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2-11-11 古籍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

  淡黄柳·咏柳

  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一树料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絮己为萍风卷叶,空凄切。

  长条莫轻折,苏小恨,倩他说。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

  古诗简介

  《淡黄柳·咏柳》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写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凉之景。下片借柳托恨,抒发无限楼空人去,孤苦无依之感。作者借景抒情,以秋天的萧瑟,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凉之感。

  翻译/译文

  三眠柳还没有休息,秋天就突然降临了。树梢上挂着余晖,树上寒蝉幽咽。经过灞陵离别,飞絮已经飘落水面成为浮萍,落叶被风吹卷,空留下悲凉凄切。

  不要轻易折断柳枝作离别,因为离别的怨恨还要由它来诉说,那些在章台游玩的人来来往往,如同飘零的柳枝一般。如今送别的红板桥上空空荡荡,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经离去,只留下清晓的风伴着残月。

  注释

  ①三眠:三眠柳,即柽(chēng)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摇曳,时时伏倒。《三辅故事》:汉苑中有柳状如人形,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

  ②灞陵:即霸陵,汉文帝之墓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③苏小恨:喻与情人离别之怅恨。

  ④倩:请、请求。

  ⑤游冶:追求声色,寻欢作乐。章台:此处指妓楼舞馆。宋晏几道《鹤鸽天》:“新掷果,旧分钗,冶游音信隔章台。”唐韩翊以《章台柳》诗寻访柳氏,诗以章台借指长安,以章台柳暗喻长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将章台街喻指娼家聚唇之所。

  ⑥红板桥:红色木板的桥。诗词中常代指情人分别之地。

  ⑦湔(jiān)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典出《北齐书·窦泰传》。窦泰之母有娠,期而不产,大惧。有巫曰:“渡河浦裙,产子必易。”泰母从之,俄而生泰。后成为古代之风俗,谓女子有孕到河边洗裙,分娩必易。又,唐李商隐《柳枝词序》云:洛中里女子柳枝与商隐之弟李让山相遇相约,谓三日后她将“溅裙水上”来会。后以此典借指情人或情恋之事。

  创作背景

  该词创作时间,创作背景不祥,根据最后一句“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的词意“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经离去,徒留晓风伴残月”推测,该词可能是写给作者妻子或者沈宛的,极有可能是为其妻所写。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开始,点名时节,“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时令为初秋时分,一个“乍”字刻画出了秋天的突然而至,为写离别之苦展开铺垫。此处虽然没有写道离别,也没有刻画离别,但却从一个“乍”字,就凸显出了离别的伤感。“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伤感蔓延开来,离别便顺理成章地牵引出来,夕阳西下,在树梢上的太阳,更显得日落西山的迷茫。而后面一句,则是直接描写柳条变得枯黄,柳叶凋零,柳絮早已化作浮萍随风而逝,秋天真的到来了。“絮已为萍风卷叶,空凄切。”纳兰兀自悲切,感伤这季节的无情和人世间无情的变更。

  而到了下片,纳兰却表现出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来,他轻柔地写道“长条莫轻折。”不要轻易地折断柳条诉说离别,离别虽有遗憾,但只要不告别,内心便依然充满温情。而后一句“苏小恨,倩他说。”则是在写一代名妓苏小小。苏小小的爱情故事凄婉动人,离别是这个故事的主题,纳兰用苏小小的典故写出自己的惆怅与伤感,他达到了托物抒怀、借景言情的目的。而后的两句,自然也是围绕离别而写:“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词写到这里,颇有几分柳永的风范,但纳兰更显得干脆,既然红桥之上,离别已经无法挽回,那么就干脆道别了吧。就让自己与这晓风残月,独自相守,为离去的人祝福。这首词写出了词人悲凉的心境。

  该词咏秋初之柳,作为咏柳之作,纳兰以写景开始,以抒情终结。苍凉的景色中透露内心的悲凉。在万物调零的秋天,词人在一片美景中悲哀地感伤,整首词的情致极为凄婉,是首上乘之作。

  名家点评

  张秉成《纳兰词笺注》:“此首所咏是为秋初之柳。上片写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凉之景。下片借柳托恨,无限人去楼空、孤苦无依之感。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2

  柳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翻译:

  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注释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赏析:

  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3

  原文:

  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

  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译文:

  柳林外传来轻轻的雷鸣,池上细雨蒙蒙;雨声浙淅沥沥,滴在荷叶上发出细碎之声。不久小雨即停,小楼西角显现出被遮断的彩虹。我们靠倚栏杆旁,直等到月亮东升。

  燕子飞回门前,窥伺着飞到画梁问;我从玉钩上放下门帘。床上竹席纹路平展,好像清凉的水波,却无波纹涌动。床头放着水晶双枕,她的金钗从发上坠下,横放枕边。

  注释:

  ①轻雷:雷声不大。

  ②阑干(lán):纵横交错的样子。

  ③月华:月光、月色之美丽。这里指月亮。

  ④画栋:彩绘装饰了的梁栋。

  ⑤玉钩:精美的帘钩。帘旌(jing):帘端下垂用以装饰的布帛,此代指帘幕。

  ⑥“凉波”句:指竹子做的凉席平整如不动的波纹。簟(diàn):竹席。

  ⑦水精:即水晶。

  ⑧“傍有”句:化用李商隐《偶题》:“水文簟上琥珀枕,旁有堕钗双翠翘”。堕(duò):脱落。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夏季傍晚阵雨过后,一时之情状,画所难到,得未曾有。

  词的上阕写室外景色,轻雷疏雨,小楼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断虹明”三字和“月华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极美的境界。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柳荫外、池塘上,阵阵惊雷后,下起了一阵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词人未曾提及柳的远近,然而无论远近,雷都是来自柳的那一边,雷声被柳树阻隔,声音愈来愈小,故是轻雷,隐隐隆隆之致,有异于当头霹雳。夏雨泼洒在池上,而雷声此时已经停止了,惟闻沙沙飒飒,乃是雨声独响。此处一个“碎”字用得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盖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荷声者,其叶盖之声也。奇又在“碎”,夏季阵雨是转眼即逝的,而因荷承,故声声清晰。此为轻雷疏雨,于一“碎”字尽得风流,如于耳际闻之。

  词上片前二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柳外池塘雨打荷叶的夏日风光图。柳荫外、池塘上,阵阵惊雷后,下起一阵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此处一个“碎”字用的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盖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夏雨来得及、去得快,“小楼”以下三句写雨后情景。小楼西脚,一道彩虹下,“待得月华生”。这表明她曾长时间伫立在那儿。她或许在等待情人到来,从彩虹生直至月上东山。

  下片描绘了一幅美人夏日睡觉图,据词意当是写第二天情景。小楼绣阁,玉钩放下、帷帘低垂,女主人公阁内鼾睡。只见她躺着的凉簟纹理平整,不见折皱,而她头上的钗钿则垂落在水晶枕旁。词人巧妙地从燕子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夏日昼寝的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

  “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夏雨来得急、去得快,“小楼”以下三旬写雨后情景。雨势本来就不汹涌,一会儿天就放晴了。小楼西角,一道彩虹挂在天空。断虹之美,令人难以名状,词人又只下一“明”字,而断虹之美,斜阳之美,雨后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已被“明”字描摹得淋漓尽致。“明”乃寻常之字,本无奇处,但细思之,却表现了如此丰富的意境与层次之美。虹一弯,忽现云际,则晚晴之美,在此时显得更加妙不可言,无可着笔处乃偏偏有此断虹,来为生色,来为照影。闺中女主人公出现了,她倚着小楼栏杆,看彩虹落下,“待得月华生”。这表明她曾长时间地伫立在此。她或许在等待情人到来,从彩虹生直至月上东山。

  下阕写室内景象,以精美华丽之物又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人间境界,连燕子也飞来窥视而不忍打扰。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旁有堕钗横。”下阕词的意境在“月华生”的基础上再上一层。小楼绣阁,玉钩放下、帷帘低垂,女主人公阁内鼾睡。写到阑干罢倚,人归帘下,天真晚矣。凉波以比簟纹,已妙极,又下“不动”“平”,竭尽全力渲染清幽处的悲凉。结尾两句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艳而不俗。水精枕,加倍渲染画栋玉钩,是用华美的物件以造一理想的人间境界(水精即水晶)。而结以钗横,词人此处,神理不殊,先后一揆。人巧妙地从燕子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夏日昼寝的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绣阁的静谧精美,不附会本事,这自是一幅闺阁妙画,若附会本事,则本篇虽涉艳情,却也表现清雅而自然。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4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古诗简介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是刘长卿第二次贬往南巴(属广东)经过江州与二友人话别时写的。这首诗突出了自己的性格,也表现了朋友的真情。

  诗人因生性耿直,总是得罪人,两位朋友一再劝他注意。这首诗突出了自己的性格,也表现了朋友的真情。

  翻译/译文

  平生那料还会承受优惠的诏书;世事茫然我只知学唱沉醉的歌。

  江上明月高照一排排鸿雁飞过;淮南木叶零落一重重楚山真多。

  寄身沧洲我真喜欢离海滨较近;顾影自怜白发丛生也无可奈何。

  如今我老态龙钟不免为人共弃;愧对你呵我再被遣要小心风波。

  注释

  ①生涯:犹生计。

  ②顾:回看。

  ③无如:无奈。

  ④龙钟:衰老貌。

  ⑤慎风波:慎于宦海风波。

  赏析/鉴赏

  作者一生中两次遭贬。诗是他第二次贬往南巴(属广东)经过江州与二友人话别时写的。诗人虽遭贬谪,却说“承优诏”,这是正话反说,抒发胸中不平。明明是老态龙钟,白发丛生,顾影自怜,无可奈何,却说“寄身且喜沧洲近”,把凄凉伤心掩饰,委婉地发抒不满情绪。全诗虽感叹身世,抒发悲愤,却不敢面对当权,其矛盾心绪,溢于言表。诗人因生性耿直,语言直率,两位朋友一再劝他注意。

  此诗或以为是“由南巴回来过江州时作,故首句有‘岂料承优诏’语”。但从末句“犹遣”看来似乎不是诏回。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5

  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因甚为他成僝僽?毕竟是春迤逗。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译文

  夏至春归,伤春的时节已经过了,而他还在因为什么烦恼?原来是伤春意绪仍在,春愁挑逗。

  记得当年在芍药花下牵你的手,那耳畔暖语更胜美酒。好不容易盼到了繁花似锦的时候,可如今孤独的人却更加憔悴、消瘦。

  注释

  四和香:词牌名,又名四犯令。双调,上、下片各四句,五十字,句句押仄声韵。

  风飐(zhǎn)柳:风吹动柳条。飐,风吹物使其颤动摇曳。

  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僝僽(chánzhóu):憔悴。王质《清平乐》:“从来清瘦,更被春僝僽,瘦得花身无可有。”

  迤逗(yǐdòu):汪刻本等作“拖逗”。

  红药阑:红芍药花之围栏。

  素手: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

  赏析:

  春去夏来,伤春的季节已经过了,而纳兰性德还是烦恼异常,故上片结句点出伤春意绪仍在。而这“春”字又不止于自然之春,个中亦含“春怀”、“春情”的内蕴。因而下片前二句之回忆语便承“春巡逗”而来,点明烦恼之由,即是她那美好的意态令人动情又使人伤感。结二句再转回写此时之情景与感受,翻转之中更透过一层地表达出斯人独憔悴的情态,苦恋的悲哀。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6

  原文: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近现代: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译文: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笑语喧哗,十分热闹,红岩村的年青同志送来梅花,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大家在一起举杯互相敬酒,表达着新年的祝愿,散席后众人意犹未尽,又一起品尝这胜利茶,谈论当今时事。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只有精忠才能报答祖国,如今祖国正遭外侮,烽烟遍地,没有地方去寻求一家安乐。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我们在陪都重庆载歌载舞地欢庆新年,但不要忘了延安,让我们遥祝延安解放区繁荣昌盛。

  注释:

  共庆新年笑语哗(huá),红岩士女赠梅花。

  红岩:指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红岩村。士女:青年男女。

  举杯互敬屠(tú)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屠苏酒:酒名。此指宴会上所饮之酒。胜利茶:当时重庆市商店出售纸包茶,名“胜利茶”,表示预祝抗日战争胜利的意思。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yáo)祝延安景物华。

  陪都:指重庆。国民党政府的首都本来在南京,因陷落,临时迁至重庆,故称陪都。景物华:景物有光彩。此为祝颂延安繁荣。

  赏析:

  这首诗从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围坐一起共度元旦的盛况写起。“笑语哗”可以想见当时的热烈情景。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一浪盖过一浪。这“笑语哗”体现出了革命者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红岩士女赠梅花”则描述出宴会上同志们互赠梅花表达祝福的动人场景。

  梅花傲霜斗雪,绽放严冬的超凡绝俗的高贵品格,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就盛赞了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再者,梅花还是报春的使者。“为报春信息,不怕雪埋葬”。梅花的含笑宣告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举怀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把宴会的气氛推至高潮。宴会上大家举杯欢歌,开怀畅饮,共同表达对美好前途的祝愿。俗话说:“人逢知己干杯少。”况且平时大家都工作繁忙,难得有机会聚在一起抵掌而谈,自然要借此尽情解放一下。于是飞壶传觞,推杯换盏,喝得酒酣耳热,不亦乐乎。唯一遗憾的就是不能痛饮黄龙府。宴会结束后,大家仍然意犹未尽,一边品茗,一边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新年饮酒的风俗,含有驱除忧愁烦恼,喜迎新春之意。正如王安石诗云:“春风送暖入屠苏”。对新生活、新气象的向往都溶入这浓浓甘醴之中。屠苏酒就演变成了吉祥的象征。而胜利茶,据作者自注,也是希望的象征。

  这四句诗一面运用层层皴染法描绘出宴会的热烈氛围和乐观场面,一面运用梅花、屠苏酒和胜利茶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艺术地表现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格调明快,发人深思。

  “只有精忠能报国”使语调由欢快转入低沉。一想起大敌当前,蒋介石不守信用,致使抗战大计不谐,诗人内心就隐隐作痛,坐卧不宁,从而影响了宴会上的欢快心情。

  “精忠报国”来自岳飞之事。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抗金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后被诬入狱,受何铸审问时,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这四字系岳母所刺,目的是激励岳飞爱国。又宋高宗曾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成锦旗,授与他。后人就用“精忠报国”来纪述岳飞的爱国精神。诗人借以表达自己献身民族大业,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愿望,同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抗战到底决心的写照。此外,这里还是对蒋介石的婉讽,奉劝蒋不要落入汪伪和日寇设置的圈套,以免步人后尘,下场可悲。

  “更无乐土可为家”指出国家沦于敌手,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哪有可存身立命的乐土。诗人青年时代就追随革命,几十年来风风雨雨,颠沛流离,未过一天安稳日子。正如徐特立所评价的:“唯将国作家。”董必武慨天下为己任,昼夜奔波于救国救民之大计。这句诗正抒发了诗人不求一己的苟安偷生,而要解民于倒悬的豪迈胸怀。

  乐土,出自《诗经·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董老在此是反其意而用之,古人尚有乐土可去,而今天诺大的中国竟找不到一块乐土,极言民族危机的深重。抗战大计已是迫在眉睫,只有驱尽日寇,才能将中华神州变成乐土。当然仅仅赶跑日寇也还不够,还要进而推翻专制独裁,建立民主、自由的政权。这里暗示出在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下,人民怨声载道,并不比沦陷区好多少。

  末尾两句由重庆的载歌载舞引出对延安的祝福和思念。在这欢庆佳节之际,诗人想到远方的战友,相隔千山万水,只有遥祝延安日新月异了。

  诗人虽生活在重庆,但念念不忘的却是延安。重庆尽管比延安繁华,却是令人压抑的。延安尽管物质艰苦,精神上却是令人舒心的。而且重庆繁荣的背后掩盖的是一触即发的危机,地下潜伏的岩浆正汹涌运行。延安虽然遇到暂时的困难,但诗人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终会走出低谷,“为有源头活水来”,而重庆则是连生命的涟漪也已泛不出的一汪死水。而且延安群英荟萃,人才济济,云集着大批民族的精英。像柳亚子诗中所津津乐道的:“杜断房谋劳午夜,江毫丘锦各名家”。这里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希望。

  通过对延安出思念,诗人一扫情绪的压抑,重又明亮起来,使全诗在节奏明快中结束。全诗基本采用铺叙手法,写得明白如话。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7

  原文: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译文

  古堤两旁垂柳葱茏苍翠,柳枝在风中轻摇,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

  倘若柳丝绵绵不断,就能把心上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注释

  袅袅:形容垂柳随风摆动时的样子。

  若为:倘若。

  赏析:

  古人常借咏柳以赋别,此诗也不脱离情旧旨,但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而又切合情景。

  诗的一、二句,寥寥几笔,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古堤两旁,垂柳成行,晴光照耀,通体苍翠,蓊蓊郁郁,袅袅婷婷,远远望去,恰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嫋嫋”、“青青”,连用两个叠字,一写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一写其葱茏苍翠之色,冼炼而鲜明。前人多以“翠柳如烟”、“杨柳含烟”、“含烟惹雾”等来形容柳之轻盈和春之秾丽,这里径以“一树烟”称之,想象奇特,造语新颖。只此三字,便勾出了柳条婆娑袅娜之状,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并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三、四两句直接写离情。咏柳惜别,诗人们一般都从折枝相赠上着想,如“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杨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忆江柳》)等等。雍裕之却不屑作经人道过语,而从折枝上翻出新意。“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这一方面是想得奇,道人之所未道,把惜别这种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深刻而不一般化;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边柳这一特定情景。试想,大江中,船只来往如梭;堤岸上,烟柳丝丝弄碧;柳荫下画船待发,枝枝柔条正拂在那行舟上。景以情合,情因景生,此时此刻,萌发出“系郎船”的天真幻想,是何等合情合理,自然可信。这里没有一个“别”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儿系住郎船,则离愁之重,别恨之深,自是不言而喻的了。这里也没有一个“江”字、“柳”字,而江边柳“远映征帆近拂堤”(温庭筠《杨柳枝》)的独特形象,亦是鲜明如画。至此,“古堤边”三字才有了着落,全诗也浑然一体了。

  中唐戴叔伦写过一首《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由“丝”而联想到“织”,颇为新颖,但后两句却未能由此加以生发,而落入了窠臼;它没有写出堤上柳与别处柳的不同之处,如果把题目换成路边柳、楼头柳也一样适用。其原因盖在于作者的描写,脱离了彼时彼地的特定情境。两相比较,我们就更感觉到雍裕之的这首《江边柳》,确是匠心独运、高出一筹了。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8

  原文:

  浣溪沙·钿毂香车过柳堤

  唐代:张泌

  钿毂香车过柳堤,桦烟分处马频嘶,为他沉醉不成泥。

  花满驿亭香露细,杜鹃声断玉蟾低,含情无语倚楼西。

  译文:

  钿毂香车过柳堤,桦烟分处马频嘶,为他沉醉不成泥。

  花满驿亭香露细,杜鹃声断玉蟾低,含情无语倚楼西。

  注释:

  钿毂(gǔ)香车过柳堤,桦(huà)烟分处马频嘶,为他沉醉不成泥。

  钿毂:金饰的车轮轴承,有眼可插轴的部分。桦:落叶乔木,皮厚而轻软,可卷蜡为烛。谓之“桦烛”。这里的“桦烟分处”,指朝廷考场。

  花满驿(yì)亭香露细,杜鹃声断玉蟾(chán)低,含情无语倚楼西。

  玉蟾:月亮。古时传说月中有蟾蜍(癞蛤蟆),所以常以蟾指代月亮。

  赏析:

  这首词写驱车送别。上片写车过柳堤,马嘶桦烟,人已远去。“为他沉醉不成泥”一句,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依恋之情,如“成泥”,岂不是可以不走了吗?下片头二句写驿亭环境,用以表现女主人公送走情人后“含情无语”的淡淡哀愁。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9

  原文: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

  凭谁寄小莲。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1|1绵。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今年老去年。

  译文

  庭院下的柳树还有奏歌曲,花丛间也有姐妹在嬉戏。还记得当年在青楼时的那些事,在月光下红窗前写封书信,谁又能替我寄给小莲呢?

  烛陪人落泪,春蚕吐丝,诉说着无尽的凄楚。乌黑的头发又能经得起多少次生离死别,未必能像断弦一样无情。今年依旧比去年还要衰老。

  注释

  破阵子:唐教坊曲,一名《十拍子》。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唐太宗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按《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之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小莲。人名。

  绛(jiàng)蜡:红蜡烛。

  等闲:无端。

  吴蚕:吴地的蚕,江苏一带盛产蚕丝,故称“吴蚕”。

  到了:到底。

  绿鬓(bìn):指乌黑的头发。

  无情无断弦:像断弦一样无情。

  赏析:

  开头两句,描述昔日相聚的欢乐,有人物,有活动,有环境,写得充实而概括,表现了当时富贵之家的那种歌舞升平、安乐豪华的生活景象。在这个生活圈子的姊妹行中,便有令人思念的小莲。接下来,作者把前两句的描写归结为“春楼当日事”,并把这些回忆写成书信,想要寄给小莲。至此,笔锋陡转,“凭谁寄小莲”,因为不知小莲身在何处,这美好的回忆已无法与她共享了,由此不免引发感伤。

  下片开头,虽是化用李商隐的名句,但与原作并不全同,“等闲”、“到了”两个词语起了不小作用,使句意增加了一层无可奈何的感叹,既是“推陈”,更见“出新”,小晏这种艺术手段,尤其值得赞赏。最后三句,感叹人们都一年一年地逐渐老去,今天虽然仍是“绿鬓”,但毕竞承受不住愁恨的煎熬,然而又是仍在苦苦支撑,还不至于立刻就到“断绞”的地步。三句之间,环环相扣,委婉曲折,终于诉尽了九转回肠。

  全词描写词人对小莲的思念:大概是和小莲隔别很久了,消息不能通,思之歪切,不觉形于笔墨,往复,仿佛有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螨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思。对一个歌妓能够这样真挚,可见词人对女性绝无轻薄的意思。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0

  渔歌子·柳垂丝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

  翻译

  杨柳低垂着细长如丝的枝条,树上开满了鲜花,楚江两岸黄莺啼呜,春山笼罩在暮色中。划起一叶轻舟,驶出深深的水浦,缓缓唱着渔歌悠悠去。

  放下垂钓的丝线,斟满一杯美酒,遥望白云尽处的孤村。划过长长的沙汀,停泊在浅浅的渡口,惊起了一行栖息的沙鹭。

  注释

  渔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楚岸:楚江之岸。长江濡须口以上至西陵峡,古城楚江。

  棹:动词,犹言以棹划舟。

  垂纶:钓丝。

  醑:美酒。李白《送别》:“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汀:水中之洲。

  沙鹭: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鹭鸶(lùsī)。

  赏析

  上片前三句,用“柳垂丝”、“花满树”,描绘出开阔秀丽的背景,暮春天气,楚江两岸,垂柳轻拂,袅娜多姿,一树树鲜花,姹紫艳红,芳香四溢,沁人肺腑,更有莺歌燕舞,生机盎然,好一派明媚春光。这为作者春游渲染出欢快明朗的气氛。

  上片后三句,用“棹轻舟”、“出深浦”,写词人初游,他乘坐一叶扁舟,轻轻荡着船桨,悠闲自得地从一条小河上出发,刚刚漂入开阔的楚江之时,便听到悠扬的歌声,那歌声起处,但见早出的打鱼人,已经满载着鱼儿,穿梭似地往来于江上,各自回家,他们看着丰硕的收获,喜出望外,欣然而歌,吸引了游客。这里有渔船、渔人、游人、滔滔江水伴着高亢的渔歌,沓杂纷繁,热闹异常。

  下片前三句,描绘出一船船鲜嫩的鱼虾鳖蟹,令人垂涎。游兴正浓的词人,不肯作罢。过片“罢垂纶”之句,正是说他为渔郎之获吸引而垂钓长川,且喜有了可足美餐的收获,方才作罢。旋即以此嘉肴佐美酒,呼朋啸侣相斟酌,亦即词中所云“还酌醑”。这是一次饶有兴味的野餐,人们早自忘却了时光的流逝,直到酒足兴尽才准备回家。“孤村遥指云遮处”一句,即是准备返航时的一幅画面:已是暮云西遮,同伴们相邀返回,他们遥望着远方,相互指指点点,那天边依稀可辨的孤村,即是下榻的去处。

  下片后三句,则是写从沙洲返回的情景。用“深”字才形象性极强,暗示出已是夜幕降临时分,船儿在水上摸黑行进,难辨深浅,人们小心翼翼屏息而行的情状,可以想见。忽然间,“惊起一行沙鹭”,打破了万簌俱寂的江空。这一句以动写静,与上文明媚春光下的莺啼燕鸣、渔郎引吭以及鸣俦啸侣形成鲜明对比。

  该词写渔父生活之乐,抒避俗隐逸之思。全篇写景指事,宛转自如,犹如连载之湖山渔隐画轴,幅幅俱精,美不胜收。

  创作背景

  公元925年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对前蜀怀有故国之思,便向往江湖。李珣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过了一段时期的隐居生活,然后溯湘水而上,达广州,后来他在岭南生活了较长时期。这首词是词人乘船经过湖南、湖北一带有感而作。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1

  原文: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

  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

  译文

  枝头栖息的乌鸦,伴着秦淮河的流水,点缀着秋天的风光,它们都深深恋爱着这里的几行萧瑟稀疏的树。

  柳枝不能留住行人来减少人间别离之苦,而柳絮飞舞如雪却使谢道韫咏出佳句。

  注释

  秦淮:即秦淮河,在南京,是一处游乐胜地。竹枝:亦称竹枝词,诗的一种形式,本为乐府,出自巴渝,末有和声。后人以七绝咏土俗琐事,多称竹枝。

  萧疏:稀疏。

  绾(wǎn):系,这里应意为挽留。

  谢女:即谢道韫,东晋女诗人,谢安侄女,王凝之之妻。

  赏析:

  这是女诗人纪映淮的一首咏物诗。

  首句写柳树所处的环境。清秋时节,几点寒鸦栖息在秦淮河边的柳树上,清凉澄澈的秋水在河中缓缓流淌,微泛波光,这些风物,点染出一派清冷萧瑟的气氛,对下句诗中秋柳的萧疏神态起了适切的陪衬作用。次句写女诗人此时的心情。秋季的柳树已不像春天那样生机蓬勃、婀娜多姿了。随着树叶黄落,秋柳已显得有些萧条稀疏,特别是眼前的秦淮柳只有稀稀落落的几行,就更令人增添萧疏之感了。“萧疏”二字,突现出秋柳的风神资质;而女诗人偏偏爱看秋柳这萧疏的神态,这不仅因为秋柳本身显示出一种与春柳迥异的清朗的美,而且也因为女诗人本身具有清高的气质和孤寂的心境,正是这种主客观的交融才使诗人产生了独特的美感。

  在前两句诗曲尽秋柳妙处的基础上,诗人在末两句又进一步抒写了内心的情思。春天时节,柳色青青,柔条依依,人们常折柳以表惜别之情,如今秋柳这般萧疏,它那衰黄的枝条显然已不可能系住离亲别友的游子行人了,可是,曾几何时,当柳树扬花吐絮,它曾撩起多少诗人才女的诗意啊!《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谢道韫以飞絮比雪,应声成佳句,后世遂用“咏絮才、咏雪才、柳絮才、谢女才”等称扬工于吟诗的女子,或指其才华。此处女诗人反用此典,以雪比飞絮,“飞香”二字,又点化了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之句,显得更为凝练优美,使读者仿佛嗅到杨柳吐絮飞花时节的清香。显然,诗人是以谢女自况而又并不逊色的。无怪乎王士祯闻此诗,因作《秦淮杂诗》云:“十里秦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盖赏其风神也。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2

  原文:

  似带如丝柳,团酥握雪花。

  帘卷玉钩斜。

  九衢尘欲暮,逐香车。

  译文

  她的纤腰如嫩柳般婀娜,白白的`双手好像握着一团雪。当玉钩卷起车帘露出她的倩影,我便在她的车后紧跟不舍。随着车轮扬起的香尘,踏遍了京城大街,一直走进黄昏的暮色。

  注释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风蝶令“。《金奁集》入“仙吕宫”。

  似带、如丝:都是形容柳的,即像带子像丝线一般的垂柳。这里以柳代女子之腰。

  酥:凝固的油脂,形容丰润柔嫩。一说团酥指蜡烛。握雪花,形容手上也着脂粉,如握雪花之洁白。

  玉钩:玉制的帘钩。

  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口。七香车:就是多种香料涂饰的华贵车子。

  赏析:

  温庭筠因为恃才不羁,触怒了上层社会,为其所不容,造成了他仕途不顺,屡遭失败。他常常与放荡子弟一同出入于酒肆青楼,冶游于花间柳畔。于是以对那个时代各阶层女性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作品。此词即为其中之一,通常被认为表现的是男子视角下的女子形象,也有人认为反映的是女子期盼男子归家。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3

  原文:

  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满堤。

  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

  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

  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

  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译文

  旷远原野上春光来得早,晴天下江上杨可长满堤。

  掸开尘埃生出嫩绿之色,拨开雪花可见柔软嫩芽。

  碧玉似的可芽还很短小,金黄色的可丝尚未长齐。

  冷风吹来杨可摆弄腰肢,有如春闺人眉间生情意。

  恐怕狂妄之人北乱攀折,望引高雅之客心欢情迷。

  初春的啼莺将要出幽谷,应当可借得一枝来栖息。

  注释

  原隰(xí):广平与低湿之地。荑(tí):初生的茅草芽。原隰荑绿可:题出南朝宋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原隰荑绿可,墟囿散红桃。”

  迥(jiǒng)野:指旷远的原野。韶(sháo)光:美好的时光。此指春光。⑶可满堤:一作“映可堤”。晴川:晴天下的江面。晋袁峤之《兰亭诗》之二:“四眺华林茂,俯仰晴川涣。”

  拂尘:掸除尘埃。

  柔荑:指柔软初生的白茅嫩芽。牙:指可树的嫩芽。

  缕:指可丝。

  寒吹:冷风。

  春闺:女子的闺房。

  ⑽狂夫:无知妄为的人。

  ⑾逸客:超逸高雅的客人。

  ⑿新莺:初春的啼莺。

  出谷:从幽谷出来。常喻指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

  一枝栖:比喻栖身于极小的地方。语出唐刘餗《隋唐嘉话》。

  赏析:

  此诗《文苑英华》卷一八八编入“省试”类。明曾益撰,清顾予咸、顾嗣立补撰《温飞卿诗集笺注》卷九据《文苑英华》补入,注云:“此省试题也。”其创作时间不详。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4

  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飏缕金衣。采得石榴双叶子,欲贻谁?

  便是有情当落日,只应无伴送斜晖。寄语东风休著力,不禁吹。

  翻译

  依立在垂柳飘飘的红桥上,罗裳轻舞随风飘。摘下两片石榴叶,想要留给谁?

  如果说有情的话,也只有明月了,只有他孤独地送走夕阳。希望借助东风(春风)的力量讲心中话给你听,无奈东风劲,尽吹散。

  注释

  越罗句:谓其衣着华美。越罗,越地所产之丝织物,轻柔而精美。缕金衣,绣有金丝的衣服。

  石榴:石榴树。

  著力:用力、尽力。

  赏析

  这首词写一女子怜春惜春又怨春的情态。其中“采得石榴双叶子”和“只应无伴送斜晖”之句,又透露出她怀春的幽凄孤独之意。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此词便为那时所作。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5

  柳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翻译:

  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注释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赏析:

  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6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

  《柳》译文

  杏花在细细的如青烟的柳丝中若隐若现,

  夜晚的露珠轻柔的拂去深绿色柳叶的尘沙。

  柳枝也有他风流的一面呀,

  悄悄的倒映着钱塘美女在夜色中点灯梳妆。

  《柳》赏析

  这首小诗写得清雅别致,题为“柳”,全篇不带一个“柳”字,却处处有着“柳”的影子。开头“晓带轻烟”四个字为整篇诗作定下了轻淡飘渺的色彩基调。“晚凝深翠”,颜色浓了一些,晨光过后,带了一些暮色。

  “长条别有风流处”,这句显得极有动感,同时又饱含着诗人的情感。柳条长飘的动作化在“风流”二字中。

  最后一句是柳丝的画面,“密映钱塘苏小家”,好一幅江南春色图。

  身为政治家的寇准竟也能够写出如此清新别致的诗作,而且毫不做作,感情自然地流露。想来该是政治生涯的疲倦吧!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7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译文及注释

  曾逐东风拂舞筵(yán),乐游春苑断肠天。

  你曾经随着东风轻拂歌席舞筵,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苑中游玩。

  东风:指春风。舞筵:歌舞的筵席。乐游:乐游原的省称,也叫乐游苑,在唐代长安东南,今陕西西安市郊。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又为何肯捱到秋天来啊,现在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肯到:会到。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曾经随着东风轻拂歌席舞筵,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苑中游玩。

  又为何肯捱到秋天来啊,现在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注释

  东风:指春风。

  舞筵:歌舞的筵席。

  乐游:乐游原的省称,也叫乐游苑,在唐代长安东南,今陕西西安市郊。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销魂。

  肯到:会到。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创作背景

  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公元851年(大中五年)。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后的几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此诗即为其中一首。

  赏析

  对比手法

  1.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2.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逐”有随着之意,用了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随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生机可爱。

  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本是风吹柳动,却偏要写成柳逐风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

  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两句连起来读,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你怎么愿意在清秋之日,既带着昏黄的斜阳,又带着凄鸣的寒蝉呢?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

  《赠柳》,其实就是咏柳。咏而赠之,故题曰“赠”。前人认为此诗有本事,冯浩并认为系为洛阳歌妓柳枝作。由于年代久远,别无旁证,真实情况,已难考知。

  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他别的那些咏柳诗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首联就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秀色千里。

  “掩映”、“参差”,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在春天。由“从”(任从)到“更”的变化,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次联“风流”、“婀娜”,则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见说”是听见别人说,包括古今之人对柳的赞赏。“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从广阔的背景上,对春柳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写出了她妩媚可爱的风姿。

  下面接写柳色绵延不断。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笼烟罩雾,葱茏翠绿,望之令人心醉。诗人的目光,正是被这迷人的柳色所牵引,向前移去,直到桥边,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断,可是跨过桥去,向旁一弯,却又顺着长堤,向前延伸,最后虽然眼中已望不见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见到青青的柳色向远方伸去。“行”作“行踪”、“踪迹”解。“意相随”既指春柳傍随长堤而去,也指诗人的心为柳所系,紧随不舍,最后直至青楼酒旗、柳花似雪之处。“青楼”、“酒旗”是人间繁华之地;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花飞似雪,固然美极盛极,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纪昀评此诗云:“五、六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结亦情致可思。”(《李义山诗集辑评》)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尽,很耐人寻味。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8

  新柳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翻译: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未必柳条能蘸到水。那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赏析:

  杨万里的《新柳》一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早春时节是浅黄的柳条,暮春时节柳条是深青的,这里还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9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无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译文

  一株柳树很茂盛,不要依傍去休息。上帝心思反覆多,不要和他太亲密。当初让我谋国政,而后受罚遭排挤。

  一株柳树很茂盛,不要依傍寻阴凉。上帝心思反覆多,不要自己找祸殃。当初让我谋国政,如今放逐到远方。

  鸟儿尽力往高飞,还要依附在青天。那人心狠不可测,走到何处是极限?为何要我谋国政,反又突兀遭凶险?

  注释

  ⑴菀(yù):树木茂盛。

  ⑵尚:庶几。

  ⑶蹈:动,变化无常。

  ⑷昵(nì):亲近。

  ⑸靖:谋。

  ⑹极:同“殛”,惩罚。

  ⑺愒(qì):休息。

  ⑻瘵(zhài):病。

  ⑼迈:行,指放逐。

  ⑽傅:至。

  ⑾矜:危。

  赏析:

  《菀柳》是一首揭露王者暴虐无常,诸侯皆不敢朝见的诗。《毛诗序》谓“刺幽王也。暴虐无亲,而刑罚不中,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说亦不为误。唯刺幽王说无据,历来争讼不已。魏源以诗证诗,以为此为刺厉王之诗,“试质诸《大雅》刺历王幽王之诗则了然矣。历王暴虐刚恶……幽王童昏柔恶……故刺历王诗皆欲其收辑人心;刺幽王诗皆欲其辩佞远色”,“征以历王诸诗,一则曰‘上帝板板’,再则曰‘荡荡上帝’。与此《菀柳》篇上帝甚神(蹈),皆监谤时不敢斥言托讽之同文也”。(《诗古微》)可备一说。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

  第一章开头以“有菀者柳,不尚息焉”这个略显突兀的比拟句传达诗人强烈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让读者产生追究缘由的欲望:为什么茂密繁盛的柳树下,诗人却劝戒人们不要去憩息呢?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接下来的两句述说缘由:“上帝甚蹈,无自昵焉。”意思是:大王虽然如同大树,可以乘凉,可是他暴虐无常,不可亲近,否则自招祸殃。“俾予靖之,后予极焉。”意思是:当初大王请我一起谋国事,如今莫名其妙受责罚。这是诗人现身说法,把与暴君共事的种种险恶表述无遗。整章诗或比拟,或劝戒,或直白,但都以“焉”字结句,呼告语气中传递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和怨恨。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似,在反覆咏叹中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不可遏制的怨怒之气喷薄而出,却又不是尽情宣泄而后快,比拟中有双关,呼告中有托讽,虽是直言却用曲笔,以弦外之音感动读者,使议论中多了一点诗味。

  第三章在前两章感情积蓄的基础上,由劝戒性的诉说转向声泪俱下的控诉,整章一气呵成,“有鸟高飞,亦傅于天”,意谓:再高飞的鸟也以天为依附。“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意谓:为什么难以预测彼人之心可能到达的极限呢?“曷予靖之,居以凶矜?”意谓:为什么当初用我谋国事,现在又让我遭凶恶?诗中鸟儿高飞是平和的比拟,逆向的起兴。从平淡中切入,渐入情境,最后以反诘句“曷予靖之,居以凶矜”作结,单刀直入,让人眼前凸现出一位正在质问“甚蹈”的“上帝”的受难诗人形象,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疾恶如仇的性情和命途多舛的遭遇都化作这句“诗眼”,给读者以震撼心魄的力量。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20

  冬柳

  唐代: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译文及注释

  柳汀(tīng)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水边成行的柳树斜对着我的窗子,衰败的枝条,零零落落地堆积在江岸边上。

  柳汀:柳树成行的水边平地。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这时寒风吹过,把柳树的枯枝吹断,惊起一双双正在江边栖息的寒鸥。

  译文

  水边成行的柳树斜对着我的窗子,衰败的枝条,零零落落地堆积在江岸边上。

  这时寒风吹过,把柳树的枯枝吹断,惊起一双双正在江边栖息的寒鸥。

  注释

  柳汀:柳树成行的水边平地。

  简析

  此诗的一、二句写柳的地理位置和衰落形态,是静景。诗人住在郊外,不写自己的窗刚好对着一行柳树,而写柳树对着诗人的门窗,显得新奇别致。三、四句转而写动景:霜风劲吹,枯枝断落,鸥鸟惊飞。诗人用精炼的笔墨,描绘出一幅鲜明的画面,有声有色,形象十分生动,让人感受到冬天早晨江边的寒洌、冷清。全诗不仅立意构思新奇别致,而且题材也不袭故蹈常,读者在鉴赏时应特别注意这一写作特点。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21

  千丝风雨万丝晴。年年长短亭。暗黄看到绿成阴。春由他送迎。

  莺思重,燕愁轻。如人离别情。绕湖烟冷罩波明。画船移玉笙。

  译文

  千万条柳丝迎着风雨沐浴着晴日,年年站在长短亭旁目睹旅客来去匆匆。从暗黄的柳芽萌生到一片绿阴浓重,经历了春来春往的整个过程。莺、燕在柳丝间缠绵徘徊不断穿行,恰似长短亭上人们依依难舍、含愁相别的情形。环湖柳色绿如烟,映衬得西湖水波明净。一叶画舟在水面上划动,载着幽幽一曲玉笙的乐音。

  注释

  年年长短亭:指年年柳树都在亭边送人远行。

  暗黄看到绿成阴,春由他送迎:春天来时,柳条为暗黄色,春天去时,柳条为碧绿色。

  绕湖烟冷罩波明:指柳树沿西湖环绕。

  赏析

  这首词咏柳。作者因古来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遂将柳拟人化,借柳以咏离情。上片写驿道旁、长亭边的柳。这是人们祖道饯别之地,这里的柳年年岁岁为人送行,年年岁岁迎送春天,成了离情别绪的象征物。下片转写西湖烟柳。这里的柳也年年迎送春天,时时注目于湖面摇曳的画船,聆听着船上悠扬的笙歌,感受着男女游客们的莺思燕愁,于是它自己也依依含情,成了世间离情别绪的负载物。

  翁源龙

  翁元龙字时可,号处静,句章(一作四明)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嘉熙初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不可考。他是大词家吴文英之兄,亦工词,杜成之评为“如絮浮水,如荷湿露,萦旋流转,似沾非着”。所作今存花草粹编中者一首,绝妙好词中者五首。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柳原文,翻译,赏析02-20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05-11

兰陵王·柳原文、翻译及赏析01-07

《题柳》原文及翻译赏析03-07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商隐02-09

关于柳原文翻译及赏析06-13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02-24

赠柳原文赏析及翻译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