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
时:按季节。
灌:注人。
河:黄河。
泾流:水流。
两涘:河的两岸。
挨:水边。渚
崖:水洲岸边。
渚:水中洲岛。
辩:通“辨”。
焉:乎。
河伯:黄河之神。伯,长者之称。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东面:脸朝东。
端:边,尽头。
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
旋:转,转变。
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然解作望见海洋亦通。
若:即海若,海神。
野语:俗语,谚语。
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我之谓也:即谓我也。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闻:学识,学问。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
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历来被看做义士的典型。少、轻,作动词用。
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
难穷:难以穷尽。
穷:尽殆:危险。
长:长久,永远。
见:表被动。
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
大方:大道。
以:与。
语:谈论。
拘:拘束,局限。
于:被。
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笃:固,局限。
时:时令。
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
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的束缚。
尔:你。
崖诶:河岸。
乃:才。
丑:鄙陋。
大理:大道理。
盈:满。
尾闾:神话传说中排泄海水的地方。
已:停止。
虚:虚空。
赏析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前389?―前286?),战国时宋国人,思想家,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合称“老庄”。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草的时代,应子对当时的兼并战争、剥削压迫乃至“人为物役”等现象极端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中,他只希望在黑暗的社会中生活得愉快,能够顺其自然,得尽天年。于是,他以“道”为师,企图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与“道”融为一体,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无差别境界,而获得“逍遥游”,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秋水》本义是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我们现在可以视之为相对独立的一篇选文,而给予积极的解释,获得新的启迪。《秋水》篇的主体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番对话,本文只节选了其中的第一部分。
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导论,写河伯观念的变化。初与百川比,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了。后与北海若比,河伯才知自己并非天下最大,引出与北海若的对话。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本论,写北海若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可自多的。北海若的这段对话可分四层:第一层“曲士不可语道”,而河伯观于大海,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与语大理矣”。第二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为什么呢?因为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却比天小,所以没什么可自多的。第三层进一步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国和海内比,中国小;人和万物与九州比,人都是小的。第四层所谓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从事的事业都不过是“毫末”,伯夷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孔子谈论“仁”、“礼”,也都是“毫末”。伯夷为名,孔子为博,都是自多,都是错的。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
论证上,多用形象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说理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运用比较论证法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2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③。于是焉河伯欣然④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⑤。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目,望洋⑦向若而叹曰:“野语⑧有之曰,‘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⑩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1)而轻伯夷之义(12)者,始吾弗信;今我睹(13)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14)矣。吾长见(15)笑于大方之家(16)。”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17)于虚(18)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19)也;曲士(20)不可以语于道者,束(21)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23)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24)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26)者,自以(27)比形(28)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29)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30)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31)之在大泽(32)乎?计中国(33)之在海内,不似稊米(34)之在太仓(35)乎?号物之数谓之万(36),人处一焉,人卒九州(37),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38)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39),三王之所争(40),仁人(41)之所忧,任士(42)之所劳,尽此(43)矣!伯夷辞之以为名(4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①选自《庄子·秋水》。河伯,河神名,相传姓冯(píng)名夷。海若,海神名。
②〔泾流〕直通无阻的河流。
③〔两涘(sì)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从河中的小洲到河的两岸之间对着看,因距离远,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涘,水边。两涘,两岸。渚,水中小洲。崖,高的河岸。
④〔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端〕尽头。
⑥〔旋〕旋转,掉转。
⑦〔望洋〕仰视或远视的样子。“望洋而叹”后来成为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渺小,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的成语。
⑧〔野语〕俗语,谚语。
⑨〔闻道百〕听到一些道理。闻道,领会某种道理。百,这里用“以定数代不定数”的方法表示“比较多”,还达不到“千”,也不到“万”的.程度。
⑩〔我之谓〕即“谓我”。宾语“我”前置。
(11)〔少仲尼之闻〕少,意动用法,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仲尼,孔子的字。闻,知识。
(12)〔轻伯夷之义〕轻,意动用法,认为伯夷的仁义轻。伯夷,殷末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遗命立伯夷的弟弟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结果他和叔齐一起逃到周。他们反对武王伐纣,认为是臣弑君,就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饿死了。
(13)〔睹〕看。
(14)〔殆(dài)〕危险,失败。
(15)〔见〕被。
(16)〔大方之家〕大道之家。见多识广,明白大道理的人。
(17)〔拘〕限制。
(18)〔虚〕通“墟”,处所。
(19)〔笃于时〕被时间所限定。笃,限制。
(20)〔曲士〕乡曲之士,生活在穷乡僻壤因而孤陋寡闻、缺少见识的人。
(21)〔束〕约束,局限。
(22)〔丑〕浅薄。
(23)〔尾闾〕相传是海底泄水之处。
(24)〔过〕超过。
(25)〔不可为量数〕不能用数量来计算。
(26)〔自多〕自负,自满。意动用法。
(27)〔自以〕自知。
(28)〔比形〕具形。
(29)〔存〕存在(这样的想法)。
(30)〔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按方位称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31)〔礨空(lěikǒng)〕蚁穴。空,通“孔”。
(32)〔大泽〕旷野。
(33)〔中国〕上古时代,我国先民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后泛指中原地区。
(34)〔稊(tí)米〕形容细小的米粒状物。梯,一种稗类的草,结实如小米。
(35)〔太仓〕大粮仓。
(36)〔号物之数谓之万〕用“万物”来称事物种类和数量之多。号,称号,称呼。
(37)〔卒九州〕整个九州之内。卒,尽。
(38)〔豪末〕毫毛的末梢。豪,通“毫”,动物身上的毫毛。
(39)〔连〕连续,指五帝禅让的事。
(40)〔三王之所争〕三王,指夏禹之子启、商汤及周武王。三人都是弑君而自立者。(按,《韩非子》、《战国策》及《楚辞·天问》都说禹禅位于益,启杀益而夺其位。)“所争”与上文“所连”,下文“所扰”、“所劳”的对象,都是指天下而言。
(41)〔仁人〕有德行的人。
(42)〔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
(43)〔此〕代指上文的“豪末”。
(44)〔以为名〕为了求得名声。
【译文】]
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河伯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好之处都在自己一边了。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向东面看,看不见水边。于是河伯就转过他的脸,抬头看着海,对海若叹息说:“俗语有这样的话:‘懂得了一些道理,就认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这样的人,说的就是我。我曾经听说有认为孔子的知识少、伯夷的仁义轻的人,一开头我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涵量是如此难于穷尽,(假如)我不是到你的门下请教,就非常危险了。我就会长时间地被真正的大名家耻笑了。”
赏析
北海若说:“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所住地方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因为它受时节的限制;不能和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理,因为他被自己所受的教育给限制住了。如今你从海边往外看,观览大海,就知道了你自己的浅薄,这样我就可以和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大过海的,所有的河流都归向这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息,海水却不见增多满溢;尾闾将海水泄漏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海水却不见减少枯竭;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不起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大海都不受什么影响。它的蓄水量超过江河,简直不是用一般数字所能计算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自满,因为我自知是自然的产物,由天地赋予我形貌,并且禀受到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就跟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里一样。我正以为自己所见太少,又哪里敢自以为多而骄傲呢?算起来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蚂蚁穴存在于旷野之中吗?算起来中国存在于海内,不就像一颗小米粒存在于大谷仓中吗?世人每用“万物”的说法来称事物数量之多;而人类不过只是万物中的一种罢了。九州之内,人们都是靠着谷食生存、乘舟车来往,熙熙攘攘,作为每一个人来说,只是所有的人之中的一分子而已。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毫毛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仕士所操劳的,也不过是像一根毫毛罢了!伯夷以让天下求取名声,孔子以能谈天下事被人视为博学。他们因此感到自满,不就跟你原来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3
春风拂拂横秋水,掩映遥相对。只知长作碧窗期,谁信东风吹散彩云飞。
银屏梦与飞鸾远,只有珠帘卷。杨花零落月溶溶,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
翻译
春风拂拂,相爱的男女频送秋波。无限情意,尽在不言之中。只是从今往后只能在窗前盼望你的归来,东风恶,欢情薄,彩云乱飞,从此各奔东西。
曾经的爱情仿似像大梦一场,留下的只有珠帘卷起。杨花渐渐零落,飞得满院都是濛濛的一片,月色明亮皎洁,洒在庭院里。当初共弹的玉筝弦柱,现在也积上厚厚的一层灰尘,再也没有人去动它。
注释
拂拂:微风吹动的样子。
横秋水:指男女之间频送秋波。
碧窗:碧绿色的纱窗。这里代指男女欢会处。
东风:比喻破坏男女爱情的恶势力。
彩云:代指主人公所钟情的人。
溶溶:形容月光荡漾。
赏析
全词以回忆美好的爱情生活开始。在拂拂的春风里,一对情侣频送秋波。无限情意,尽在不言之中。“秋水”“相对”,此处比喻坠入爱河的男女眼波频送。由甜蜜的回忆而急转,感情突变,用了“只知”、“谁信”的转折语。把沉湎于甜美爱情生活中的回忆一下子拉回到现实之中。一心一意希望能相敬相爱,自首偕老,想不到“东风恶,欢情薄,彩云乱飞,现在竟然各奔东西。
词的下片,借着上片末句的情势,作者将过眼烟云似的爱情生活的悲哀之情一抒到底。“银屏梦与飞鸾远”以下几句。就写当初鸾风和鸣式的爱情生活现在不过像梦一样空虚,留下的只有珠帘卷起,画堂空空。当初夫弹妻和的玉筝弦柱,现在也积上厚厚的一层灰尘,再也没有人去动它,甚至连拂去尘土的念头都不曾有过。全词所表现的感情。从“欢情”到“实情”,如同瀑布一样,一落千丈,顺流而下,一去而不复返。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04-22
秋水节选的翻译及原文03-12
秋水节选翻译及原文03-12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5-06
劝学(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01-07
秋水翻译及原文03-17
《秋水》原文及翻译06-11
《秋水》原文翻译06-13
与友人书节选原文、翻译、赏析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