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登城楼原文及赏析

2023-06-16 古籍

  古典诗词赏析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军登城楼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译文

  城上军威使人望而生畏,连江中的水都似乎杀气腾腾。

  现在,我身穿军装准备战斗,等到平定了天下时,一定载歌载舞进入长安京城。

  注释

  军:指军中。

  风威:军威。险:望而生畏的意思。

  水气:指杀气。寒:不寒而栗。

  戎衣:即军装。定:平定。

  歌舞:载歌载舞。长安:唐的都城。

  赏析:

  诗歌以对句起兴,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此刻楼高风急,江雾浓重,风雨潇潇。“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两句写深秋景色,城上冷风飕飕,江中水气寒冷,好一派肃杀景象。诗句晓畅隽永,看似质朴平易不着笔力。诗人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充分表现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和将士们的进取、希望和信心。此二句营造一个“风冷水寒”的悲剧氛围,与“风潇潇兮易水寒”一样,给人以慷慨悲壮苍凉激越的感受。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第三句诗“戎衣何日定”,“何日”意为“总有一天”,以否定式表肯定,必胜之心力透纸背。这句诗借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故事隐喻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是以有道伐无道,说明“匡复”是正义的,顺应民心、天意的,因此也必定是会胜利的。诗的最后一句,“歌舞入长安”,水到渠成轻松自然地作了结尾,表现出诗人必胜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彻底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

  这首诗工于用典且浑然一体,增强了诗的深度和概括力。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若将此诗的意境分而析之,不难发现,此诗所描述的是“风冷水寒”的清冷之境,而“戎衣歌舞”所体现的却是诗人的满腔热情和雄心,这一“冷”一“热”对比,映衬,赋予了此诗特有的魅力。

  简介

  《在军登城楼》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以对句起兴,写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然后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

  创作背景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 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废中宗(李哲)为庐陵王,立相王(李旦)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异己,刑法严苛,引起人民不满。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一时响应者甚众,起兵十来天就纠集了十多万人,震惊了全国。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李敬业麾下,任匡复府的艺文令,负责军中宣传工作。在此期间,他草拟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讨武曌檄》),义愤填膺地历数武则天“近狎邪辟,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之罪。与之同时,写下了《在军登城楼》。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684以后)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早年丧父,家境穷困。龙朔(唐高宗年号,公元661—663年)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在军登城楼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在军登城楼原文及赏析10-09

在军登城楼原文翻译及赏析01-04

在军登城楼_骆宾王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在军登城楼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6-04

登兖州城楼原文及赏析07-20

登兖州城楼原文及赏析03-02

登河北城楼作原文及赏析02-17

登夏州城楼原文翻译及赏析04-23

登河北城楼作原文及赏析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