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译文

2024-05-14 古籍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译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文解释】

  去年的今天在这院门里,姑娘美丽的脸庞和粉红的桃花相互映衬。如今姑娘不知到哪里去了,只有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盛开。

  译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词语解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今”。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诗文赏析】

  唐德宗贞元初年,博陵才子崔护科举落第,便在长安找个住处继续攻读。清明节的一天,崔护去城南领略大自然的景色。在一户农家小院前想讨碗水喝,农家出来一位美丽的姑娘端来一碗水,崔护被姑娘的美貌深深打动了,不禁产生了爱慕之情。第二年清明节的一天,他又来到这个农家前,但大门上了锁,于是他在院门上写下了这首诗留给姑娘。

  这首诗中,诗人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无限怅惘。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有记载。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崔护的故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名为《题都城南庄》的诗作,诗风精炼婉丽,言语清新曼妙,脍炙人口、流传千年。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崔护。

  伴随着诗歌美妙的韵律,我来到了诗作当时情景的发生地——古城西安城南樊川的桃溪堡。这里是一处风景如画的樊川小村落,正是由于崔护的这首天成佳作而扬名良多。为纪念崔护与绛娘的美丽爱情,这里修建了“人面桃花园”。走进园内参观一周,坐在绛娘雕像对面的石凳上,点燃一支香烟,吸上一口惬意无比,看着身旁缭绕的袅袅烟雾,看着绛娘光洁无瑕的塑像,低吟着崔护的传世佳作,品味着他们彼此之间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阵阵快意不觉潮涌上心头。

  我的思绪在不知不觉间竟穿越千年,回到了唐朝。在唐京城长安南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中,正演绎着一段千古佳话和旷世情缘……

  唐德宗贞元年间,一位出生在博陵县书香世家的青年书生游学于京城长安。他天资聪慧、才情俊逸,可性情清高孤傲,平日里只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即使偶尔闲游也喜独来独往,这位相貌堂堂且孤僻独行的青年书生,就是这一段传奇爱情故事的主人公崔护。他在长安游学期间的某年早春时节,恰逢一个晴朗的天气,屋外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清风微抚,春意袭人。午后的暖阳更加明媚,苦读了一个上午的崔护为窗外那春意盎然的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好好感受一番春天的盛情,于是放下书卷,独自出城郊游。一路上杨柳花飞,瑞气环绕,他顿觉身心清爽,恣意地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浑然不知路途远近,不觉间离城已越来越远。忽感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口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

  可是,他已行至僻静的乡野,农家住得极为零落和分散。万般无奈之际,他只好登上一处高地,举目远眺,环顾一番,忽见不远处有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他高兴至极,走下高地便朝桃林走去,临近桃林,刚才在高地上看到的茅屋却被全部掩映了,眼前只有一片桃林,桃花灼灼,桃之夭夭,微风吹过清香萦绕。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处空隅的地方,有一个别致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这个院落虽然简朴但洁净有致。崔护心想:是何方高人,竟隐居在如此诗意的地方?想着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小院,他发现在院中石桌上有一张墨迹未干的诗笺,上面款款写着首《咏梅》的五言绝句:“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此诗句应该是这里的主人所写,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何要借梅花来自喻呢?一连串的疑问浮现于崔护的脑海,就在这时从屋内走出一位落落大方、面容姣好的女子,她手捧茶盏走到崔护近旁,见他凝视着诗笺似乎还在品鉴着其中的况味,便对崔护会心地嫣然一笑,轻声说:“公子,请用茶”。崔护从思索中转过神来,见到这样一位天仙般的少女,一时间他怔在那里。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露出娇羞的神情,可正是这份娇羞将她点缀得更加美丽动人。崔护不禁心旌摇曳,但他毕竟是通达识礼的书生,迅速调整好情绪,礼貌地接过茶盏一饮而尽。随后他故作镇静地介绍自己,接着又十分客气的询问少女的情况,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小女绛娘,随父蛰居于此”。崔护见少女不愿多说,知道不便多问了。

  两人静默了许久,为缓解尴尬的氛围,崔护便将话题转到景物上,大赞这里景色宜人,犹同仙境。绛娘静听其高谈阔论,并不说话只是含笑颔首,以示认同。说到春天,崔护对许多著名的游春诗词品评了一番,最后说到杜秋娘的:“有花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望着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面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窦初开的心中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面对少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还以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收敛。

  在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时代,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已属破格之举。在乡村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则是大逆不道了。两颗年轻而挚热的心,在春日午后的暖阳中激荡着,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两个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越轨行为。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但少女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然而,男女之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

  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桓在她脑海中,让她朝思暮想、魂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马而荒废了学业。

  时光如流,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着城中绽开的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腾,在无法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一路上花开如旧,瑞气依然宜人,但这一些景物都已唤不起崔护的兴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灿灿的桃花中的伊人。寻寻觅觅,终于让他找到了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艳遇就是发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他重复着上一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岁的那幕再次上演。许久都不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除了些许微弱的回音外,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顿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归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他讪讪地从窗棂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一首七绝诗作,这首诗作就是流芳千古的《题都城南庄》。

  崔护城南访旧,未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他根本无法用心读书,甚至连茶饭也难以下咽。于是,数日之后,他再度前往城南寻访。这次,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崔护心中一紧,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片刻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泪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有些讶异,他点头称:“晚生是崔护。”老汉一听,悲从中来,哭着说:“你害死了我的女儿啊!”崔护惊诧莫名,急忙询问:“敢请老丈说明原委!”老汉涕泪横流,硬咽地述说道:“爱女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从去年春天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访。她等过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的诗,痛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结,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之所以迟迟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现在绛娘却先我而去了,难道不是你害死了她吗?”

  听了这番哭诉,崔护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让崔护心痛欲碎呢!他呜咽道:“去年路经贵宅,口渴求饮,承蒙小姐赐茶,日前再来寻访不遇,怅然题诗而返,不料竟意出这样的变故,绛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他边说边奔入内室,抱住断气不久的绛娘声嘶力竭地呼喊:“绛娘慢走一步,崔护随你而来呀!”崔护一边摇晃着绛娘,一边大声哭喊,泪水流满了绛娘的面庞。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苍天,也许是他的真情唤醒了绛娘的心,这时绛娘竟然悠悠地苏醒过来。一开始是呼出一丝绵绵的鼻息,接着双目微启,然后唇角微动,似乎认出了崔护,自己把脸深深埋进崔护的怀里。老汉见了惊喜万分,急忙备好姜汤米浆,慢慢给绛娘灌下。就这样,多情的绛娘居然从黄泉路上又走了回来。随后,崔护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父母十分体谅他们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礼行聘,择一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绛娘的父亲也经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颐养天年。

  崔护娶了绛娘这么一位情深意厚、贤淑美慧的娇妻,心中自是美不胜收。绛娘殷勤执家、孝顺公婆、和睦亲邻,夜来红袖添香,为夫伴读,使得崔护心无旁思,专意于功课,学业日益精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赶会试,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述说完这个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我的思绪又从唐朝回来了。我想:人世间有着太多的悲欢离合,但爱与被爱都是一件格外幸福的事情,当有一天我们都老了,倘若能回想起今生深爱过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深爱过,那才是一生中真正的、永远的、不可磨灭的幸福!

  好了,既不穿越也不冥思了,还是回家吧。在我看来没有哪一种快乐和幸福胜过与家人的团聚,因为,每个人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是占有百分之百的比重的!

  • 相关推荐

【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赏析07-26

崔护唐诗《题都城南庄》12-01

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赏析10-25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10-07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11-18

(热门)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赏析07-30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优秀)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11-18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06-07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