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2-12-08 古籍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翻译

  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释

  天汉:银河。《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毛传:“汉,天河也。”

  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

  怆:悲伤。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赏析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名家评价

  清华大学教授蔡义江:黄河和华山当时都在敌人控制之下,诗人极力歌颂河山之雄伟,以引人后两句,尤能起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山河如此,民心如此,我们堂堂中国为何总不能振作起来而有所作为呢?“王师”北伐就那么困难?朝廷里享受着厚禄的当权者难道就忍心让千百万“遗民”年复一年地受金人的欺压蹂墉而永远失望吗?如此等等,都是这首小诗中所包含的潜台词。

  山东大学教授邹志方:此诗妙处在于,感慨由虚景生发,运用诗思从对面飞来手法,明明是诗人北望而有感,却出以遗民“泪尽”“南望”而有情,感慨便加深一层。

  作者简介

  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03-18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03-29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赏析08-15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及赏析07-16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及赏析11-25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翻译及赏析09-1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以及赏析03-17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原文赏析03-18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1-14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