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及故事

2022-03-18 故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字似乎是我们与生俱来就有的文字。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汉字的演变及故事(通用10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汉字的演变及故事 篇1

  字,或文字,它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这些符号刻或写出来的具体形象就是字体。书,包含书写、字体之义。汉字的符号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字体。

  汉字从象形图画向抽象符号过渡,直至形成规范文字的过程源远流长,连绵不断,其轨迹鲜明而生动,总的趋势是由繁而简,由圆而方,更便于书写和印刷。

  在6000年以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与后来的象形文字是一脉相承的。

  汉字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个过程,从象形图画文字到秦统一文字为小篆,期间,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等朝代。以殷商甲骨文、殷周金文、石鼓文、秦刻石、楚简书、帛书为代表。隶书始于秦,兴盛于汉,两汉400年间,字体的发展很快,现有的字体在当时几乎都出现了。隶书体蚕头燕尾,一笔不苟,书写速度较慢,因此不是处处用它,在竹简、木牍上书写一些不需要庄重、规整的日常文书时,便用一种比较随意的写法,这就是当时的“行书”——“简牍体”。为使书写更便捷又形成了“章草”,这一“行”一“草”,都是隶书的快写体。便逐渐推动了正统隶书笔法和形体的改革,到晋魏之际,终于改成了取代隶书的新的正统书体——楷书。楷书从汉末萌芽到唐代最后定型,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行、草书早早地在晋代已成熟。

  最初是字体的发展,字体既定之后,不同的字体运用在书法艺术中时,便形成千姿百态的字体或书体。书法从书体上来分,主要有:真(正、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其风格流派亦多种多样,今天常见及常用的行、楷书体有:钟(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古代的文字,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至小篆称古文。从隶书至现在通行的文字称今文。狭义的古文专指战国时通行的文字。

  汉字的演变及故事 篇2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汉字的演变及故事 篇3

  汉字的起源

  如果具体说汉字开始产生的时间,其实还难以断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这样说来商代的文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测出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应该远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

  汉字的起源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号。前者有序地演变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划符号系列,后者则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象。

  汉字的演变过程及故事

  一、 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二、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产生

  青铜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毕竟是很少。周代是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西周时代,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诸候没有铸造的权力。到了东周,诸候称霸,青铜器也任意铸造。但大量发现的还是西周,春秋的遗物。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时期的文字。

  金文的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

  三、大篆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四、小篆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性文字——六国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这就是说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 (大) (小)”

  ③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 (心), (衣), (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

  五、隶书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产生

  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

  早期的秦隶,实际上是小篆的辅助字体,是秦统一后因为政务繁忙,“奏事繁多,篆书难成”而产生的一种应急字体,是统一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秦代正式书体还是小篆。秦隶实际上就是草篆,线条较小篆简直变弧线为直线,变圆转为方折,有一定的粗细变化。这样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据说开始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是处理徒隶之事的文书。

  晋代卫桓《四体书势》“秦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书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

  唐代张怀 《十体书断》“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写。”

  对“隶书”这个名称,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这种书体首先在当时官府中办普通文书的徒隶(管狱讼的小官吏)中流行开来,所以叫隶书,并指名说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对文字改革有贡献,释出任御吏)所造,只能说是搜集整理隶书的人。

  从“隶”字本义看,《说文》“隶,附着也”;《后汉书·冯异传》则训“属”,今仍有这个意义,并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弃》及殷注,都以隶是“佐助篆所不能”的。所以说,隶书是小篆的辅助字体,因其书写简便快速,可以辅助篆书,也叫“左(佐)书”。

  汉隶是西汉200年间,处于演进过程中,基本上沿用秦隶,还没定型。西汉后期的简牍中的文字,才见到常有明显的“蚕头燕尾”特征的隶书,到了东汉,隶书才最后成熟。其明显特征就是横画中取一长笔,形成“蚕头燕尾”的特征了。

  汉字的演变及故事 篇4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比如古人常说“上古结绳而治”。发生大事就打个大结,小事打个小结。请看精编历史剧,

  第一幕:

  甲:张三还借咱们家俩鸡蛋没还呢,我要记一下。

  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经常用结绳的方法来帮助记事。

  后来到了原始农耕文化时期,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大汶口遗址,人们学会在陶器上刻画一些符号,这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随着时间推移, 商朝时期,甲骨文出现。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

  第二幕:

  商王盘庚:我们商朝现在的都城位置不好,经常发生水患,众大臣觉得把都城迁到殷如何,那里风水极好,也没有战乱?

  大臣:大王,迁都是大事,等我们问问上苍再做打算吧!

  于是,商王盘庚组织大臣把迁都大事刻在龟甲上,通过看龟甲上的裂纹走向,发现迁都是吉利的好事,因此,商王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也就是现在的安阳。

  商周青铜文明发达,于是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字形式——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称青铜叫金,所以后世称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主人的功绩等内容。

  随着历史发展,战国末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那时各国文字并不相同,一天,赵国的一个商人想想齐国的一个富商借钱,于是他登门造访。

  第三幕:

  赵商:久闻孔兄大名。

  齐商:哪里哪里,您过奖了。

  赵商:最近我有一笔大买卖,想跟您借点钱周转一下资金,看您方便不?

  齐商:这个好说,不过需要你立个字据为证才好。

  赵商:这是当然。

  于是赵商拿出写好的欠条请齐商过目,谁知齐商看后紧皱眉头,一口回绝了。原来两国文字不一样,齐商以为是赵商在骗人,拒绝把钱借给他。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秦始皇才命令丞相李斯把六国的文字统一为秦国的小篆,在全国推广。

  小篆实行后,一次秦国的一个小孩要给远在他乡的父亲写信,发现小篆实在不好写,于是为了方便日常书信往来,民间也同行一种更为简洁的隶书。

  后来又相继出现了草书、楷书和行书。虽然字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们的基本结构仍是相通的。 西汉时,为了书写便捷,人们把隶书的笔画连接起来,或有所简省,于是形成了“草书”。

  草书虽然书写方便,但辨认困难。到东汉,又出现了楷书和行书。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后来成为我国文字的标准字体。行书既不像草书那么潦草,也不像楷书那么端正,书写辨认都比较方便,逐渐成为我们日常通用的字体。

  汉字的演变及故事 篇5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条河名为繁水河(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北),依河定居着一个部族,他们靠种植农业和打鱼捉虾繁衍生息。部族首领仓颉,二目重瞳,且是睁目降世,众人皆称奇事。 少年时代的仓颉聪明过人,且擅于描摹绘画。有一天,仓颉与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闹玩耍,忽然从河水中游出一巨龟,同伴见状惊慌而去,独仓颉于沙地上画巨龟形状。这巨龟受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已成灵物。它睁目细看,见仓颉生得虎头燕颔,日月角起,伏犀贯顶,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犹似电闪,心中大悦,说道:“天生你大贵之相,必委以重任。今天下有一圣贤之君,以土为德,名为黄帝,你将来可投奔于他,定成大器。”说罢,那龟飘然而去。

  后来繁水河泛滥,部落之民无法栖身,四散逃亡。仓颉投奔了黄帝。黄帝知其擅长描摹绘画,而且聪明过人,就封他为史官,负责结绳记事。仓颉就把大事在绳上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个一小结,特别的事情则打一个特别的结,凡事相连就打一个连环之结,甚是细致。

  有一年,蚩尤请出风伯和雨师,纵起狂风暴雨,困住黄帝,抢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黄帝不服,让仓颉带上结绳前去评理。那蚩尤为人狡诈,否认抢走了牛羊和人,仓颉拿出结绳上前理论,蚩尤却说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颜色,就立即送回。由于结绳记事简单,无法记得那样详细,结果黄帝与仓颉失败而归。此后,仓颉决心研究出能详细记事的办法。

  有一次,仓颉到阳虚山,只见河水涛涛,滚滚东去,忽见一只大龟背负一丹书前来,仓颉上前相拜,认出是曾经点化他投奔黄帝的那只灵龟。仓颉便说,为创制详细记事的办法而苦恼。灵龟就把背负丹书赐给了仓颉。丹书全用红色写成,故称丹书,文字深奥,凡人不能认读。得丹书后仓颉废寝忘食,朝夕研读,常仰观天上奎星圆曲之势,俯视山川脉络之象,又旁观鸟兽鱼虫之迹,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绘写,造出各种不同的形势。历经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风呼啸天下粟雨,神鬼乱号。

  后来,黄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见仓颉问道:“听说你借灵龟神书,方成文字,可否一观神书?”仓颉把丹书呈上。黄帝观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写些什么,就让仓颉解说其中的原故。仓颉说:“此乃六体六字之式。一是象形,是用摹拟事物形状方得一种造字法。如日像一轮红日,月像一弯新月。二是假借。是用借字表音的办法造字。三是指事,是用符号标出事物的特征。四是形声,是用意符和音符组成新字的一种方法。如:“赏”字,“贝”是意符,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钱财有关,“尚”是音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五是会意,是合字表义的造字方法。如:明,由“日”“月”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借日月之强光,来表示“明亮”的意思。六是转注,是部首相同,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山有之字。如“老”可以训“考”。天下礼仪归于文字,文字必归于六书类。黄帝听后高兴地说:“你将六书更加详解,布教天下。民得文字,如眼重明,此乃万世之功也。”

  汉字的演变及故事 篇6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渊远流长,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古老的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漫长演变,发展成了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楷体。汉字共分成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几类。

  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由清朝的一个学者王懿荣发现。早期的甲骨文主要是线条构成的图画,均匀而优美;后来逐渐演变成由字的笔画构成的图片,这是当代汉字的基础。

  在商、周两朝,甲骨文渐渐地变成了金文。西周时期,铸青铜器并用铭文记载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被皇亲贵族广泛应用。又因金文盛行时青铜器的造价十分高昂,所以留存至今的并不多见。

  再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统一了货币和文字。当时的秦国以小篆作为文字。尔后,一个名叫李斯的人以小篆为基础,又发明了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简化了汉字,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因此被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汉字的演变及故事 篇7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也称苍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篆书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叙》 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元-赵孟頫)等 。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正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代表人物:“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汉字的演变及故事 篇8

  汉字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法,它的用处非常的广,每一个角落都能看见它的身影,没有了它,人类的生活就仿佛缺少了一部分。它不是一个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能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我认为如果失去了它,人世间就是平淡无趣的,是没有感情的世界。

  汉字的来历是根据象形来一步步推测出来的。比如“车”字,甲骨文的“车”底下像有两个轮胎,上面则是人坐的地方。汉字还有独特的奇妙,“甚至”的“至”添一个部首,又可以组成新的汉字,有“到”、“侄”等。“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山”字一看就知道像高山的样子,“轻”字使人有漂浮在天空的感觉,“重”字一望而沉坠。这些用笔画组成的美妙图画,这些由横、竖、撇、捺构成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它就像个智慧的海洋,任我们在里面尽情地翱翔。

  汉字形成的时代从商周到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经过了许多许多的演变,主要载体是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头、竹简、帛、纸。汉字字形的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

  我坚定在以后的日子里,汉字将越来越被世上更多的人所珍爱!

  汉字的演变及故事 篇9

  汉字的出现

  在一丛茂密的绿荫之下,两位聪明的学者席地而坐,相互打着手势,似在热情地探讨着什么。左首是苍颉,右边是沮诵。相传他俩就是中国古代文字画的创造者。

  苍颉,是黄帝的史官,也称作史皇。据说他长有四只眼睛,能够洞察世间的纤毫,预知历史发展的脉络。他在童年时代就聪敏超群,喜欢在地上写写划划,但总感到遗憾,人间尚无文字啊!青年时代,他爱动脑筋,思考各种问题,尤其对人们使用的语言应如何记录下来非常热心,他总想有对人们使用的语言应如何记录下来非常热心,他总想有一天要造出文字来。他还善于穷究天地星辰的变化,考察山川水流多姿多变的形态构造,鸟兽植物的生长习性,这些,为他后来创造文字奠定了基础。

  沮诵,也是黄帝的近臣,思想敏捷富有创造精神。长期以来与苍颉朝夕切磋,研究治国方略,情投意合,结下了深厚友谊。

  这个时候,黄帝刚刚打败蚩尤,开始建设昔日的破碎山河,他让妻子嫘祖种桑养蚕,纺织各种漂亮的衣裳;让伶伦截竹作笛,使民间能听到音乐;还让巫彭研究医术,为百姓治病除疫。黄帝又召开了多国的首领会议,共同商讨事情,很类似一种结盟会,后人就说这是“万国盛会”。他想以文治武功统治神州,并号召子孙们为富饶的黄土大地奉献一点力量。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日益扩大的交流中,都靠的是结绳记事,结果造成极大的困难。

  面对神州大地的开发需求,苍颉和沮诵决心制造急需的文字。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仔细研究了前人以绳记事的原理,思考了创造文字的所有条件。他们发现,如马、车、鱼。

  鸟的形状,比较简单直观,就可按形造字;而世界上许多物质的不同造形,也都可以用一种形象的图案来表示。当他们看见鸟留下的足迹后,又得到启发,便照鸟足模拟了一个“爪”字。接着,他们又收集前人的一些记事符号,分门别类,修改剪裁,造出了记事类的最初文字胚胎;他们把动物和一些物体的形状进行抽象概括,描绘成了象形文字;把河流江海的流势和波涛的起伏,汇融成水流的文字;把天地之间,日月之变、四季交替的这些自然现象,也都变成了各种天文的形象;又把禽鸟虎豹虫蛇的各种形态,造成有静有动、奔腾豪放的形态文字;把表达人们思想活动的一些内容,用抽象的文字来表示,如把山字描写得三山并立,把水字写成了横向流动的水纹。这样,他们就使我国产生了古老的图画文字,使人们能够用图画记载历史、法律,下达诏书,颁布政令,统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据说,苍颉的伟大创举引起了天地鬼神的巨大震惊。天上突然下起粟米雨来,鬼也吓得夜间啼哭。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天怕人们抛弃农耕去追求用锥刀刻写文字的小利,将来会闹饥荒,就先降点备荒的粮米;而鬼向来作恶多端,怕有了文字会被弹劾,而遭受沦入地狱的熬煎之苦。因此,这苍颉的发明就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同时,也标志着人们走向了有文化的古典文明的时代。

  甲骨文的发现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的符号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既十分偶然又极富戏剧色彩。

  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重视。当时在中国,考古这门科学已开始受到西方现代技术和方法的影响。到1928年5月,当时全国的最高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下设几个研究所,其中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代所长是中山大学文学院教务长傅斯年。他上任后即以关注殷墟甲骨文为首要大事,这年8月12日,委派中山大学副教授、三十四岁的河南南阳人董作宾前往安阳进行调查。

  董作宾此去的目的是查明甲骨埋藏、盗挖的情况,看是否值得进行系统、科学的发掘。他在实地调查后,发现殷墟遗址的发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头,“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傅斯年看了报告后,当即同意发掘小屯村殷墟遗址。经院长蔡元培支持,特批一千银

  元的充裕经费,购置器材,调配人员,于1928年10月7日开始发掘。这就拉开了殷墟甲骨科学发掘的序幕,也奏响了我国现代的考古科学大进展的乐章。

  殷墟发掘共进行了十五次,至1937年6月因抗日战争而被迫中断。出土有字甲骨二万四千九百十八片,另有大量其他器物。其中有几次由留美归来的人类学、社会学专家李济博士主持,另几次分别由郭宝钧、石璋如、董作宾主持。这些人才原本多不是考古专业科班出身,但凭着强烈的使命感,以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个人的史学修养、国学根底,加上勤奋探索的精神,终于通过殷墟考古发掘这一重要实践,取得了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也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金文的故事

  金文是在商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早在商朝晚期,青铜器上已有铭文,字数较少,用来表明该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当时,金文的字形因去甲骨文不远,故字形近似。金文盛行于两周。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从总的情况看,它比商代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简化和符号化了;若与以后的小篆比,则结构仍未定型,部分字的笔画增减、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种随意性。特别是周初金文因承袭商代文字,还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金文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较甲骨文雍容厚重。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汉字的演变及故事(通用9篇)】相关文章:

中国汉字的历史演变12-03

演变阅读答案(通用6篇)01-23

汉字谜语及答案11-25

汉字谜面及谜底09-02

演变阅读答案最新 演变阅读理解11-19

有趣的汉字字谜及答案07-20

诗经的历史演变12-01

演变阅读答案11-19

读中华汉字故事令我快乐作文03-07

汉字故事作文600字8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