传承爱护传统民族文化,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增加民族自豪感。

  2、畅通国内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解决咨询题渠道,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手段(优质草畜种,改良,草、畜种产品加工销售)(种、养、加、销一条龙),集中资源建立集恢复生态、传承文化(红色、生态种植、养殖、藏饮食),旅游观光,草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加牧民专业合作社,公司进展、生态恢复、牧民致富的;和谐家园;。

  3、拓展非遗文化进展空间,优选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进展,以传统文化为特色建设文化市场,构建非遗文化生态圈,以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

  三、需求建议

  开发民族特色创意民俗文化产品,做好牧民、牧场现状调查,充分考虑牧民现实需求与文化承载土壤生态结合点,做足了专业合作社与渠道平台建设的融合,规划切实可行落地的实施方案,加强和现有专业合作社的沟通,寻求最佳切入点。

  1、在、县城和日干乔湿地建设红军长征文化产业体系,建成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和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在镇依托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包括马术培训基地、马术表演场地及队伍建设,格萨尔营地建设;在镇建设牦牛文化博物馆,开展牦牛文化节;在乡依托寺院进展宗教文化产业;在镇、镇适度规模进展唐卡、地毯、帐篷编制、牦牛绒手工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品加工示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和传承,产业化进展工作差不多开展。

  2、依托镇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提供马术培训、马术表演、马背文化产品销售;挖掘地域文化,展示高原牧民人马合一、刚健不息的奔腾和豪迈。

  3、凉快大草原牦牛文化节,开展了文体活动、经贸活动、论坛活动。包括进行凉爽千人大型锅庄盛会,服饰、藏戏、草地山歌、面具、民间弹唱等表演等现代体育大赛。

  4、加强长征文化与当地历史文脉的整合,与茶马古道以及元代忽必烈大军南下的路线的整合,与雪山草地景观的整合。通过长征主体文化演艺、餐饮、特色酒店等产业实现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业融合进展,在县建设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和;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

  5、依托、经幡等人文资源资源和宁静草原绝美的自然景观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提供优质禅修体验场所,展现了藏文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灵魂与肉体关系的精髓内涵。

  6、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公路、半山及山巅观景平台,将如同;蓝月河谷;般的;水韵草原;开发建设成高端文化旅游生态体验产品。

  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就业、带动创业、助农增收、助推脱贫。

  四、规划总结

  (一)技术

  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专家意见为指导,充分考虑旅游市场专业导师意见,复原草原牧场游牧设施建设,传统中包含现代旅游人理念。

  充分研究藏族文化,充分结合实际,规划和寻求适合进展的产业项目及以后进展方向。

  (二)销售

  整合专家、企业家们现有资源和销售渠道,保证稳定的收益,为非遗后续项目的产业化进展,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奋斗者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激发奋斗者激情,合理而有吸引力的游客营销机制,吸引客人成为合伙人。

  有味,生动的体验项目,精心生产的非遗作品及产品,是体验、休闲、购买的不二选择。

  (三)处理关系

  参与式方式处理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咨询题,极大激发参与者对企业自身的价值认同,对企业的进展,个人的进展提供了有力前进动力。

  牦牛文化博物馆为进行非遗传承学习创业的人们提供了有得的场所,勾勒了美好的以后前景,每个进入平台的人都能寻到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位置。

  让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化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进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进展、大跨越,实现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建设具有区域特征、草原游牧文化的活态体验爱护区。探究进展立体化高科技农业和订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16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教育体育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城乡义务教育总体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义务教育段学校95处。其中初中21处,小学74处;城区31处,农村64处。全市共有初中在校生31979人,小学在校生61179人;义务教育阶段共有教师6551人。20xx年,我市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验收。全市所有初中、小学均达山东省标准化学校的要求,所有学校已通过了“青岛市现代化学校”的验收。目前,正在推动新一轮青岛市高水平现代化学校的创建。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加快城乡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步伐。

  全域统筹,优化布局,从20xx年起,制定出台了《中小学规划布局方案(20xx-20xx年)》、《胶州市推进公共服务教育均等化实施意见》等10多个文件,强力推进薄弱校舍改造,将中小学校舍建设每年列为政府实事工程,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我市新建、改扩建了一批中小学校,使全市中小学接纳能力日新月异,学生及家长的幸福指数逐年增高,获得感与时俱进。为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加学位供给,20xx年,研究制定了《胶州市中小学建设计划(20xx-20xx年)》,明确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在20xx底全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的基础上,20xx年我市新建、改扩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7所、中小学食堂25所,包括启动龙湖项目小学、空港小学、空港初中的新建和三屯小学的扩建,完成黄河路小学、经济技术开发区初中主体建设,启用瑞华实验初中新校。

  (二)推进城乡中小学高水平现代化学校一体化建设。

  积极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现代化学校的创建工作。根据青岛市的部署,自20xx-20xx年,利用三年时间,使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学达到青岛市中小学高水平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为做好创建工作,我们制定下发了《胶州市关于建设青岛市高水平现代化学校的实施方案》,就创建范围与标准、评估原则与要求、验收程序与实施等一揽子事项进行了具体布置。我们实行了新的评价方式,将20%的城区优质学校(共19所,其中小学15所、初中4所)和20%的乡镇薄弱学校(共19所,其中小学15所、初中4所)结成联盟学校,实行捆绑式评价。组织专门人员对19对共38所参加高水平现代化学校创建的单位进行了全面初检。

  更新学校教育管理理念,推进《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学校章程落地生效,加强学校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建设这五大委员会建设,并实现了五大委员会建设全覆盖。

  优化教师队伍,每年拿出650万元(20xx年850万)用于干部教师培训,通过分学段分学科对全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干部教师进行培训、城区学校教师赴农村支教、农村学校教师进城挂职锻炼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目前,市教育体育局已印发《胶州市教师“百千万”精准培训工程实施意见》,全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干部教师培训28000人次;全面启动教师支教及挂职锻炼工作,目前已安排200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360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560名教师已在新岗位开展工作。推进国际交流改革发展。发挥胶州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作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岸国家、上合组织国家相关学校、学生国际教育交流工作,每年选派中小学5-10名干部、教师赴国外研修,每年组织3-5个学生团体赴国外研学。

  (三)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一体化发展情况。

  加大跨区域合作办学力度。共有20处城区学校与农村中小学结对帮扶,实现了捆绑式发展;实施集团化办学,成立了一校三区的“振华教育集团”;与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合作,20xx年新启用了“山东师范大学瑞华实验小学”;实施名校办分校办学模式改革,每年选派5名城区副校长到农村村级小学担任校长,城乡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开展以教研协作为主体的小学大学区制建设。将全市划为东西南北四大学区,成员学校实现了全覆盖,由部分城区名校和镇处结为协作体,由名校长牵头、学科带头人引领组织区片研讨活动,做到城乡教学同频共振、资源共享、同步发展。实行以学术研讨为主体的初中联盟建设。将全市25处初中(含民办)分成3个学术研讨共同体,每个共同体有1所学校为主导,其他学校共同参与,每月固定时间由承办学校具体组织研讨活动。实行集中研讨、分散实践、一期一主题、每期建档案的管理模式。

  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先后投入1.3亿元,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为5万多名学生、7000多名教师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为全市中小学建设同步课堂各一间,实现了全覆盖。20xx年,在30所中小学建设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并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教学。此外,我市已有10所学校建立了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开展机器人教育;有32所学校、100多个教学班,正在探索电子书包的常态化应用;全市已建成数字化综合图书阅览区50个;有101所学校通过青岛市教育局智慧校园评估验收。

  (四)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一体化投入情况。

  建立健全了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每年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初中1100元,小学900元。对学生规模不足300人的学校,按300人核定公用经费。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资金管理,所有资金全部用于中小学建设。20xx年,完成改造“薄弱学校”6所,全面完成改薄任务。继续实施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补助范围统一扩大到30%,初中寄宿生生活补助每生每年1250元。

  设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项目,用于义务教育学校维修改造、抗震加固、改扩建校舍及其附属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部分学校硬件条件。目前,拨付资金796万元,已完成实验小学等12所学校设施加固或维修工作,少海小学、九龙小学等学校设施加固或维修工作正在进行中。

  (五)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三项“机制”情况。

  1.健全了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制定《胶州市教育体育局等四部门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xx-20xx年)加强乡村老师队伍建设的通知》(胶教体通[20xx]24号),全部为农村教师配备了班车;落实了农村教师岗位补贴,每月人均约400元;班主任补贴每人每月800元;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举措,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建立免费体检制度,以学校为单位每年为教职工免费查体一次;在评优选先、职称评定、专业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2.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我市一直坚持“两为主”方针,坚持以居住地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在随迁子女入学方面与当地市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

  3.加强控辍保学和乡村儿童关爱保护机制。

  (1)对经过民政、教育等部门确认的33名留守儿童实行关爱保护机制,在全市8所中小学设置了留守儿童关爱室,配备桌椅、图书、电话等相关设施,建立了相关工作机制,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健全了学习帮扶、心理健康关爱等措施。教师与留守少年儿童结对子,一学期多次对其家访,了解家中情况,对有困难者,学校给予帮助。学习上,班级组织班干部与之交朋友,互相讨论交流学习,促使留守儿童成绩稳定且不断提高。

  (2)实施关爱农村学生民生工程。一是加强校车规范管理,实现了农村标准校车全覆盖。按照青岛市和胶州市两级财政1:1的比例足额及时发放补贴资金,每年需市财政补贴4000余万元,惠及2万余名学生。二是继续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实现了农村学生免费饮用奶全覆盖。每年政府的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惠及6个乡镇47所学校的约3万名孩子。三是多方争取资金,实现了农村学校标准保安全覆盖。加强农村学校安全设施配备,20xx年底实现一键报警系统、监控系统全配备。四是启动农村中小学营养午餐改善计划,实现了农村中小学营养午餐全覆盖。制定了《胶州市农村中小学营养午餐实施方案》,联系青岛市教育局,邀请营养专家制订带量食谱。从20xx年3月4日起,在全市推广营养午餐计划,胶州市的3.1万名农村学生,吃上了由市划拨专项财政资金推广的营养午餐:小学生、初中生的营养午餐标准分别达到8.5元和10.5元,家长只需承担1元钱。市教育体育局将农村营养午餐的实施情况列入学校年终考核。目前该项工作运转良好,学生、家长满意度高。五是实施城区中小学生校内托管,实现城区学生托管全覆盖。制定《胶州市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工作实施方案》(胶教体字[20xx]30号),自20xx年3月4日起,在我市9处局属学校和原5个办事处(阜安、中云、云溪、南关、北关)的14处学校实施课后校内托管。服务时间为周一至周五学习日(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除外)下午放学后约两小时。目前,我市参与小学生人数达到33962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54.4%,参与率高居青岛各区市第一名。

  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厚爱,民政及时救助,学校教师关爱到位,我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

  (六)城乡义务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情况

  截止目前,我市所有中小学皆为山东省标准化学校。在学校治理结构改革方面,实施了校长负责制,实行了按章程自主办学,校校设立了校务委员会,健全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学生委员会(少先队)和学术委员会。继续落实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交流推进县管校聘工作实施意见》(胶教体字[20xx]67号),加快推进“县管校聘”工作,全面激发胶州教育改革发展活力。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机制,力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良性互动。

  (七)切实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1.抓好规划建设,健全防控机制,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制定《胶州市中小学建设计划》,积极推动新老城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实现滚动建设、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专班作用,制发《关于建立控制大班额长效机制工作方案》,建立解决大班额问题长效机制,确保不出现反弹。

  2.加大师资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免费师范生、部属师大毕业生、全国骨干教师的招聘力度。发挥课时量公示督查工作专班作用,开展全市课时量督查工作,进一步挖掘潜力,合理增加教师工作量,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加快“县管校聘”推进力度,严格按照按师生比、班师比核定学校人数,统筹调配促使教师合理流动。增加农村教师进城挂职学习名额,在新考录教师分配政策上向城区倾斜,进一步缓解城区学校师资紧张问题。

  3.加强招生入学管理。继续实施起始年级招生审批制,完善“义务教育招生信息采集系统”,根据学校招生计划,按照学位批次先后顺序接收入学。继续设立中小学招生缓冲区,由家长和学生自愿选择分流到学位充足学校。利用青岛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由基教科组织相关人员审核热点学校的入学材料,将权力上收,为基层减压,杜绝范围外学生通过非正常手段入学。对学位紧张的学校,统筹安排,原则上小学对不能接收的学生就近分流,由其他有学位的学校接收;初中采取分流到周边农村初中的方法,保障城区热点学校的班额控制在省定标准以内。对学位充足的学校,空余学位由市教育体育局统筹安排。

  4.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严格控制校际间学生流动。各中小学班额已满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再接收转入学生,开学后新来的满足户口和住房条件的学生,由当地教育办或市教育体育局就近安排到其他学校就读,等学段结束时再按其户口、住房情况安排。如确需转入(如高层次人才子女),须经局党委研究决定。根据青岛市教育局的要求,普通高中不再招收借读学生。充分发挥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专班作用,进行不定期、不定时、不通知督查,督查结果纳入年终考核。

  三、城乡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因解决大班额,带来学校功能室严重不足。超班额学校都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实行了扩班达到标准班额,部分学校特别是城区中小学的功能室、实验室等占用较为严重,对我市加强实验教学工作、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青岛市高水平现代化学校,以及各校开展社团活动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二)农村生源递减现象明显,教育质量存在差距。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逐年减少,相应的农村学校就读生源逐年递减,农村教育面临生源质量、师资流动等问题,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制约。加之农村环境因素,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方式等与先进学校存在差距,相应带来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三)学校管理城乡存在差距。虽然经过近几年的高层次培训,广大农村干部教师的素质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全市村级小学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方面要着力督促干部教师紧跟现代代学校建设步伐,完善学校现代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要更新教育理念,强化提升素质,用现代学校制度武装头脑、付诸实践。

  (四)教育科研城乡存在差距。近年来,胶州市农村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与城区学校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差距,在历届的青岛市、胶州市级立项课题中,农村学校占比仅%。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学校较城区学校对教育科研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学校长远发展的科学规划,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个别学校过分重视教学成绩的快速提升,认为教育科研提升教学成绩较慢,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仍然比较依赖,而不敢借鉴和使用先进的理念和做法。这些认识造成学校没有把教育科研工作摆在学校工作重要位置上来抓,必然影响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需完善。部分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奖励制度缺失或不足,譬如,论文的发表,课题的研究等,认为这是教师个人的事,学校没有必要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三是教育科研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从某些农村学校的教科研活动记录中看出,学校开展教育科研主要以学习为主,而且学习内容以学校安排为主,忽视了教师的需求,缺乏现场观摩、案例研讨等形式,活动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教师从中收益不是很大,所以教育科研活动实效性不强,教师参与度不高。四是部分农村教师缺乏专业追求。农村学校的一部分老教师知识储备、教学观念等比较落后,对教育科研缺乏认识,不能把握教育科研与教学、与教师自身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有的教师存在错误观点,认为,教育科研是科技人员搞得事,与教师无关;部分农村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教学,只要教好学就行了,教出好成绩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教育科研是教学之外的负担。观念认识的落后,导致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之路不明确,视野宽度不够,缺乏对自身专业化持续发展、提高的追求,参加教育科研的动力不足。

  (五)农村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短板。目前我市农村家庭教育的环境不理想,家庭教育的效果不太令人满意。一是家长素质较低者偏多,家庭缺乏教育氛围。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而留驻农村的居民普遍学历较低,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现在读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家长们如是说。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家长在农闲时沉湎于搓麻将、打扑克。农村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籍,父母亲平时不看书读报的占绝大多数。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提高较快,但有书房或书桌的学生并不算很多。据统计,我市农村学生有自己独立书房或书桌的学生仅占32%。

  还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农村很少接触新事物,价值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再加上“隔辈亲”也容易造成对孩子的溺爱和迁就,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孩子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以胶州市远家阿洛村为例,该校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的学生总数超过该校学生总数的50%。

  二是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有一大半的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问孩子学校里的事了。

  据了解,有一小部分的家庭,当家长主动闲聊时,孩子能认真回答问题;大多数情况是,如果家长不问,孩子也不会主动述说;极小部分的家庭的孩子看到家长无事,则会主动述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有相当部分的孩子则是躲避家长,怕挨训斥和责骂。这种情况在初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三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的学习,轻素质的培养。大多数的家长,自己文化层次低,自己觉得社会地位低,所以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他们认为,读书、考试是唯一的出路。他们觉得,在学校里就应该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等考试要考的学科。对于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技能、综合实践等则不是太重视。对孩子的品行,特别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

  四、下步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落实建设计划,加快城区学校新建、改扩建步伐。

  随着二孩政策、户籍政策改革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特别是20xx年底青岛胶东机场转场运营,以五大新动能战略发展平台为支撑的“一区两带”加速融合发展,重大项目、新建小区将带动城市人口进一步加速聚集,伴随着城市人口学位需求的不断扩大,城市与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倒挂现象必将更加突出,城区及李哥庄镇等重点镇中小学校的学位压力也将更加凸显。再加上解决大班额带来的部分学校特别是城区学校功能室不足等问题的叠加,使得学校建设越来越紧迫,需尽快使落实《胶州市中小学建设计划(20xx-20xx年)》,解决城区学校学位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城乡科研联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破解教师专业水平、教研水平不均衡等困境,充分发挥服务协调功能,多措并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实施全市大集备活动。为让全市老师具备审视课堂的宏阔视野、拥有组织课堂的高超策略,教研室利用20xx和20xx年寒暑假组织了初中、小学所有文化课学科的骨干名师进行了全市大集备,内容包含每课时的课件、教案、学案、习题训练等教学资源。通过名师引领,打造城乡集备一体化模式。大集备活动,整合了全市教学优质资源,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了“教学共同体”,改善了教研生态,确保了新课程的教学优质高效,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义务教育均衡的一条有效途径。该经验在20xx年青岛市小学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进行了交流。

  二是强化区片教研。为实现城乡教研一体化,推进教育均衡,不断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初中在全市初中学校实施以实验初中、第二实验初中、六中、七中为龙头的“四大区片”教研。各初中学校在龙头学校的组织下,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活动的方向,制定出扎实、详实的区片教研方案,开展了同课异构、提升学科素养研讨、优秀教学管理经验交流等务实、高效的教研活动。小学将全市74所小学按照强弱搭配、整体均衡原则,划分为11个联动教研片区。每个片区由一所城区教研强校牵头,携手乡镇6、7所学校构成一个校际教研共同体,形成了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教研互动局面。11所龙头校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给农村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如第四实验小学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组织了“复习研究专题”、“习作研究专题”、“说明文研究专题”、“童话故事研究专题”等专题研讨,真正起到中心辐射作用;香港路小学通过组织片区内学校参观互访、共同教研、精品试题资源共享等合作活动,引领片区的教师队伍向专业化、优质化、均衡化发展;北京路小学通过“一来”联片校走进北京路小学,一起进行“精品教案”主题研讨会,“二去”到联片校送课、听课、评课,“三研讨”,组建区片微信群,隔空研讨,实现教研方式的延伸突破。

  三是组织名师送教。为放大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加快城乡教研一体化进程,本学年中小学组织“名师联家乡”“名师开放”、“城乡交流”等活动达50余次。

  四是进行同步课堂在线教研。通过“在线同步课堂”平台,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实体教室连为一体,进行实时互动教学,采取“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研组织模式,逐步使“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和常态化,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覆盖薄弱的乡镇学校和教学点,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教学点缺师少教的问题,助力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发展,提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逐步缩小乡镇差距和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本学年,中小学各学科举行同步课堂20余次。

  五是实行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每位教研员选取2所本学科薄弱学校,定期到学校随堂听课、评课,参加集备,为学校提供诊断服务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对标深圳,创新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新路径。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搞好试点。兼顾学校共同意愿,将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名校集团),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校产管理等方面统一管理,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名校”等多种形式,输出名校品牌、理念、管理、文化、师资等,实现名校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教育投资多元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快速扩充,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二是深化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创新区域内名校集团化办学路径。名校集团化战略框架下,根据共建共享的原则,指导所属优质中小学、幼儿园根据现有条件和发展目标,梳理并重新缔结新的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巩固相对稳定的成员单位,完善互助共同体协议延续机制、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的运行机制、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对跨区域互助共同体实施教育督导,深化互助共同体内部“课题引领、接纳培训、网络在线、主题研讨、特色共享”,切实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段学校、幼儿园办学质量和水平。三是结合市情,因地制宜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出台具有区域特征的鼓励支持政策,实现区域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参与面,推广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新教育共同体、“学校发展群”、教育联盟等区域内名校集团化办学新模式。深化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内涵,优化集团“捆绑考核”等绩效评价机制,强化核心学校的辐射引领功能,提升区域内教育发展整体水平。

  (四)重视家庭教育,搭建平台,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办好家长大课堂,构建家长学校案例教学课堂模式,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月主题活动。建立互联网时代学校与家庭沟通的信息化桥梁,实现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组建家庭教育专家队伍、研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落实乡村学校家校共育种子老师万人培育工程。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篇17

  xx镇位于xx县x部,xx山x麓,x河下游,距县城x公里。全镇总面积x平方公里,辖x个行政村x个社区居委会,人口x万人,有耕地x万亩、林地x万亩。近年来,按照沿河沿路沿集镇、联片集中、规模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一体化的“xxxxxxx”,以“五抓五促”持续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和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抓重点项目建设,促脱贫攻坚衔接。

  以乡村振兴试点规划的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大资金投入和实施进度,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期内民生项目,同时从20xx年起启动实施乡村振兴x个重点项目,截止目前已完成乡村振兴四年规划总投资的x%。完成村组砂石道路x公里,硬化产业道路x公里,全面完成x村x社区安全饮水等工程;新修便民桥x座、新建集镇扶贫社区工厂、xx仓储中心各x处;新修河堤x米、步道x米,安装路灯x盏,新增绿地x平方米垃圾处理设施x处、公厕x处。实施产业项目x个,改善住房人居环境提升x户。整合实施xx县xxx融合发展示范园、“xxx”4A级旅游风景区一期工程和镇级脱贫产业示范园年度规划项目。有序推集镇xxx馆、民俗园、游客服务中心等“产业+旅游+扶贫”项目建设进度,镇区骨架不断拉大,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农村硬化、亮化、绿化、文化、美化不断提升。

  二、抓主导产业壮大,促三产融合发展。

  按照“抓产业、稳增收”的发展思路,围绕xx、xx、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的主导产业,近两年xx面积由xx万亩发展至xx万亩,xx企业增至xx家;xx产业不断深化产业链条,xx、商品xx植面积达x万亩,素食品加工生产线全面投产,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基本形成;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长,生猪、土鸡、肉牛养殖蓬勃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规划镇内产业园区x个,即以xx社区(乡村振兴示范村)为中心的茶产业园区、以xx为中心的特色种植园区、以xx片区为中心的中药材园区和以xx为中心的特色养殖园区。目前x个园区均进展顺利,建成后将极大增强我镇产业竞争力,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带动镇域经济发展,群众增收。全面消除空壳村,注入x村x社区集体经济资金共计x万元。在经营主体培育上,鼓励经营主体扩大产业规模,20xx年共申报县级经营主体带贫项目x个,20xx年共申报县级经营主体带贫项目x个,进一步带动全镇主导产业发展。

  三、抓地域文化挖掘,促乡风文明转变。

  充分发挥各村文化广场、活动中心、图书室、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党性体验馆等作用,不断挖掘乡村文化、弘扬良好社会风尚。一是充分利用镇楮河文化展示馆、文化中心、村文化室等设施设备,加大茶文化、楮河文化宣传,注重xx民歌、唢呐等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支持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体活动内涵,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二是通过“好家风”“好家训”挖掘整理评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营造文明守礼、孝老爱亲、善行义举的浓厚氛围,用好家风滋养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让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持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三是坚持每月宣讲一次政策、开展一次技术培训、召开一次志智双扶和励志教育大会,积极开展“红黑榜”、爱心超市鼓励激励机制,号召群众“明事理、感党恩、当自强”。四是扎实开展整治滥办酒席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和严厉整治,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利用村民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完善“村规民约”,逐户建立台账,坚持村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全镇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治理,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抓人居环境整治,促村容村貌提升。

  一是全面禁止滥挖滥采,乱排乱放。加大河道滥挖滥采整治力度,多次在镇域范围进行巡查、突击检查,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xx镇境内已达到xx河主干流、支流无滥挖滥采现象,河道干净整洁,并成功创建成为xx最美十大河湖之一。二是采取多种方式,对粪堆、垃圾堆进行治理,使之远离水源和居民区。柴草垛以村组为单位合理规划,达到安全防火,全镇各村治理垃圾堆x多个。集镇增设垃圾分类岗亭x个,发放户用垃圾箱x个。同时注重公路沿线环境整治,清理公路沿线旱厕x多个,栽植绿化行道树x公里,落实村级道路养护里程x公里。三是改水改厕改圈舍。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生存环境,解决饮用水安全及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新建三格式无害化户厕x余座,改造圈舍x余个。集镇及周边全面拆除、填埋了露天厕所,集镇雨污分流污水管网改建即将完工,每年邀请专业消杀公司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四是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制定《xx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结合不同季节和重大节日,扎实开展“五净一规范”、“八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集中整治,解决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经过综合治理,镇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20xx年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镇。

  五、抓基层组织党建,促组织人才振兴。

  以推动组织振兴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夯实基层基础,激发基层活力。一是加强党员管理。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厚德实干、团结奋进”的机关文化氛围,守初心,转作风,提效能。在主题教育工作中,各支部党员干部写主题教育心得体会x篇、调研报告x篇,检视问题对照检查材料x篇,办理惠民“微实事”x件。认真开展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连续x个月全镇各支部党员参与率达100%。二是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按照能人带动、党员示范的思路,推行“党员帮贫服务队”、“党员产业建设责任区”等制度,把帮助群众发展产业任务落实到党员干部个人头上,让党员干部直接参与产业发展。截止目前共培育党员示范户x户、党员示范基地x处,辐射带动产业发展,各村支部书记均发展成为各村的致富带头人。三是创造环境优结构。x名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x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x人,中专文化x人,女性x人,基层组织文化、年龄、性别结构科学合理,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明显增强。便民服务及时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同时镇村通过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地人才和本地企业投资兴业,落地xx企业x家,电商企业x家,实现了“你发财、我发展”的目标。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相关文章: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11-07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精选18篇)11-11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12篇01-18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通用18篇)10-14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通用12篇)11-26

县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精选5篇)11-08

村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精选6篇)11-03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集合12篇)01-19

县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范文(通用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