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

2022-01-19 古籍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1

  江上秋怀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古诗简介

  《江上秋怀》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不免被悲秋的情绪所感染。三联至六联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

  翻译/译文

  远游归来,回到故山,散发卧壑吞食霞气。

  山里寒蝉在枯桑枝上号叫,这才知道已经是秋天了。

  北方的大雁告别了海滨,南方的燕子辞别了江楼,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

  飒飒秋风卷起沙瀑,苍苍茫茫的沙雾笼罩江洲。

  黄云漫天,暮色苍莽,江中白水扬起寒流。

  心中恻怆之情油然而生,泪水如涌泉潺湲不尽。

  山里蘅草兰花已经萧瑟凋零,为此长叹不已,令人哀愁不尽。

  注释

  ⑴餐霞,王本注:“餐霞,吞食霞气。仙家修炼之法。”也指不入仕且与世俗不合之人。颜延年《五君咏·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⑵散发句:散发,乱发纷披。王本注:“散发,不冠而发披乱也。”谢,与《江南春怀》诗中 “谢金阙”之谢字同意。谢远游,再也不能远足,不能远行归乡。

  ⑶朔雁句:朔,刘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残卷作鸿。海裔,海边。《淮南子·原道训》:“故虽游于江寻海裔。”高诱注:“裔,边也。”句含伤悼。谢灵运《征赋》:“眷转蓬之辞根,悼朔雁之赴越。”

  ⑷越燕句: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谁不爱此所近,悲其所思者乎?”

  ⑸朱本注前段十句云:“此白江上秋怀,言餐霞而卧于旧壑之中,散发无拘,不事远游。山蝉号于枯桑,乃知天之秋矣。斯时也,胡雁别于海边,越燕辞乎江楼,雁来燕去而秋深矣。风飒飒而卷沙,雾茫茫而绕洲,黄云结乎暝色,白水扬其寒流。景物若此,则秋之感怀者亦多矣。”恻怆心自悲,孰煌残卷作感激心自伤。

  ⑹潺湲,《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王逸注:“潺湲,流貌 。”

  ⑺蘅兰句:蘅,杜蘅。《尔雅注》卷八邢昺疏:“《本草》唐本注云:杜蘅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朱本注:“蘅、兰皆香草也,以比君子。萧瑟,凋残意。”

  ⑻朱本注后段四句云:“上言秋景之萧条,此则言其所怀也。秋而有怀,凄怆自悲,泪下潺湲,莫之能已。蘅兰本香草也,今乃萧瑟而凋悴矣,令人长叹而生多愁。譬之君子,本可用也,今乃流落不遇,安能不自伤乎?是则其所怀者,非独为秋而然,亦悲其时年迈而不遇耳。岂自还山之后,南游江上,秋日有怀而作欤?”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秋,作于当涂。

  敦煌残卷本题作《江上之山藏秋作》。检李诗,惟《姑孰十咏》写天门山有“迥出江上山”句。又牛渚山亦可称“江上之山”。北宋贺铸《采石矶》诗序云:“县东南二十里 ,濒江两矶相对。按县谱,太白尝隐东矶上,故址存焉。”(《庆湖遗老诗集》卷三)贺铸言采石矶在县东南有误,当在西北。又诗中谓“东西采石矶”,亦前所未闻。但据县谱谓李白尝隐东矶,当必有据。据此,“江上之山”(即诗中所说“旧壑”)必博望山和采石山中之一山。诗为暮年思归并窘迫之极时所作。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产生的悲秋情绪。全诗的大意是:我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卧于旧壑,因病在床乱发纷披再也不能远足行游。听到山蝉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时秋。此时北方的鸿雁应是离开了海滨,南方的紫燕也该辞别了江楼。萧萧秋风卷起了尘沙,茫茫云雾萦绕着江洲。天边黄云结成了暮霭,河中的白水扬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怆悲伤,泪流不住难以止收。蘅兰君子正在凋残,只令人以长叹表露哀愁。

  名家点评

  萧本云:“此太白伤亡之作也。不惟伤已,而复为同类者伤之,悲夫!”

  严评本载明人批:“是选体,排对类谢,颈联似鲍。”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2

  原文:

  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宋代:贺铸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译文:

  江上的荻花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就好像是故意捉弄给人平添许多愁思。那西沉的太阳,恹恹地在落下去,只剩半根竹竿那么高了;从天际飞来的两行新雁,也愈飞愈远,江上这一叶扁舟就要载着离人远去。

  别离时我常常担心你离我先去,只有一醉才能暂时解除心中的烦忧。今天晚上,我还能亲眼看着你;到了明天,你的模样就只能留存我的心里;到了后天啊,我只能紧蹙双眉无尽的思念你。

  注释: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萧萧:形容风声。做弄:犹捉弄。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词。上片以江边送别所见的景物烘托别离时的愁绪。下片进一步分写别前、别时,别后的心理活动。这首词没有采用夸张的手法,基本上用白描,只四十八个字,便将别离的愁绪倾诉得相当充分,很有感染力。透过悲切凄清的愁绪,可以感受到送别人与远行者之间深挚的感情。

  上片以江边送别所见的景物烘托别离时的愁绪。饯行的酒席大约是设在江畔,只见江上芦苇都已开满了白花,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那无可奈何地随风晃动的姿态,萧萧瑟瑟的凄切声响,好像是有意做弄出许多忧愁的样子,给已经愁肠百结的离人平添了许多愁思。抬眼望去,那西沉的太阳,恹恹地在落下去,只剩半根竹竿那么高了;那从天际飞来的两行新雁,愈飞愈远,飞往南方的老家去了;眼前停靠着的这一条船,就要载着词人的朋友(也许是心上人)别去了。

  下片进一步分写别前、别时,别后的心理活动。词人说:我们之间的别离一直是我担心的事情,我常常怕你离我先去。眼下,别离,无情地来临了,在这即将分手的时刻,只有拼一醉才能暂时解除心中的烦忧。今天晚上,我的眼前还是一个活泼泼的你;到了明天,你的模样就只能活在我的心里;到了后天啊,想你、念你而又看不见你、喊不应你,我只能紧蹙双眉,忍受无休止的离愁的煎熬了,这怎能不教人心酸肠断呢!

  这首词没有采用夸张的手法,基本上用白描,只四十八个字,便将别离的愁绪倾诉得相当充分,很有感染力。透过悲切凄清的愁绪,可以感受到送别人与远行者之间深挚的感情。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3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古诗简介

  《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翻译/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波浪。

  赏析/鉴赏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2]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4

  原文:

  江上阻风

  清代:宋琬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译文: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睡醒起身心绪无聊,闲倚着舵楼,西望瞿塘水路悠悠,前程未可酬。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风险浪惊船阻江上,客思洒清泪,一夜西风吹白浪头,愁白游子头。

  注释:

  睡起无聊倚舵(duò)楼,瞿(qú)塘西望路悠悠。

  瞿塘:亦作“瞿唐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赏析:

  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琬“投牒自讼,冤始尽白”,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再次被清廷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前两句直抒胸臆,“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精神无所寄托的真实写照。舟行瞿塘峡,风大浪猛,水流湍急,诗人被阻停留于此,百无聊赖的以昏睡来消磨时光,睡醒之后更加无聊,于是倚靠在舵楼上眺望:瞿塘峡山势险要,壁立如削;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遥遥西望,漫漫长路,不知何处是尽头!诗人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自己的仕宦之路的险恶漫长:自己无故被人诬告下狱,而今再次踏上仕途,诗人不禁一阵惊惧惶恐。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以巨浪比喻征人泪,同时妙用夸张;第四句以浪花比喻白发,把长江拟人化,手法新奇!

  诗人远离家乡,想到家中的妻儿,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滴落江中,化作滚滚的滔天巨浪咆哮着、怒吼着似乎发泄着心中的怨愤。一夜西风,流更急,浪更大,仿佛长江也被风浪所阻。江水翻腾,浪花雪白;诗人伫立风中,白发飘飘,触景伤情,心有戚戚:故园之思,羁旅之愁,仕途之苦......,种种复杂的情感“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诗人的身心与长江融为一体,我即江水,江水即我,诗人的愁苦也融入了江中,朵朵浪花不正是满江的白发吗!

  本诗用语奇丽,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路悠悠、征人泪、巨浪、西风、白头这些意象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5

  原文: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注释:

  ①《唐书·地理志》,舒州潜山县有皖山。《太平御览》:《汉书·地理志》曰:皖山在灊山,与天柱峰相连,其山三峰鼎峙,叠嶂重峦,拒云概日,登陟无由。《山经》曰:皖山东面有激水,冬夏悬流,状如瀑布,下有九泉井,有一石床,可容百人。其井莫知深浅,若天时亢旱,杀一犬投其中,即降雷雨,犬亦流出。《方舆胜览》:皖山在安庆府淮宁县西十里,皖伯始封之地。《江南通志》:皖山,一名皖公山,在安庆府潜山县,与潜山天柱山相连,三峰鼎峙,为长、淮之扞蔽。空青积翠,万仞如翔,仰摩层霄,俯瞰广野,瑰奇秀丽,不可名状。上有天池峰,峰上有试心桥、天印石。瓮岩状如瓮,人不可到。有石楼峰,势若楼观。

  ②扬雄《校猎赋》:于是天清日晏,颜师古注:晏,无云也。陆游《入蜀记》:北望,正见皖山。

  ③太白《江上望皖公山》诗:“巉绝称人意。”“巉绝”二字,不刊之妙也。

  ④《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⑤甄鸾《笑道论》:《神仙金液经》云,金液还丹,太上所服而神。今烧水银,还复为丹,服之得仙,白日升天,求仙不得此道,徒自苦耳。

  翻译:

  奇特的山峰,奇特的云,相映成趣,满山的秀木郁郁葱葱,秀色无边。

  清爽无云的皖公山,巉峻陡峭的山岭,特别中我心意!

  独自一人在沧江上游玩,整天都提不起兴趣。

  但是由于钟爱此山,如何才有求取仙法的途径?

  皖公山,我已经对你倾心,但是,还不是流我在这里的时候。我们签个约定:

  等我丹药炼成,我将在此地归隐,陪你,永远陪你!

  赏析:

  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以前,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曾经一度迷恋于炼丹。

  此诗一路平平道来,好像和老朋友唠嗑一样,情绪也是一波三折,味道浓郁。一开篇既是两好句:“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可以看出李白真的很喜欢此地。

  “巉绝称人意”这句曾经被亲临此地的陆游倍加赞赏,认为是绝佳的.诗句。“默然遥相许”,更是把李白喜爱此地的心情表露无遗。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6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代·范仲淹《江上渔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注释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赏析

  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自然引出第二句。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但爱,即只爱。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但是却无人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无人体察过捕鱼者的艰辛。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怜惜打鱼人的辛苦,这是世道之不公平。

  后两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浪隐没。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知道喜欢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捕鱼多艰难多危险哪!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7

  江上渔者 宋朝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江上渔者》注释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江上渔者》赏析

  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入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人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捉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捉劳动人民的同情。

  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自然引出第二句。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但爱,即只爱。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但是却无人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无人体察过捕鱼者的艰辛。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怜惜打鱼人的辛苦,这是世道之不公平。

  后两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人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人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人隐没。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知道喜欢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风人里捕鱼多艰难多危险哪!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捉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捉“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捉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江上渔者》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8

  《江上》诗歌原文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上》诗歌翻译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

  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给远去的笛声吹送,

  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江上》诗歌赏析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给读者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还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给人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9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宋朝 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译文

  江上春日的青山远隔,山下晚霞铺满天际。相留相送时只见满眼都是缤纷的落英,蓦然回首,故人已在千里之外,而孤零零的我只能整日里借酒来浇灌我的愁肠。回雁峰前的道路上,轻烟笼罩,草木葱笼,一片苍茫。

  天色将明,滴漏,听起来分外清晰,眼前的灯焰在一寸寸地逐渐缩短,一夜未眠,隐隐又闻到了马蹄上野花的余香。恍若那漂浮的云朵,飞舞的柳絮,我又将拖着孤独疲惫的身子向潇湘而去。这一生不知有多少风前月下的日子,是在漂泊流离、羁旅天涯中度过的,连梦境都是那样的凄凉。又是暮春时节,面对脉脉斜阳,我伫立无语。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注释

  暮云:黄昏的云。

  沃:浇。

  回雁峰:在湖南衡阳市南,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峰势如雁之回旋,故名。相传雁飞至此不再南飞,遇春而回。

  潇湘:潇水和湘水,亦作湘江的别称,在湖南省南部。

  迤逦:一路曲折行去。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赏析

  这首词开头的“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二句,选用江、山、云这些巨幅背景入词,同时用“远”字、“长”字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伤神的时令。因此,起首十字在点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饱含了惜别的全部情绪。这首词的开头纯用景语,由于一二句意境高远,所以词篇刚一开始就将离别的愁绪,渲染得分外的浓烈,接着就有“相留相送”一句,似乎感情的即将汹涌而出了。谁知刚说完了这四个字,作者却突然打住,来了句“时见双燕语风樯”。“相留相送”的心情如何?作者反而欲说还休,这种写法既写出情之切,难以表达,同时又使文势跌宕,于一张一弛之中显出了作者炼句谋篇的功夫。“双燕语风樯”是借物写人,从侧面补叙“相留相送”中的情意。“满目”以下三句分别将别时所见、分手远去、别后独处三个环节写了出来。

  词篇写别离,但离别情绪却没有用一个字来正面点染,只用当时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花烘托离人的辛酸,这在古人诗词中已属少见;至于将别去的速度写得那么迅疾,近乎是叠用由言别到分手到孤单的一个个镜头,则无疑又是抒写离人凄苦最有效的手段。用“千里”明提两地遥远的距离,用“沃”反衬愁肠回绕的痛楚,都极有分量。“回雁峰前路”是设想中的来日前程。回雁峰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相传秋雁南飞,至此而返。但是作者到了那里,返得了还是返不了呢?“烟树正苍苍”便暗示:那里渺茫难测,何从预料归期!可知,前途中山、水正多,词中独写“回雁峰”是有讲究的。

  下半阕,作者用三个字的短句,选取漏、灯、马三种事物表现行人单调的旅途生涯。其中,写漏声用“残”,写灯焰用“短”,是在暗示作者经历着一个不眠之夜。“马蹄香”是用马蹄尚有踏花余香,来说明主人公驻足不久。然而漏残焰短,天亮在即,新的跋涉又将开始。“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写的是未来的旅程。词用“浮云飞絮”比喻旅人,是古人诗文中较为常见的;而“一身将影”用上“将”字,把“形只影单”的意思予以翻新,就开始露出逋峭之势;至“向潇湘”三字虽只引入地名,但潇湘为湘江的别称,位置在衡山之,连系上半阕中“回雁峰前路”一句,将词人心中的留连眷念之情刻画了出来。

  “多少”以下三句写“一身将影向潇湘”时的情绪,其中“多少风前月下”即叙述自己的孤独,又比照往日风前月下的幸福与团聚,在对比中写尽思念,写透凄切。“迤逦天涯海角”从回雁峰、潇湘再往极远推开,并从“多少风前月下”的美好回忆中惊醒,于是自然吐出了“魂梦亦凄凉”这一撕裂肝肺的呼声。以“又是春将暮”结尾,既呼应“江上春山远”,又挽住不尽的跋涉:“无语对斜阳”既呼应“山下暮云长”,又挽住无穷的凄凉。有了这两句,就能总揽全篇大旨,使词作首尾连贯,浑然一体。此外,结处出现“无语对斜阳”的人形象,将所有的情思全凝聚在他那深沉的眼神里,也极耐寻味。

  葛长庚有云游四方和道士生活的薰陶,因而他的作品清隽飘逸。这阕词赋离愁,从“春山”、“暮云”以下,选用一连串最能叫人愁绝的景物,间用比兴与直接抒写之法,多方面渲染个人情绪,写得愁肠百转,深沉郁结。然而词篇从“相留相送”写起,一气经过回雁峰、潇湘,直至天涯海角,又似江河流注,虽千回百转,却能一往直前。气脉贯通,气韵生动,实是词中珍品。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创作背景

  葛长庚是个道土,常年四处游离,足迹遍布南宋山河,并且交友甚广。这次远去他乡,好友前来送别,彼此恋恋惜别,依依语语,再三地互相嘱托。分别在即,有感而发,故作此词。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10

  江上秋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古诗简介

  《江上秋夜》是宋代诗人道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写景,通过“苍江”“井梧”反衬出作者所处环境的幽静。后两句写夜风乍息,月亮在薄云处露出一点光明,则显示了诗人对前景的希冀与祈盼。这首诗构思精巧,层次分明,写景真切细致。

  翻译/译文

  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未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注释

  ⑴井梧:井边的梧桐。

  ⑵风吹断:风停了。断,止。

  创作背景

  宋人写景,往往不满足于总体印象的概括或静态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出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首七绝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产物。

  赏析/鉴赏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11

  江上

  宋代 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译文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注释

  漾:吹过。

  脱:脱下。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鉴赏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12

  江上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翻译

  吴头楚尾之地的路是坎坷还是顺坦?在细雨之中慢慢进了深秋,秋天的江水暗自起伏。

  晚上趁着寒冷的潮水渡过江去,眼中尽是黄叶,耳边尽是雁嘶。

  注释

  吴头楚尾:今江西北部,此地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

  烟雨:蒙蒙细雨。

  寒潮:寒冷的潮水。

  赏析

  此诗描写了深秋时节,江上白波涌起,而烟雨飘飘,天色阴暗,江上顿时给人沉沉的感觉。那滚滚的江水挟着深秋的寒气,风寒水冷,吴楚一带,秋意盎然。而两岸山峦经秋意的感染,树叶也被秋霜染成金黄,那金黄的叶子随风飘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飘忽在秋水之上。树林里、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归,时起的雁声萦绕在天宇之间,萦绕在人们心头。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景物:空中,雁鸣阵阵,江上,白波涌起,四面,烟雨迷蒙,地上,落叶萧萧,多层面的渲染,秋的韵味就显得浓浓的足足的,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和效果。此诗一、二两句,就给人开阔辽远之感:吴头楚尾,是春秋时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那里,地域辽阔,山水相接,烟雨迷茫,江涛奔涌,此境此景,诗人非常激赏,足现其心胸之开阔,意境之开朗。三、四两句,既交待了渡江的时间、环境,更随意点染,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黄叶构成的秋江图,简洁洗炼,蕴藉含蓄。而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脱俗,超然典雅,长髯白衫的先觉圣明凌虚于浩淼烟波之上,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13

  江上(五言绝句) 宋朝 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上》译文

  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江上》注释

  漾:吹过。

  脱:脱下。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江上》鉴赏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船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作天”这特定船节令特点,描绘江上船作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船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船并不在要再现什么作声作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情,用景衬情:猎猎船西风带来作船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船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船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船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感笛,吹过乱山东。”特定船季节、特定船景物,触动了诗人船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船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感笛吹送船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船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船船,看着江上船风光,作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船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船,听船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船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船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船化虚为实船手情。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作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船小舟传来感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船作意,勾起作者船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感笛,这些特有时令船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船“江上作意图”,具有鲜明船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船“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船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船《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船。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船曲拆。

  《江上》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14

  原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韵译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

  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

  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注释

  又名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刘建勋)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15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翻译/译文

  漫漫春雨,芊芊芳草,从眼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迷蒙一片。春雨绵绵,陇亩之间纵横的水流,汇聚成白茫茫的一片。春风吹拂,花瓣飘落,柳絮轻飞。柳想要留住春寒却因太过柔弱而护不住。

  赏析/鉴赏

  “连天芳草雨漫漫”,下笔便勾画出一个莽苍的空间:漫漫春雨,芊芊芳草,从眼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迷蒙一片。雨漫漫,既见雨期之长,又见雨区之宽,正是春雨特点。此句领起下文。

  “野水宽”是“雨漫漫”的必然结果。春雨绵绵,陇亩之间纵横的水流,汇聚成白茫茫的一片。鸥边,鸥鸟翱翔的水边。据说古时候有爱鸥者,每日与鸥鸟游,鸥鸟至者以百数。其父闻之曰:“汝取来吾玩之。”次日至海上,鸥鸟舞而不下(《列子 黄帝》)。这里暗用典故,喻诗人乐于归隐,生活悠闲自在。全句明写春雨,暗抒心志,虚实相生,极为含蓄。

  以上雨景,气象莽苍宏大。后两句笔锋陡转,雨霁天晴,又一番景致:春风吹拂,花瓣飘落,柳絮轻飞。这一切暗示,美好的春天即将归去。诗人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扑”字,生动传神,颇具人意。写春风扑救落花,落花因“扑”而起,情态毕现。风吹花落,本是自然之理。这里却说风在扑救落花,挽留春色,出人意表,饶有意趣。“春寒”,植物生长缓慢,花期延长。天气暖和,春花早开早谢。柳棉飞扬,是春色将尽的征兆。

  把“柳绵”设想为卫护“春寒”而生,构思新奇,但“柳绵”微薄无力,“春寒”护不住,花期“欲尽”留不住,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之情也流露而出。

  构思的新颖,语言的脱俗,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使诗情画意浓郁多姿,富有特色。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15篇)】相关文章:

江上原文、翻译、赏析12-30

江上_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原文翻译及赏析08-16

江上原文、翻译、赏析(15篇)12-30

江上原文、翻译、赏析15篇12-30

江上渔者_范仲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江上渔者原文及赏析11-17

江上吟的原文及赏析12-08

江上渔者原文及赏析12-05

江上原文、翻译、赏析(集锦15篇)12-30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