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原文:
杂诗七首·其一
宋代:黄庭坚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译文: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天地犹如一间屋子身在其中,世间万事把我们乌黑亮丽的头发都消磨疏了。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世上有几个人能真正得到权势富贵呢?人们只是不知道自己终日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罢了。
注释:
此身天地一蘧(qú)庐,世事消磨绿鬓(bìn)疏。
蘧庐:古代驿传中供人休息的房子。犹今言旅馆。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赏析:
“毕竟几人真得鹿”中“鹿”喻指人世间虚幻的'富贵。富贵不坚牢,让人魂牵梦绕,始终不知自己是活在现实还是梦中,不知道梦醒后自己是否真正拥有。“不知终日梦为鱼”你在梦里认为自己是鸟,所以飞;你在梦里认为自己是鱼,所以游。你认为中的自己,真的就是你吗?
一世到头,皆是虚空,不必太过计较成败与得失。其实我们所处的时代也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某个瞬间而已,顺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原文: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
唐代:杜甫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译文: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听说汉代的寻源使者张骞,正是从秦州之路自天上归来。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他见到的那个牵牛人与我们相距有多远?他开通了中西道路大宛国马至今还能输送过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远望幽燕之地仍为叛军阻隔,郡国的道路何时才能打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东征平叛的健儿已经凋尽,傍晚的羌笛吹出曲曲悲哀。
注释: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寻源使:指张骞。汉武帝令张骞寻黄河之源,张骞乘槎而去,找到源头。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jùn)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qiāng)笛暮吹哀。
赏析: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八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3
原文: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唐代: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译文: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浑浑莽莽万山重叠,孤独的秦州城处于石谷之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效法傅介子之壮举可能是遇到了障碍。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久久地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
注释:
莽(mǎng)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shǔ)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属国:即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掌少数民族事务。此处指赴吐蕃之使臣。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汉昭帝时,楼兰与匈奴和好,不亲汉朝。傅介子至楼兰,斩其王首。此以楼兰代指与唐为敌的吐蕃。
烟尘独长望,衰飒(sà)正摧颜。
赏析: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七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4
原文: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
唐代:杜甫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译文: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秦州城上胡笳奏起乐曲,山脚下归来远行的使节。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奉皇上之命从金微调来士兵,为防御河北的叛军而远赴沧海。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士兵辛苦啊形骸黧黑,黎木稀疏啊鸟兽无几。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哪能经受这种往来征戍之苦,所恨的是叛军解除了邺域之围。
注释:
城上胡笳(jiā)奏,山边汉节归。
汉节归:当时战乱未平,需调集西域兵马东征,故常有使节从秦州经过。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金微: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唐时于此置金微都护府。
士苦形骸(hái)黑,旌(jīng)疏鸟兽稀。
那闻往来戍(shù),恨解邺(yè)城围。
赏析: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六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
原文:
杂诗
明代: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译文: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悲凉的北风在半夜里呼啸,边地的战马被惊起而嘶鸣。
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
壮士的宝刀在匣中发出风雨般的鸣叫声。
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
北上抗清的事业受阻,如同李广一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不受重视,无法出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祖国大地笼罩在迷茫的.云雾里,到处是寒烟衰草一片凄清。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我披衣起来看这美好的夜色,银河西倾,天已将明。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国忧至今尚未解除消释,用什么来告慰我平生报国之心!
注释: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sī)且惊。
边马:边地前线的战马。
壮士匣(xiá)中刀,犹作风雨鸣。
匣中刀: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士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
期:期会,知遇,重视。
关河空杳(yǎo)霭(ǎi),烟草转纵横。
杳霭:云气深远迷茫的样子。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是《杂诗四首》中的第四首。顺治五年(公元648年)清军进入湘中,王夫之参加衡山义军抗清,兵败后,南走投奔广东肇庆的南明桂王政权,次年永历三年(公元1649年)被授于掌传旨、册封之职的“行人”职务。但桂王左右的一些官僚并不以国事为重,依然大搞党争。王夫之对此极为愤慨,曾上书劾奏王化澄党争误国,王化澄等人恨之入骨,想借机害他。王夫之乃北走桂林依瞿式耜。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桂林陷落,瞿式耜殉难,王夫之辗转逃回家乡。这首诗大约写于1648—1650年之间。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6
原文:
杂诗
唐代:佚名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花白如玉。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馀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花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译文: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花白如玉。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都是有家不能归。杜鹃啊,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馀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花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注释: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堪:可以,能够。直须:不必犹豫。直:直接,爽快。莫待:不要等到。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花白如玉。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著:吹入。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等是:都是。杜鹃:鸟名,即子规。休:不要。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馀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花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赏析:
这首诗是题在杭州望海楼的柱子上的。作者名姓已不可考,但我们可从中体会到一种复杂的情感。这不是一般的思乡之情,而是作者常年羁旅在外而产生的一种落寞之感。
首句以景起笔,“浙江轻浪去悠悠”,诗人在杭州钱塘江边的望海楼上向远处眺望,看到了这一场景。在这里,这个叠字“悠悠”下得好,钱塘江的水面悠长而空寂,而诗人的心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是“悠悠”的水波,还是“悠悠”的往事,它们都“去”了,一去不复返,只停留在诗人的记忆里。但是诗人又是如此怀念它们,所以就产生了第二句中所说的“愁”。“望海楼吹望海愁”,有人曾就此句对此诗的作者提出猜想,认为这首诗系郑谷所作,因为第二句中所用的反复手法正是郑诗中常见的。而据笔者考查,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郑守愚是宜春(今属江西)人,其一生中并未有在余杭(杭州)的经历。但是,这一句所用的手法却是与郑的.反复惊人地相似。望海楼上吹来的当然是海风,但在诗人笔下,望海楼上随海风而来的,似有淡淡的忧愁。这个“望海愁”,不仅与“望海楼”谐音,给人以音律反复回环之感,而且“望海”之愁,意蕴深远,含蓄蕴藉。望海时到底引发了什么愁绪?这里诗人没有说,但后二句中却有很明显的答案。
第三句笔锋陡然一转,“莫怪乡心随魄断”,“乡心”即思乡之心,“乡心”断即谓诗人已不再思乡,这是为什么?这又是一个问题,而这一问题又在第四句中给出了答案。“十年为客在他州”,原来诗人已在杭州作客十年,十年不得回乡,对故乡早已淡忘,因此是“乡心随魄断”。故乡在诗人心中早已成为远方天际的浮云了啊。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愁”呢?答案就在三四两句中。这其实是诗人“说话的艺术”。“乡心随魄断”是真的已断乡心了吗?很明显不是的,若是则诗人也不必生愁。但诗人偏说:我的乡心早已断结了,因为我远在异乡时间已经太长了。看似豁达,实则倍加思乡!其字字皆从千百回转后得来,方能令人回肠荡气,长吟击节!由此看来,诗人不是“乡心断”,而是“乡心甚深”,以致随魄皆断。这里注意这个“随魄”。如若诗人果真已将故乡忘却,那么他为什么要“断魄”呢?为什么要生愁呢?所以说这是曲笔言愁,而余味悠长。如果诗人一味说“我如何如何思乡啊!”,非但不能感人,而且根本不成艺术了。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显然在于情感的表达,其情感并不直接用语言叙述出,而是让大家在读完全诗中体味出。第二句中“望海楼”“望海愁”交错复沓,声音婉转,而意在突出“望海”,进而引出诗人所表达的“愁”。晚唐的诗风自李义山已渐趋朦胧,而这首诗在朦胧中又有明确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无疑是一首上品的佳作。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7
原文: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
唐代:杜甫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译文: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南使的统辖之地适宜牧养良马,牧养的数量总在万匹以上。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然而邺城一仗那成群的骏马与阵同没,空留下秋草遍山高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听说此处的骏马群中,仍然剩有老驌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它悲鸣着渴望去战斗,向苍天挺起坚强的脊梁。
注释: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南使:唐代掌管陇右养牧马匹工作的官职名。南使的辖区在秦州北部。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sù)骦(shuāng)。
龙种:指骏马。古传骏马为龙所生。《开山图》云: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驌(sù)驦(shuāng):骏马名。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赏析: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五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11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5-28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精选8篇)07-19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8篇05-28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8篇)05-28
《杂诗十二首》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4-22
杂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6-29
杂诗原文的翻译及赏析02-24
杂诗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