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3-04-09 古籍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翻译

  灯残风灭,香炉之烟也已经变冷,相伴的只有自己孤单的身影。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来麻醉自己,问世间醒眼的是什么人。

  相聚难离别易,唯又离别之时的'酒宴,喝完之后独自搔头。闲愁总是交付喝醉来入眠,只害怕醒来时候自己依然在酒器面前。

  注释

  炉烟:熏炉或香炉之烟。“判教”

  句:意谓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来麻醉自己。

  判:情愿、甘愿、不惜之意。

  清樽:酒器,借指清酒(清醇之酒)。亦作“ 青樽 ”。亦作“ 清罇 ”。

  醒眼:清醒之眼光。

  花间酒:谓美景良辰时之酒宴。

  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

  赏析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起笔便是一副凄凉孤寂之境。夜风骤起,吹灭了摇曳的灯火,香炉里的烟灰早就凉透了。一阵风将房间里唯一的光明和温暖,不由分说地夺走了,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影子,伴着孤零零的词人。

  “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问醒眼是何人?”既然无人作伴,只有清酒陪伴自己。纳兰所说的“醒眼”之人,便是屈原这般不随波逐流,英雄式的理想主义者。纳兰又何尝不是在以屈原自喻。身边小人对权势趋之若鹜,纳兰始终冷眼以对,保持高洁之心,只是,这样一人对抗千军万马的日子,多么的孤单,多么的凄凉。

  “难逢易散花问酒,饮罢空搔首。”纳兰心事无人知,只有友人顾贞观懂他,但是相聚之日不多,不能时常与纳兰互诉衷肠,饮酒作诗。纳兰不住地叹息,别离漫长,相逢苦短,知己已去,剩自己一人面对这早早散了的宴席。酒喝光了,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这句写得无限凄凉。既然闲愁萦怀,难以排遣,就让酒来麻醉它们吧,然后,再麻醉我自己,换得一时的安稳睡眠。可是醒来之后依然孑然一身,依然愁绪满怀、怕是又要到酒杯面前,喝得大醉一场。

  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顾贞观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当时身世的无奈,情真意切。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年(1681),顾贞观正在京城,逢母丧欲南归无锡,这首《虞美人》,即是写在与知己分别之后。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2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翻译

  垂下一丝丝杨柳,飘下一丝丝细雨。春天就在迷迷潆漾之处。我觉得梳妆楼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许多忧愁。闲愁好几回同云飞去寻觅一只送我回乡的轻舟。

  上天怜我客中游子故乡遥远,借一株海棠花给我消遣。海棠花淋雨后更红艳,好像有意靠近绿栏杆。可我刚刚卷起红帘子,偏偏又碰上晚来风寒。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

  梳楼:指女子梳妆楼,即闺楼。

  丝丝: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喻指丝丝愁绪。

  溟濛:指黑暗模糊,泛指春雨弥漫。

  忒:太,过甚。

  藏:隐忍、按捺已久。

  客子:指思妇远在异乡的丈夫。

  乡关:家乡。

  消遣:消解、排遣愁闷。

  阑干:本指栏杆,这里是借指海棠花红绿相映、纵横交错。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蒋捷这首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

  “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又晚风寒。”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

  这是一首词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艺术之最大特色。

  然而,本词的主人公看成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女主人公形象更说得通!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五代:顾敻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绿荷相倚满池塘。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译文: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绿荷相倚满池塘。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注释: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chóng)。晓帷(wéi)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yōng)。

  景阳钟:这里泛指钟声。绣花重:花纹繁丽。冷烟:晓雾。娇慵:娇羞无力的样子。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xiá)镜凝光。绿荷相倚满池塘。露清枕簟(diàn)藕花香,恨悠扬。

  宝匣:梳妆盒。绿荷相倚:池塘里碧荷一株紧靠一株。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怨的词。上片写女主人公初起时的娇好仪容。“思娇慵”一句承上起下。下片具体写她的情态:“无语理朝妆”,表明心事重重。当她看到池上绿荷相倚相偎,嗅到藕花的.幽香时,心际不禁浮起了一股恨意。词中对“恨”、“思”这类抽象的感情着墨不多,但这种感情却寓于每句之中,可谓句句含恨,字字带怨。“相倚”二字,尤见情致。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咏虞美人花

  清代:吴信辰

  怨粉愁香绕砌多,大风一起奈卿何。

  乌江夜雨天涯满,休向花前唱楚歌。

  译文:

  怨粉愁香绕砌多,大风一起奈卿何。

  乌江夜雨天涯满,休向花前唱楚歌。

  注释:

  怨粉愁香绕砌(qì)多,大风一起奈卿何。

  怨粉愁香:怨和愁的脂粉和香气。砌:台阶。奈卿何:是说把你(指虞姬)怎么得了。

  乌江夜雨天涯满,休向花前唱楚歌。

  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今名乌江浦。项羽兵败垓下,被追困,于此处自刎。休:不要。花:指虞姬。

  赏析:

  诗人以“怨粉愁香”比喻虞美人于穷途末路时的情状,十分贴切入情,使一个愁绪万千的虞美人鲜活起来。“大风”句既是诗人对刘邦成名后得志的轻蔑,又是对风情万种的虞美人无奈的`惋惜。“乌江夜雨天涯满”乃化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句诗意。意在营造气氛。末句的“花”应指虞美人死后,其魂魄所化的虞美人花,意思是说,即使如此,也不想再听到那些令人销魂的楚歌了。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5

  深闺春色劳思想,恨共春芜长。黄鹂娇啭泥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琐窗前。

  凭阑愁立双娥细,柳影斜摇砌。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翻译

  满园春色叩开我的闺房,拨动闺中人的愁思苦想,我心中不尽的怨愁啊,伴随着芳草一天天滋长。花丛里黄鹂在娇婉地啼鸣,薄薄的春雾飘浮在红杏枝上;我在琐窗前无限惆怅。

  在思愁中凭栏远望,一双蛾眉又细又长。玉郎还是不回家来,只见柳影斜斜地摇动长廊。柳的飘摇里我的梦魂在幻化,思绪在追逐纷飞的杨花,在天涯里寻觅,在天涯里漂荡。

  注释

  深闺:女子所居之内室。

  劳思想:即勤思念。《诗经·燕燕》:“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春芜:春天的杂草。芜,一作“无”,一作“光”。

  泥芳妍:在花间萦回。泥,留滞,此有萦回之意。

  芳妍:指花丛。

  琐:一作“锁”。

  双娥细:双眉紧锁。娥,一作“蛾”。

  砌:台阶。

  玉郎:古代女子对丈夫的爱称。

  杨花:柳絮。

  赏析

  此首为思妇之词。开头两句,通摄全词,点明由春色引起春恨。上片主要写春色,下片主要写春恨。上下片仿佛两个相连的画面,全词情景交融。

  开始两句十二字,内蕴丰富。“深闺”暗示抒情主人公是少妇,面对恼人春色,不禁情思绵绵。一个“劳”字透露出她那“为君憔悴尽,百花时”的隐痛。由“劳”瘁而怨“恨”,可见其爱之深切。“恨共春芜长”,佳在“春芜”一词含义双重面使全句意味隽永。以春草喻离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远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又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上“春草”都是本义,没有引申之意。而“恨共春芜长”的“春芜”,除春草本义外,还隐寓行人之意,也就是说此句不仅有闺中人的怨恨随着春草不断增长之意,还含有“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人越远、恨越长之意。这就深化了诗意,即前人所谓得“句外意”之妙。下面三句写景,以具体意象补充首句“春色”,选取深闺“琐窗前”的视角写思妇所见所闻。“黄鹂娇啭泥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两句宛如五代花鸟画,用笔工细,着色鲜艳。前一句声色并茂,以声为主,富有动势。黄鹂的婉啭娇鸣,似与满园春色而共语。后一句写杏枝倚立于淡淡烟霭中,恬静如画。这春色以黄鹂、红杏为主,缀以群芳的姹紫嫣红,一片暖色,再加上黄鹂悦耳的娇啼,真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不足喻其美。少妇透过琐窗听见以上春光,当比“忽见陌头杨柳色”感触更为深婉了。上片如从思维顺序出发,触景而生情,则开头两句亦可算是逆笔。

  从上结至过片,时空转换为另一个画面。张炎云:“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词源·制曲》)“凭阑”句既自成画面,又未断意脉。原来闺中人被春色所吸引,不满足于隔窗观花,她轻移莲步,款款伫立于阑干旁,含愁凝眸。“双娥细”,以秀眉的细长以形容其青春貌美。“‘柳影斜摇砌”,是思妇凭阑所见,也是下片唯一景语,寥寥五字,一波三折,确是词的当行本色语。表层意思是柳条之影因风吹斜而摇曳于台阶,但其中还隐含摇落了杨花、杨花飘落于“砌”两层意思。这三层意思浓缩于五字句中,写得极密。五字中没有“杨花”字样,而于下文显现,是诗人匠心所在。下文思妇的内心独白,由上片的蓄势,直至此句才引发出来。从杨花的摇落,联想自己红颜将凋零,所以她痛苦地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和开头暗相呼应。她终日盼不回丈夫,怅恨之情悠然而生,于是嗔问道:“你倒是回来不回来?叫人家成天价象在梦魂中一看,跟着那漫天的柳絮,绕世界去神游寻觅!”这种奇思遐想,意味深长,倾吐出少妇的无限离愁和情思。“魂梦逐杨花”为思妇词开创了新的意境,对后代有所影响,如晏几道名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似受此词启发,又如章楶的《水龙吟·杨花》以及苏轼的和词,咏杨花而和思妇情怀相联,也似乎受到此词的影响。

  《花间》词温庭筠多丽藻,韦庄多质朴语。顾敻成就不及温、韦,此词却能熔丽藻与质朴于一炉,使之疏密相间,恰到好处。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6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古诗简介

  《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此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复沓串连,上、下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

  翻译/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

  ⑴虞美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

  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创作背景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成淳十年(1274)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他还写了一首《贺新郎·兵后寓吴》词中所写情事,可以与这首词互相印证。这两首词,可能都写于宋亡以后。

  赏析/鉴赏

  历代文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在谋篇行文方面,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顺叙下来的;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应当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继以上两幅一起反衬作用、一起陪衬作用的画面后,词人接着又让读者看到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画中没有景物的烘染,只有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就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温庭筠有一首《更漏子》词,下半首也写听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万俟咏也有一首以雨为题的《长相思》:“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其词所写,都与这首《虞美人》词的结尾两句有相似之处。但温词和万俟词的辞意比较浅露,词中人也只是为离情所苦而已;蒋捷的这首词,则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这首词写他一生的遭遇,最后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已经写到了痛苦的顶点,而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温词和万俟词的“空阶滴到明”句,只作了客观的叙述,而蒋捷在这五个字前加上“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看似冷漠,近乎决绝,但并不是痛苦的解脱,却是痛苦的深化。这两个字,在感情上有千斤分量,而其中蕴含的味外之味是在终篇处留待读者仔细咀嚼的。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7

  虞美人·琵琶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翻译

  唐天宝时的乐师贺老演奏雄风现在还在吗?当今的现实是一次又一次地把新声改了又改。令人发怨的新声自然迫使传统的乐曲衰落了,凡俗的听众们只认识手乱胡拨,不值得什么弹奏。

  断了弦,声音变了哪个懂得?只有七岁的蔡文姬知道断了哪根弦。假使有人弹出高级的辊雷的声调,当会激起开元遗老这辈音乐高师们的热泪纵横。

  注释

  定场:指贺老琴艺出众,镇得住场子。

  贺老:贺怀智,唐开元时期著名乐工,擅弹琵琶。

  新声改:改了的新声成为“俗耳”者乐声,较为低级。

  怨声:令人烦怨的新声。

  坐:自然,无故,渐渐。

  旧声:传统而高雅的乐调。

  阑:残,消失,衰落。

  俗耳:听惯尘世之声的耳朵,这里代指凡俗听众。

  繁手:手指繁捻而累举如梳齿也,极言弹奏手很杂乱。

  文姬:即蔡文姬汉末女诗人。

  试教:假使人。

  辊雷声:如炸雷般的声调。

  应有:应当会激起。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741年)。

  遗老:经历过旧时而留恋旧时的人。

  创作背景

  苏轼家中藏有唐开元时雷琴一类的珍贵乐器。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陈季常从岐亭来访苏轼,苏轼拿出珍贵乐器让会客中善琴者弹之,引起苏轼的旧思后作该词。

  赏析

  上片,怀古伤今,嘲讽“俗耳”者们对传统乐曲的低级欣赏水平。“定场贺老今何在。”以发问的句式,感叹为群众喜闻乐听的圈场乐声到哪里去了?高级的琵琶演奏师贺老而今安在哉?“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进一步写传统的`高雅“旧声”被改得面目全非了。这些所谓的“新声”而今成为“怨声”了。“今何在”写今非昔比,“几度”写改“新声”没有限度,“旧声阑”写传统乐曲衰落的命运。“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俗耳”者们占领了当时的乐坛,“繁手”乱拨,谈不上用什么演奏场了。“只知”、“不须”,无情地嘲笑了传统乐风日下,到了“无知”和“低微”的程度。

  下片,弃怨转赞,以古论今,优秀传统的乐曲是会永存的。“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从辨声者的角度说,真正知音者幼如文姬。“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进深一层,从欣赏者的角度说,真正知音者还有老如开元遗老。“试问”,实是不须问,知音者们谁都能晓,“试教”,实是不须教,高手一弹必然发出“辊雷”之声。“开元遗老”是传统乐曲的继承者和传授者,是民族极为宝贵的社会财富。“旧声”竟能使他们感动得“热泪纵横”,会为民族的传世经典乐曲而自豪。

  全词,名写琵琶,实有寓意。批判了“俗耳”、“繁手”的“新声”,肯定了“贺老”、“文姬”、“开元遗老”的“旧声”,是借以对变法重新作出自己的评判。“几度”“繁手”的新法改革,导致一些合理的政治策略和治国方略也一并“阑”败衰落,“贺老”、“文姬”、“开元遗老”式的苏轼们“怨声”载道?如若有此寓意,对弘扬传统治国之策不无借鉴意义,但一味反对变法则是不可取的,这也反映了苏轼思想的局限性。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译文:

  井边的梧桐在淅沥的秋风秋雨中渐渐老去,所爱之人的踪迹也在蟋蟀的呜叫中慢慢消失。所爱之人经行之处,如今已荒无人迹,布满了青苔。此时旧地重游,即便拾得美人遗下的翡翠头饰,也无法对人明言,只能徒自伤感。

  回廊之处曾经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迹,而今旧地重游,相思成灰。独倚回廊,只有天边落月孤独相伴。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旎新弥新,难以忘怀。

  注释:

  ⑴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银床:指井栏。一说为辘轳架。

  ⑶淅(xī)沥(lì):象声词,形容风雨声、落叶声等。

  ⑷屧(xiè)粉:借指所恋之女子。屧,为鞋的衬底,与粉字连缀即代指女子。

  ⑸秋蛩(qióng):蟋蟀。

  ⑹采香:指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的去处。

  ⑺蹙(cù):聚拢,聚集。

  ⑻连钱:草名,叶呈圆形,大如钱。

  ⑼翠翘(qiào):女子的首饰。

  ⑽回廊:用春秋吴王“响履廊”之典。宋范成大《吴郡志》:“响履廊,在灵岩山寺。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履,廊虚而响,故名。”其遗址在今苏州市西灵岩山。作者词中多次提及此地,是纳兰性德与恋人开始恋情的地方。

  ⑾就:走进,接近。

  赏析:

  上片首先由秋雨梧桐、秋蛩哀鸣引发出对旧情的追怀,进而企图在旧地重游中寻觅芳踪。然而时过境殊,昔时采香之处已经杳非前日,何况情事隐秘,即使拾得旧情人的遗物,也只能徒增遗恨。

  下片由“回廊”切入。“回廊”在纳兰的词中多次被提到,应和其早年的一段恋情有关。这个地方寄托着往日的甜蜜和此时的`哀伤,是触发词人复杂情感的重要媒介。重游回廊,物是人非;相思入骨,心事成灰。

  结句“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和首句“银床淅沥青梧老”在时间上遥相呼应,在直抒胸臆中包含着由于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而带来的无尽悲哀。末句虽自竹屋词化得,用在此处乃熨帖天然,全自肺腑流出。

  全词抒情自然,采取的是触景伤情,抚今追昔的抒情方式。该词表面明白如话,水波不兴,实则用典绵密,潜流滚滚。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9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宋朝 陈与义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镇。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译文

  我曾在绍兴四年(1134)出守湖州时路过这里,时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来,是立秋后三日,只见满湖荷花盛开,舟前舟后,有如朝霞相映,一望无垠,遂记之以词。

  划着小舟在荷塘上行驶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稳地行进着,两岸的荷花纷纷向后退去。我因为托病假才有机会来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满川雨后新秋的美丽景色。

  后悔去年乘船时候太晚,只见得满塘残败的荷花。今年我拿什么来报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注释

  甲寅(yín)岁:即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

  春官:即礼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hú)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miǎo):秋末。

  无复存:意谓全部凋萎。

  乙卯(mǎo)岁:指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

  琐闼(suǒ tà):指宫殿门上镂刻的连琐图,这里代指宫门。

  奉祠(cí):宋代设祠禄之官,有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多以宰相执政兼领,以示优礼。老病废职之官,亦往往使任宫观职,俾食其禄。以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因亦称为奉祠。

  卜(bǔ)居:用占卜选择定居之地。后泛指择地定居。

  青墩(dūn)镇:湖州南边的一座小镇。在桐乡县北二十五里,与湖州乌镇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yìng):形容荷花盛开色泽鲜艳。

  扁(piān)舟:小舟。

  秋塘(táng):指荷塘。

  平度:船在水面平稳行驶。

  病夫:词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净,犹如用水洗过一般。

  拏(ná)舟:谓牵舟,这里指乘船。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赏析

  词的上阕,以是松的笔触捕绘了清新的景致,彰显际词人无官一身是的潇洒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两句中,“三日”是写实,从临安到青墩,水路约需三日行程;“秋塘”点明季节和时间,用语精练而又准确;“平度”二字,写际了舟行的.平稳,反映了词人心情的恬适。“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两句中,“病夫因病”,词人自称“病夫”,其实不过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谓“因病得来游”。也是一种因祸得福的遁词。表面上像是暗自庆幸,实际上是聊以白嘲,内心当藏有难言的痛苦。语言直而能纡,质而见巧,从而刻画了词人内心痛苦而外貌旷达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阙“去年长恨拿舟晚,扬见残荷满”两句,使词人的思绪从眼前转移到了过去,与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扬”字与前面的“长恨”相呼应,表达了无限怅憾的心情。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二句,词笔又拉回来写乙卯岁奔赴青墩的情景,径承上阕意脉,抒发此时感慨。从词情来说是一扬。在这一跌一扬之中,词人的喜与恨种种感情变化,内心矛盾,便曲曲传际,沁人心脾。

  全词在艺术结构上匀整对称,浓淡相宜,情景事浑然一体。行文意境清旷,抑扬跌宕,情寓景中,颇耐寻味。在虚虚实实中刻画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自我形象。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创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六月,词人托病辞职,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实际上是领俸禄闲居,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出发。这首词可能是词人作于船上或者到青墩不久的日子里。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0

  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翻译

  独倚栏杆向远处望去,清江浦在哪里呢?大雨迷蒙,连天涯都一片苍茫。好风像扇子,好雨似挂着的珠帘。只见岸上红花开放,汀洲覆满绿草,浸水的印痕在不断上涨。

  想象自己的梦魂进入了关山之路,那游冶的旧处在哪里呢?如今只剩梦影依稀,不堪回首。碧绿的平野延伸至天际,引起离人无尽的归思。只有在偶然的美梦中,才能回到长期思念的南方。

  注释

  清江浦:清江,又名沙河,在今江苏淮阴市北淮河与运河会合处。浦,水滨。

  渺渺:形容雨大,迷漾一片。汀草,水边的野草。

  青林:喻梦魂。

  乘鸾:指仙游。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箫,穆公为筑凤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遂乘而仙去。

  南州:南方。

  鉴赏

  这首词,是写春夏的雨景并由此而勾起的怀人情绪。

  上片从近水楼台的玉阑干写起。清江烟雨,是阑干内人物所接触到的眼前景物;渺渺天涯,是一个空远无边的境界。“好风如扇”比喻新颖,未经人道,春夏,往往有这样的景色。陶渊明诗“春风扇微和”的扇字是动词,作虚用;这里的扇是名词,作实用;同样给人以风吹柔和的感觉。“雨如帘”的`绘景更妙,它不仅曲状了疏疏细细的雨丝,像后来杨万里诗“千峰故隔一帘珠”那样地落想;而且因为人在玉阑干内,从内看外,雨丝就真像挂着的珠帘。“岸花汀草、涨痕添”,也正是从隔帘看到。“微雨止还作”(苏东坡句),是夏雨季节的特征。一番雨到,一番添上新的涨痕,所以说是“时见”。“涨痕添”从“岸花汀草”方面着眼,便显示了一种幽美的词境。这是精细的描绘,跟一般写壮阔的江涨气势采用粗线条勾勒的全不相同。

  下片由景入情。见到天涯的雨,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种怀人的孤寂感,不免要涌上心头,于是幻想就进入了枕上关山之路。只有模糊的梦影可以回忆乘鸾的旧踪。碧芜千里的天涯,自然引起“王孙游兮不归”的悠悠之思呢。可是温馨的会面,在梦里也不可能经常遇到。“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这么一结,进一层透示这仅有的一霎欢娱应该珍视,给人的回味是悠然不尽的。

  这首词虽是相思怀人之作,但格调清朗疏淡,没有一丝缠绵悱恻的凄清,在同类题材中不多见,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词境。

  艺术手法上,这首词层次分明,对比鲜明;上片写白天,下片写晚上;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1

  原文:

  虞美人·枕上

  近现代: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译文: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我躺在枕上彻夜难眠,成堆的愁苦汹涌袭来,像是什么形状呢?犹如江河大海里翻腾起的巨波大浪一样。黑夜漫长,天色难明,无奈披衣起坐望天空,数算点点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尽管天亮时我的万般思念都已化成了灰烬,脑海中只留下离别的情人的身影。抬头望见一钩残月淡出了西边的天空,面对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地抛洒下一行行泪珠!

  注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枕上:取首句中二字为题,写新婚初别枕上的离愁别绪与相思之苦。堆:堆积,层层堆压。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晓:天亮。来:语助词,无实义。百念都灰烬:即万念俱灰,一切想法都化作了灰烬,极言失望。离人:指作者的妻子杨开慧。1920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一钩残月:拂晓时形状如钩的月亮。流:沉落。无由: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赏析:

  词的上阕写离愁之浓,失眠之苦。“堆来”,极言愁多;“枕上”,透出思念中辗转反侧之态:“愁何状”?犹如“江海翻波浪”。这与李煜著名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有相同意境。可见诗人的枕上深愁是何等不可遏抑!“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两句就写失眠的情态。从农历夏至以后,夜逐渐增长,到冬至达到最长。这两句使人联想到白居易“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先说夜长难明,然后就是披衣起坐,看天色,看星空。不管是白居易笔下的“耿耿星河”,还是毛泽东笔下的“数寒星”,因为涉及异地相思,所以暗含一层意思——失眠者在夜空中寻找两颗星,隔在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这是暗写。也有挑明的,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当不眠的人在夜空中寻找牛郎、织女星时,其“寂寞”无聊是可想而知的。

  上阕从一“愁”字人手,极写思念之深;下阕以一“泪”字收笔,甚言思念之苦。写此词时,诗人还是个刚离开学校的二十八岁的青年,男女情长,是极自然的,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两句紧接长夜失眠,写黎明前痛苦的'心情。如果把词中抒情主人公直接定位为毛泽东本人,“百念灰尽”的说法,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就算唐代李商隐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名句为词人所本,对于像毛泽东那样意志坚强的人,一个以苍生为念的人,一个革命家,决不会爱情至上。他纵然会想念妻子,怎么会达到“百念灰尽”的程度呢?怀着“百念灰尽”的心情,又怎么去做明天的工作呢?然而,把抒情主人公掉个个儿,把这两句视为为杨开慧写心,“百念灰尽”的说法倒贴切得多。据茅盾回忆,毛泽东和杨开慧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性格反差很大,毛泽东待人接物谈笑风生,非常洒脱;杨开慧在一旁带着孩子十分沉静,有些内向。在毛泽东为革命东奔西走时,杨开慧独自支撑着一个家,有多么艰难是可想而知的。“百念灰尽”,应是出于一种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当杨开慧读到这两句的时候,一定会得到一种精神补偿,会为之深深地感动。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两句写侵晓时的清景和词中人悲极而泣。宋代梅尧臣写清晓的情景,有“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的名句。当鸡声叫起的时候,一钩残月淡出了西边的天空,感觉会更寒冷。词中人想克制自己的感情是不能够了。此处的泪,是“流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的泪,是王昌龄《从军行》所说的那种情况——“无那金闺万里愁”流下的泪。词人在此表达了对家中妻子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全词明快流畅,坦直朴素而富有情趣。“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的似水柔情,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男儿气概,完全可以同时并存于一人的心胸。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原文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翻译/译文

  垂下一丝丝杨柳,飘下一丝丝细雨。春天就在迷迷潆漾之处。我觉得梳妆楼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许多忧愁。闲愁好几回同云飞去寻觅一只送我回乡的轻舟。

  上天怜我客中游子故乡遥远,借一株海棠花给我消遣。海棠花淋雨后更红艳,好像有意靠近绿栏杆。可我刚刚卷起红帘子,偏偏又碰上晚来风寒。

  注释

  ①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梳楼:指女子梳妆楼,即闺楼。

  ②丝丝: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喻指丝丝愁绪。

  ③溟濛(míng méng):指黑暗模糊,泛指春雨弥漫。

  ④忒(tè):太,过甚。藏:隐忍、按捺已久。

  ⑤客子:指思妇远在异乡的丈夫。乡关:家乡。

  ⑥消遣:消解、排遣愁闷。

  ⑦阑干:本指栏杆,这里是借指海棠花红绿相映、纵横交错。

  赏析/鉴赏

  词的上片首二句登临即景。杨柳如丝,细雨绵绵,霏霏雨幕中,柳丝轻拂。远处烟雨笼罩,呈现出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一近景一远景,一工笔细描,一简笔勾勒,词人运用了画家的艺术笔法,描摹出江南春雨特有的景致,犹如一幅秀雅的水墨图。“丝丝”这一叠词,看似平常,其实颇见巧妙: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暗衬倚栏人愁绪的万缕千丝。由于词人把握准了柳丝、细雨的特征,写出了两者的天然神韵,因而,词的起句尽管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却并不使人觉得累赘。相反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从音调上讲,这两个叠词协畅自然,念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楼儿忒小不藏愁”,转入触景伤怀的心理表现。写愁尤难,因为是一种抽象的思绪情感,很难捉摸,所以,诗词中或有以水喻愁之多的,或有以舟载不动喻愁之重的。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皆运用生动的比喻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成为可感的物质。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和以“水”、“舟”作喻有异曲同工之妙。句中的“藏”字,表现了词人对如许愁苦的隐忍、按捺。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藏不胜藏,因而这“愁”便冲出小楼,“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感情色彩显得更浓重。然而,幻想毕竟不是现实,幻灭后只能更添忧愁。

  词的下片“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是词人在急切盼归不成之后的心理活动。前句点明题旨,词人凭空拈来一个“天怜”,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意思更深了一层。但“天”怜则怜矣,却不能赐以归舟,而只能“借与花消遣”。“借”字用得不同凡响,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以花消愁,也只能“借”之而已。这两句,一“怜’’一“借”,自怜自悯,自我安慰,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以及思乡怀人、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海棠”两句,承“花消遣”而来,化用韩偓“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诗意。这两句连轴而下,辗转多姿,曲尽其愁。海棠临槛(栏杆),红绿相映,而细雨中的海棠,颜色更非一般。唐郑谷咏海棠诗有“秾丽最宜新著雨”句,宋范纯仁海棠诗亦有“濯雨正疑宫锦烂”句。词人在这里写的.也正是雨中海棠。从字面上看,词人本欲赏花遣愁,但映人眼帘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联想自己久滞客中,韶华渐老,思乡自怜之情,油然而起。显然,词中写海棠的真正用意,却是写愁。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词人在这里正是以乐景写哀,用的正是这种增一倍的反衬手法。所以,貌似红绿满眼,实际上却暗含了苏轼海棠诗“雨中有泪亦凄惨”的句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寒森森的晚风呢。显然,这是一个婉转含蓄、余意不尽的结句。

  上片以描写景物为主,勾画出迷离氤氲的春景图。首句中叠字的运用,增加了词作的韵律美,渲染出柔美朦胧的春景,“丝丝”二字同时引出下文的抽象“愁绪”。“丝”的形态与愁绪贴合,赋予难状的心理状态以具体形态。下片开头便揭示了这首词词的主旨,词人在外漂泊,心情惆怅,思乡归家之心热切。“借”字点明这份“与花消遣”的好心情只是一时的,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客居他乡的孤苦。娇艳的海棠花与漆刷的绿栏杆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词人隐秘的深层忧伤借着强烈的视觉效应透露出来。

  词人并不刻意雕琢词采,而是随性而发,自然天成。纤细精巧的语句慢慢串联出一首哀婉悲切的游子思乡佳作。“杨柳”、“丝雨”、“楼儿”、“海棠花”以及“绿栏杆”无不是自然界中柔美夺人眼球的景物。但在这首词中,这些景物构筑的意境却并不明丽,而隐含着词人深切的愁苦。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原文: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清代]纳兰性德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景致又到了梨花零落的时候,夕阳西下,黄昏降临,却不知道人间尚有人相思惆怅,不能自已。

  曾经浓情蜜意,海誓山盟。为了她甘愿做梦中之人,于是整日对着她的画像唿唤,希望能以至诚打动她,让她像“真真”那样从画中走出来与我相会。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梨花薄:谓梨花丛密之处。薄:指草木丛生之处。

  不道:犹不管、不顾。招魂:招生者之魂。《楚辞》有《招魂》篇,汉王逸题解:“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其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银笺(jiān):涂有银粉的笺纸。

  同心苣(qǔ):相连锁的火炬状图案花纹,亦指织有这种图案的同心结。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

  判作:甘愿作。

  索:犹应,须,得。真真:美人之代称。此处借指所思之情人或妻子。

  赏析:

  同心苣是织有相连的火炬形图案的同心结,和记载了誓言的素笺一样是爱情的信物。这些现实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对容若证明着当初的恩爱欢娱。面对这些几乎要仓皇而逃的.容若,赶紧由实入虚,用“清夜唤真真”之典,写想象中的情景。容若似乎幻想着像传奇故事中那样,只要长唤不歇,伊人就会从高图上走下来和自己重聚。传说中,书生迷上高屏中的女子,奈何其不能来到世上,只可痴痴长唤。后书生得高人指点,唤百日后,灌以百家彩灰酒,真真出现在眼前了。幸福生活开始了,两人有了孩子,如此美满了也是很好的罢。纵使情深,书生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影响,取了剑想除去来路不明的真真。真真心亦冷去,只携子离开,重入高屏,再不出来。清夜长唤,也仅是沉默的伤透了的高中人了。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4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镇。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翻译

  我曾在绍兴四年(1134)出守湖州时路过这里,时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来,是立秋后三日,只见满湖荷花盛开,舟前舟后,有如朝霞相映,一望无垠,遂记之以词。

  划着小舟在荷塘上行驶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稳地行进着,两岸的荷花纷纷向后退去。我因为托病假才有机会来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满川雨后新秋的美丽景色。

  后悔去年乘船时候太晚,只见得满塘残败的荷花。今年我拿什么来报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注释

  甲寅岁:即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

  春官:即礼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秋末。

  无复存:意谓全部凋萎。

  乙卯岁:指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琐闼(:指宫殿门上镂刻的连琐图,这里代指宫门。

  奉祠:宋代设祠禄之官,有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

  卜居:用占卜选择定居之地。后泛指择地定居。

  青墩镇:湖州南边的一座小镇。在桐乡县北二十五里,与湖州乌镇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形容荷花盛开色泽鲜艳。

  扁舟:小舟。

  秋塘:指荷塘。

  平度:船在水面平稳行驶。

  病夫:词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净,犹如用水洗过一般。

  拏舟:谓牵舟,这里指乘船。

  赏析

  词的`上阕,以轻松的笔触捕绘了清新的景致,彰显出词人无官一身轻的潇洒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两句中,“三日”是写实,从临安到青墩,水路约需三日行程;“秋塘”点明季节和时间,用语精练而又准确;“平度”二字,写出了舟行的平稳,反映了词人心情的恬适。“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两句中,“病夫因病”,词人自称“病夫”,其实不过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谓“因病得来游”。也是一种因祸得福的遁词。表面上像是暗自庆幸,实际上是聊以白嘲,内心当藏有难言的痛苦。语言直而能纡,质而见巧,从而刻画了词人内心痛苦而外貌旷达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阙“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两句,使词人的思绪从眼前转移到了过去,与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空”字与前面的“长恨”相呼应,表达了无限怅憾的心情。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二句,词笔又拉回来写乙卯岁奔赴青墩的情景,径承上阕意脉,抒发此时感慨。从词情来说是一扬。在这一跌一扬之中,词人的喜与恨种种感情变化,内心矛盾,便曲曲传出,沁人心脾。

  全词在艺术结构上匀整对称,浓淡相宜,情景事浑然一体。行文意境清旷,抑扬跌宕,情寓景中,颇耐寻味。在虚虚实实中刻画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自我形象。

  创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六月,词人托病辞职,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实际上是领俸禄闲居,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出发。这首词可能是词人作于船上或者到青墩不久的日子里。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5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翻译

  井边的梧桐在淅沥的秋风秋雨中渐渐老去,所爱之人的踪迹也在蟋蟀的呜叫中慢慢消失。所爱之人经行之处,如今已荒无人迹,布满了青苔。此时旧地重游,即便拾得美人遗下的翡翠头饰,也无法对人明言,只能徒自伤感。

  回廊之处曾经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迹,而今旧地重游,相思成灰。独倚回廊,只有天边落月孤独相伴。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旎新弥新,难以忘怀。

  注释

  银床:指井栏。一说为辘轳架。

  淅沥:象声词,形容风雨声、落叶声等。

  屧粉:借指所恋之女子。屧,为鞋的衬底,与粉字连缀即代指女子。

  秋蛩:蟋蟀。

  采香:指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的去处。

  蹙:聚拢,聚集。

  连钱:草名,叶呈圆形,大如钱。

  翠翘:女子的首饰。

  回廊:用春秋吴王“响履廊”之典。其遗址在今苏州市西灵岩山。

  就:走进,接近。

  赏析

  “银床”是井栏的美称,也称辘轳架。“淅沥”象指风雨,落叶声。“屧”为鞋的衬底。此处代指伊人行踪。“蹙连钱”指结满野草苔痕。“翠翘”为女子头饰物,形状像青色小鸟。

  “银床淅沥青梧老“遥应下阕尾句所点及的十年,而“屧粉秋蛩扫”一句,则深化了前一句的写景,在井阑、庭树、落叶之外,又添了虫鸣,使一幅深秋庭院清寂之景,如现眼前。“屧粉秋蛩扫”一句飘然起思情,由实景入虚,秋虫声声,芳草小径幽幽,伊人的芳踪已失,再也唤不回。“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这句又从虚景回转,好象一个人,从杳然的往事中猛然惊醒,回到现实。这句写他走到恋人曾经行经处,那里已是苔痕碧碧草凄凄,在草丛间偶然拾得她戴过的翠翘玉簪,胸中无限伤感却无可倾诉。

  何恨不能言,隐隐透出此词悼念的并非卢氏,而是容若青梅竹马的恋人。唯此,才有拾得翠翘不可言的`遗恨。

  下阕所说的是容若故地重游,独立于花阴月影之下,心潮起伏。回廊,应是他和恋人昔日常常逗留约会的地方。而今天上明月依旧,地上人事已非。月华柔软如水又怎样呢,密密裹住的,再不是相依相偎的两个人。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三年(1674),纳兰性德与卢氏结缡。三年后,卢氏去世。又六年,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纳兰性德写下这首词,以寄托哀思。

  赏析二

  上片首先由秋雨梧桐、秋蛩哀鸣引发出对旧情的追怀,进而企图在旧地重游中寻觅芳踪。然而时过境殊,昔时采香之处已经杳非前日,何况情事隐秘,即使拾得旧情人的遗物,也只能徒增遗恨。

  下片由“回廊”切入。“回廊”在纳兰的词中多次被提到,应和其早年的一段恋情有关。这个地方寄托着往日的甜蜜和此时的哀伤,是触发词人复杂情感的重要媒介。重游回廊,物是人非;相思入骨,心事成灰。

  结句“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和首句“银床淅沥青梧老”在时间上遥相呼应,在直抒胸臆中包含着由于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而带来的无尽悲哀。末句虽自竹屋词化得,用在此处乃熨帖天然,全自肺腑流出。

  全词抒情自然,采取的是触景伤情,抚今追昔的抒情方式。该词表面明白如话,水波不兴,实则用典绵密,潜流滚滚。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虞美人·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03-19

《虞美人·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03-07

虞美人·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05-14

《虞美人·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0-22

虞美人·寄公度原文、翻译及赏析01-07

虞美人正宫·第二原文翻译及赏析02-08

虞美人·听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4-15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12-02

虞美人原文翻译04-12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