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蜀国弦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蜀国弦
李贺〔唐代〕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译文:
山树飘香,傍晚花草恬静,锦江水中,映出人山的倒影。险石欲坠,野猿哀啼,半山竹云叫人发愁心惊。一轮寒月高挂在秋夜的江畔,照得晶莹的沙粒闪闪发光。谁家的女子在这里哭泣,不忍辞别故土,走出瞿塘?
注释:
山香:山树有脂而香。郭璞注《尔雅·释木》云:“山树似白杨,叶圆而岐,有脂而香,今之山香是也。”锦水:即锦江。在今四川省境内,因此水濯锦,锦彩鲜润,故称濯锦江。人山:不详何山,当在锦江人岸。惊石:危险骇人的山石。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诗“哀猿透却坠”句意。坠:一作“堕”。竹云:一作“行云”。秋浦:秋日的水滨。唐张九龄《别乡人人还》诗:“东人行舫远,秋浦念猿吟。”粼粼:水流清澈貌;水石闪映貌。一作“鳞鳞”。红泪:师女的眼泪。晋王嘉《拾遗记·魏》:“文帝所爱师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灵芸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因以“红泪”称师人泪。瞿塘: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陆游《入蜀记》卷六状其“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非常险要。
赏析:
诗题“蜀国弦”,是乐曲名。李贺诗中多次写到蜀国弦,如“拂袖风吹蜀国弦”(《牡丹种曲》),“蜀国弦中双凤语”(《听颖师琴歌》),均指乐曲,可证此诗所写是蜀国乐曲。
头两句说,傍晚,在微风细浪的濯锦江边,枫树散播着浓郁的芳香。野花静静地沐浴在金色的夕晖之中。碧绿的锦江水,倒映着南山青苍静穆的影子。这幅自然风景幽雅秀丽,令人悠然神往。画面上没有声音,但隐约表现出一股轻柔清丽、闲静恬美的音乐旋律。诗人在开篇既没有点出演奏者,也没有交待弹拨的是何种乐器,甚至连题中的弦字也未提及,而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用两幅形象鲜明的景物画面来描写音乐的情调和节奏,把读者一下子就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感受到赏心悦耳,移情动志的音乐魅力。
三、四句又展现出两幅自然景物画面。“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句意,写猿猴跳越山谷,坠落时发出哀啼。蜀地多猿,盛弘之《荆州记》云:“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两句说:弦声由舒缓、轻柔、恬美忽而转为惊骇哀愁,好像高山危石,慑人魂魄,又似猿猱跃涧,坠谷哀鸣;听曲者的眼前还展现出绵延起伏的山岭,碧森森的竹林与雾濛濛的烟云在山半腰相绕,好象在互抒愁思。这一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诗人还用了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惊”、“哀”、“愁”这几个字眼,渲声弦声,使人心惊胆颤、哀愁感伤的巨大艺术力量,暗示出弦乐曲调已发生了由低到高、由徐到疾、由轻柔婉转到激越紧张的骤变。
五、六两句,诗人所描写的弦声又由刚转柔,形象地表现出一弯凉月,从清冷的秋浦之上冉冉升起,月光射入水中,照见水底白沙,粼粼有光的景象。凉月秋浦、清水白沙,弦声多么明净、凄清、幽冷!乐曲的旋律起伏回荡,倏忽变化,如波翻浪涌,姿态横生。
收尾两句,诗人描绘乐声的手段又有变化,由前三联借自然景色状乐声转为以社会人事表声情。“红泪客”用了王子年《拾遗记》的一个典故:魏时女子薛灵芸和父母分别时依依不舍,泪下沾衣,途中用玉唾壶承泪。到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这两句说:弦声忽然又显得如泣如诉,好象传说中与家乡亲人离别的女子,泪落如雨,凝而为血,不愿越过蜀国的门户瞿塘峡。前三联用鲜明可视的物象直接描绘弦声,这一联以带着浓烈哀伤情思的事象诱人去联想弦声,表现的素材是不同的。比较起来,这一联的事象不如前三联的物象那么具体易感,但仍然可以想象得出,这支蜀国弦乐曲至此奏出了高潮——那瞿塘峡狂风的呼啸声和涡流的咆哮声,交织着女子呜咽悲哭之声,传达出一股强烈而缠绵的恋乡之情,摇撼着读者的耳鼓,叩击着读者的心弦,全诗就在这感情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关于《蜀国弦》的题旨,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清初姚文燮钩稽史实,以史证诗,以比兴之义逐一诠释诗中意象的政治含蕴,推定此诗“为迁客伤”,未免捕风捉影,穿凿附会。但他指出诗中写“蜀弦之哀”,又认为“诸本仅注弦,觉少清味”,还是中肯的。诗中交织地描写枫香花静、水影南山之清丽恬美,凉月秋浦、玉沙粼粼之凄清幽冷,以及红泪客不肯过瞿塘之缠绵哀伤,可以说诗人是借写蜀弦之悲喜哀乐,抒写对蜀国的怀恋情绪。这样理解比较恰当。
《蜀国弦》描写音乐形象鲜明,变化倏忽,精细入微,在表现手法上颇有独到之处。它不同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采取以声摹声,而是侧重以形写声,并充分调动了视、听、触、味等多种感觉。诗中的“香”、“静”、“凉”分别从味觉、触觉着笔;即以视觉来说,就兼写了形、影、光、色、动、静。更妙的是,诗人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意象,都是蜀地特有的风光、景物、传说,用它们来描状蜀国弦声,更显得丝丝入扣,从而精确地传达出蜀国弦声独特的韵味。《蜀国弦》又不同于李贺描写音乐的另外两首名作《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那两首诗在意象的光怪陆离和意境的诡幻斑烂方面胜于《蜀国弦》,但它们都在诗中点明了演奏者、演奏的乐器,甚至写出乐器的形质;《蜀国弦》除标题外,篇中无一字提及弦,亦自有其含蓄蕴藉、诱人寻味的特色。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创作背景
《蜀国弦》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李贺二十五岁时,当时作者在吴楚一带.李贺一生仕途不顺,其诗作多有怀才不遇之感与对现实的感慨,虽身处吴楚,却心系远方,《蜀国弦》或借对蜀国的描绘与想象,抒其内心的情思与对远方的向往,具体来看:
借古抒怀:蜀国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文化与政治地位,有着丰富的传说和故事。李贺借“蜀国弦”这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题材,以古喻今,可能意在表达对自身身世的感怀和对时代的思考等。
音乐引发想象:李贺对音乐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和独特的表现力,“蜀国弦”作为一种乐曲,其独特的旋律与节奏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通过诗歌的形式来描绘由音乐所引发的种种想象和情感,进而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
古诗特色
以形写声,视听交融:李贺在诗中避开了直接对音乐声音的摹写,而是巧妙地选取一系列与音乐情感和节奏相契合的自然景物与人事形象来侧面烘托音乐。如“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描绘出一幅傍晚时分锦江边上枫树飘香、花草恬静,水中倒映着南山影子的清幽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轻柔舒缓的音乐氛围;“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则通过描绘险石、哀猿、愁云等形象,将音乐的节奏陡然一转,表现出一种惊骇哀愁之感,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激烈而哀怨的弦声 。
善用典故,表意含蓄:诗的结尾“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运用了魏文帝时美人薛灵芸与父母分别时泪下沾衣,泪凝如血的典故,以“红泪客”代指不忍离开故土的人,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故乡或所眷恋之地的深深不舍与眷恋之情,使诗歌的主旨得到了升华,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
用词瑰丽,意境幽艳:李贺的诗歌向来以用词奇崛瑰丽著称,在《蜀国弦》中亦有充分体现。如“枫香”“玉沙”等词语,不仅描绘出景物的美好,且给人以一种精致、华丽之感;“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幽寂而又略带凄美的意境,让整首诗笼罩在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之中,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诗中的景物描写并非单纯的罗列,而是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紧密相连。无论是清丽恬美的山水之景,还是凄清幽冷的秋夜之景,都融入了诗人对蜀国的怀恋、对人生的感慨等复杂情感,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不禁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 蜀国弦原文翻译及赏析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蜀国弦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蜀国弦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9-10
伯牙绝弦原文翻译及赏析04-07
伯牙绝弦原文、翻译及赏析11-01
伯牙绝弦翻译及原文01-03
伯牙绝弦的原文及赏析11-14
伯牙绝弦原文及赏析10-05
李贺《蜀国弦枫香晚花静》阅读答案及赏析09-11
原文翻译及赏析03-18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04-13
郑人买履原文、翻译及赏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