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明禅师西山兰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
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
吾师住其下,禅坐证无生。
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往行。
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
【鉴赏】
一首诗的开头很重要。这篇作品,发端很有特色。开门见山,径写西山的形象性状,除了写景生动,渲染了兰若所处的环境外,也暗示了对明禅师禅法的'赞美。紧接着的两句,表面上是写从早到晚景物的变化,实则说明了诗人一整天流连于此,乐而忘返,见出其地所富有的吸引力。所以底下就明写吸引力之所由来——来自“禅坐证无生”的明禅师。而点出人物后,又无一赘笔,马上转入对其生活的描写。首先是居处:“结庐就嵌窟,剪竹通径行。”见出其追求阒无人迹的幽静。其次是活动:“谈空对樵叟,说法与山精。”见出其环境虽然幽静却并不寂寞,同时,也将其度世心肠及高深禅法并作一笔表出。
“说法与山精”一句显出自“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说的是僧人竺道生初至苏州,不被了解,故对着顽石说法,竟致使得顽石点头,可见其法理之精。在作者心目中,明禅师显然也是如此。最后归结到自己:一天游观已毕,将要归去。这里又有一点独特之处。一般人写离开寺院,或多或少,总有又入红尘的遗憾,往往以对比句加以唱叹。而在这首诗里,作者所表现的由禅院到田园却是和谐的,因为他当时隐于襄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世之人。所以,由于具有这种心境,使得他把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场景也融入了诗中,禅境中遂带有几分田园之气。试比较《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不难发现二者的相通之处。李嗣业《慰弘禅师集天竺语诗序》说:“唐人妙诗,若《游明禅师西山兰若》诗,此亦孟襄阳之禅也,不得专谓之诗。”正是对他的这一特色的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