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原文及赏析

2023-08-03 古籍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行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译文

  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

  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

  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

  在路上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注释

  ⑴青枥(lì):一种落叶乔木,亦称枥树。深:一作“疏”。

  ⑵分:分配,分享。

  ⑶回:一作“移”。日午:中午。

  ⑷从:一作“冲”。茅舍:茅屋。

  ⑸缲丝:煮茧抽丝。

  ⑹不惜:不顾惜;不吝惜。岛云:白云飘浮山间,有如水中岛屿。

  作者介绍:

  项斯(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 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项斯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人物生平

  项斯,字子迁,号纯一,江东人。初隐朝阳峰,枕石饮泉,长哦细酌,凡三十余年。开成之际,声价藉甚,特为张籍所赏。杨敬之曾赠以诗云:“几度见君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成语逢人说项即从此而来。)其名益彰。会昌四年,(公元八四四年)始获一第。仕为润州丹阳县尉,卒于任所。斯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详述生平

  从《唐诗纪事》及项斯诗作等零星史料看,我们推测项斯生活于唐宝历至会昌年间,属唐朝中晚期。项斯年轻时曾筑草庐于朝阳峰前,终日读书吟诗,研讨格律,与寺僧再阳私交甚好(在其《忆朝阳峰前居》、《落第后归鄞喜逢僧再阳》中均有提及)。“献赋才何拙”、“期在振儒衣”,项斯胸怀壮志却不得志。《落第后寄江南亲家》、《落第后归觐喜逢僧再阳》两首诗写出了他科举落第,功名不就的愁闷之情。会昌三年(843),项斯听说国子祭酒杨敬之“性爱士类”,最喜提携后辈,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谒见。杨敬之阅后,果然大加赞赏,赠诗云: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从杨敬之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项诗及人品道德都甚为赞赏,欣喜之余,逢人便说,四处推荐。项斯“由是显名”,“诗达长安”,并于第二年登进士第,授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尉。“说项”成为文坛千古流的一段佳话。近人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首联“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就引用了这个典故。

  项斯的名气虽不及李白、杜甫等唐代名家,但他也是在当时诗坛十分活跃的人物。项斯“诗达长安”,作为台州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诗人,他在浙江仙居县历史上更有着不容置疑的历史地位。是仙居人的骄傲。

  赏析: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如果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就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产生了一种令人倍感亲切的氛围。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诗人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的苦衷。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创作背景

  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隐居山林达三十年,对山间的四时晨昏、风云草木极其熟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

【山行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山行原文及赏析08-17

《山行》原文及赏析08-21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05-22

《鲁山山行》原文及赏析10-18

山行留客原文及赏析10-15

鲁山山行原文及赏析10-15

山行原文译文及赏析08-18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07-28

山行原文,翻译,赏析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