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3-04-03 古籍

子规原文翻译及赏析1

  子规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

  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古诗简介

  《子规》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时为唐代杜甫流寓三峡云安时所写,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赏析/鉴赏

  《竹坡诗话》:

  (余)又尝独行山谷间,占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

  《对床夜语》:

  老杜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以“终日”对“两边”……句意适然,不觉为偏橘,然终非法也。柳下惠则可,吾则不可。

  《诗薮》: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卢仝、马异之浑成。

  《杜臆》:

  “见”字连下,盖两句作一句也,杜诗多有此法。不然,则“眇眇春风见”不可解矣。一云:子规非杜鹃,乃叫“不如归去”者,是也。此于客愁更切。

  《杜诗解》:

  看他前解一、二、三句,都不是子规,至第四句,方轻点;后解五、六、七句,又都不是子规,至第八句,方轻写。一首诗便只如二句而已。我从未睹如是妙笔。“故”字、“傍”字、“低”字妙。不知为是子规真有是事,抑并无是事?然据客愁耳边,则已真有其事也。道树云:“那听此”妙,便如仰诉子规,求其曲谅;“故傍人”妙,便如明知客愁,越来相聒。写小鸟动成情理,先生每每如此。

  《义门读书记》:

  后山云:此等语盖不从笔墨径中来。其所熔裁,殆有造化也。“眇眇春风见”,含傍人;“萧萧夜色凄”,含愁听。

  《杜诗详注》:

  申涵光曰:“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爽豁如弹丸脱手,此太白隽语也。

  《读杜心解》:

  绝无艰涩之态,杜律之最爽隽者。

  《杜诗镜铨》:

  张云:真景老笔,写蜀中如画。

子规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译文

  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在异乡鸣叫,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可春天来到,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

  雨后凉风,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夜幕初开,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

  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

  注释

  子规:杜鹃鸟。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

  国:故国。

  委:舍弃,丢弃。

  他山:别处的山,这里指异乡。

  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花园。

  草似烟:形容草木依然茂盛。烟: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

  雨暗:下雨时天色昏暗。

  离:分开。

  长:通“常”,持续,经常。

  吊:悬挂。

  欲:想要。

  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

  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凄切:凄凉悲切。

  愁杀:亦作“愁煞”,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赏析:

  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此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第二联中,“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不同的地方,持续的鸣叫,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罢官,流寓荆南,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子规原文翻译及赏析3

  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赏析/鉴赏

  【注释】:

  此词作于词人在岭南卸任之时 。全词景色清丽,感情深挚,意境深远。

  词为“题别”而作,通篇围绕一个“别”字做文章 。上片起句写临别前情景。词人将要离开广西了,黎明之前子规鸟就不住地啼呜,把他从梦中唤醒。他举头看看窗外,一弯残月高挂西天,好象是被子规啼破了似的。这一句写出了早起之景、临别之时第、归去之思和离别之情。乍看上去,出语自然;细细吟味,含意无穷 。第二句写词人乘着华丽的官船将要出发,虽为写实,但实中带虚,所谓“晓载笙歌”者,乃是以“笙歌”兼指吹奏笙歌的乐妓,用语甚美,耐人寻味。三、四两句尤为入妙。画船在清澈的江中从容而行,只见两岸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烟雨,笼罩万家。

  这完全是画境,同时也是诗境,读之令人陶醉。过片二句写别情。佳人,谓画船中乐妓。这里不仅补足“笙歌”一词之意,而且进一步发抒离思。一位清正的`地方官将要离任了,佳人也无法挽留,与词人相对而泣,滚滚热泪,湿透罗衣。这里让佳人把惜别的泪水倾泻出来,虽不够含蓄,但热烈真诚。

  结尾二句,系预想别后情景,对不可能继续通信表示耽心。“岭南无雁飞”,据陆佃《埤雅》云,雁飞不过衡阳,因南地极燠。广西在岭南,故鸿雁更难飞到。此处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符合当地特点,显得十分妥贴。

  此词妙在选词炼字、首句“子规啼破城楼月”中的“破”字便是范例。子规、城楼、月,本是三个互不相干的概念,然着一“破”字,遂连成一体,形成浑一的境界。

子规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子规

  宋代:余靖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憀自束,为尔忆家园

  译文: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春花都已凋谢,杜鹃啼声还一声比一声凄厉!你有千古奇冤藏在心底!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你哭诉,向着疏烟、明月与丛林,你哭诉,向着微雨、落花和大地。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

  闻者眼泪流干,见者心魄窒息。

  名缰憀自束,为尔忆家园。

  追求功名富贵就是自己束缚自己,子规的声声悲叫,勾起阵阵乡愁!

  注释: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子规:即杜鹃,又称杜宇、杜主。相传是古蜀帝名,啼血方止,故常以其叫声比喻为出于悲苦与冤屈的呼号。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duò)将乾(gān)泪,能伤欲断魂。

  堕:落,掉。

  名缰(jiāng)憀(liáo)自束,为尔忆家园。

  名缰:把追求功名富贵,看作束缚身躯的缰绳。名,功名,这里指科举。缰,系马绳。自束:自己束缚自己,这里指参加科举考试。束,束缚。尔,你,这里指子规。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景,以疏烟、明月、树木、微雨、落花、村落背景的怆凉衬托杜鹃的声声哀鸣,气氛极浓。后四句抒情,叙述自己本来已经伤心,听到杜鹃声就更悲伤了,因而产生了思家的念头。全诗基调激越,主体和客体两两相形,蕴露有法。

  此诗一开始,诗人便以杜鹃自喻。杜鹃的声声嘶鸣,凄切动人,蕴含着自己的万古冤屈。

  颔联写杜鹃生活之环境,诗人叠用六个名字,营造出了雾霭弥漫、烟雨迷茫、明月凄清、落花遍地的客观环境,这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曲折反映。现实世界知音难觅,诗人内心的冤屈无人可以申诉,也无人可以分担。这一联是写景。

  诗的下半部分,明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诗人泪将干,魂欲断,自怨自艾,自惭自伤。因此,他深深责怪自己“谬从科试”作茧自缚。如今,听到杜鹃的声声哀啼,他越发思念家乡,甚至意欲远离仕途,回归家园。特别是诗歌尾联,虽然表面上是对自己的`责怪,然而读者从中却可以体味到诗句的言外之意。仕途的险恶、科举的束缚、人生的无常,使诗人产生了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如果联系余靖的生平,就能领悟这诗句所包蕴的人生况味。余靖出身于仕宦之家,性聪慧,少年师从林和靖先生,23岁便进士及第,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等。宋景祐三年(1036),因向皇帝上书为被贬的范仲淹辩护而遭贬。因而,诗人发出了“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的感叹。

  全诗托物寓怀,抒写了身世之感。以杜鹃的声声嘶叫表现诗人的万古之冤,用杜鹃声引发诗人“将干泪”、“欲断魂”体现诗人寸肠欲断的百结愁肠,表现了沉郁愁苦的感情基调。而且,诗中有杜鹃生长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诗人借此反映了所处的社会环境,这就使诗歌具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子规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子规原文翻译及赏析03-25

子规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3-25

子规原文及赏析08-17

子规翻译及赏析02-05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03-29

原文翻译及赏析11-27

原文翻译及赏析03-18

《子规》全诗翻译及赏析12-25

《子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