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政《夜渡两关记》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2023-11-29 古籍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程敏政《夜渡两关记》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①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②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③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④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⑤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4.对下列加粗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但问驿吏,吏言 绐:告诉

  B.当此,乃至和州香林院 陟:到达

  C.马为之避易 避易:不容易

  D.其亦可谓不也已 审:慎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退无止 ② 某,而母立于兹

  B.①悉下马,累肩上 ②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C.①予默计此关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D.①杳不知所穷,始大骇汗 ② 虽九死犹未悔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记述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险途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C.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7、请把下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3分)

  答:

  (2)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3分)

  答:

  (3)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4分)

  参考答案:

  4.D(A 绐:欺骗 B陟:登 C避易: 退避)

  5.B( B均表修饰关系。A所字结构/名词,地方。C副词,表判断/ 只。D 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不译)

  6.B(“前山有火引路”错。原文是说“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是为下文写夜行的危险作铺垫的。)

  7.(1)渐渐听到随从中有人说,前面有处清流关,非常险要可怕,老虎多,我记住了这些。(稍稍、识之各1分,句意1分)

  (2)回头看往回跑,跌倒的人枕着压着,叫喊的声音很低,即使勉强他们大喊,也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却顾、颠仆枕藉、句意各1分)

  (3)自己料想这一回难逃危险了,又想起当年伍子胥曾经在这里被困,难道人在险恶的地势中本来应该这样受苦吗?(分、厄、尔、岂各1分)

  参考译文

  我请假探亲回南方,在成化戊戌年冬天的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站。当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不想走。向驿站的小吏打听,小吏欺骗我说:“虽然天晚了,天黑前还可以赶到滁州。”骑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到随从中有人说,前面有处清流关,非常险要可怕,老虎多,我记住了这些。

  到了清流关,天色已暗下来,后退也没有住处,就派人把山下驿站的差役找来,带上铜锣、火把一同前进。山口两座山峰对峙,有几百寻高,仰起头也看不到顶。石头栈道崎岖险要,大家都下了马,人踩着人肩往上爬。再三地约定:有紧急情况就大声喊叫,前后呼应。恰巧有一颗大星,闪闪发亮地从东往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火把全被吹灭了,四面山上的野草树木,发出簌簌的声音。因此人人都感到害怕,互相叫喊不停(来壮胆子),铜锣也一起敲响,山谷里到处震荡着回声。这样走了六七里,登上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明亮的银盘子,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大家这才举起手来互相祝贺,可是下山以后还是心惊胆战,好久都没能平静下来。我默默估计,这座清流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南唐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奇特,但应当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十七日中午,过了全椒县,往和州去。心里暗自庆幸离开险境即将走上平坦的路,不用再担心。走了四十里,渡过后河。只见面对着的山隐隐约约,问随从,他们说:“应当登上这座山,才能到和州香林院。”不久,太阳慢慢下山后,马进入山嘴,(只见)山峦重叠,桑树农田井然有序,总共有好几个村庄,很像武陵、仇池,才以为是可喜之事。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来越多,野草和树木把山路封堵,深远得看不到它的尽头,这才开始害怕得淌出汗来。路过一座野庙时,遇上一位老人,问他这是什么山,他说:“这是古时候的昭关。距离香林院还有三十多里,要走快些。前面山上有火烧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赶老虎。”

  这时候,铜锣火把都来不及准备了,靠着山崖,沿着山沟,奇形怪状的石头如林一样多,马吓得往后躲避;大家以为那里伏着老虎,回头看往回跑,跌倒的人枕着压着,叫喊的声音很低,即使勉强他们大喊,也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众人才爬起来,又沿着山岭走,细看崖下的沟谷,深得没法测量,山涧里的水哗哗地流着,和风声一样时快时慢。抬头看见满天星斗,自己料想这一回难逃危险了,又想起当年伍子胥曾经在这里被困,难道人在险恶的地势中本来应该这样受苦吗?二更天将尽的时候,(众人)到达香林院。在灯下忽然清醒放松下来,就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

  唉!我因为离开亲人久了,一切都不考虑,冒着危险在夜里赶路,越过两座关卡,扰了老虎窝,虽说临近危险而得以幸免,这也可以算是很不慎重了!认真地把这些记下来,作为以后的警戒吧。

  注释:

  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

  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后文的二将,指南唐大将军姚凤、皇甫晖。

  ③伍员: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往吴国。

  赏析:

  《夜渡两关记》是一篇纪实散文,记载了作者因省亲心切,夜渡清流关和昭关所遇惊险之事。两次都是虚惊,同样都是夜渡地势险恶而又多虎的关隘,但在作者笔下,却各有不同的写法,都写得扣人心弦,其情其境,让读者身临其境。作者用笔跌宕起伏,曲折回合,极尽腾挪之妙,但这又是通过极自然的文字、巧妙的布局来完成的。

  作者简介

  程敏政(1445—1499),字克勤,休宁(今属安徽)人。十岁,以神童荐,诏读书翰林院。公元1466年(成化二年)进士,入翰林院为编修。历左谕德,直讲东宫。孝宗即位,擢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公元1492年(弘治五年),改太常卿兼侍读学士,进礼部右侍郎,专典内阁。公元1499年(弘治十二年),与李东阳主持会试,被诬鬻题,下狱。得释后即病故。敏政学问该博,见称于时。著有《篁墩文集》九十三卷。又辑有《明文衡》、《宋遗民录》、《新安文献志》等。

  • 相关推荐

【程敏政《夜渡两关记》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夜渡两关记》原文阅读及翻译09-25

《夜渡两关记》的原文阅读及翻译11-16

《夜渡两关记》原文及翻译09-24

《渡汉江》阅读答案及赏析07-06

《杨嗣昌》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11-01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11-23

吴敏树《说钓》阅读答案及译文09-14

《村夜》阅读答案及赏析11-03

《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09-06

《鸣机夜课读记》阅读答案附译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