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不毁乡校的注释

2024-06-08 古籍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子产不毁乡校的注释,欢迎大家分享。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吾闻为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民之言,吾闻而药之也。

  【注释】①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地方。②子产:郑国国相。

  【文言知识】

  说是。是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判断词用,如我是学生。但它在先秦时期,只作代词用,相当于这。上文是吾师也中的是,理解为这,句意为这是我的老师。又,是人乃君子,意为这个人是君子。是从汉以后才逐步具有判断的属性。陶渊明《桃花潭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巍、晋。其中是作判断词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焉 ②损 ③作

  2、翻译:①以议执政之善否 ②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③若之何毁之?

  ④吾闻而药之也

  子产不毁乡校

  1.①于之,在那里②减少③发

  2.①来议论朝廷要员的好坏②他们所认为厌恶的,我就改掉它③怎么能废掉它呢?④我听到这些言论就把它当作良药。

  白话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尽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是(这防怨)就像防止河水溃决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疏通河道,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春秋时的乡校,使人联想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在希腊、罗马,凡自由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乡校自由地议论政治,与希腊、罗马的情形有些相似,但有一个重大差别:乡校的平民百姓虽然可以议政,却无权参政,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此,二者有实质性的差别。

  不过,考虑到中国传统等级制度之下的政治专制,能移开一个口子让老百姓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统治者,真是要很大的气魄和开阔的胸襟。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算得上几十年、几百年才会见到一次。

  完全可以设想到老百姓议政的内容,比如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风习,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施政方针,一直到宫廷秘闻,某个官员乃至国君的私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平民百姓中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都有相对公平的衡量尺度,他们眼睛盯住的是统治者的施政实绩,而不是统治者的夸夸其谈。

  可以打个比方,老百姓的评论,是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无情的镜子。统治者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百姓保持沉默,却无法使人们不在心里估价,无法左右人心的向背。所以,沉默并不意味著顺从;相反,沉默中蕴含著可怕的力量。

  名家点评

  子产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宰相级人物之一。作为执掌郑国国务大权的大夫,他以自己独特的执政风格将国事调理得井然有序,从而享誉一时。本篇文字,记载了子产政治活动中的一个侧面,颇能反映其理国治民的手段与态度。

  郑国人常聚集在乡间的学校里,议论国政。因此就有人向子产建议,是否毁了这些学校,以免生事。子产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对这些议论不必多虑,议论所赞赏的,就去办,议论所憎恶的,就改正,这恰似我的老师一样。为什么要毁掉呢?

  随后,子产说出了一番颇为精彩的治国之道;只听说用做好事来消减怨恨,却未听说能用高压来阻止怨恨的。不是不能及时堵住,但这就象筑堤防水一样,一但大水决堤,必有大伤害,要想补救也来不及了,倒不如预先以小小的决口来疏导。也就是说,不如听取这些民间的议论,并以此作为良药。

  子产的确是悟透了治国与治民的个中奥秘,明白众怒难犯的道理。后世治国者多有借鉴于此的。然而,今人费解的是,始终有为数不少的治国者因维护表层的秩序与威福,而屡犯此忌,结果是于民国不利,于己也未有长远之利。

  作者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 相关推荐

【子产不毁乡校的注释】相关文章: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翻译10-13

《原毁》译文与注释09-24

子产论政宽猛原文注释及译文09-24

原毁的教案06-13

韩愈《原毁》11-11

王维《待储光羲不至》译文及注释10-13

《原毁》原文及翻译05-24

《原毁》原文及鉴赏10-19

原毁原文及赏析05-29

家乡校园的变化作文(精选15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