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别母》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2-04-29 古籍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汪中《别母》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汪中《别母》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作】

  别母

  [清]汪中

  细雨春灯夜欲分,白头闲坐话艰辛。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

  【注视】

  夜欲分:快到半夜了。

  白头:老人,此指诗人的母亲。

  话艰辛:诉说生活的艰辛。

  天涯路:遥远漫长的旅途。

  梦里人:在睡梦里见到亲人。

  【古诗今译】

  在细雨如酥的春夜,诗人坐在跳跃的灯光下,倾听着满头白发的老母诉说着多少年来的生活艰辛。虽然时间已近夜半,还没有睡意。为了能让让母亲生活得好一些,天亮后,自己又要远走他乡,与老母亲天各一方。以后的日子里,母子即使日思夜想,也只能在梦中才能相见。

  【赏析】

  汪中(1744—1794),清代学者、骈文家。字容甫,江都(今江苏)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贡生(指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被选取入太学或备录用的秀才),后绝意于仕进。

  汪中出身孤苦,幼年无力求学,由寡母启蒙。后因依书商为佣,才有博览经史百家书籍的机会。他禀性*耿直,疾恶如仇,尤其能不囿时俗,讽谕权贵,对封建礼教和传统思想敢于立异说,标新论,因此被当世视为狂徒,使他受到种种冷遇和迫害。汪中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他只得依靠当幕僚和卖文为生。

  汪中幼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可是等到自己长大以后,却仍然不能侍奉于母亲的床前,无法让母亲过上衣食富足的日子。这首《别母》诗就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深情厚意而写的。作品写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不舍与思念,但是却又不得不为了前程,为了让母亲过上更好的日子而远走他乡,淋一漓尽致地表达了即将分别的点点离愁。

  “细雨春灯夜欲分”。这是一句经典的景物描写。在诗人与老母亲分别的前夕,夜静更深,春雨绵绵,灯光如豆。这春夜、细雨、春灯的描写,不仅是当时真是清净的简单描述,更是为了突出一种悲凉、哀愁的氛围,仿佛就是诗人悲凉心境的再现。这一情景的描写,令人不能不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白头闲坐话艰辛”。在这充满悲凉,充满离情别绪的绵绵雨夜,母子俩坐在昏暗的灯光下“话艰辛”,都说些什么?母子分别,要说的一定很多很多,包含一着多少年来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的种种生活艰辛。回首往昔,母亲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把自己养大成*人,究竟有多少磨难那是可想而知的;说到眼下,虽然自己已经长大了,可是又不能侍奉母亲于床前。想到将来,前途又在哪里呢。凡此种种皆为“白头闲坐话艰辛”的范畴,况且天亮以后母子就要长久分别,因此才“夜欲分”还依然在交谈。

  “出门便是天涯路”。天明之后诗人就要启程了,出门求功名也好,谋求生活之路也罢,总之一句话,儿子要离开母亲,远走天涯,与母亲天各一方,将不能守护孝敬母亲于床前了。无论对于儿子,还是对于母亲,这都是难以承受的分离之苦,悲凉、凄婉、牵挂、离愁的复杂心情是无法平静的。这一句是感情的又一次升温,是诗人依恋一母亲,母亲牵挂儿子,母子深爱的牵挂的极致表现。

  “明日思亲梦里人”。母子从此天涯海角,一团一聚之日遥不可知,因此,只有在睡梦里才能相见,就连最起码的话家常也变成了一中难以实现的奢望,蕴含了无尽的地叹息和百般的无奈。这一收呼应了全篇,升华了主题。

  作品在语言上以朴实平白见长。全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使用典故,但是母子深情与凄婉悲凉的离愁别绪却表现得淋一漓尽致,令人读来从心底滋生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作者简介

  1768年乡试未中,1777年举为拔贡,曾校验《四库全书》。著有《广陵通典》、《容甫遗诗》等。最终积劳成疾,卒于西湖葛岭园僧舍。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一定成就,《述学》、《广陵通典》、《容甫遗诗》 等篇皆是其代表作,其中《述学》6卷,《容甫遗诗》,《广陵通典》10卷。

  文学创作

  汪中私淑顾炎武,为经世致用之学。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一定成就。所作骈文,在清代骈文中被誉为格调最高。刘台拱《遗诗题辞》评为:“钩贯经史,熔铸汉唐,宏丽渊雅,卓然自成一家。”他27岁时所作《哀盐船文》,对扬州江面某次渔船失火时,人声哀号、衣絮乱飞的惨状和大火前后的氛围作了形象的描述,对船民的不幸遭难表示深切的同情,描写生动,文笔高古,杭世骏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抒情骈文善于“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李详《汪容甫先生赞序》),如《经旧苑吊马守真文》,对明末名妓马湘兰寄以同情、悼念,以自己的'困顿随人之痛,与马湘兰的沦落风尘之悲相共鸣,表现出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士人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愤慨;在《吊黄祖文》中,借古人祢衡“虽枉天年,竟获知己”的遭遇,写自己“飞辨骋辞,未闻心赏”的不平之叹,发出了“苟吾生得一遇兮,虽报以死而何辞”的强烈呼声;《狐父之盗颂》更是一篇愤世嫉俗之作,文中认为世俗所谓“盗”,是“悲心内激,直行无挠”的仁义之士,相比之下,当世许多人“孰如其仁”,汪氏甚至直呼“孰为盗者?我将托焉!”感情强烈充沛,语言明快锋利。其他象《黄鹤楼铭》、《汉上琴台之铭》、《先母邹孺人灵表》、《广陵对》、《自叙》等篇,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吸收魏晋六朝骈文之长,写得情致高远,意度雍容,而且用典属对,精当贴切。他的论辩文章显示出“于时流不轻许可”(江藩《汪中记》)的胆识,如《妇人无主答问》中驳方苞即其例。他的论学著作或阐明古书通例,如《释三九》;或纠弹理学谬误,如《大学平义》;或表章周秦诸子之学,如《墨子序》,对墨学推崇备至,认为墨学在当时为显学,墨子为救世之仁人,力辩孟子辟墨为过枉。又曾作《荀卿子通论》,以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称“孔荀”而不称“孔孟”,以异于宋儒“道统”说。因其为墨子、荀子翻案,在当时曾被统治者视为“名教之罪人”。王引之《汪中行状》总评其文说:“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著有《述学》 6卷。《广陵通典》10卷,《容甫遗诗》 6卷。近人古直选其若干骈文作注,名《汪容甫文笺》,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代表诗作

  梅花

  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

  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白门感旧

  秋来无处不销魂,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伤心耆旧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创作背景

  此诗是他远行时与母亲依依惜别的写照,可以想象,一个将要远行的游子,要离开孤身一人将自己养大的清贫的母亲,他的感情将多么伤感!本诗寥寥28字,就将自己与母亲的的深厚感情抒发出来,这点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版本一

  别母

  细雨春灯夜欲分,白头闲坐话艰辛。

  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

  译文

  春天的一个夜晚,窗外下着细雨,要到半夜了;白头的母亲闲坐在屋里,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汪中《别母》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别老母原文翻译及赏析04-16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10-22

《赠汪伦》原文及翻译赏析04-14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03-29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02-22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07-16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03-17

《赠汪伦》原文及翻译赏析02-23

杜甫恨别原文翻译及赏析05-07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白08-23

《子夜四时歌·春歌》原文翻译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