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01-08 古籍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多数人肯定都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就是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从单纯的字、词到句子的翻译解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其中内涵。古诗词鉴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沈园二首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文

  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我曾在这里见到她美丽的身影。

  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我眼看着要化作会稽山中的一抔黄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注释

  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这里指唐琬。

  “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柳絮不飞。

  行:即将。

  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

  泫(xuàn)然:流泪貌。

  赏析: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绍兴)写下的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陆游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沈园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沈园原文翻译及赏析05-08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03-09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06-04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05-17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7-08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6-04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3篇11-08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11-08

沈园二首原文及赏析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