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游日记四十六的原文与翻译

2023-02-02 古籍

  时间过得真快,一天又将结束了,今天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篇日记吧。如何把日记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滇游日记四十六的原文与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初十日晨起,问沈翁,犹未归。兰宗具饭,更作饼食。

  余取纸为狮林四奇诗畀之。

  水帘、翠壁、侧树、灵泉。见顾仆不至,余疑而问之。兰宗曰:“彼知君即下,何以复上?”而余心犹怏怏不释,待沈翁不至,即辞兰宗下。才下,见一僧仓皇至,兰宗尚随行,讯其来何以故。曰:“悉檀长老命来候相公者。”余知仆逋bū逃亡矣。再讯之。曰:“长老见尊使负包囊往大理,询和光,疑其未奉相公命,故使余来告。”余固知其逃也,非往大理也。遂别兰宗,同僧亟下。五里,过兰那寺前幻住庵东,又下三里,过东西两涧会处,抵悉檀,已午。

  启箧而现,所有尽去。体极、弘辨欲为余急发二寺僧往追,余止之,谓:“追或不能及。及亦不能强之必来。亦听其去而已矣。”但离乡三载,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弃余于万里之外,何其忍也!

  十一日余心忡忡。

  体极恐余忧悴cuí忧伤,命其侄并纯白陪余散行藏经楼诸处。有圆通庵僧妙行者,阅《藏》楼前,瀹茗设果。

  纯白以象黄数珠即今珠见示。

  象黄者,牛黄、狗宝之类,生象肚上,大如白果,最大者如桃,缀肚四旁,取得之,乘其软以水浸之,制为数珠,色黄白如舍利,坚刚亦如之,举物莫能碎之矣。出自小西天即今印度,彼处亦甚重之,惟以制佛珠,不他用也。又云,象之极大而肥者乃有之,百千中不能得一,其象亦象中之王也。坐楼前池上征迦叶事,取《藏经》中与鸡山相涉者,摘一二段录之。始知《经》言“迦叶守衣入定,有四石山来合”,即其事也,亦未尝有鸡足名。又知迦叶亦有三,惟迦叶波名为摩诃迦叶。

  “摩诃”,大也,余皆小迦叶耳。

  是晚,鹤庆史仲自省来。史乃公子,省试下第未通过归,登山自遣。

  十二日妙行来,约余往游华严,谓华严有老僧野池,乃月轮之徒,不可不一晤,向以坐关龛中,以未接颜色为怅。

  昔余以岁首过华严,其徒俱出,无从物色。余时时悼月公无后,至是而知尚有人,亟饭而行。和光亦从。西一里,逾东中界溪,即为迎祥寺,于是涉中支界矣。又一里余,南逾锁水阁下流水登坡,于是涉中支脊矣。西北溯脊一里,过息阴轩。又循瀑布上流,西北行里余,渡北来之溪,于是去中支涉西支界矣。又北里余,西涉一峡溪,再上一西来小支之嘴,登之西北行。一里,又西度亭桥,桥下水为华严前界水,上下俱有桥,而此其下流之渡桥。内峡中有池一圆,近流水而不混,亦龙潭类也。由溪南向西北行,于是涉西支脊矣。半里,乃入华严寺。寺东向,踞西支大脊之北,创自月潭,以其为南京人,又称为南京庵。至月轮而光大之,为鸡山首刹,慈圣太后赐《藏》贮之。后毁于火,野池复建,规模虽存,而《法藏》不可复矣。野池年七十余,历侍山中诸名宿,今老而不忘先德,以少未参学,掩关静阅,孜孜不倦,亦可取也。

  闻余有修葺《鸡山志》之意,以所录《清凉通传》假余,其意亦善。

  下午将别,史君闻余在,亦追随至。

  余恐归途已晚,遂别之,从别路先返,以史有舆骑也。

  出寺,西北由上流渡桥,四里,连东北逾三涧,而至其东界之支,即圣峰、燃灯之支垂也。又一里,东下至其尽处,有寺中悬,是为天竺寺。其北涧自仰高亭峡中下,其南涧又从西支东谷屡坠而下者,夹圣峰之支,东尽于此。王十岳《游纪》以圣峰为中支,误矣。由其垂度北峡小桥,于是又涉中支之西界。循北麓而东,半里,两过南下小水,乃首传寺前左右流也。其南峡中始辟为畦,有庐中央,是为大觉菜圃。

  从其左北转,半里,逾支脊,连横过法华、千佛、灵源三庵,是皆中脊下垂处。半里,北逾锁水阁下流,即大觉寺矣,仍东随大路一里,过西竺寺前,上圆通庵,观“灯笼花树”。其树叶细如豆瓣,根大如匏瓠,花开大如山茱萸,中红而尖,蒂俱绿,似灯垂垂。余从永昌刘馆见其树,末见其花也。此庵为妙行旧居,留瀹茗乃去。一里,由迎祥寺北渡涧,仍去中界而入东支界。溯水而北,过龙泉庵、五华庵。五华今名小龙潭,乃悉檀大龙潭之上流。大龙潭已涸为深壑,乃小龙潭犹汇为下流。余屡欲探之,至是强二僧索之五华后坡。见水流淙淙,分注悉檀右,而坡道上跻,不见其处。二僧以日暮劝返,比还,寺门且闭矣。

  是夜,与史君对谈复吾斋头。史君留心渊岳,谈大脊自其郡西金凤哨岭南过海东,自五龙坝、水目寺、水盘铺,过易门、昆阳之南,而包省会者,甚悉。且言九鼎山前梁王山西腋之溪,乃直南而下白崖、迷渡者,其溪名山溪。后人分凿其峡,引之洱海,则此溪又一水两分矣。果尔,则清华洞之脉,又自梁王东转南下,而今凿断之者。余初谓其脊自九鼎西坠,若果有南下白崖之溪,则前之所拟,不大误战?目前之脉,经杖履之下如此,故知讲求不可乏人也。史君谓生平好搜访山脉,每被人晒shěn,讥笑,不敢语人,邂逅遇余,其心大快。然余亦搜访此脊,几四十年,至此而后尽,又至此而遇一同心者,亦奇矣。夜月甚明,碧宇如洗,心骨俱彻!

  十三日史君为悉檀书巨扁同“匾”,盖此君夙以临池书法擅名者,而诗亦不俗。

  复相与剧谈。

  既午,舆人催就道,史恳余同游九重崖,横狮林、旃擅而西,宿罗汉壁,明日同一登绝顶作别。余从之。遂由悉檀东上坡,半里,过天池静室,六里而过河南止足师静室。更北上里余,直蹑危崖下,是为德充静室。德充为复吾高足,复吾与史君有乡曲之好,故令其徒引游此室,而自从西路上罗汉壁,具饭于西来寺,以为下榻地。

  此室当九重崖之中,为九重崖最高处,室乃新构而洁,其后危岩之半,有洞中悬,可缘木而上。余昔闻之,不意追随,首及于此。余仰眺丛木森霄,其上似有洞门仿佛。时史君方停憩不前,余即蹑险以登。初虽无径,既得引水之木,随之西行,半里,又仰眺洞当在上,复蹑险以登。初亦无径,半里,既抵岩下,见一木倚崖直立,少斫级痕以受趾,遂揉róu攀援木升崖。

  凡数悬其级,始及木端,而石级亦如之,皆危甚。

  足之力半寄于手,手之力亦半无所寄,所谓凭虚御风,而实凭无所凭,御无所御也。洞门正南向,上下皆削壁,中嵌一门,高丈五,阔与深亦如之,而旁无余隙。中有水自顶飞洒,贮之可供一人餐,憩之亦仅受一人榻,第无余隙,恐不免风雨之逼。然临之无前,近则香木坪之岭已伏于下,远则五龙坝之障正横于南,排沙、观音箐诸山层层中错,各献其底里深藏不易显现的地方而无余蕴焉。

  久之,闻室中呼声,乃下。又随引水木而东过一栈,观水所出处,乃一巨石下。甫出,即刳木引之西注,此最上层之水也;其下一二丈,又出一水,则复吾之徒引入静室;其下又出一水,则一衲轩引之。连出三级,皆一峡坳,虽穴异而脉必潜通,其旁分而支引者,举岩中皆藉之矣。

  既下室中,啜茶果,复继以饼饵,乃随下层引水之木,西一里入一衲轩。延眺久之,又茶而行。西一里,过向所从登顶之坡。横而西,路渐隘,或盘坡嘴,或过峡坳,皆乱砾垂脊,而中无滴水,故其地不能结庐,遂成莽径。二里余,峡拗中有一巨木,横偃若桥。又西二里,乃践坡转嘴而上,过野愚静室。又半里,上至白云静室。白云固留,以日暮而去,白云随过体极静室而别。西半里,过一宗静室。傍水又蹑坡半里,逾望台南突之脊,于是瞑色已来,月光渐耀。

  里余,两过望台西坳之水,又一里,南盘旃檀岭,乃西过罗汉壁东垂,皆乘月而行也。又稍盘嘴而上半里,是为慧心静室,此幻空碧云寺前南突之坡也。

  余昔与慧心别于会灯寺,访之不值,今已半载余,乃乘月叩扉。出茗酌于月下,甚适。此地去复吾先期下榻处尚三里,而由此西下度管,暗不可行,慧心乃曳杖为指迷。半里,度而上,又半里,登坡,与碧云大路合,见月复如前,慧心乃别去。又西一里,过一静室,乃盘嘴北向蹑坡,则复吾使人遍呼山头矣。又一里,入西来寺。寺僧明空他出,其弟三空,余向所就餐者,闻之,自其静庐来迎。

  复吾知吾辈喜粥,为炊粥以供。久不得此,且当行陟之后,吸之明月之中,不啻仙掌金茎矣。

  十四日三空先具小食,馒后继以黄黍之糕,乃小米所蒸,而柔软更胜于糯粉者。乳酪、椒油、葼油、梅醋,杂沓而陈,不丰而有风致。盖史君乃厥兄明空有约而来。

  译文

  初十日早晨起床,打听沈翁,仍未归来。兰宗备好饭,另外做饼子来吃了。我取来纸作了狮子林四奇诗送给他。〔水帘、翠壁、侧树、灵泉四奇。〕见顾仆不到,我疑心去查问他。兰宗说:“他知道先生就要下去,为何再上来?'’可我心里仍然快快不乐放不下心,等不到沈翁,立即辞别兰宗下山。才下走,见一个和尚仓皇来到。兰宗还随行,询问他来是为什么事。说:“悉檀寺的长老命令前来迎候相公的。”我心知仆人逃走了。再次询问和尚,他说:“长老见贵使背着包袱前去大理,询问和光,怀疑他未奉相公的命令,因而派我来报告。”我本来就知道他逃跑了,不是去大理。于是告别兰宗,同和尚急忙下山。五里,经过兰那寺前幻住庵东边,又下走三里,经过东西两条山涧会合之处,抵达悉檀寺,已是中午。打开箱子来看,所有东西全都不见了。体极、弘辨打算为我急速派遣两个寺中的僧人去追,我止住了他们,说道:“追或许追不上。追上他也不能强迫他一定回来。也只能听任他离开而已了。”只是离开家乡三年,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在万里之外抛弃了我,为何这样狠心呀!十一日我忧心忡仲。体极担心我忧伤,命令他侄子及纯白陪我到藏经楼诸处散步。有个圆通庵的僧人妙行,在藏经楼前读经,烹茶布果。纯白把象黄念珠给我看。〔象黄这种东西,是牛黄、狗宝之类,生在大象肚子上,大处如同白果,最大的如像桃子,连缀在肚子四旁,取到它后,乘它软时用水浸泡,制成念珠,颜色黄中带白如像舍利子,坚硬也如舍利子一样,举起重物不能砸碎它。出自于小西天,那地方也十分看重它,只用来制造佛珠,不作其他用途。又说,极大而肥壮的象才有象黄,千百头中不能找到一头,那象也算是象中之王了。〕坐在楼前的水池上访询逛叶的事迹,取来藏经楼中与鸡足山相关的书,摘取一二段把它们抄录下来,这才知道佛经所说的“迎叶守护佛衣坐禅,有四座石山飞来合拢”,就是这里的事了,也未曾有鸡足山的名字。又知道迎叶也有三个,只有迎叶波名字是摩诃迎叶。“摩诃”,是大的意思,其余全是小迎叶而已。这天晚上,鹤庆史仲文恰好从省城来。〔姓史的是位公子,省城应试落第归来,登山自我排遣。〕

  十二日妙行来,约我去游华严寺,说是华严寺有位老和尚野池,是月轮的徒弟,不可不见一面,从前因为在关闭的佛盒中坐禅,所以未能接近他的容貌,为之帐恨。从前我在岁首路过华严寺,他的徒弟全外出了,无法找到。我时时悲伤月轮公无后人,到此时才知道还有人,急忙吃完饭上路。和光也跟随去。往西一里,越过东面支峰与中间支峰分界的溪水,就是迎祥寺,从这里起进入巾间支峰界内了。又走一里多,向南越过锁水阁下游的溪水登坡,于是到了中间支峰的山脊上了。往西北溯山脊行一里,路过息阴轩。又沿瀑布的上游,往西北行一里多,渡过北来的溪流,在这里离开中间的支峰进入西面支峰界内了。又向北一里多,往西涉过一条峡谷中的溪水,再上登一条西来小支脉的山嘴,登上它后往西北行。一里,又向西越过一座亭桥,桥下的水是华严寺前面分界的水流,上下游都有桥,而此处是渡过它下游的桥。桥内峡中有一个圆形水池,接近流水却不相混,也是龙潭一类。由溪南向西北行,于是跋涉西面支峰的山脊了。半里,便进入华严寺。寺院向东,高踞在西面支峰主脊的北面,创始于月潭,由于他是南京人,又称为南京庵。到月轮扩大了它,成为鸡足山的首要佛寺,慈圣太后赐给《藏经》贮藏在寺中。后来毁于火灾,野池重新修建,规模虽然保存下来,但《法藏》不可恢复了。野池年龄七十多岁,逐一伺候过山中有名望的前辈,如今老来不忘先人的功德,因为少年时未探究过学间,掩上门门静心读书,孜孜不倦,也是值得赞许。听说我有修撰《鸡足山志》的意图,把所抄录的《清凉通传》借给我,他的用意也很好。下午即将告别,史君听说我在这里,也追随而来。我担心归去途中已太晚,于是辞别野池,从别的路先返回去,因为史君有轿子、坐骑。

  出寺后,往西北由上游过桥,四里,接连向东北越过三条山涧,然后来到那东面的支峰,这就是圣峰燃灯寺下垂的支峰了。又走一里,向东下到它的尽头处,有寺院悬在中央,这是天竺寺。它北边的山涧自仰高亭的峡中流下来,它南边的山涧又是从西面支峰东边的山谷屡次坠落下流的,夹住圣峰的支脉,东边在此到了尽头。《王十岳游纪》把圣峰作为中间的支峰,错了。由它的下垂处越过北峡中的小桥,于是又进入中间支峰的西界。沿北麓往东走,半里,两次跨过南下的小溪,是首传寺前方左右两侧的溪流。它南边峡中开始开垦为田地,有房屋在中央,这是大觉寺的菜园。从它左边向北转,半里,越过支峰的山脊,一连横着走过法华庵、千佛庵、灵源庵三座寺庵,这里全是中间的山脊下垂之处。半里,向北越过锁水阁的下游,就到大觉寺了。仍往东顺大路走一里,经过西竺寺前,登上圆通庵,观赏灯笼花树。这种树的树叶细如豆瓣,树根大如葫芦,花开大如山茱英,中间红但花尖花蒂全是绿色的,似灯笼样低低下垂着。我在永昌刘家书馆见过这种树,未见过它的花。此庵是妙行的旧居,留下烹茶喝后才离开。一里,由迎祥寺北边渡过山涧,仍离开中间支峰的界内进入东面支峰界内。溯涧水往北走,经过龙泉庵、五华庵。五华庵如今名叫小龙潭,是悉檀寺大龙潭的上游,大龙潭已干涸为深壑,小龙潭竟然仍积着水往下流。我多次想去探寻它,到此时强迫二位僧人到五华庵的后坡去找它。只见水流涂涂,分散注入悉檀寺右侧,可沿坡上的路上登,不见它所在之处。二位僧人用天晚劝我返回去,等回来时,寺门将要关闭了。

  这天夜里,在复吾的书斋与史君交谈。史君留心山川,谈起大山脊自他府中西境金凤哨岭往南经过洱海东面,自五龙坝、水目寺、水盘铺,经过易门县、昆阳州的南部,而后包围省会的山脉,非常熟悉。并且说到九鼎山前梁王山西侧的溪流,是一起往南下流到白崖站、迷渡的,此溪名叫山溪。后代人分流凿断它流经的山峡,把它引进洱海,那么此溪又是一条溪水分为两条支流了。果然这样,那清华洞的山脉,又自梁王山东边转向南下延,是今天凿断之处。我当初认为那条山脊自九鼎山往西下坠,如果有往南下流到白崖站的溪流,那么从前我估量的,不大错了!眼前的山脉,经我扶杖漫游之下还如此,因而真不可缺少议论探究的人呀!史君说起生平喜爱搜寻访求山脉,每每被人讥笑,不敢告诉人,邂逅间遇上我,他的心里非常痛快。不过我也搜寻访求此条山脊,几乎四十年,到此时才完结,又到此地然后才遇见一个同心的人,也是奇迹呀!夜间月亮十分明亮,澄碧的天宇如洗涤过一般,心骨全都明彻透了!

  十三日史君为悉檀寺写了巨匾,原来这位先生是向来以擅长书法出名的人,而且诗也不俗。再次互相畅谈。午后,轿夫催着上路,姓史的恳切邀请我一同去游九重崖,向西横过狮子林、旎檀林,住宿在罗汉壁,明天一同登一次绝顶告别。我听从了他。于是由悉檀寺东边上坡,半里,经过天池的静室,六里后经过河南止足禅师的静室。再向北上走一里多,一直踩着危崖下走,这是德充的静室。德充是复吾的高足弟子,复吾与史君有乡亲的情谊,所以命令他徒弟领路来游此处静室,然后自此从西路上罗汉壁,在西来寺备好饭菜,用为住宿之地。

  此处静室正当九重崖的中心,是九重崖的最高处,静室是新建的而且整洁,它后方危崖的半中腰,有山洞悬在中央,可以沿着树上登。我从前听说过它,不料跟随别人游山,首先到达此地。我仰面眺望,丛林森森入云霄,山崖上仿佛像有洞口。此时史君正好停下休息不再前走,我立即踏着险阻上登。最初虽然没有路径,遇到引水的木槽后,顺着它往西行,半里,又仰面眺望,山洞应当在上方,又踏着险阻上登。起初也没有路径,半里,抵达危崖下后,见一棵树紧靠危崖直立,稍微有砍凿过台阶的痕迹以便承受脚掌,于是攀着树枝上登危崖。一共悬空越过几层树枝,才到达树梢,而石崖上的台阶也如此,全危险极了。脚的力量一半寄托在手上,手的力量也是一半无所寄托,这是所谓的凭靠虚空驾御山风了,可实际上凭靠又无所凭靠,驾御也无所驾御。洞口向正南,上下全是陡削的石壁,中间嵌入一个洞口,高一丈五,宽处与深处也如此,可四旁没有其余的缝隙。洞中有水从洞顶飞洒下来,把水贮存起来可供一个人饮用,在这里憩息也仅能放下一个人的床,只是没有其余的空隙,恐怕免不了风雨的逼迫了。不过在洞内临眺一望无际,近处是香木抨的山岭已低伏在下方,远处则是五龙坝的山峰正横在南面,排沙、观音著诸山层层交错在中间,各自呈献出它们深藏的地方而没有剩下的深奥之处了。很久,听见静室中的呼叫声,这才下来。又顺着引水的木槽往东走过一处栈道,观看泉水流出之处,是在一块巨石下。刚流出来,就用挖空的树把水引向西流,这是最上层的水;它下方一二丈,又涌出一处泉水,复吾的徒弟把水引入静室;它的下边又涌出一处泉水,一袖轩把水引去。一连涌出三层,全在一个峡坳中,虽然泉眼的位置不同可脉胳必定暗中相通,那往旁边分支引流的水,是整座山崖之中全仰仗的。

  下到静室中后,吃了茶水果子,又继之以糕饼,于是顺着下层引水的木槽,向西一里进入一钠轩。抬头眺望了很久,文喝了茶上路。往西一里,经过先前来时登顶的山坡。横向西,路渐变窄,有时绕过坡嘴,有时走过峡坳,全是乱石块垂下山脊,峡中没有滴水,所以这个地方不能建屋,便成了满是草丛的小径。二里多,峡坳中有一棵巨树,横倒着好似桥梁。又向西二里,便踏着山坡绕着山嘴上登,经过野愚的静室。又走半里,上到白云的静室。白云坚决挽留,由于天晚便离开了,白云跟着走过体极的静室才告别。往西半里,经过一宗的静室。傍着水流又爬坡半里,越过望台向南突的山脊,到这里暮色已经来临,月光渐渐照耀起来。一里多,两次越过望台西面山坳的水流,又走一里,向南绕过旎檀岭,于是往西走过罗汉壁的东垂,都是乘着月色前行的。又慢慢绕过山嘴上走半里,这是慧心的静室,此地是幻空碧云寺前往南突的山坡。我从前与慧心在会灯寺分别,拜访他没遇上,至今已是半年多,于是乘着月光叩开门。慧心拿出茶在月光下饮,十分适意。此地离复吾事先约定的住宿处还有三里,可由此向西下走越过山著,黑得不能走,慧心于是拖着手杖为我指点迷途。半里,横越而上,又走半里,登坡,与碧云寺来的大路会合,见月光又如先前一样,慧心这才告别离去。又一里,路过一处静室,就绕着山嘴向北登坡,就见复吾派人在山头遍处呼叫了。又一里,进入西来寺。寺中僧人明空出门去其他地方,他的弟子三空,是从前我们一起就餐的人,听见声音,从他的静室出来迎接。复吾知道我们这帮人喜欢喝粥,为此煮了粥献上来。很久没吃到过此等东西,况且正当行走上登之后,在明月之夜喝到,如同仙掌金茎一般。

  十四日三空先准备了小吃,馒头之后是黄黍做的糕,是用小米蒸制的,但柔软更胜过糯米粉做的。乳酪、辣椒油、鸡萝油、梅子醋,杂乱地陈放着,不丰盛但颇有风味。原来史君是与他的师兄明空有约而来的。

  作者简介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作品注释

  (1)二十七日——指1639年(己卯年)四月二十七日。作者当时五十四岁,这次离家出游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了。他在这年四月十三日抵达腾越,由此南观跌水,考大盈江的出路;西游尖峰,西北游宝峰寺、打鹰山;下由顺江村,到固栋,探究龙川支流东,西二江的发源;溯西江而北,出滇滩关,抵阿幸厂;东南雅鸟山,进入东江谷;北趋南竿甸厂。这一则日记,记录了途经石房洞山,探洞遇险的始末。

  (2)饭——吃罢早食(作动词用)。

  (3)“木胆”——作者前三天(四月二十四日)游固栋玉皇阁时所发现的一种植物,当日日记载:“……南出峡门,其门南临绝壑,上夹重崖,有二木球倒悬其前,仰睇之,其上垂藤自崖悬空下丈余,即结为瘿,如瓠匏之缀于蔓者;瘿之端缀旁芽细枝,上迎雨露,茸茁夭矫,花叶不一状,亦有结细子员缀枝闻者,即山僧亦不能名之,但曰‘寄生’,或曰‘木胆’而已……是午,返寺,同顾仆取斧缚竿,负梯而往,……久而后得之。瘿圆若葫芦倒垂,上大下小,中环的颈;一瘿环若巨石,两端圆奏而中空,皆藤悬于上,而枝发于下;如藤者轻而松,如葫芦者坚而重。余不能兼收,后行时置轻铡坚者而走。”

  (4)郁勃——烟气弥漫的样子。

  (5)热水——指温泉。坞——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作者四月二十六日游热水塘,当日日记载:“……时犹下午,遍观热水所汇,其出甚异。盖坞中有泪水自东峡中注一而西者,冷泉也。小水这左右,泉孔随地而出,其大如管,喷窍而上,作鼓沸状,滔滔有声,跃起水面者二三寸,其热加沸,有数孔突出一处者,有从石隙一处者,有从石窞中斜喷者,其热尤甚。”

  (6)壑(huò)——聚水的深谷,山坳里的沟池。

  (7)堑(qiàn)——壕沟。

  (8)坠——往下低落。

  (9)坪——平地。

  (10)岐——岔道。

  (11)意——以为,猜测。

  (12)其南逾——越过它(指坞)的南边。岰(yǒu)——山洼,山谷。

  (13)固栋道 ——通向固栋的道路。

  (14)亟——赶紧。

  (15)莽行——在草莽中摸索前进。坂——山坡。

  (16)从之——顺着这条路走。

  (17)脊——这里指山岭。

  (18)当——本应该。

  (19)迂——走了弯路。

  (20)开——开阔。

  (21)阡塍(chéng)——田间的界路。

  (22)芃(péng)芃——草木茂盛的样子。

  (23)嶻嶪(jié yè)——山势高大雄壮。前标——形状突出显眼。

  (24)倚南坡而庐——靠着南坡筑庐。庐,房屋。

  (25)莫可问为何所——找不到人询问这是什么地方。

  (26)已而——过了一会儿。

  (27)畏途——大家都不敢行走的危险的道路。

  (28)停趾——止步不前,歇足。

  (29)贸贸焉——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样子。自适——自管自走(也有自得其乐的意思)。

  (30)破——穿越。

  (31)嶻嵲(niè)——这里作名词用,借指前面提到的那座“东突”“前标”的石房洞山。

  (32)拓(tuò)——土地平夷开展。

  (33)截流渡舟——乘船过江。

  (34)亘屏——横列的屏风。

  (35)豁然——开阔。遥达——通往远处。

  (36)嶂(zhàng)——像屏风一样的山峰。

  (37)矗立(chù)峙——两山高耸对立。

  (38)宛转而注——转折前行。

  (39)不能竟去——舍不得就此而去。

  (40)停——放下。

  (41)削——陡峭。

  (42)不能受足——无法插脚,踩不上去。

  (43)不能受指——承受不起手指的攀扯。

  (44)及——登上。

  (45)辄——马上就会。陨(yǔn)——往下坠落。

  (46)间得——偶得。少(shāo)粘者——稍微牢固些的(指石)。

  (47)绷足——紧绷着脚跟。挂指——贴紧双手。

  (48)平帖于壁——(人)像挂在墙壁上。

  (49)援——攀扯。

  (50)苏土——松动的土。

  (51)流土——也是松动的土。

  (52)苏石——松散的石块。

  (53)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先措到了一处可以经得起手攀脚蹬的石块。

  (54)横帖——斜着身子紧贴在石壁上。

  (55)稍循而下坠——又稍微下退了一段距离。

  (56)穹然——高高的。

  (57)乳——石钟乳,从石灰岩洞顶下垂的石术,又名钟乳石。

  (58)批隙而入——从隙缝间挤身进去。

  (59)难于横帖之陟——比刚才斜着身子紧贴石壁而行更艰难。陟(zhì),走山路。

  (60)冀(jì)——希望。

  (61)竭蹶从之——勉力攀登上去。

  (62)透——穿越。

  (63)嗫(niè)——踩踏(梯子)而登。

  (64)揽——收入眼底的景象。

  (65)缀——连续一大片的意思。

  (66)揣(chuǎi)——拉扯着。

  (67)逗——身子晃荡一下配合出某种姿势。

  (68)及——到达。

  (69)更生——重生,死而再生。

  (70)携饭——所带的干粮。路隅(yú)——路旁。

  (71)中逊——(山脉)中断的意思。

  (72)称——对称,相配。

  (73)胜处——住处,好地方。

  (74)注溯——沿着。

  (75)檐覆飞空——就是“覆檐飞空”的意思。飞空,形容结构很生动也形容覆檐很高。

  (76)槛(kǎn)——门限。

  (77)陟境——可以通行的山路。

  (78)释——卸下,解除。

  (79)厂——指南香甸厂。

  (80)村庐——房舍。接丛——密接成群。

  (81)矿炉——炼矿用的炉子。

  (82)甫——刚刚。

  (83)止存——只剩有。青蚨——本是虫名,扣世用作钱的代称。

  (84)计——盘算一下。界头——作者四月二十八日有界头之行。再过一天(四月二十九日)回到腾越。城——指腾越。

  (85)为一日供——供一天的需要。

  (86)迨——及至,等到。扒——同“爬”字。

  (87)褶(dié)——夹衣。裙——古代男子所穿的下衣。三事——三件东西(物品)。

  (88)紬——同“绸”字。

  (89)沽酒市肉——打酒买肉。

  (90)僰(bó)彝——古代住丰我国云、贵一带的一种少数民族。

  (91)迤(yǐ)逦——绵延,连接。

  (92)造——抵达。

  (93)楹——原本是房柱,这里引申为屋子的意思。

  (94)额——题扁额(作动词用)。

  (95)厂——同“敞”字,高大开阔。

  (96)缤纷——花样繁多。飘颺(yāng)——形容那些钟乳石柱的形状非常生动。

  (97)极其北——互它的最北头。

  (98)穹盘——向高处盘旋。

  (99)因——借,顺。

  (100)龛(kān)——供奉佛像的小室。迸——突然出现。

【滇游日记四十六的原文与翻译】相关文章:

滇游日记四十六的原文与翻译08-02

滇游日记十一原文翻译06-14

《滇游日记十八》原文及翻译06-14

滇游日记原文及翻译参考06-14

滇游日记十六的原文与译文06-11

关于滇游日记四十原文及译文06-11

徐弘祖滇游日记原文06-12

滇游日记文言文翻译03-28

《游庐山日记》原文及翻译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