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池》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2-10-19 古籍

《瑶池》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译文:

  韵义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

  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注释:

  1、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2、黄竹歌声:《穆天子传》卷五:“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

  3、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4、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满,传说他曾周游天下。

  此诗讽刺求仙之虚妄。首句写西王母倚窗伫望,候穆王而不至。次句借黄竹歌声暗示穆王已死。三四句则写西王母因穆王不来而心生疑问。斥神仙而以神仙(王母)的口气写出,句句对比,以见长生之虚妄,求仙之荒诞。《李义山诗集笺注》引程梦星曰:“此追叹武宗之崩也。武宗好仙,又好游猎,又宠王才人。此诗熔铸其事而出之,只用穆王一事,足概武宗三端。用思最深,措辞最巧。”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黄竹,地名。传用穆王游黄竹之丘,遇风雪,见路有冻人,作诗三章哀之。穆王:西周人。传他曾乘八匹骏马拉的车西游至昆仑山,西王母宴之于瑶池,临别对歌,相约三年后再来,但不久便死了。

  【简析】:这是一首情诗。在诗人的想象中,神仙也是渴望爱情的。我们在李商隐的〈嫦娥〉诗中,提到后羿到昆仑山向西王母乞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故事。西王母的神话,常被

  中国的诗人引用,更有趣的是有关西王母的容貌、性别,历代的记载不同。虽然诗人所描述的西王母都是丰姿曼妙的女子,但事实上西王母的形貌,在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中,他只是一只人状、豹尾、虎齿而善啸的怪物罢了。我们就透过李商隐的另一首〈瑶池〉诗来探讨这则神话故事。

  这首诗首句的「瑶池阿母」,指的就是王母。〈黄竹歌〉是穆王作的哀民诗,八骏是穆王所骑的八匹骏马,牠们的名字是:绝地、翻羽、奔宵、起影、踰辉、超光、腾雾、挟翼。诗中的穆王是指周昭王的儿子满,在位五十五年。

  诗的大意是说,住在昆仑山瑶池的西王母打开她美丽的窗子,这里是她当年宴请穆王的地,当她在窗边等待,希望穆王能够再来,却只听到人间传来穆王眼见天寒地冻,北风雨雪,路有冻人,心中悲悯,写下的哀民诗-〈黄竹歌〉,哀怨的歌声传到昆仑山,西王母心想,穆王的八匹骏马能够日行三万里,但是为什么穆王不再到昆仑山来呢?

  有关西王母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西次三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头上戴花),是司(掌管)天之厉及五残(瘟疫、刑罚的怪神)。」

  〈海内北经〉的记载则说:「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王母取,食在昆仑北。」

  这两则记载中,前一段所形容的西王母长相很可怕,后一段则增加了三只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同书〈大荒西经〉的描述较详细:「西海之南,流少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处之(有白点)。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燃烧)。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这则记载对西王母所住洞穴周围的环境,又详细描述。《山海经》书中,有关西王母的神话,其记载大致如此。

  其后《淮南子》〈览冥训〉有:「羿请不死之药于王母,姮娥(嫦娥)窃以奔月。」的说法,也就是我们上

  篇所讲的,这里对西王母的形貌没有说明。

  但到了《穆天子传》中,对西王母的记载便有了很大的改变,《穆天子传》说:「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还)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再回到这里)』」。

  这里的西王母已经由怪物变成一位会唱歌,会款待君王的主人了。而且还与穆天子相约来日再见。

  再稍后的汉武故事中,有一段写西王母会见汉武帝,对西王母的描述更详细:「七月七日,上(指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是夜漏七刻,空中无云,隐如雷声,竟天紫气。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戴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夹侍母旁,下车,上迎拜,延母坐,请不死之药。」

  这里的西王母是西方的王母,有玉女帮她驾车,有青鸟当她的从者。

  《汉武内传》对西王母的形貌姿容,又有更生动的刻划:「王母上殿东向坐,着黄金褡襦(披风),文采鲜明,光仪淑目,帝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璚风文鸟,视之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霭,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西王母的神话,流传到汉朝,便成为一位雍容华贵,风姿绰约的美丽仙女,与最初虎齿豹尾的怪物相差十万八千里。

  李商隐诗中的西王母,等待穆天子再来瑶池,除了前所举《穆天子传》中记载外,《列子》周穆王中也曾记载说:「穆天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遂宾于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二者可以互相比较。

  李商隐用西王母的神话写这首诗,是带有讽刺意义的,诗中后一句「穆王何事不重来」,是以西王母唱歌邀请穆天子————「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问穆天子如果没死,能不能再来瑶池作客?穆天子回答她,回去把万民安顿好,三年后会再来。然而西王母朝思暮盼,穆王没有再到瑶池,诗人故意用「何事不重来」的问句,便是讽刺人那有不死的,想求仙以求长生,毕竟只是妄想,用这种藉神话传说讽刺时事的写法,是希望对汉朝君臣迷信长生不死之术提出一些警示。

《瑶池》原文及翻译赏析2

  【诗句】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出处】

  唐·李商隐《瑶池》

  【意思翻译】

  瑶池上西王母的雕花窗户向东敞开,只听见《黄竹歌》声震动大地人心悲哀。

  【全诗】

  《瑶池》.[唐].李商隐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注释】

  ①瑶池:古代神话中仙人西王母所居之处。②黄竹:据《穆天子传》载:穆王南游,在去黄竹的途中遇朔风雨雪,见受冻的百姓,便作《黄竹歌》来表示怜悯和同情。③八骏:相传为周穆王的八匹良马。《传》中又载:穆王八骏的马车至昆仑,西王母设宴瑶池款待他。临别,西王母作歌曰:“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穆王为歌答曰:“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全诗赏析】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唐王朝正走向没落崩溃。晚唐的几个皇帝荒废朝政,不理国事,迷信神仙方术,服食丹药,一味追求长生不老,结果因服丹药中毒而送命。针对这一现象,诗人写了这首讽刺诗,辛辣地讽刺了对求仙长生的迷信。诗人没直接正面地写皇帝的求仙服药和送命,而是借助《穆天子传》所记载的一段西王母和周穆王的传说故事加以发挥,来婉转地表达诗的主旨。《穆天子传》卷三载:周穆王西游到弇山(即弇兹山),见到西王母,“天子(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希望)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又卷五载:周穆王在黄竹的.地方,“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黄竹。’”在这两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西王母的希望和周穆王的许诺,还可以看到周穆王治国治民的态度。诗人就是依据这段传说故事来谋篇构思的。“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在一二两句,诗人依故事中西王母的希望和穆王的许诺,虚构了一个西王母在美妙的仙境,推开“绮窗”,盼望穆王重来的场面。凭立“绮窗”,翘首而望,然而视野空茫,不见穆王的影子,反而却听到悲哀的“黄竹歌声”惊天动地。首句写凭窗盼望,写眼望,次句写哀歌动地,写耳听,前者有意,后者无意,两者的对比和矛盾是十分强烈的。一方面说明盼望之人无影无踪,空余哀歌,人的寿命还不如歌的寿命长久,暗含着诗人对迷信神仙的讽刺;一方面用哀声动地的“黄竹歌声”,透露出国运艰难,万民受苦受冻的痛楚,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统治者贪图享乐、追求长生的批判态度。“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后两句是诗人悬想西王母不见穆王重来的内心活动。穆王有八匹骏马驰骋神速,“足不践土”,“乘云而奔”,要想重游瑶池,可以说弹指之间即至,可是无论西王母怎样久久地凭窗而望,她的眼界里仍是空空茫茫,不见穆王如约重来。大自然是无情的,即使是西王母的神力也改变不了人固有一死的规律。西王母的疑问更加揭示了求神成仙、长生不老的虚妄。? ? ? ?古典诗歌用事是常用的一种手法。用事贵在精妙与贴切。这首诗的用事不仅精妙与贴切,而且又有合理的艺术发挥。西王母的凭窗盼望和不见穆王如约重来的焦急心态,都是诗人虚构出来的,这虚构既合情又合理,与原来的故事结合得自然融洽,了无痕迹,充分地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统治者迷信神仙的辛辣的讽刺与挖苦。全诗不用一字议论,而议论尽在用事与虚构之中,笔法巧当婉转,余味无穷。叶燮曾说:“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原诗》外编下卷四)这个评价还是中肯的。

《瑶池》原文及翻译赏析3

  瑶池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简析

  《穆天子传》载: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遇西王母,宴穆王于瑶池。临别,西王母作歌:“将(望)子毋死,尚能复来。”穆王亦作歌回答,约定三年后重来。又载穆王南游,遇大风雪,百姓受冻,曾作《黄竹之歌》以哀民。并传穆王有八匹骏马,日行3万里。晚唐好几个皇帝迷信神仙之道,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以至服金丹中毒死去。本篇糅合上述传说加以生发,虚构出神仙西王母等候穆王重来而不见的场景,以讽刺皇帝求仙之虚妄。

  这首诗就是根据西王母与周穆王相约见面的传说来构思的。作者抓住西王母希望穆王“复来”、穆王也许诺复来这一点,虚构了一个西王母盼望穆王归来的情节:西王母推开雕镂彩饰的窗户,眺望东方,却不见穆王的踪迹,只听见《黄竹歌》声哀动大地。首句是仙境的绮丽风光,次句是人间的凄楚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个对比兼含着两层意思:一是隐喻作歌之人已死,唯其歌声徒留人间,仙境虽美,怎奈无缘得去,暗含着对求仙的讽刺;一是用《黄竹歌》诗意,暗示人民在挨饿受冻,而统治者却在追求长生不死,希图永远享受,寄寓着对统治者求仙的斥责。

  诗的末两句是写西王母不见穆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穆王所乘的八骏飞驰神速,一天能行三万里,如果要来,易如反掌,可是他为什么还没有如约前来呢?西王母盛情邀请穆王重来,穆王曾许诺重来,而且来也方便,乘上八骏瞬息就到,可是穆王却终究没有来,不言穆王已死而其死自明。然而,西王母却仍在开窗眺望殷切守候。这就表明西王母希望周穆王不死,可是这个希望终于落空了。即令仙人如西王母,也不能挽救周穆王于一死,则人间那些所谓长生不老之术,自然更是靠不住的了,不信求仙之虚妄而其虚妄自见。

  从来讽刺求仙,多从神仙不可遇着眼。这首诗却透过一层,从即遇神仙亦复何益这一点来构思立意。穆王遇仙,瑶池欢宴,按说可享长生之福了,却终不免一死;不但如此,连神仙自己对“穆王何事不重来”竟也茫然无知。如此神仙,如此求仙,岂非彻底虚妄!

  纪昀评此诗说:“尽言尽意矣,而以诘问之词吞吐出之,故尽而未尽”(《李义山诗集辑评》)。正是由于末两句不作正面指斥,所以此诗于明白酣畅中又具含蓄蕴藉之致,读之觉余味无穷。叶燮称“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原诗》)。

  译文

  瑶池上西王母的雕花窗户向东敞开,只听见《黄竹歌》声震动大地人心悲哀。

  周穆王有八匹能日行三万里的骏马,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注释

  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黄竹歌声:《穆天子传》卷五:“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

  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满,传说他曾周游天下。

  此诗讽刺求仙之虚妄。首句写西王母倚窗伫望,候穆王而不至。次句借黄竹歌声暗示穆王已死。三四句则写西王母因穆王不来而心生疑问。斥神仙而以神仙(王母)的口气写出,句句对比,以见长生之虚妄,求仙之荒诞。《李义山诗集笺注》引程梦星曰:“此追叹武宗之崩也。武宗好仙,又好游猎,又宠王才人。此诗熔铸其事而出之,只用穆王一事,足概武宗三端。用思最深,措辞最巧。”

《瑶池》原文及翻译赏析4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唐代·李商隐《瑶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瑶池上西王母的雕花窗户向东敞开,只听见《黄竹歌》声震动大地人心悲哀。

  周穆王有八匹能日行三万里的骏马,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注释

  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黄竹歌声:《穆天子传》卷五:“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

  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满,传说他曾周游天下。

  此诗讽刺求仙之虚妄。首句写西王母倚窗伫望,候穆王而不至。次句借黄竹歌声暗示穆王已死。三四句则写西王母因穆王不来而心生疑问。斥神仙而以神仙(王母)的口气写出,句句对比,以见长生之虚妄,求仙之荒诞。《李义山诗集笺注》引程梦星曰:“此追叹武宗之崩也。武宗好仙,又好游猎,又宠王才人。此诗熔铸其事而出之,只用穆王一事,足概武宗三端。用思最深,措辞最巧。”

  赏析

  《据天子传》载: 周据王西游至昆仑山,遇西王死,宴据王于瑶池。临 别,西王死作歌: “将(望)子毋死,尚能复来。”据王亦作歌回答,约定 三年后重来。又载据王南游,遇大风雪,百姓受冻,曾作《黄》之歌》 以哀 民。并传据王有八匹骏马,日行3万里。晚唐好几个皇帝迷信神仙之道,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以至服金丹中毒死去。本篇糅合上述传说加以生发,虚构出神仙西王死等候据王重来而不见的场景,以讽刺皇帝求仙之虚妄。

  这首诗就是根据西王死与周据王相约见面的传说来构思的。作者抓住西王死希望据王“复来”、据王也许诺复来这一点,虚构了一个西王死盼望据王归来的情节:西王死推开雕镂彩饰的窗户,眺望东方,评不见据王的踪迹,只听见《黄》歌》声哀动大地。首句是仙境的绮丽风光,次句是人间的凄楚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个对比兼含着两层意思:一是隐喻作歌之人已死,唯其歌声徒留人间,仙境虽美,怎奈无缘得去,暗含着对求仙的讽刺;一是用《黄》歌》诗意,暗示人民在挨饿受冻,而统治者评在追求长生不死,希图永远享受,寄寓着对统治者求仙的斥责。

  诗的末两句是写西王死不见据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据王所乘的八骏飞驰神速,一天能行三万里,如果要来,易如反掌,希是他为什么还没有如约前来呢?西王死盛情邀请据王重来,据王曾许诺重来,而且来也方便,乘上八骏瞬息就到,希是据王评终究没有来,不言据王已死而其死自明。然而,西王死评仍在开窗眺望殷切守候。这就表明西王死希望周据王不死,希是这个希望终于落空了。即令仙人如西王死,也不能挽救周据王于一死,则人间那些所谓长生不老之术,自然更是靠不住的了,不信求仙之虚妄而其虚妄自见。

  从来讽刺求仙,多从神仙不希遇着眼。这首诗评透过一层,从即遇神仙 亦复何益这一点来构思立意。据王遇仙,瑶池欢宴,按说希享长生之福了, 评终不免一死;不但如此,连神仙自己对“据王何事不重来”竟也茫然无 知。如此神仙,如此求仙,岂非彻底虚妄!

  纪昀评此诗说:“尽言尽意矣,而以诘问之词吞吐出之,故尽而未尽”(《李义山诗集辑评》)。正是由于末两句不作正面指斥,所以此诗于明白酣畅中又具含蓄蕴藉之致,读之觉余味无穷。叶燮称“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希空百代”(《原诗》)。

【《瑶池》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07-04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03-19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05-31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06-20

《瑶池》原文及翻译赏析10-19

瑶池_李商隐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9-24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9-23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3-19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