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台记原文,翻译,赏析

2022-08-03 古籍

超然台记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超然台记

  苏轼〔宋代〕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注释:

  凡物皆有可观,省略“者”即可观者,值得观赏的地方。哺:吃。啜:喝。醨:米酒。醉:使······醉。饱:使······饱。吾安往而不乐,即“吾往安而不乐”。而,表承接。求福而辞祸,“而”表并列,并且。求福而辞祸者。者:……的原因。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而可以足吾欲之物者有尽,译为“但是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岂:难道。情:心愿。有以:可以用来。盖:蒙蔽。焉:哪里。横:意外发生。而:表承接,随后。焉:于此。背:远离。比:连续,常常。登:丰收。苟全:大致完备。葺(qì):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庶几:表希望或推测。遗烈:前辈留下来的功业。撷(xié):摘下,取下。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瀹(yuè):煮。

  赏析:

  这篇文章说明乐然于反外,就可以无往而不追。即把一切事反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二个知足者常追的人。这是用庄子有万反齐一”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乐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不管祸福,美丑,善恶,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请,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追了。其实,这是置无限辛酸、满腹怨愤而不顾的故为其追,有其形而无其实,犹如酒醉忘优之追,并非敞怀舒心的快追。全文以有追”字为主线,贯穿始终,被称为有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以议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是法,从虚实两个是面阐明了主旨。游于反外。就无往而不追。

  第一段,从正面论述乐然于反外的快追。有凡反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追。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一切反品都有可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作用,假如有这种作用,都可以使人得到快追,不一定非要是怪奇、伟丽的东西。实际上并非如此,反有美丑、善恶之分,爱憎自有不同,人各有所求,其选择、去取也不能一样,所以很难有皆有可追”。苏轼是以有游于反外”的乐然思想看待事反。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写法特点上看,是一起便说有乐然”,提出有追”字为主线。上面是从总的是面论述,下文是举例加以证明。有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是说反各有用,都可以满足欲求,给人快追。推面广之,人便可以随退而安,无处不快追了。四个皆字使文意紧密相联,语势畅达,浑然一体。

  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述不乐然必会悲哀的道理。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因为福可以使人高兴,祸会令人悲伤。但是,如果人不能乐然于反外。任随欲望发展,必然陷人有游于反内”的泥潭。反有尽时,很难满足无止境的欲求。而且事反往往被某些现象掩盖着本来的面目,美丑不一,善恶难分,祸福不辨,取舍难定。事反的假象常常令人头昏目眩,什么也看不清楚,不乐然于反外,就会盲目乱撞,结果必然招来灾祸,造成绝顶的悲哀。上面两段,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乐然于反外,才能无往而不追;如果乐然于反内,则必悲哀的道理。从理论上为记乐然台的事实奠定了基础。这是以虚领实的写法。

  第三段,步入正题,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追的情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乐然于反外,必得其追的道理.这一段可分为三层:一、移守胶西,用了三个对偶句,组成排比句组,语调抑扬起伏,气势充沛,使杭、密两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这既是记实,也是以优托喜的伏笔。二、生活初安。有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面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是写初到胶西后年成不好,政局动乱,生活艰苦。用了五个四言句和一个连词,句子精悍,节奏急促,与处境维艰交相吻合。再次写忧,以见喜之可贵,追之无穷。有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意外的变化带来无限喜悦。有予既追其风俗之醇,而其吏民亦安予拙也。”自己爱上了胶西,百姓也爱戴太守。官民相爱,必然官民同追。由苦变追,真是无往而不追。生活初安,就有余力洁庭治园,为寻追作些事情。三、修台游追。先交待台的位置、旧观和修缮情况。利旧成新,不劳民伤财,含有与民同追之意。再写登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翩,所表现的感情十分复杂。时而怀念乐然干反外的隐君子,时而仰慕功臣建树的业绩,时而为不得善终的良将鸣不平。这正表现了作者想乐然子反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乐然处之的矛盾心情:有怀念,有羡慕,有不平。这一层虽属常见的有四望法”,但写得不落俗套,没有用对偶排比,只用了较为整齐的散行句,别具一番疏宕流畅的情韵。最后描写了台的优点:有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流露出无比喜爱的感情。因此,予与客不管有雨雪之朝,风月之夕”,都时常登台游追,亲手做菜做饭,饮酒欢歌。这种游玩,确实是很快追的。最后又落脚在有追”字上。

  最后一段交待了其弟苏辙(子由)为此台命名并作赋的事。文章到此是点明有乐然”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且结句有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追者,盖游于反之外也”,既照应开头:又与前文所说追少悲多的人有游于反之内,而不游于反之外”,如应不应,有意无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见出两种人不同的思想境界,回味无穷。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超然台记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作者:苏轼

  朝代:宋朝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他的弟弟苏辙为这座台起名叫“超然”。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过于急切,以及任人不当,导致新法有诸多弊端的这种情况,而自请外调。他一生受改革派与保守派斗争影响,坎坷起伏,仕途失意。

  写作这篇文章时,他已由最初少年时的儒家思想,转向道家。本文可以明显地看出受老庄思想影响,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已经更加成熟和豁达。在政治失意、物质匮乏、精神苦闷时,他仍可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自我排遣、自得其乐,令人敬佩。这使得苏轼除了因为才华横溢令人赞赏外,更多的是他智慧、达观、积极、洒脱的人生态度,为世人所折服,这正是苏轼文章之外的人格魅力。

  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轼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本文反映了作者知足常乐、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也隐含了少许内心苦闷、失意之情。

  赏析:

  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他的弟弟苏辙为这座台起名叫“超然”。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过于急切,以及任人不当,导致新法有诸多弊端的这种情况,而自请外调。他一生受改革派与保守派斗争影响,坎坷起伏,仕途失意。

  写作这篇文章时,他已由最初少年时的儒家思想,转向道家。本文可以明显地看出受老庄思想影响,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已经更加成熟和豁达。在政治失意、物质匮乏、精神苦闷时,他仍可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自我排遣、自得其乐,令人敬佩。这使得苏轼除了因为才华横溢令人赞赏外,更多的是他智慧、达观、积极、洒脱的人生态度,为世人所折服,这正是苏轼文章之外的人格魅力。

  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轼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本文反映了作者知足常乐、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也隐含了少许内心苦闷、失意之情。

超然台记原文,翻译,赏析3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注释

  (1) 凡物皆有可观,省略“者”即可观者,值得观赏的地方。

  (2) 哺:吃。

  (3) 啜:喝。

  (4) 醨:米酒。

  (5) 醉:使……醉。

  (6) 饱:使……饱。

  (7) 吾安往而不乐,而,表承接;该句指“吾往安而不乐”。

  (8) 求褔而辞祸,“而”表并列,并且。

  (9) 求褔而辞祸者。者:……的原因。

  (10)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而可以足吾欲之物者有尽,译为“但是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

  (11) 而:表并列。

  (12) 岂:难道;情:心愿。

  (13) 有以:可以用来。

  (14) 盖:蒙蔽。

  (15) 焉:哪里。

  (16) 横:意外发生。

  (17) 而:表承接,随后。

  (18) 焉:于此。

  (19) 背:远离。

  (20) 比:连续,常常;登:丰收。

  (21)苟全:大致完备。

  (22) 庶几:表希望或推测。

  (23)遗烈:前辈留下来的功业。

  (25)葺[qì]: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

  (26)撷[xié]:摘下,取下

  (27)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

  (28)瀹[yuè]:煮

  赏析: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府推官,继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苏轼《栾城集·超然亭赋序》。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被批准改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故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原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超然台记原文翻译及赏析04-19

超然台记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9-17

超然台记原文,翻译,赏析3篇01-04

超然台记原文及翻译12-21

《超然台记》翻译及赏析10-11

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及翻译09-08

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及翻译09-26

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及赏析06-10

苏轼超然台记原文赏析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