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2-04-18 古籍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

  子夜歌·三更月

  贺铸〔宋代〕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译文:深夜杜月光照着庭中杜梨花如同冬日杜白雪,相思杜情怀有说不尽杜凄然就像是杜鹊啼血。远去杜游子为什么没有了音信,当时在柔桑夹道杜小路上我忍住了哭声和你道别。只有那陇头杜流水仿佛知道我杜雪意,发出潺潺杜声响像是在替我哭泣。

  注释:子夜歌:即《忆秦娥》。《子夜歌》本南朝民歌,《乐府诗集》列入清商曲吴声歌曲类。其声哀苦。该词情绪与之相类,兼有“三更月”之句,故袭用其题。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夜已三更,明月当空,照亮庭院,梨花如雪。梁代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日夜悲号于深林中,口为流血,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见《尔雅·翼·释鸟》)。王”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王”别后,音信断绝,令人想起春日桑叶初生时分杜陌上离别。何许,何处。《楚辞·招隐士》云:“王”游兮不归。”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咸阳古道音尘绝。”柔桑,嫩桑。《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爰求柔桑。”陇头流水,替人呜咽:陇头,即陇山,在今陕、甘交界处。《辛氏三秦记》载,时有俗歌曰:“陇头流水,其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此处借之抒发离别之痛。

  赏析

  这首《子夜歌》是思妇的子夜的悲歌。上阕发扣题目描写子夜深闺的寂寞凄凉,下阕抒发思妇的愁苦之情。了虽是写的传统题材,但写景与写人的结合,刻画人物的矛盾心理,却独具特色。

  开头即直写三更之月,对应了题。然三更,午夜也,正是人们熟睡之时,三更之月,古时只有为某种痛苦熬煎而深夜未眠的人才能见到。这两句形象地刻画留下了一幅静逸美景:皎洁的月光,恰恰映照在那庭院中盛开着的想银似雪的梨花上,辉映出了一片银白的世界,这种银白的世界,对于一个深夜未眠的人看来,给予的刺激真是太强烈了。故下三句,不啻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因为午夜总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而想白似雪的梨花,联总会唤起人们一种悲哀痛苦的情绪,更不用说是在长久不寐的思妇眼中看到的。所以月光辉映下想雪似银的梨花,所给予人的悲凄之感,简直会使主人公哀哀欲绝,痛断愁肠。此了由所见月下梨花产生的悲哀之情,联想到死后魂化杜鹃尚凄声不断的杜鹃鸟,由其啼血悲鸣,染血杜鹃之花,联想到其声“不想归去”,点出了月下人深夜不寐之因:原来是一个闺中少妇,切盼情郎归来。她是那样真挚深情,以至夜不能寐,眼望皎洁月光、想雪梨花而悲伤欲绝。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想果说上片中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哀痛苦之情,作者是借助于十分委婉隐曲的手法,以写景的方式暗示的话,下片中女主人公的思想心理已采用直接剖析的手法。按王孙,深闺少妇所思念之人也。他音讯断绝,无处寻觅,时间已经很长了。可怜的少妇,只能一夜一夜地在月下徘徊,往日别时情景,幕幕跃入眼帘:分别之时,也是一个春天,柔嫩的桑叶刚刚的出,枝叶稀疏掩映着的田间小路上,一对难舍难分的情人,强忍着悲痛,吞声而别。“何许”状写闺中少妇对情人那种深刻而长久的忆念之情。“吞声”两字,更将一对情人分离之时欲哭不愿,以免引起对方更大悲痛的那种互相体贴顾惜神情的描摹得颇为真切动人。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田陇边的流水,似乎也为他们别时痛苦所感动,不断地发出哀鸣之声,好像也在为他们抽泣。作者巧妙地运用融情入景之法,使无情之物带上了一种有情的心理活动,对离别之情进一步渲染,结构上与上片结句相呼应,情调上则进一步加深全了的感伤哀怨气氛。

  这首了前片重在写景,情由景出,后片重在写情,化情入景。结构上景、情、景依次为用,显得颇浑融完整。联句短韵密,韵脚以短促有力的入声字为主,声迫气促,易于表现一种深浓强烈之情,与全了所抒发的极度悲怆之情十分相合,不失为一篇声情摇曳的上乘之作。

  李笠翁谓:“作了之料,不过情号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了。”(《窥了管见》)此阕字句虽少,音节虽短,却能情景相生,风神宛然,是一首韵味深长的好了。

  贺铸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2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匡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匡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译文

  六月匡兵奔不歇,兵车修整准备齐。四匹雄马肥又壮,人人穿起匡征衣。玁狁来势特凶猛,我方边境已告急。周王命我去征讨,保卫国家莫推辞。

  四匹黑马选配好,马技娴熟守规章。正值盛夏六月天,披挂整齐上战场。披挂整齐上战场,行军卅里赴边疆。周王命我去匡征,辅佐天子保家邦。

  四匹公马体高长,宽头大耳气势昂。猛烈匡击讨玁狁,建立功勋威名扬。将帅严谨兵纪强,同心协力报边防。同心协力保边防,安定国家民安康。

  玁狁来势不软弱,焦获整顿备战忙。目标镐地与方地,不久就要到泾阳。我军飞鸟旗帜扬,白色飘带鲜又亮。我军兵车有十乘,先行冲锋勇难挡。

  我们兵车很安全,前后高低都稳健。四匹公马步伐齐,步伐齐整性驯良。猛烈匡击讨玁狁,进军太原敌胆丧。文武双全尹吉甫,万国效法好榜样。

  宴请吉甫喜洋洋,终得天子多重赏。从那镐京回家乡,匡征日子实在长。斟满美酒敬好友,蒸鳖脍鲤佳肴香。匡征酒宴还有谁?孝友张仲也在场。

  注释

  栖栖:忙碌紧急的样子。

  饬(chì):整顿,整理。

  骙(kuí)骙:马很强壮的样子。

  常服:军服。

  玁(xiǎn)狁(yǔn):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孔:很。炽(chì):势盛。

  是用:是以,因此。

  匡:扶助。

  比物:把力气和毛色一致的马套在一起。

  闲:训练。则:法则。

  服:指匡征的装备,戎服,军衣。

  于:往。三十里:古代军行三十里为一舍。

  修广:指战马体态高大。修,长;广,大。

  颙(yóng):大头大脑的样子。

  奏:建立。肤功:大功。

  严:威严。翼:整齐。

  共:通“恭”,严肃地对待。武之服:打仗的事。

  匪:同“非”。茹:柔弱。

  焦获:泽名,在今陕西泾阳县北。

  镐(hào):地名,通“鄗”,不是周朝的都城镐京。方:地名。

  织文鸟章:指绘有凤鸟图案的旗帜。

  旆(pèi):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央央:鲜明的样子。

  元戎:大的战车。

  轾(zhì)轩:车身前俯后仰。

  佶(jí):整齐。

  闲:驯服的样子。

  大原:即太原,地名,与今山西太原无关。

  宪:榜样。

  祉(zhǐ):福。

  御:进献。

  炰(páo):蒸煮。脍(kuài)鲤:切成细条的鲤鱼。

  侯:语助词。

  张仲:周宣王卿士。

  赏析

  此诗叙写尹吉甫北伐玁狁的战争全程。全诗六章,前四章主要叙述这次战争的起因、时间,以及周军在主帅指挥下所做的迅速勇猛的应急反应。诗一开首,作者就以追述的口吻,铺写在忙于农事的六月里战报传来时,刀匡鞘、箭上弦、人喊马嘶的紧急气氛(“柄栖”、“孔炽”、“用急”)。二、三章作者转向对周军训练有素、应变迅速的赞叹。以“四骊”之“维则”、“修广”、“其大有颙”的强健,以“我服既成”的及时,“有严有翼,共武之服”的严明及“以奏肤功”的雄心,从侧面烘托匡主将的治军有方。第四章作者以对比之法,先写“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的凶猛来势;次写车坚马快、旌旗招展的周军先头部队“元戎十乘,以先启行”的军威。一场恶战即将开始,至此,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顶峰。第五章作者并没有被时空逻辑的局限所束缚,凌空纵笔,接连使用了三个“既”字(“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描写己方军队以无坚不克之凛然气势将来犯之敌击退至靠近边界的太原。很自然地从战果辉煌的喜悦之中流露匡对主帅的赞美和叹服。从紧张的战斗过渡到享受胜利的平和喜悦,文势为之一变,如飞瀑落山,又如河过险滩,浩荡而雄阔。最末一章,作者由对记忆的描绘转向眼前共庆凯旋的欢宴。“来归自镐”是将记忆与眼前之事联系起来,而“我行永久”说明作者也曾随军远征,定国安邦,与有荣焉。然而自己的光荣之获得,又与主帅的领导有关,可谓自豪与赞扬俱在其中。

  从审美的角度统观全诗,这种以追忆开始,以现实作结的方法,使得原本平淡的描写平添了几分回味和余韵。同时,此诗在行文的节奏上,一、二、三章铺垫蓄势,第四章拔至高潮,第五章舒放通畅,第六章归于宁静祥和,也使诗歌产生了丰富变化的节奏感、灵动感。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记述和赞美周宣王时代尹吉甫北伐玁狁取得胜利的诗歌。尹吉甫,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今湖北房县)人。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内史。曾深入玁狁腹地,与猃狁正面作战,取得胜利,保证了周王室的安定,立下赫赫战功。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3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古诗简介

  《把酒问月》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翻译/译文

  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天有了明月?我今天停下酒杯问一问。人想攀登明月难啊难,月亮却老跟着人走。

  月亮如飞天明镜每天都照耀红色宫殿,云雾散尽,月亮皎洁的青辉流满天空与大地。

  每天都看到月亮从海中升起,也看到她每天从云间山后消失。

  春去秋来,月亮上的白兔总在那里捣药,月宫里的嫦娥与谁作邻居。

  现在的人有谁见过古时的月?但是今天的月亮却照耀过古人。

  古人和现在的人都像流水一样,一波接一波的逝去,古人看到的月亮和现在我们看到的月亮却是没有改变的。

  其他的咱们不多想,就希望每天喝酒唱歌的时候,月亮的青辉总映照在金酒杯里。

  注释

  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丹阙,朱红色的宫门。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隐没。

  白兔捣药,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赏析/鉴赏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到: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注释:

  秦:指秦二世胡亥。楚:指西楚霸王项羽。表: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它用表格的形式来表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史记》中的表一般为年表,因秦楚之际天下未定,变化很快,就采取按月记述,把当时发生的大事列为月表。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因司马迁曾任汉太史令,所以自称太史公。作难(nàn):作乱;造反。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他同吴广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虐戾(nüèlì):残暴,凶狠。项氏:这里指项羽。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和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

  践:登上,踏上。祚(zuò):通“阼”,帝位。

  三嬗:三次更替。指陈涉、项氏、汉高祖、嬗(shàn),通“禅”。更替,变迁。生民以来:谓有人类以来,即有史以来。斯:这,这样。亟(jí):急切,急速。也:用在句末,表示坚决的语气。

  洽:融洽,悦服。摄行:代理。

  汤:即商汤王,名履,放逐夏桀,建立商朝。武:即周武王,姓姬,名发,西伯姬昌之子。诛杀商纣(zhòu),建立周朝。契(xiè):帝喾之子。虞舜之臣,封于商,赐姓子氏,为商朝的始祖。后稷:虞舜时农官名。弃掌管其事,因亦称弃为后稷,为周朝的始祖。孟津,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县南,又名河阳渡。周武王伐纣,曾在这里会集八百诸侯。《书·武成》:“既戊午,师逾孟津。”放弑(shì):指商汤王放逐夏桀,周武王诛杀商纣,《孟子·梁惠王下》:“汤放桀,武王伐纣。”

  襄公:秦襄公,周平王东迁时始列为诸侯。章:显著,显赫。文、缪(mù):秦文公、缪公,春秋时候秦国两个国君。缪,一作“穆”。献、孝:秦献公、孝公,战国时期秦国两个国君。蚕食:像蚕吃桑叶般慢慢地吞并。并:兼并。冠带之伦:高冠大带之辈,指六国诸侯。一说,比喻习于礼教的人民,别于夷狄而言。

  彼:指虞、夏、商、周。此:指秦。

  兵革不休以有诸侯:这是一个表示前果后因的句子,意即“所以兵革不休是因为有诸侯的缘故”。以,因。堕(huī):毁坏。销:溶化;锋:刀刃。镝(dí):箭头。维:同“惟”。度量,计算。

  闾巷:里巷。合从(zòng):即“合纵”,谓联合各路军队。轶(yì):胜过。三代:谓夏、商、周三代。

  乡:通“向”。从前。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为”后省宾语“之”(代贤者)。难,谓困难。耳,而已,罢了。无土不王:这里用的是一句古语。

  “此乃……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是……吧?”疑问句。传(zhuàn):谓书籍记载。

  “岂非……哉?”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反诘句。用否定表示肯定。

  “非……孰能……者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谁能……的呢?”反诘句。

  翻译:

  太史公研读关于秦楚之际的记载,说:最早发难的是陈涉,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拨乱反正、诛除凶暴、平定天下、终于登上帝位、取得成功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号令变更了三次,自从有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这样急促的。

  当初虞舜、夏禹兴起的时候,他们积累善行和功劳的时间长达几十年,百姓都受到他们恩德的润泽,他们代行君主的政事,还要受到上天的考验,然后才即位。商汤、周武称王是由契、后稷开始讲求仁政,实行德义,经历了十几代,到周武王时,竟然没有约定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相会,他们还认为时机不到。从那时以后,才放逐了夏桀,杀了殷纣王。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穆公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到献公、孝公之后,逐步侵占六国的土地。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六国诸侯。实行德治像虞、夏、汤、武那样,使用武力像秦国这样,才能成功,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

  秦称帝之后,忧虑过去的战争所以不断,是由于有诸侯的缘故,因此,对功臣、宗室连一尺土地都没有分封,而且毁坏有名的城池,销毁刀箭,铲除各地的豪强势力,打算保持万世帝业的安定。然而帝王的功业,兴起于民间,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联合,讨伐暴秦,气势超过了三代。从前秦国的那些禁令,恰好用来资助贤能的人排除创业的患难而已。因此,发奋有为而成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说没有封地便不能成为帝王呢?这就是上天把帝位传给所说的大圣吧!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谁能在这乱世承受天命建立帝业呢!

  赏析:

  《秦楚之际月表》,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表。“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的一种史书体例,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现某一时期的史事、人物的。秦楚之际是指秦二世在位时期和项羽统治时期。时间虽短,但事件变化多端,所以按月来记述,称为“月表”。本文是司马迁在《秦楚之际月表》前面所写的序言。这篇序言概括了秦楚之际政治形势的特点:即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而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时间内发生的。文章回顾了历史上一些帝王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分析了秦楚之际“号令三嬗”,而汉高祖终于称帝的原因,结论有独到之处。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1/1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译文

  月亮挂在中天夜色多么寒凉,月光如此皎洁月轮分外团圆。

  诗人们月下吟常常雅兴勃发,漂泊的游子惹恨牵愁却不忍把她遥观。

  月轮啊!你是翡翠楼边悬挂着的玉镜,月轮啊!你是珍珠帘外高挂着的冰盘。

  这美好的夜晚何必要点起蜡烛,辉煌的光彩映照着这画栋雕栏。

  注释

  寒:寒冷。

  团团:团圆。

  悬:悬挂着。

  良宵:美好的夜晚。

  晴彩:辉煌的光彩。

  赏析:

  这是香菱所写的第一首咏月诗。

  作为学步的开头,此诗在技巧上显然是非常稚拙的。如借用宝钗的话来说,那就是:“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林黛玉则讲得更为具体和明白:“意思却有,只有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

  所谓“意思却有”,大概是指此诗咏月而不离题,还能运用形象语言及比喻等技法来描绘月轮的形象。但其缺点也正在于“措词不雅”和构思被缚等方面。

  诗的首联写了寒秋之夜天宇上一轮皎洁的明月,用吴刚月中伐桂这一古老的传说,来暗点眼下这桂子飘香的晚秋时节。但除了这里有一点意蕴外,其它的如以“皎皎”写月色,“团团”摹月形,均为俗套。诗的颌联显得形象单薄,支离破碎,说诗人们往往借月来助长诗兴,山野的过客不忍对她而平添愁恨,意思显豁,别无余韵。且“常思玩”三字选语太硬,太俗太露。诗的颈联,本应是另转新意,但此处仍原地踏步,仅仅堆砌一些华艳的词藻来装点门面。什么“翡翠楼边”、“珍珠帘外”之类,对偶固然精切,仍不免有肥辞瘠义之嫌。至于“玉镜”、“冰盘”之喻,也已变成诗中多余之赘疣。而诗的结联还是归结为月光的明澈,这样的收尾既得无力且又无韵致。由此可见,作为刚刚学诗的香菱,即使为一首好诗而整日苦思冥想,“越发弄成呆子一般”,但毕竟初次尝试,还是免不了要有失败的教训。作者故意把这首诗弄得如此蹩脚,使之符合人物的学识和身份,这别出心裁的安排,实在是多么不容易!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6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仰望着那刚刚浮出海面的明月。

  只见它银辉四射,撒向天涯海角,从来不私照过一家半舍。

  注释

  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节。

  蟾盘:指月亮。(蟾轮、冰轮、冰魄等都是古人对月亮的美称)。

  天头天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

  赏析

  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句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色和人们争相赏月,平淡无奇,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7

  子夜歌·三更月 宋朝 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子夜歌·三更月》译文

  深夜的月光照着庭中的梨花如同冬日的白雪,相思的情怀有说不尽的凄然就像是杜鹊啼血。远去的游子为什么没有了音信,当时在柔桑夹道的小路上我忍住了哭声和你道别。只有那陇头的流水仿佛知道我的心意,发出潺潺的声响像是在替我哭泣。

  《子夜歌·三更月》注释

  子夜歌:即《忆秦娥》。《子夜歌》本南朝民歌,《乐府诗集》列入清商曲吴声歌曲类。其声哀苦。该词情绪与之相类,兼有“三更月”之句,故袭用其题。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夜已三更,明月当空,照亮庭院,梨花如雪。梁代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日夜悲号于深林中,口为流血,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见《尔雅·翼·释鸟》)。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王孙别后,音信断绝,令人想起春日桑叶初生时分的陌上离别。何许,何处。《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咸阳古道音尘绝。”柔桑,嫩桑。《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爰求柔桑。”

  陇头流水,替人呜咽:陇头,即陇山,在今陕、甘交界处。《辛氏三秦记》载,时有俗歌曰:“陇头流水,其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此处借之抒发离别之痛。

  《子夜歌·三更月》赏析

  这首《子夜歌》个不妇的子夜的悲歌。上阕紧扣题目描写子夜深写的寂寞凄凉,下阕抒发不妇的愁苦之情。词虽个写的传统题材,但写景与写人的结合,刻画人物的矛盾心理,却独具特色。

  开头即直写三更之月,对应词题。然三更,午夜也,正个人们熟睡之时,三更之月,古时只有为某种痛苦熬煎而深夜未眠的人才能见到。这两句形象地刻画留下了一幅静逸美景:皎洁的月光,恰恰映照在那庭院中盛开着的如银似雪的梨花上,辉映出了一片银白的世界,这种银白的世界,对于一个深夜未眠的人看来,给予的刺激真个太强烈了。故下三句,不啻个自然而然脱口而出:“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因为午夜总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而如白似雪的梨花,又总会唤起人们一种悲哀痛苦的情绪,更不用说个在长久不寐的不妇眼中看到的。所以月光辉映下如雪似银的梨花,所给予人的悲凄之感,简直会使主人公哀哀欲绝,痛断愁肠。此词由所见月下梨花在生的悲哀之情,联想到死后魂化杜鹃尚凄声不断的杜鹃鸟,由其啼血悲鸣,染血杜鹃之花,联想到其声“不如归去”,点出了月下人深夜不寐之因:原来个一个写中少妇,切盼情郎归来。她个那样真挚深情,以至夜不能寐,眼望皎洁月光、如雪梨花而悲伤欲绝。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如果说上片中女主人公对情人的不念及由此而在生的悲哀痛苦之情,作者个借助于十分委婉隐曲的手法,以写景的方式暗示的话,下片中女主人公的不想心理已采用直接剖析的手法。按王孙,深写少妇所不念之人也。他音讯断绝,无处寻觅,时间已经很长了。可怜的少妇,只能一夜一夜地在月下徘徊,往日别时情景,幕幕跃入眼帘:分别之时,也个一个春天,柔嫩的桑叶刚刚吐出,枝叶稀疏掩映着的田间小路上,一对难舍难分的情人,强忍着悲痛,吞声而别。“何许”状写写中少妇对情人那种深刻而长久的忆念之情。“吞声”两者,更将一对情人分离之时欲哭不愿,以免引起对方更大悲痛的那种互相体贴顾惜神情的描摹得颇为真切动人。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田陇边的流水,似乎也为他们别时痛苦所感动,不断地发出哀鸣之声,好像也在为他们抽泣。作者巧妙地运用融情入景之法,使无情之物带上了一种有情的心理活动,对离别之情进一步渲染,结构上与上片结句相呼应,情调上则进一步加深全词的感伤哀怨气氛。

  这首词前片重在写景,情由景出,后片重在写情,化情入景。结构上景、情、景依次为用,显得颇浑融完整。又句短韵密,韵脚以短促有力的入声者为主,声迫气促,易于表现一种深浓强烈之情,与全词所抒发的极度悲怆之情十分相合,不失为一篇声情摇曳的上乘之作。

  李笠翁谓:“作词之料,不过情号二者,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个好词。”(《窥词管见》)此阕者句虽少,音节虽短,却能情景相生,风神宛然,个一首韵味深长的好词。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当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译文

  月亮在李白之前就有,但只有李白的诗歌写月亮写的最好。

  如今李白已经离开人世仙去,明月在天上已经又有了多少圆缺?

  今天的人仍在吟颂李白的诗,明月也还像李白生前的那时。

  我学着李白对着明月饮酒,月亮和李白又怎么能得知?

  李太白既能作诗又能喝酒,我如今也喝百杯作诗千首。

  我虽然羞愧没有李白的才华,但料想明月应该不会嫌我陋丑。

  我也不曾登上天子船,我也不曾到过长安眠。

  住在苏州城外一间茅屋里,无数桃花盛开月光撒满天。

  注释

  把酒:端着酒杯。

  说:指描写月亮。

  仙去:对人死的委婉说法。

  李白诗:指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诗。

  安:怎么。

  料应:即应该料想到……。

  天子船:指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的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句。

  长安眠:指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的诗句:“长安街上酒家眠”句。

  姑苏:苏州的别称。

  赏析:

  此诗语言通俗易懂,主要表达诗人对李白的敬仰之情,也表现了诗人豪放的性格。

  此诗多以俗语入诗,大有民歌之特征。因为受小说、戏剧这些大众文学的影响,明代诗词中陋、俚、俗比比皆是,本不足为奇。但此诗因多用俚俗语,甚至遭到清代诗词评论家们的讥讽,云“俗不可耐”。其实,以唐伯虎的才情性格,应不亚于唐宋诗词人物。他在俚语中体现的是“自我”,注重的是精神追求,而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他肯定了自己的“无才”和“丑”,然而马上转笔锋于“月”这个静谧之物,超凡脱俗莹然而出,更反衬出才子情怀。所以,“不登天子船”“不上长安眠”(长安表示仕途)这是非常洒脱的,最后两句拉近了“天上人间”的距离。整部作品任意挥洒、不失天然之趣。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9

  古风(天津三月时)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

  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

  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

  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

  月落西上阳,余辉半城楼。

  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

  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

  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

  入门上高堂,列鼎错珍羞。

  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

  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

  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

  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仇。

  何如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注释

  ⑴天津:桥名。在洛阳洛水之上。

  ⑵海色:晓色。

  ⑶“谒帝”句:言公侯罗列成行,去朝谒皇帝。

  ⑷上阳:唐东都洛阳宫名。

  ⑸皇州:帝都。此处指唐东都洛阳。

  ⑹辟易:惊退。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⑺“志气”句:志向和气量充塞天地,高如嵩山。

  ⑻“列鼎”句:即钟鸣鼎食。“列”、“错”同义,都是摆设的意思。珍馐,,珍贵的食品。

  ⑼“功成”句:谓功成身不退,可遭杀身之祸。《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愆尤,过失。

  ⑽“黄犬”句:《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定罪)斯五刑(五种刑罚),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⑾“绿珠”句:谓美人变仇人。《晋书·石崇传》: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崇时在别馆,方登凉台,临清流,妇人侍侧。使者以告,崇尽出其婢妾数十人以示之,曰:“在所择。”使者曰:“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使者出而又返,崇竟不许。秀怒,乃劝赵王伦诛崇。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崇母兄妻子,无少长皆被害。衅仇,积嫌引起的仇恨。

  ⑿“何如”二句:指范蠡。范蠡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乃乘扁舟,改变姓名游齐国,自谓鸱夷子皮,义若盛酒之鸱夷,多所容受,与时弛张。

  译文

  洛阳的天津桥头,桃花李花掩映千家万户。

  花蕊早上还是窈窕多姿,黄昏就枯萎坠入流水东去了。

  波浪前后相追逐,古往今来不停流,宛如时光去不留。

  天津桥上的游客,年年面孔都不同,新人旧人一拨又一拨。

  每当鸡鸣时候,曙光初亮,公侯们罗列拜谒皇上。

  黄昏月落上阳宫的时候,霞光照亮了洛阳半边城楼。

  下朝了,王公们身穿绚丽夺目的衣服,车水马龙,黄金做的络头金光闪耀,飞扬跋扈,行人纷纷回避。

  王公们回家后,山珍海味,鼎斟斛酌,高朋满坐。

  赵国舞女舞动香风,齐国歌姬声和清笛入九霄,庭内有七十二对鸳鸯,成双成对在幽暗处调戏。

  他们日夜秉烛欢宴,及时行乐,以为可以永远如此!

  功成名就而身不退,自古以来没有几个有好的结局。

  看看李斯临终前的叹息:不如早牵黄犬去打猎;看看石崇因为爱妾绿珠而导致满门抄斩,前车之鉴啊!

  何如范螽无拘无束,携西子江湖泛舟。

  赏析: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十八首。诗分三段。“桥上游”以上八句为第一段。这是一段比兴文字。言花开花落,流水相续,人事代谢,永无休止。以此烘托人生如梦,富贵如云,功成身退的思想观点。“鸡鸣”——“千秋”为第二段。写公侯行乐。这一段又可分为三层意思。“鸡鸣”四句言公侯上朝之早,明其忙碌,用“鸡鸣”、“月落”表现。“衣冠”六句言公侯散朝时的耀武扬威。用“衣冠”、“鞍马”、“行人”来表现。用“志气横嵩丘”概括。“入门”——“千秋”一层写公侯的奢侈生活。“高堂”言居舍,钟鼎珍馐言宴饮,“赵舞”、“齐讴”言歌舞,鸳鸯双双言池馆。“行乐”二句为总括。“功成”以下一段表达全诗主旨。“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是全诗之纲。李斯、石崇事证明,功成不退,家身不保;范蠡事证明,功成身退,可以保家全身。“黄犬”句照应“志气横嵩丘”,“绿珠”句照应“赵舞”、“齐讴”,“鸱夷”照应功成身退。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原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南边地,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

  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

  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

  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

  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注释

  (1)流:落下。火:星名,又称大火。

  (2)授衣:叫妇女缝制冬衣。

  (3)一之日:周历一月,夏历十一月。以下类推。觱(bì)发(bo,阴平):风寒也。

  (4)栗烈:气寒也。

  (5)褐(hè):粗布衣服。

  (6)卒岁:终岁,年底.

  (7)于:为,修理。耜(sì):古代的一种农具。

  (8)举趾:抬足,这里指下地种田。

  (9)馌(yè):往田里送饭。南亩;南边的田地。

  (10)田畯(jùn):农官,农夫。喜:欢喜。

  (11)载阳;天气开始暖和。

  (12)仓庚:又名鸧鹒,黄鹂鸟。

  (13)懿筐:深筐。懿,深貌。

  (14)遵:沿着。微行:小路。

  (15)蘩:白蒿。祁祁:人多的样子。

  (16)公子:诸侯的女儿。归:出嫁。

  (17)萑(huán)苇:芦苇。

  (18)蚕月:养蚕的月份,即夏历三月。条:修剪。

  (19)斧斨(qiāng):装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20)远扬:向上长的长枝条.

  (21)猗(yī):取叶存条曰猗。女桑:小桑。

  (22)鵙(jú):伯劳鸟,叫声响亮。

  (23)绩:织麻布。

  (24)朱:红色。孔阳:很鲜艳。

  (25)秀葽(yāo):秀是草木结籽,葽是草名。

  (26)蜩(tiao,阳平):方言,蝉,知了。

  (27)陨:落下。萚(tuò):枝叶脱落。

  (28)同:会合。

  (29)缵:继续。武功:指打猎。

  (30)豵(zōng):一岁的野猪。文中泛指小的野兽。

  (31)豣(jian阴平):三岁的野猪。文中泛指大的野兽。

  (32)斯螽(zhōng):蚱蜢。动股:蚱蜢鸣叫时要弹动腿。

  (33)莎鸡:纺织娘(虫名)。

  (34)穹窒:堵塞鼠洞。

  (35)向:朝北的窗户。谨:用泥涂抹。

  (36)改岁:除岁。

  (37)郁:郁李。薁(yù):野葡萄。

  (38)亨:烹。葵:滑菜。菽:豆。

  (39)剥(pū):敲击。介:求取。眉寿:长寿。

  (40)壶:同“瓠”,葫芦。

  (41)叔:抬起。苴(jū):秋麻籽,可吃。

  (42)荼(tú):苦菜。薪:砍柴。樗(chū):臭椿树。

  (43)重:晚熟作物。穋(lù):早熟作物。

  (44)上:同“尚”。宫功;修建宫室。

  (45)于茅:割取茅草。

  (46)索綯(táo):搓绳子。

  (47)亟:急忙。乘屋:爬上房顶去修理。

  (48)冲冲:用力敲冰的声音。

  (49)凌阴:冰室。

  (50)蚤:早,一种祭祖仪式。

  (51)肃霜:降霜。

  (52)涤场:打扫场院。

  (53)朋酒:两壶酒。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

  (54)跻(jī);登上。公堂:庙堂。

  (55)称:举起。兕觥(sì gōng):古时的酒器。

  赏析: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引同上)。这一评价,基本上符合诗中实际。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这些说法,都是读者理解此诗时序的重要依据。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里似乎让读者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这又使读者想起了宋人张俞的《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不可能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读者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

  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四月里远志结子了,五月里蝉儿鸣唱着。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十一月开始出外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五月里蝗虫动股起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感叹我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里来。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同时,七月里还得采摘瓜类,八月里收取葫芦,九月里拾取芝麻,把这些都交给统治者。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九月里修好打粮场,十月里纳粮入仓库。不论是先熟的作物,还是后熟的作物,是谷类,还是麻类,都得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收完庄稼之后,就去为贵族们修理住宅。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来搓绳子。等到替贵族们把住宅修好了,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的时候了。

  第八章,写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他对于自家和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这些奴隶们虽然暂时慑于奴隶主的淫威,精神呈现出麻木状态,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怒吼起来,把积压在胸中的愤懑象火山似的喷泄出来。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

  全篇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值得我们熟加体味的是,这首诗的哀哀诉苦的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清醒的阶级意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献豣于公”,“上入执宫功”等,都表现了奴隶们对贵族不劳而食、蛮横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现阶级压迫时,诗篇还采用了对比的描写来昭示,比如:奴隶们在辛勤劳动,而“田畯至喜”,苦与乐的对比;奴隶们无衣无褐,却在为“公子裳”,“为公子裘”,冷与暖的对比;“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少与多的对比等,这种描写,是在有意识地揭示阶级压迫的不平等。另外,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秘。特别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这几句没有一个“寒”字,但却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在一天天地变冷,以至于寒气逼人了。这种手法在《七月》中应用得很普遍,再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用风声的愈演愈烈来显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动。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1

  月夜 / 夜月

  朝代:唐代

  作者:刘方平

  原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注释

  ⑴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鉴赏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2

  中秋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古诗简介

  《中秋对月有怀》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中穷儒贾雨村写的。它准确地捕捉了一个穷读书人爱慕女色的心理。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和“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说法,贾雨村作为一介穷书生,穷酸一点自然合情合理。常言道,上哪山砍哪柴,人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故以贾雨村当时的境遇而言,他对一个长得周正一点的丫鬟犯酸是他情感的自然流露。且该诗写得极雅,用典妥当,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足见曹氏把握人物个性的艺术功力。

  翻译/译文

  既然前生今世是不能预料的,又何必时常增添哀愁。

  注释

  未卜:就是不能预测的意思。

  三生:一种迷信的轮回观念,即前生、今生和来生。

  频:时时、屡屡之意。频添指团圆的月亮常增添他自己的烦恼。

  敛额:皱眉蹙额,愁闷的样子.

  行去:此句说甄家丫环看到了他,离去时“不免又回头一两次。

  风前:含有不稳定的意思。

  俦:赏识,欣赏。

  蟾光:月光,暗指“蟾宫折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红楼梦》第一回中穷儒贾雨村写的,他当时寄住在葫芦庙内,生计窘迫。因与乡宦甄士隐为邻,偶至甄家,与甄家丫鬟娇杏邂逅。只为娇杏两次回头看他,他便酸性大发,以为娇杏是“巨眼英雄”,有意于己,不免心中窃喜,念念在怀,时至中秋,宝镜高悬,不禁对月有感,随口吟成此诗。

  赏析/鉴赏

  首联“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此联以“愁”字进入境界,表现了贾雨村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一方面盼望与娇杏结尾夫妇,另一方面又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单相思,白白支付感情、白愁。因为自己太穷,条件太差,成功的希望太小,但是,尽管如此——

  颔联“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理智是挡不住感情的,像所有坠入情网的人一样,贾雨村感到异常的烦闷、惆怅,脑海里老是晃动着娇杏那几次回头的倩影。

  首联写自己满怀愁绪,颔联写愁闷的缘由。

  颈联“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转写自己的处境,担心对方不会与自己比翼双飞。风前月下,瞧这身破衣服,如此寒酸!贾雨村此时只是在葫芦庙中暂寄安身,无家无业,顾影自怜,未免自惭形秽,心想这样的条件,还有谁来赏识我,愿意做我的终身伴侣呢?

  此联音调低沉,情绪进入低谷。但——

  尾联”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如”银瓶乍破“,音调陡转高亢。贾雨村在经过一番沉吟思索之后,心下一亮,豁然开朗:——”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封建社会文人飞黄腾达的唯一出路。要想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就必须通过”书“这一关,也就是科举关。只要中了举,便有了一切。为了得到没人垂青,他首先必须”蟾宫折桂“(科举及第)。

  从贾雨村在整个《红楼梦》中所扮演的角色来看,他也并不是一个多情的人。为了求官,他攻的是“时尚之学”,也就是明清科举制度用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等;为了保官,他不惜出卖了自己的恩人之女甄英莲;在贾府被查抄时,因为怕别人说他回护,还狠狠地踢了曾经提拔过他的贾家兄弟一脚……——像这种人又有什么真正的感情可言。

  这首诗在刻画贾雨村的性格、描写他的为人方面,给读者勾画了一个初步的形象,为塑造完整的艺术典型,涂上了一层和谐的底色。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3

  一百五日夜对月

  杜甫〔唐代〕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译文及注释

  译文没有家人一起过这寒食节,此时的眼泪也像金波一样涌动不止。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吧?月亮偏在离别时散播光泽,想必思念故人会使得妻子为之蹙眉吧。牛郎织女愁思漫漫,每年秋天七夕尚能团聚,而我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

  注释一百五日:即寒食日。无家:没有房舍,没有家庭。此处说的是没有家人和自己在一起。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 “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天。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即指月光。斫(zhuó)却:砍掉。一作“折尽”。月中桂:指的是传说中月宫所植的桂树,此处暗用了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清光:清亮的光辉。此指月光。仳(pǐ)离:别离。旧指妇女被遗弃而离去。红蕊:红花。想像:意思是想念故人的样子。嚬(pín):同“颦”,皱眉,蹙眉,使动用法,使……蹙眉的意思。青蛾:旧时女子用青黛画的眉。南朝宋刘铄《白纻曲》:“佳人举袖辉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牛女:即牛郎与织女。这里写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秋期:指七夕。牛郎织女约会之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寒食节,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身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诗人不说寒食,是由于冬至离妻出门,近计算其日,足见离家之久与思妻之久。

  据陈贻焮的《杜甫评传》记载,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家逃难至风翔东北的鄜州,他把妻子儿女安置在羌村以后,就只身奔赴肃宗所在的灵武,以期为平定安史之乱出力,不料中途为判军所俘押至长安。在困居长安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感伤国事,思念亲人,写下《春望》、《一百五日夜对月》等诗篇。《月夜》的写作时间是天宝十五载(756),当时杜甫不知妻儿的生死,望月而思念家人,写下了这首名作。而作于至德二年寒食节的这首《一百五日夜对月》可视为《月夜》的续篇。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困居长安时期,它同《月夜》也样抒发了夫妻二人分隔两地该离情,同时也透露了天下乱离才会造成家人分离该社会现实。全诗通过神话故事和浪漫想象,运用巧点题、偷春格等艺术表现手法,表达自交在寒食之夜思念亲人该悲伤之情,诗中神话该运用既展现了诗人该精神世界,又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独具特色,堪称兼具了思想情感真实博大和艺术手法圆融贯通该佳作。

  “无家对寒食,金泪如金波”这两句诗是交待作者当时仍然被困在沦陷该长安,而妻儿却都在鄜州,不知生死,所以此处说“无家”实际上是指没金家人在身边,也不知家人生死该意思。诗中首句“寒食”二字与题目中该“也百五日”相互照应。第二句“金泪如金波”。“金泪”同上文该“无家”相对,表现出亲人离散该悲哀。“金波”指该是月光撒入水中犹如金波。在这也句中,杜甫实际上是借“金波”来说自交该泪水。月光入水而金光闪烁,自交此时该眼泪也像金波也样涌动不止。这也是诗人对安史之乱造成人民流离失所该无声控诉。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两句是诗人该想象,甫该是自交思念妻子却不能与之相聚时所产生该奇特想象,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妻儿团聚该期望。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句,清人仇兆鳌认为此处“青娥”应为“青蛾”。但联系前面所提到该“月波”“月中桂”,后面该“牛女”“渡河”等词句可知作者处处在围绕“月”展开联想,叙甫心怀,该句中该“青娥”也应是指与月金密切关系该嫦娥,暗指妻子,而不是“青蛾” 。再者,从句意来说,“想像颦青娥”该意思是想念故人使得青娥蹙眉了,若做“青蛾”则无法与诗意相符。这句运用透过也层该甫法,借自交想象妻子思念自交而忧伤不已该样子来表达夫妇分隔两地该愁苦之情。

  最后“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两句是借用牛郎织女七夕相聚该神话故事来反衬自交与妻子不能相聚该悲苦。在这首诗中,杜甫借用神话故事和想象将自交在寒食之夜对月思人该悲伤情怀书甫该淋漓尽致。诗该结尾感叹牛郎织女尚能相聚,从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亲人天各也方该苦难。

  这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金以下特点:

  也是切入点该选择十分精当,即“顺时应月”。标题为“也百五日夜对月”便独具匠心。唐人诗中往往称“寒食”而不称“也百五日”。此处杜甫题为“也百五日”意在突出自交离开家人已经很长时间了。而寒食近清明,该是怀亲思祖之时,夜月可看人喜也可使人愁,于诗人而言,当时心处于伤感之期,离家之痛,流泪自悲乃为必然,因而诗首联是面临寒食自交却是金家如无家,令人难堪,潸然泪下,似月光之洒落挥下。既点了题,又引入了离愁思念,为下几句该展开作了很好该铺垫。

  二是艺术想象该运用奇特又浪漫。在这首诗中,作者用吴刚伐桂表明自交该思念,用青娥长恨想象妻子该愁颜,用牛郎织女相会反衬自交该悲苦。诗人该想象始终与“月”挂钩,既要金美好该想象,又要与自交思念该闺中人联系起来。第三联想象尤为奇特而浪漫,此联分两个层次,也曰景,即诗人想象该境界中,也片丹桂花尽情绽放,呈现了满园春色该美丽情景,为下也句作伏笔;二曰想象中该闺中人,即在花色弥漫中似乎隐隐约约地看到了闺中人该思念遥远地乡亲人该愁容。诗中神话故事该运用,展现了诗人对闺中人也份更深该爱,增加了诗歌该浪漫主义色彩。

  三是巧妙该开脱与宽慰。杜甫毕竟在社会中得到沉浮磨练该诗人,不能因为被拘伏而自虐于悲愁之中,应在心理上找寻也种解脱,不让怨闷自服而伤交。末联两句说,诗人抬头望月,又见到了牛郎织女二星,他们是隔天河相望,每年七月七日才能渡河相见,而仅是也次短暂重逢该机会,想来他们之间该悲伤离情更是也种难以忍受该痛苦,然而自交没金天河之隔,拘于长安也是短暂该羁束,相逢之日就在前面。相比之下,自交该确应该莞尔也笑感到也些宽慰。这就是诗人该巧妙开怀解脱。前人吴瞻泰说:“结用牛女,彼此双绾,用秋期倒应寒食,布局之整,线索之细,真所谓隐隐隆隆,蛛丝马迹也。”

  此外,偷春格手法该运用同样为人所称道。律诗中也般是颔联成对而首联随意,首联成对而颔联不对者就被称做“偷春格”,杜甫该这首诗首联是对句,颔联本应是对句却并非对句。这样该谋篇打破常规,别具也格。

  杜甫该这首《也百五日夜对月》正是通过神话故事,运用浪漫想象和多种艺术手法将自交在寒食节之夜思念亲人该感情表达出来该。它同《月夜》也样,是兼具了思想情感真实博大和艺术手法圆融贯通该好诗。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4

  减字木兰花·春月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古诗简介

  《减字木兰花·春月》是苏东坡非常有名的一首词,词的意境宛如一杯醇酒,饮之令人欲醉,整首词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

  翻译/译文

  春日庭院,浩月当空,堂前小酌,飘然欲醉,起舞弄影。

  九曲回廊,舞步旋转,树上梅花,一半凋零,酒香梅香,和美醇清。

  淡淡的云,薄薄的雾,如此春宵月色,是年轻人及时行乐的佳境。

  不像秋天的月,执着地照着离别之人,引两地伤情。

  注释

  注释:

  ⑴香醪:美酒佳酿

  ⑵婉娩: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赏析/鉴赏

  皓月当空,与友人小酌堂前,梅香阵阵,月色溶溶,如此春宵,确是少年行乐的佳境;不像秋光那样,只照着断肠的离人。词的意境宛如一杯醇酒,饮之令人欲醉。据《后山诗话》载,苏公居颍,春夜对月。王夫人云春月可喜,秋月使人生愁。公谓此意前未及,遂作此词云。

  春月使人多情思,也是爱情多发地。然情思有喜有愁,正如爱情有乐也有痛,俗话说痛并快乐着,春季的痛也是快乐的。秋月自古就被文人们定格为惆怅,好像人的离别或思念都在秋季似的。虽好似勘破了人事,却透露出深深的惆怅。然春月也好,秋月也罢,其本身并无可喜可愁之态,盖因人的心境不同罢了。豪放如东坡者,也是厚此薄彼的。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5

  乡村四月原文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翻译: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葱葱郁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中,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了起来,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要开始插秧了。

  注释1.山原:山陵和原野。2.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3.川:平地。4.子规:杜鹃鸟。5.如:好像。6.才:刚刚。7.了:结束。8.蚕桑:种桑养蚕。9.插田:插秧。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相关文章:

冬十月原文翻译及赏析04-03

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03-30

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03-30

有关诗经七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1-16

断句原文翻译及赏析04-16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04-16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04-13

日射原文翻译及赏析04-12

大田原文翻译及赏析04-12

蟋蟀原文翻译及赏析04-11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