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苏幕遮·燎沈香》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2021-06-17 古籍

  苏幕遮·燎沈香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①上片“一一风荷举”一句中“举”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②下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诗句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3)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联系上下片的意象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炼字工夫了得,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8分)

  ①(4分)一个“举”字十分逼真地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2分),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栩栩如生的动态美(2分)。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②(4分)虚实结合(或“虚实相生”)的手法。(1分)“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是实写自己客居异乡的境况;(1分)“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是虚写自己的梦境(或“五月渔郎相忆否”不写自己思乡,用虚写的手法从对方的角度写起)(1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1分)

  (3)联系上下片的意象是“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意象2分,分析2分)

  (4)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风:极富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二:

  1、本文的作者是 ,他是 (朝代)词人。(1分)

  2、本文题材上属于 ,“苏幕遮”是它的 。(1分)

  3、本文上片写了 ,下片抒发了 感情?

  4、赏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的妙处。(2分)

  5.这首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词境清新而爽朗。尤其“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更见风致,王国维《人间词话》赞其语“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你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吗?(3分)

  6.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有“梦回吹角连营”之叹,周邦彦则有“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之慨,同样是“梦”,这两位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周邦彦 宋

  2、词 词牌

  3、清晨雨后荷塘美景 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4“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只一个‘举’字,作者便以清新之笔,刻画出荷花的动态可掬”。

  5.示例: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主要看对雨后晓荷的描绘)

  6.辛弃疾的“梦”所表达的是为国杀敌的愿望,是深沉而高昂的爱国之情的体现;周邦彦的“梦”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

  1.这首词上片主要写_____,下片主要写_____,联系两片之间的情感纽带是_____。(3分)

  2.写相思的古诗词中有一种常用的写法:以想象对方思念的情境来表达自身柔肠似断的思念。这首词有这种写法吗?试作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写景 抒情 风荷

  2.“五月渔郞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我的在故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可非常想念你们,在梦中划着小船,和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这样,更突出了词人的乡愁。

  注释

  ①燎:烧。

  ②沈香:沈,现写作沉。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③溽暑:潮湿的暑气。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溽,湿润潮湿。

  ④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

  ⑤宿雨:昨夜下的雨。

  ⑥风荷举: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⑦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⑧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赏析

  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

  上片写醒后之所感、所闻、所见。首四句写时间与季节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不苟。“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作者刚刚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仍弥漫室内,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从争噪的鸣声之中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这首词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意境大体相同,不同的是这首词写的是盛夏的清晨,而孟浩然写的是“春晓”。“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对“呼晴”作进一步的补充。作者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即睁开眼帘朝窗外望去,富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映着晚色,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上四句是第一层。“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初阳,接“晴”“宿雨”承“溽暑”。荷叶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体化了。“宿雨”的被蒸发、被晒干,不仅在点染“晴”字,同时还扣紧“溽暑”这一季节特点。这句很象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圆”是“叶上”一句的扩大。作者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继之,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美这几句说:“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下片,写对故乡的怀念。前四句是思归。换头两句故作推宕。词笔由实转虚,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五月”三句写梦游。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以逆挽手法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

  这首词的内容很简单,全篇六十二字,写的不外是荷花以及与荷花有关的情事。但是,作者善于把荷花的形象以及与之有关的情事集中起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加以烘托,于是,作者的美感便层次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一点集中体现于词的上片。上片七句,虽然构成的侧面有所不同,但,可贵的是,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结媒介几乎被作者压缩到绝无仅有的微小程度。作者的情思,作者的美感是靠画面、靠镜头的组接,靠蒙太奇表现出来的。

  本词以荷花为焦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后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一层,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后三句多侧面刻画荷花的风神。下片前四句是一层,分别叠印出“吴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后三句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

  周邦彦是善于使用艺术语言的大师,他往往运用优美的语词来创造生动的形象,有时精雕细刻,富艳精工;有时用典,融化古人的诗句人词。但这首词却既未用典,也未融化前人的诗句,而主要是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周邦彦《苏幕遮·燎沈香》的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文章:

苏幕遮·燎沈香的翻译赏析02-06

《燎沈香》的翻译赏析02-08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译及赏析05-07

周邦彦苏幕遮阅读答案03-30

苏幕遮周邦彦阅读答案07-08

苏幕遮周邦彦阅读答案08-22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译文及鉴赏03-16

《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阅读答案06-28

苏幕遮·燎沉香原文及赏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