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诗原文及赏析

2024-02-23 古籍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滕王阁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

  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

  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

  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

  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

  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注释

  ⑴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⑵江:指赣江。渚:江中小洲。

  ⑶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⑷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⑸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⑹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⑺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⑻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⑼槛:栏杆。

  赏析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创作背景

  公元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诗人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滕王阁名家评价

  明郭浚《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流丽而深静,所以为佳,是唐人短歌之绝。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只一结语,开后来多少法门。

  明胡应麟《诗薮》:王勃《滕王阁》、卫万《吴宫怨》自是初唐短歌,婉丽和平,极可师法,中、盛继作颇多。第八句为章,平仄相半,轨辙一定,毫不可逾,殆近似歌行中律体矣。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与卢《长安古意》局意虽阔,机致则同。此慨繁华易尽也!言此阁临江,乃滕王佩玉鸣銮之地。今歌舞既罢,帘栋萧条,云雨往来,景物变改,而帝子终不可见,惟江水空流,令人兴慨耳。

  明陆时雍《唐诗镜》:三、四高迥,实境自然,不作笼盖语致。文虽四韵,气足长篇。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次联秀颖,结语深致,法力的的双绝。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富丽中见冷落,妙,妙!(“珠帘”句)平常中见代谢,幽细。(“物换”句)

  清王夫之《唐诗选评》:浏利雄健,两难兼者兼之,“佩玉鸣鸾”四字,以重得轻。

  清邢昉《唐风定》:《临高台》、《秋夜长》犹沿绮靡,此方脱洒。

  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萧亭答:若短篇,词短而气欲长,声急而意欲有馀,斯为得之。短篇如王子安《滕王阁》,最有法度。

  清周容《春酒堂诗话》:王子安《滕王阁》诗,俯仰自在,笔力所到,五十六字中,有千万言之势。

  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止吊滕王,不及燕会,所以为高。且补序中所未及,又约子长论赞之法。

  滕王阁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诗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滕王阁诗原文及赏析10-10

王勃《滕王阁诗》原文及赏析10-09

滕王阁诗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0-18

《滕王阁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6-01

《滕王阁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7-21

滕王阁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9-23

滕王阁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0-12

《滕王阁诗》的原文和翻译赏析11-23

《滕王阁诗》原文翻译以及赏析11-10

滕王阁诗原文翻译以及赏析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