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伯的原文及翻译

2022-12-12 古籍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陈康伯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智囊(选录)·胆智部·周瑜 寇准 陈康伯原文及翻译

  胆智部·周瑜 寇准 陈康伯

  作者:冯梦龙

  【原文】

  曹操既得荆州,顺流东下,遗孙权书,言:“治水军八十万众,与将军会猎于吴。”张昭等曰:“长江之险,已与敌共。且众寡不敌,不如迎之。”鲁肃独不然,劝权召周瑜于鄱阳。瑜至,谓权曰:“操托名汉相,实汉贼也。将军割据江东,兵精粮足,当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险,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周瑜也。瑜请得精兵五万人,保为将军破之!”权曰:“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因拔刀砍案曰:“诸将敢复言迎操者,与此案同。”竟败操于赤壁。

  契丹寇澶州,边书告急,一夕五至,中外震骇。寇准不发,饮笑自如。真宗闻之,召准问计,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边批:大言。)愿驾幸澶州。”帝难之,欲还内,准请毋还而行,乃召群臣议之。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准曰:“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奈何弃庙社远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乃决策幸澶州,准曰:“陛下若入宫,臣不得到,又不得见,则大事去矣。请毋还内。”驾遂发,六军、有司追而及之。临河未渡,是夕内人相泣。上遣人瞷准。方饮酒鼾睡。明日又有言金陵之谋者,上意动。准固请渡河,议数日不决。准出见高烈武王琼,谓之曰:“子为上将,视国危不一言耶?”琼谢之,乃复入,请召问从官,至皆嘿然。上欲南下,准曰:“是弃中原也!”又欲断桥因河而守,准曰:“是弃河北也!”上摇首曰:“儒者不知兵。”准因请召诸将,琼至,曰:“蜀远,钦若之议是也,上与后宫御楼船,浮汴而下,数日可至。”众皆以为然,准大惊,色脱。琼又徐进曰:“臣言亦死,不言亦死,与其事至而死,不若言而死。(边批:此举全得高公力,上所信者,武臣也。)今陛下去都城一步,则城中别有主矣,吏卒皆北人,家在都下,将归事其主,谁肯送陛下者,金陵亦不可到也。”准又喜过望,曰:“琼知此,何不为上驾?”琼乃大呼逍遥子,准掖上以升,遂渡河,幸澶渊之北门。远近望见黄盖,诸军皆踊跃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契丹气夺,来薄城,射杀其帅顺国王挞览,敌惧,遂请和。

  金主亮南侵,王权师溃昭关,帝命杨存中就陈康伯议,欲航海避敌。康伯延之入,解衣置酒。帝闻之,已自宽。明日康伯入奏曰:“闻有劝陛下幸海趋闽者,审尔,大事去矣!盍静以待之?”一日,帝忽降手诏曰:“如敌未退,散百官。”康伯焚诏而后奏曰:“百官散,主势孤矣。”帝意始坚。康伯乃劝帝亲征。

  〔评〕是役,准先奏请,乘契丹兵未逼镇、定,先起定州军马三万南来镇州,又令河东兵出土门路会合,渐至邢、詺,使大名有恃,然后圣驾顺动。又遣将向东旁城塞牵拽,又募强壮入虏界,扰其乡村,俾虏有内顾之忧。又檄令州县坚壁,乡村入保,金币自随,谷不徙者,随在瘗藏。寇至勿战,故虏虽深入而无得。方破德清一城,而得不补失,未战而困。若无许多经略,则渡河真孤注矣。

  迟魏之帝者,一周瑜也;保宋之帝者,一寇准也;延宋之帝者,一陈康伯也。

  文言文翻译:

  曹操取得荆州后,有了兴兵顺流而下,攻取东吴的念头,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孙权,大意是自己将率领八十万水兵,约孙权在吴交战。当时以张昭为首的文臣,已被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声势吓得魂不守舍,张昭说:“我们所凭借的只有长江天险。在曹操取得荆州后,长江天险已经成为敌我双方所共有,再说敌众我寡,双方兵力悬殊。我个人以为如今之计不如迎接曹公到来。”坐在一旁的鲁肃,却不认为归顺曹操是上策,于是向孙权建议,不如立即派人召回在鄱阳的周瑜商议大计。周瑜赶回后,激昂地对孙权说道:“曹操虽名为汉朝丞相,其实却是汉朝的奸贼。主公据有江东,地域宽阔,兵精将广,应当为汉室除去奸贼。再说曹操现正自掘死路,我们哪有归顺他的道理?请主公听我详说平曹的计划:现在北方并未完全平定,关西的马超(字孟起,是汉末将军)和韩遂(后汉金城人,后为曹操所杀)是曹操的后患;如今曹操竟舍弃善战的骑兵,而想与长于水战的吴兵在水上决战,岂不是自取败亡?再加上现在正值隆冬季节,马草军粮的补给都不方便;而曹军远来南方,水土不服、定会生病,这些都是曹操用兵的不利情况,所以主公想要活捉曹操,现在正是千载良机。请求主公给我精兵五万人,我保证击败曹操!”孙权听了周瑜这番话后说:“我与曹操这老贼势不两立!”说完抽出宝刀,一刀砍断桌子角,道:“诸位再有敢说归顺曹操的,就会和这桌子同样下场。”后来果然大败曹操于赤壁。

  宋真宗时,契丹人出兵攻打澶州,一时边情紧急,一夜之间竟连发五道紧急文书。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惊。当时宰相寇准(字平仲,官同平章事,封莱国公,卒谥忠愍)却不慌不忙,仿佛平常般谈笑饮酒。真宗接获军情紧急的报告,就召来寇准,与他商议大计。寇准说:“想要解除这种危急的状况,只要五天的时间就够了。臣恳请附下幸驾澶州。”真宗听了颇感为难,想直接返回京师,寇准却再三恳请,真宗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召集群臣商议。临江人王钦若建议真宗避难金陵,阆州人陈尧叟则建议前往成都。寇准奏道:“陛下英明睿智,才使得群臣齐心效命,如果陛下能御驾亲征,敌军必会闻风丧胆,为什么要舍弃宗庙,逃往他地呢?陛下无论幸临金陵或成都,一则路途太过遥远,二则将导致人心溃散,给予敌兵可乘之机,那又如何指望能保住大宋江山?”真宗听了这些话,才下定决心前往澶州。寇准说:“请陛下即刻起程,不要再转回宫内,陛下若入宫,如果很长时间不出来,臣又进不去,怕误了大事。”于是真宗下令立即起驾。这时又有大臣阻拦,临河未渡。这晚,嫔妃个个哭成一团。真宗又派人询问寇准意见,不料寇准因喝醉了酒,竟鼾睡不醒。第二天,又有大臣向真宗建议迁都金陵,真宗有些心动。所以虽然寇准一再恳求真宗渡江,但一连几天真宗仍下不了决心,做不了决定。

  一天,寇准碰到烈武王高琼,对他说:“你身为大将军,见国家的情势已到如此危急的地步,难道不会向皇上说句话吗?”高琼向寇准谢罪,于是寇准又再入宫,建议真宗不妨问问其他官员的意思。没想到在朝的官员竟然个个哑口无言。这时真宗表示希望南下,寇准说:“这种做法简直是舍弃中原。”真宗又想毁坏桥梁,凭借江河天险来防守。寇准说:“这样河北一地就拱手送敌了。”真宗不由得摇头说:“你是读书人,不懂得用兵之道。”于是寇准建议真宗询问各位将军的意见。高琼却说:“我赞同王钦若的看法,蜀地远,但陛下若乘坐宫廷楼船,顺着汴江而下,几天的行程,就可抵达金陵。”在场的大臣纷纷表示赞同,寇准不由大吃一惊,只见高琼不慌不忙地接着又说:“臣直言也是死,不说也是死,与其到事情发生时丧命,不如今日直言而死。今天只要陛下离开京师一步,那么整个天下就要改朝换代了,士兵们都是北方人,家小都在京师附近,若京师不保,他们都会回乡保护妻小,到时有谁肯护送陛下,即使近如金陵,陛下也到不了。”寇准听高琼如此说,顿时又面露喜色,说:“你能明白这道理,为什么不自请为皇上跟前的御前将军呢?”高琼大喊一声,要轿夫起轿,寇准立刻将真宗请入轿中,全军于是顺利渡河。真宗抵达澶州北门时,远近的士兵们看见皇帝的车驾,不由欢声雷动,高呼万岁,数十里外都听得到阵阵的欢呼声。契丹人见宋真宗御驾亲征,气势大减,等攻城时,元帅顺国王挞览又遭宋兵射杀,更是胆战心寒,于是向宋请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南宋画作《宋高宗御赐功臣像》陈康伯的父亲陈亨仲,曾任提举江东常平。陈康伯自幼品学兼优,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以“上舍丙科”登进士第。而后累官太学正。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贵溪叛将将要攻掠至弋阳,陈康伯率领家乡义兵迎击,将其首领擒获,一方百姓得以保全。

  南宋建炎(1127年-1130年)末年,陈康伯担任敕令所删定官,曾参与编修《绍兴敕令》。不久后出任衢州通判,代管衢州事务。白马原出现盗匪之祸,陈康伯力督州兵进行讨伐,并成功捣毁了盗匪在衢州的势力。宋高宗为奖励其功劳,提升为太常博士,后改任提举江东常平茶盐。

  高宗进驻建康府时,陈康伯得蒙召对。他请求高宗注意选用将领,高宗予以接纳。

  绍兴八年(1138年),陈康伯任枢密院大计议官。经屡次升迁至户部司勋郎中。此时,陈康伯虽与宰相秦桧在太学中有旧交。但在司勋郎中的五年任期内,陈康伯却“泊然无求,不偷合”。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年),陈康伯才被调为军器监。带借(暂任)吏部尚书之职出使金朝,他抵达开封时,已至晡时,金朝方面不提供饮食。面对这种窘境,陈康伯只是闭门就寝,一概不问;入夜后,金朝方面的馆人才叩门道歉,陈康伯也不做回答。陈康伯回朝后,因为金朝使者到来,朝廷命他以馆伴身份陪同,因“端午赐扇帕,与论拜受礼”这些事件,他遭到谏官“生事”的弹劾,被罢为知泉州。

  南宋初年,沿海的海盗时时出没,朝廷派刘宝、成闵领兵逐捕,陈康伯按照高宗的本意予以招降、安抚,海盗纷纷出降,被编入兵伍。许久后,有失意之徒妄图煽动叛乱,陈康伯询得实情后,将其判处死刑,泉州得以安宁。任职期满后,陈康伯不曾出任实职,而在近十年间多次奉祠(担任祠官)。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在秦桧死后,陈康伯被起用为知汉州,但在赴任途中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吏部侍郎,不久后连续兼任礼部、户部、刑部侍郎。在此任上,陈康伯就提出“节用宽民”,要求朝廷节俭岁用,采取有所入则储备其中十分一二以预防水旱灾害。在秦桧当政的时候,有的官吏为了迎奉秦桧的喜好大兴冤狱,而陈康伯挺身而出平谳多次于朝廷上直述冤情,保护了诸多士大夫,通过这些措施以此来节省费用,减轻百姓税赋,平反冤狱。后升任吏部尚书,宰相准备用“权(代任)吏部尚书”来下诏,高宗说:“朕将要重用他,要‘权’字何用?”之后,升任参知政事,开始跻身执政之列。

  议策抗金

  金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积极地准备再次侵宋。金国以庆贺天申节为名派出使节时,竟然要求宋廷将淮、汉地划割给金。面对金人的无理的要求,朝中围绕着战、和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议。时为左相的陈康伯极力主张抗金,向高宗提出了与金作战的战略措施。他提出了具体四项措施:一是增派刘锜为荆南军,兵发重流抵抗金兵;二是分画两淮之地,命令诸将组建民间团社,各保其境;三是针对刘宝部将骄卒少难以独挡淮东,积极增援,加强城防;四是沿江诸郡修城积粮,以稳固内地。

  绍兴三十年(1160年)底,汤思退罢相,陈康伯独任右相。次年,起用正在患病的老将刘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领兵抵御。同时,完颜亮兵分四路直取南宋:东路由完颜亮自率主力进攻淮南,中路攻襄阳,西路攻大散关,另有海路直趋临安。面对金兵的攻势,陈康伯提出了分兵迎战策略:遣成闵守鄂洲以守备襄汉中路;由吴璘守川陕之地以备西路之敌;李宝率兵海上迎战;刘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守两淮之地。

  金军从寿州渡淮,长驱直入。刘锜领兵迎战,命副帅王权先行。而王权住在和州不敢前进。刘锜再令王权进军寿春,王权才进到庐州,然而一听说金军到来,就连夜逃走,致使宋军不战而溃。此时正值刘锜患重病,只好退兵镇江,淮南沦陷,临安震动,“朝中有遣家欲避者”,高宗闻讯,试图再次入海避敌。陈康伯竭力劝阻,并安排全家由江西入浙安家,下令临安诸城门开闭如同往常,以此安定民心。为了稳定高宗之心,他解衣置酒,从容不迫,共商大计,高宗这才稍微放宽了心。但是陈康伯虽然这样做了,还是不放心。第二天,又一次入奏劝陛下静以侍之,坚决抵抗。在陈康伯的力阻之下,高宗决定暂留临安,观望形势。然而高宗对自己的这种观望的姿态并未坚持多久,就又开始动摇了。一日,高宗拟下诏书“如敌未退,散百官”,陈康伯见诏非常气愤,当即将其烧毁,并觐见高宗,指出一旦百官散去,皇帝势单力孤,无法守护朝廷,不如御驾亲征。在群臣强烈的要求下,高宗最终被迫同意“下诏亲征”,派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到建康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参谋军事,准备抗敌。但又暗地命令建造御船,做好海上逃难的准备。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底,完颜亮已抵和州,在镇江的叶义问想要逃跑,被部下强留在建康。金军在和州赶造船只,打算渡江攻占采石镇,形势十分严重。这时,虞允文赶到采石,整顿溃军,激励士气,迅速做好迎战的部署。完颜亮派遣五百兵士,驾船入江,亲自在江边用小红旗指挥。虞允文命宋军战舰迎战,而另有当涂县的民兵驾海鳅船冲锋在前,金船被冲散分为两处。宋军奋勇向前,把金兵大部分杀死在江中。第二天,虞允文命舟师至杨林河口阻击金军,又在上游放火烧毁了金其余的船,取得大胜利。完颜亮不能过江,只好移军瓜洲。

  金军从海上进攻临安的一路,也在密州胶西县陈家岛被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李宝打得大败。金军舰队被大部歼灭。其他宋军与义军联合作战,先后收复邓州、蔡州、陈州、顺昌府等地。西北方面,四川宣抚使吴璘率部反击,一度收复了秦、洮、陇、商、虢、华、陕七州。其他各路义军,也活跃在金军后方,攻打城邑。在金军南侵失败的形势下,金东京留守完颜雍夺取政权,自立为皇帝,即金世宗。完颜亮进军到扬州,被部将杀死。金军撤退,宋军收复了两淮地区。

  金军的撤退,也就意味着高宗象征性的“御驾亲征”结束。后来,因李宝所部武器精良,陈康伯选取其中的长枪、克敌弓弩,交给相关官吏,作为模型来仿造使用。

  陈康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高宗对康伯说高宗自己“今老且病,久欲退闲”,想向众臣宣布让位与赵玮,与陈康伯密赞大议。同年,孝宗即位。在其父子内禅帝位的仪式上,高宗让康伯奉持禅让册书。基于高宗对康伯的重用与赏识,新主孝宗也对其倍加的尊重,在称呼上也只是称他为丞相而不叫他的名字。而且,孝宗也曾经对大臣们说“陈康伯有气量,朕伴随太上皇帝在金陵时,他遇事从容不迫的气度,可以和东晋的谢安相比。”孝宗即位不久,进封康伯为信国公。

  孝宗即位不久,就开始积极地讨论准备北伐。为此,孝宗也就被后人视为比较好的一个皇帝。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与陈康伯为首的主战派进军中原。在北伐前期,南宋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而在后期则是战况不佳,特别是在符离这个地方的一次大战,宋军溃不成军。符离之败使宋金两国的关系,再次的发生变化。孝宗开始在和战之间摇摆不定,高宗这时站出来积极地主持和派,碍于高宗与众臣子的压力与议论,孝宗派淮西安抚使干办公事卢仲贤前往金军人营议和。

  数月后,卢仲贤带回了金军议和的条件。但是,卢仲贤一回来就遇到了张栻弹劾,说卢仲贤是“辰国丧礼”。朝廷派卢伸贤去与金交涉中争论的最大的三件事:我方所要求的停止称臣的旧礼,对方也肯同意;对方所要求的岁币数量不变,我方不深加计较;其中没有达成一致的是,对方想要得到四州之地(海、泗、唐、邓)而我方以速还祖宗陵寝、钦宗棺椁为理由,不同意交还四州。针对此种谈判条件,陈康伯斥怒说:“这些人都因为祸福利害地于他们没有切身的关系,口出大话误害国家,以博取名声。这是关系到宗端社稷的大事,岂同儿戏。” 朝中两派再一次的争吵不休,陈康伯极力支持主战,最后还是太上皇出来极力支持主和派,这才打定了孝宗的心。这次的论战尚未结束,主和派又开始一齐弹劾陈康伯,陈康伯不得已请求罢官回乡并推荐张浚为相。

  自建康回到临安后,陈康伯便称病请辞,孝宗不允。至隆兴元年(1163年),陈康伯辞官之心愈加坚决,孝宗见状,最终同意他太保、观文殿大学士、福国公出判信州,并深加慰劳,同时对他说:“如有宣召,切勿推辞。”命宰执大臣在政事堂为其践行,百官则在都门外为其送行,可谓荣宠之至。随后,陈康伯又推辞判信州之命,请任宫观官,被除授为醴泉观使。

  隆兴二年(1164年)八月,陈康伯被起用为判绍兴府,孝宗令他入朝奏事,遭到陈康伯的推辞。不久后,孝宗又召他陪同郊祀。其时宋金战事再起,朝野大惊,都希望陈康伯再次拜相。孝宗亦亲出手札,派使者前往陈康伯家中召他入觐,尚未踏出里门,就得到了“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进封鲁国公”的诏命。亲友故旧都认为他的病情严重,应该辞命,陈康伯认为:“不是这样的。我是朝廷大臣,如今国家危急,应当抱病上路,幸得陛下哀怜而允我归家。”他做行进途中听闻战事告急,于是倍道兼行,前往临安,孝宗令其子陈安节、女婿文好谦扶着陈康伯觐见,“减拜赐坐”;每隔一日上朝一次,并允许乘坐肩舆到殿门前,仍赐他负责搀扶的人,不是军国大事不用署名。宋金商定和议后不久,陈康伯因眼疾被免去朝谒,居家养病,每隔十余日奏事一次。

  病逝任上

  乾道元年(1165年)正月,孝宗祭祀南郊,陈康伯带病陪祀,随后屡次上奏请辞,均未获准。二月丁未日(4月10日),陈康伯在向孝宗奏事完毕,临出殿门时突然发病,等到用肩舆抬至家中,已经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九岁。孝宗追赠他太师之衔,赐谥号“文恭”;并下诏择日亲临其府邸祭奠,陈康伯之子陈伟节极力推辞,才未前往。工部侍郎何俌奉命监护陈康伯的灵柩归葬家乡弋阳。

  乾道三年(1167年)二月,孝宗亲笔为陈康伯题写“旌忠显德之碑”的碑文,立碑在他的墓前。

  宋宁宗庆元(1195年-1200年)初年,陈康伯得以配享孝宗庙庭,并改谥“文正”。

  主要影响

  陈康伯为人刚正不阿,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惜自己个人的安危,迎眷属入临安,坚决主张抗击金兵的入侵。“以经济自任,临事明断”,宋高宗曾称赞陈康伯“静重明敏,一语不妄发”,是真正称职的宰相,这应该是很中肯的评价。

  • 相关推荐

【陈康伯的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巷伯原文、翻译及赏析03-20

伯兮原文、翻译及赏析03-16

巷伯原文,翻译,赏析08-23

伯兮原文翻译及赏析08-11

巷伯原文翻译及赏析09-09

《伯兮》原文、翻译及赏析05-22

荀巨伯探友原文及翻译09-28

周公诫伯禽原文翻译04-02

送毛伯温原文翻译及赏析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