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蓟北归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2-08-25 古籍

自蓟北归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自蓟北归

  唐代:高适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译文

  策马驰奔在蓟门之北,北风呼啸边地马鸣声哀。

  远望山口只是苍茫一片,走出峡谷才见胡天豁然大开。

  五将已经深入敌境,前军只有一半返回。

  还有谁怜惜我这个失意之人,只好弹着长剑独自归来。

  注释

  ⑴蓟(jì)北:指蓟门以北。蓟门,在今北京西南。

  ⑵驱(qū)马:驰马。

  ⑶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⑷豁(hu)达:豁然通达,形容开朗。

  ⑸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

  ⑹止半回:只有半数生还。

  ⑺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而歌“长剑归来”,后受到重用。诗人用此典指自己未受重用,报国无门。

  赏析

  首二句“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起手颇奇,在律诗中运用顶针重叠的手法,前两句中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出浓烈的“哀”气。既有以客观写主观的“边马”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的“哀”,一笔两到,领起全篇。

  紧接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一联,借用上联的意象写“驱马”前行,“北风”呼啸,征途更为苦寒,将“哀”意更进一层。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一联,由前两联写自然、个人之“哀”,突转为悼唐军惨烈大败之“哀”,将“哀”字赋予更为深广之社会内容,“哀”士卒,“哀”国家,“哀”用非其人。

  尾联再照应首联“哀”字,在前文“北风”、“边马”、路遥、苦寒、唐军惨败等边景、边事、边情之记叙中,以“长剑独归来”的形象描写,将诗人自身“不得意”的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全诗极富塞外特色,真实感人,不论是对胡地景色的观察,还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述都深深打上诗人塞外生活的烙印。先写南行出发时悲寂的的景象,继而刻画塞外独特的风光,有近有远,形象生动;随后旷远的景象又触发了诗人对时局的`深深思索,当收回眼光回到现实中时,诗人更感悲愤莫名,感慨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全诗言辞悲壮、苍凉,将诗人自身哀伤的感情渲染的无以复加。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一年(733)闰三月,唐军大败于契丹和奚。该诗作于这年冬天,诗人自蓟北南归,回忆起这惨痛的教训,感慨庸帅误国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有所感,写下来这首诗。

自蓟北归原文翻译及赏析2

  自蓟北归

  高适〔唐代〕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策马驰奔在蓟门之北,北风呼啸边地马鸣声哀。远望山口只是苍茫一片,走出峡谷才见胡天豁然大开。五将已经深入敌境,前军只有一半返回。还有谁怜惜我这个失意之人,只好弹着长剑独自归来。

  注释:蓟(jì)北:指蓟门以北。蓟门,在今北京西南。驱(qū)马:驰马。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豁(huò)达:豁然通达,形容开朗。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止半回:只有半数生还。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而歌“长剑归来”,后受到重用。诗人用此典指自己未受重用,报国无门。

  赏析:

  首二句“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起手颇奇,在律诗中运用顶针重叠的手法,前两句中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出浓烈的“哀”气。既有以客观写主观的“边马”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的“哀”,一笔两到,领起全篇。紧接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一联,借用上联的意象写“驱马”前行,“北风”呼啸,征途更为苦寒,将“哀”意更进一层。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一联,由前两联写自然、个人之“哀”,突转为悼唐军惨烈大败之“哀”,将“哀”字赋予更为深广之社会内容,“哀”士卒,“哀”国家,“哀”用非其人。

  尾联再照应首联“哀”字,在前文“北风”、“边马”、路遥、苦寒、唐军惨败等边景、边事、边情之记叙中,以“长剑独归来”的形象描写,将诗人自身“不得意”的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全诗极富塞外特色,真实感人,不论是对胡地景色的观察,还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述都深深打上诗人塞外生活的烙印。先写南行出发时悲寂的的景象,继而刻画塞外独特的风光,有近有远,形象生动;随后旷远的景象又触发了诗人对时局的深深思索,当收回眼光回到现实中时,诗人更感悲愤莫名,感慨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全诗言辞悲壮、苍凉,将诗人自身哀伤的感情渲染的无以复加。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自蓟北归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自蓟北归原文翻译及赏析05-23

自蓟北归原文及赏析10-15

自蓟北归_高适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归雁原文翻译及赏析04-18

归雁原文翻译及赏析06-20

暮归原文翻译及赏析02-12

归梦原文翻译及赏析07-13

归雁原文、翻译、赏析02-19

《归燕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1-04

归燕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