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南居益,宇思受,谓南人,尚书企仲族子、师仲从子也。曾祖从吉与曾伯祖大吉皆进士,两人子姓,科第相继。
居益少厉操行,举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三迁广平知府,擢山西提学副使、雁门参政,历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并在山西。
天启二年,入为太仆卿。明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红毛夷者,海外杂交,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留吧二国通闽商。万历中,奸民潘秀引其人据彭潮求市,巡抚徐学聚令转贩之二国。二国险远,商含舍而之吕宋。夷人疑吕宋邀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巡抚商周祚拒之,不能靖。会居益代周祚,贼方犯漳、泉,招日本、大泥、咬留吧及海寇李旦等为助。居益使人招旦,说携大泥、咬留吧。贼帅高文律惧,遣使求款,斩之,筑城镇海港,逼贼风柜。贼穷蹙,泛舟去,遂擒文律,海患乃息。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魏忠贤衔居益叙功不及己,格其赏。给事中黄承昊复论居益倚傍门户,躐跻通显,遂削籍去。闽人诣阙讼之,不听。乃立祠以祀,勒碑于彭湖及平远台。
崇祯元年,起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陕西镇缺饷至三十余月,居益请以陕赋当输关门者,留三十万,纾其急,报可。畿辅戒严,居益在通州,为城守计甚备。会工部尚书张凤翔坐军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诏居益代凤翔。未几,试炮而炸,兵部尚书梁廷栋劾郎中王守履失职。守履惧,诋兵部郫中王建侯诬已。廷议不如守履言,遂下狱。居益疏求,帝以为徇私,削籍归。廷杖守履六十,斥为民。寻叙守城功,复居益冠带。
十六年,李自成陷渭南,责南氏饷百六十万。企仲年八十三矣,遇害。诱降居益及企仲子礼部主事居业,皆不从。明年正月,贼遣兵拥之去,加炮烙。二人终不屈,绝食七日而死。(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有删节)
译文:
南居益,字思受,渭南人,是尚书南企仲的本家儿子、南师仲的侄子。南居益的曾祖南从吉与曾伯祖南大吉都是进士,他们两个人的儿孙也一个接一个地登上黄榜。
南居益从小注意砥砺自己的操行,万历二十九年考中进士,初任刑部主事。经多次升迁,当了广平知府,又晋升为山西提学副使、雁门参政,先后做过按察使、左右布政使,都是在山西。
天启二年,南居益入朝当了太仆。第二年升右副都御史,拉任福建巡抚。红毛夷是海外来的杂色人种,绀紫色的眼晴,红色的头发和胡须,他们自称和兰(荷兰)国,自古以来跟中国没有往来,后来经过大泥、咬留吧两国跟福建商人交往上了。万历年间,奸民潘秀领他们占领了澎湖,要求通商,巡抚徐学聚让他们把货物转卖到大泥、咬留吧二国去。这两个国家水路险远,商人没有去而是把他们的货物运到吕宋去了。夷人怀疑吕宋截了他们的商船,就过去玫打吕宋,又侵犯广东的香山澳,都被打败。他们不敢回国,就又到澎湖来请求通商,并且在岛上修筑城墙。巡抚商周柞拒击他们,但平定不下。这时南居益接替了周祚,敌人正在进犯漳州、泉州,招了些日本、大泥、咬留吧人及海寇李旦等做援兵。南居益派人去招安了李旦,劝说他带大泥、咬留吧人来归顺。敌将高文律害怕了,派使者过来求和,南居益斩了来使,然后在镇海港建起城堡,把敌人逼到风柜。敌人到了穷途末路,乘船逃走,官军就活捉了高文律,海上的战患至此才算平息下来。天启五年,南居益升任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魏忠贤恨南居益在叙说功绩时不提到自己,压下了给他的奖赏。给事中黄承昊又说他拉帮结派,卖身投靠,靠钻营爬上了重要位置,于是南居益被剥夺官籍,离开了朝廷。福建人到京师替他诉冤,皇帝不听。他们就为南居益立了一座祠堂纪念他,在澎湖和平远台为他立了碑。
崇祯元年,南居益被起用,担任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库、草场。陕西的兵镇缺粮饷达三十多个月,南居益请把应送到关门的陕西田赋留下三十万石,解决部队的.困难,皇帝回答可以。京郊戒严时南居益在通州,制定的守城办法很完善。恰逢工部尚书张凤翔因为军用器材没准备齐全被关进了监狱,四司郎中有三个人死在了监狱里,朝廷就诏令南居益接替了张凤翔。不久,在试验大炮时发生了爆炸事故,兵部尚书梁廷栋弹劾郎中王守履失职。王守履害怕了,就攻击说兵部郎中王建候诬陷自己。朝廷审讯后发现事实不像王守履所说,就把他逮捕入狱。南居益上书营救王守履,皇帝认为南居益徇私,把他罢免了官籍。把王守履打了六十大棍,罢官为民。不久,朝廷評定守城的功劳,恢复了南居益的官籍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打下渭南,向南氏一门勒索一百六十万石军饷。南企仲已经八十三岁了,被贼兵害死。贼寇想诱降南居益及南企仲的儿子、礼部主事南居业,他们两个不肯投降。第二年正月,贼寇派兵把他们带走,施加炮烙之刑。南居益、南居业始终不屈,绝食七天死去了。
【《明史南居益传》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明史·王英传》原文及翻译07-25
《明史·马永传》原文与翻译11-17
《明史·吴良传》原文及翻译07-03
《明史张宁传》的原文及翻译11-20
《明史张本传》原文及翻译12-06
明史海瑞传原文及翻译03-16
《明史戚继光传》原文及翻译08-08
明史·高弘图传原文翻译03-07
明史廖庄传原文及翻译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