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自勉文》原文及注释

2024-06-11 古籍

  道学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原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它包括哲学的道家、宗教学的道教以及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围的内丹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道学自勉文》原文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学自勉文

  [宋]白玉蟾①

  司马子微②初学仙时,以瓦砾百片置于案前,每读一卷《度人经》,则移瓦一片于案下,每日自刻课经百卷。如此勤苦久而行之,位至上清定箓太霄丹元真人。又如葛孝先③初炼丹时,常以念珠持于手中,每日坐丹炉边,常念玉帝金号一万遍。如是勤苦,久而行之,位至玉虚紫灵普化元静真人。我辈何人?生于中华,诞于良家。六根既圆,性识聪慧,宜生勤苦之念,早臻太上之阶。乌跃于扶桑,兔飞于广寒,燕归于乌翳,雁度于衡山。羲和驱日月,日月催百年,人生如梦幻,视死如夜眠。几度空搔首,溺志在诗酒,浑不念道业,心猿无所守。吾今划自兹,回首前程路,青春不在来,光阴莫虚度。他日愧视人,寰眼卑宇宙。骑白云,步紫极,始自今日。勉之!勉之!

  注:

  ①白玉蟾本名葛长庚,字如晦,随母改适白氏,名玉蟾,字众甫,号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等,宋福建福清人(一说海南琼山人)。天资聪颖,七岁能诗,年十六,师事全真南宗陈泥丸祖师,随师入武夷山,后于海南定安文笔峰下修炼内丹,为道教南五祖之一。宋嘉定中,诏征赴阙,馆太乙宫,封紫清明道真人。祖师善篆隶草书,有石刻留惠州西湖玄妙观。所著《海琼集》,附词一卷。杨慎《词品》卷二谓其《念奴娇·武昌怀古》云:“此调雄壮,有意效坡仙乎。”又称其他所作“亦有思致,不愧词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其《虞美人》诸阕,意极缠绵,语极俊爽,可以步武稼轩,远出竹山之右。”相传,玉蟾祖师后来以“水解”升仙。

  ②司马子微:司马承祯(647-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唐人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称其为“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后裔”。

  ③葛孝先:葛玄(164-244)三国吴道士。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葛洪之从祖父。《抱朴子·金丹篇》称其曾从左慈学道,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于閤皂山(今江西清江县境内)修道。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

  说明:白玉蟾祖师文彩出众,才华横溢,此文自“我辈何人”起,中间删掉“六根……早臻太上之阶”和“浑不念道业,心猿无所守”,至“光阴莫虚度”止,曾多次被社会学者们转抄、录用,只是学者们所“勉”之事不是“道业”而是学业或事业罢了。

  作者生平

  童试落第

  白玉蟾,字如晦,号海琼子,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三月十五日生,绍兴十五年(1145年),年12岁,应琼山童子科。童子科系唐宋时特设考试科目之一。宋制15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者,应试后给予出身并授官。当时,主考官命他赋《织机诗》,他不加思索,立即赋曰: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诗意奔放,豪情满怀。然而主考官却认为他出言骄狂,未录取。

  白玉蟾在考场上遭到不公正的对待,这位早熟的少年,愤而厌秽风尘,臊腥名利,慕长生久视之道,喜神仙变化之术。仕途不通,改走仙道。他后来在《秋霄辞》里叹道:“世有千里马,可怜无王良。”于绍兴十六年(1149年),他16岁就出家云游,先到黎母山寻师,后养真于松林岭。

  松林岭,也称儋耳山,海拔193米。位于儋州市之北部,为儋州之名山,山顶有天然石室,名博望台。山北有岩,名北岩洞,白玉蟾就在此洞修炼(见唐胄编纂的《正德琼台志》),在山顶挖一井以炼丹。有诗云:“枝头红绽梅初熟,口角黄干燕学飞。”《万历琼州府志》也载:“白玉蟾,姓葛,名长庚,琼山五原人,年十二应童子科。尝于黎母山中遇仙人,授以洞玄雷法,养真于松林……。”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修的《儋县志》也记载:“松林山,一名藤山,一名儋耳山,以山固儋之主山也。山在州东北二十里,高八十丈,旧多松树,顶上圆耸,下分八脚,恰如三山聚成。山石皆五色,顶有石室,名博望台,高大可一丈,容人站立。山北有岩名北岩,高不及博望台,而宽大过之。仙人白玉蟾与僧和靖皆曾修炼于此。乡人刻有神像奉祀,名白衣公。”从这些资料看,白玉蟾没有在乐会的白石岭、文昌的抱虎山、澄迈的白石洞修炼,只在黎母山、松林岭修炼。

  拜师学道

  绍兴二十四年(1156年),白玉蟾只身渡海,拜师学道。他身上只有三百钱,蓑衣、竹笠都没有,随身只有一把伞,光着脚,满身疥虱,蓬头垢面。在福建罗源兴福寺,捐身为仆。未半月,跟主僧作别。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与臞仙游于乐内,是岁以后,方悟妙道。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清明节后三日,游于卢阜。与刀圭子等200人饮酒于翠鹿亭,饮罢有辞曰:风气融兮毕华冷,月影浮兮夜漏永…… 再歌曰:吾家琼山前万遥,白杨青草几度秋……

  淳熙二年(1175年),白玉蟾42岁,于甬东遇陈泥丸,拜之为师,随归广东的罗浮山。陈泥丸给白玉蟾授予持行金丹之基,白玉蟾易之,不再请益,结茅静坐。陈泥丸谓之曰:“子可更往外勤求数年后,当待子于此。”陈泥丸遣其离罗浮后,他北向洞庭,经潇湘,再折到武当山,与北极经邪院左判官讲习符法。复而入四川青城山,进访金堂,遇老道人授予《度人经》。

  白玉蟾在拜师学道中,他先后到过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地,罗浮山、庐山、霍童山、武夷山、龙虎山、天台山等名山大川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在拜师访友中,到处受冷遇碰钉子,但没有畏惧、退缩。他饥来吃饭困来眠,安然以对。淳熙九年(1182年),49岁的白玉蟾往外勤求7年,乃归广东罗浮山复命,陈泥丸慰之曰:“学者须如此,方能任道也。”次年中秋,对月坐谈,陈泥丸授予“大道归一论”,乃太乙刀圭之说。光宗绍熙元年(1190),承陈泥丸受以大前号一论,归而诵习默味。经过8年,深知奥妙。次年,陈泥丸对其间修炼工夫,乃指点火候次第。白玉蟾辞别罗浮,而隐郦市,预备金丹药材。绍熙四年(1193年)陈泥丸给白玉蟾受长生留命诀。绍熙五年,白玉蟾用尽苦工3年,而温养不慎,致汞走铅飞,丹败垂成。炼丹失败,对白玉蟾思想上打击很大,但他并不灰心丧气,继续总结经验教训。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张紫阳(即张用诚)知道白玉蟾炼丹失败,命童自天基送金丹400字诀授白玉蟾,教其关防慎密。于是白玉蟾方悟分玉沐浴之理。后购药材重炼,尽其防危虑险之能事。庆元三年(1197年)炼丹告成。

  精心著述

  庆元四年(1198年),65岁的白玉蟾再往福建武夷山,结茅静坐修道。此段时间,白玉蟾经常往返武夷。嘉泰元年(1201年),他到江西南昌,与臞仙相遇于豫章,嘉泰三年(1203年)又返武夷。以后又离武夷来往于霍童、罗浮诸山。嘉定六年(1213年),翠虚假水解于临漳、复出武夷,给白玉蟾授诸玄秘。嘉定八年(1215年),白玉蟾与道友洪知常、陈守默、唐继瑞等会于武夷。这年九月,白玉蟾写《云窝记》。嘉定九年(1216年),名隐士詹琰夫出资重建止止庵,并延请83岁的白玉蟾住持。白玉蟾与武夷山关系密切。武夷山道教由于巧借山水,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影响。过往的仕宦权贵、文人墨客,流涟于山水之间,无意穿梭于武夷山道教的规范之中却屡屡为道士、为官观题字赋诗,诗赋记载又进一步促进道教的发展。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学者在武夷山聚徒讲学、深研学问,使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理学家与道士互为影响。宋以后的道士还接受朱熹的“正心诚意”的学说,将其融汇人道教修炼之中,成为道士们追求的一种境界。白玉蟾在武夷山以独特的内丹大法创紫阳派。他的修炼以精、气、神为核心,掺合理学和禅理,“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发展和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和理论。

  在止止庵和冲佑观住持的白玉蟾广收弟子,致力于传播丹道,建立了称为“靖”的教区组织,在武夷山创立了紫阳派(又称内丹派南宗),形成正式教团。白玉蟾的丹道理论重视对儒学及禅理的融会,是神仙道教的代表派系。他的理论和学术思想,是对道教理论和思想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宋元以后的道教发展影响很大。他曾被邀请主持玉隆官、瑞庆官的国醮大典。他的著作《武夷集》、《玉隆集》、《上清集》等数十卷文稿均被收入正统《道藏》,被视为重要的道教典籍,影响极为深远。由白玉蟾编创的“玉蟾功”法,流传至今,被誉为“东方神功”,武夷山地区有关部门还成立了“玉蟾功医理研究会”等组织。特别是他注释老子的《道德经》是很大的贡献,继承并发展老子的学说。

  住持止庵

  嘉定十一年(1218年)春,白玉蟾游西山,适降御香建醮玉隆宫,玉蟾避之,使者督官门力挽他回,为国升座,观者如堵。又邀玉蟾诣九官山瑞庆官主国醮,神龙见于天。具奏以闻,有旨召见,玉蟾遁而去。嘉定十二年(1219年),自洪都入浙,访豫王。当地佛教首领僧孤云率诸僧来迎。孤云先以玉蟾博极群书,贯通三氏,昔究禅樾,欲求其为僧以光丛林。制衣钵,物物备具。白玉蟾笑曰:

  吾中国人也,生于中国,则行中国之道,理也。若以夏变夷,背天叛道,吾不忍也。禅宗一法,吾尝得之矣,是修静定之工,为积阴之魄,以死为乐,涅榘经所谓生灭灭矣,寂灭为乐是也。吾中国之道也,是炼纯阳之真精,飞升就天,超天地以独存,以生为乐也。故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夷夏之道固有所不同,道不同不相为侔也。

  孤云听其言,很受感动,毅然弃僧从道。于是,诸僧来向玉蟾求诗文书画者,踵门如市。白玉蟾爱国崇道的精神,对当时民族斗争激烈的南宋时代,是很受各阶层欢迎的。他虽然崇尚道教,但也不排斥外来的佛教,他始终主张三教(儒、释、道)合一。

  状元潘公筠写信给他说:“筠于人间。世无所甚敬,于古独长孤、竹君二子而爱李翰林,于今,则海琼先生”。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这是当时夺魁的人物,都这样写信求当他的学生,希望“不舍慈悲”,“早示鞭影”。宋理宗宝庆二年(1229年)冬,解化于盱江,享年96岁。

  主要影响

  综述

  八百多年前,在被称为蛮荒之地、瘴疠之乡,作为贬谪官员、流放罪犯场所的海南岛,出了个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哲学家。他名叫白玉蟾,聪慧颖异,刻苦自学,善诗词和四体书法,其草书视之若龙蛇飞动,尤妙画梅竹人物,间或自写其容,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中国美术史》记载他的事迹,《中国画家大辞典》有他的传,著名的《千家诗》选入他的诗。他涉猎群书,学识渊博,精通儒学、道学、佛学。由于在道学理论和修炼方面的卓越成就,他被尊称为道教南宗第五世祖,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化

  书法

  白玉蟾存世书法作品最著名的有上海博物院藏的纸本楷书《仙庐峰六咏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馆藏的草书《天朗气清诗》。观其楷书,写得天骨开张,字势雄强,结体奇蛸,笔力劲拔,将颜筋柳骨同《瘗鹤铭》的清高闲澹舒展奇逸融为一体,行笔过程又偶露宋徽宗瘦金体飘逸之神及黄庭坚跌宕恣肆的笔意。从中可窥其融铸百家,自成一体的脉络。草书《天朗气清诗》洋溢着浮游的仙气,荡漾着清虚的神采。似有经堂清烟徐徐环绕之状,亦有空谷浮云出岫之形。其笔法远绍羲献,章法近师旭素,实开明代草书之先河。为南宋书家中佼佼者,亦为吾琼有记载的第一位诗、书画家。

  白玉蟾重视道教著作的重要与启发性,曾曰“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

  诗词

  白玉蟾的诗作,究其根源,大体脱胎于晋人的游仙诗。前人评其诗曰“清空缥渺”、“雄博瑰奇”,并以“垂露涌泉之笔”誉之。这评价基本上是准确的。然细究之下,还可发现白诗所描画的另一番烟霞风雨及所隐含的黄老之道。

  白玉蟾咏物诗的三层结构:以画引出仙,再以仙引出道。白氏以画人诗,因为他是画家;以画引仙,因为他是道士;以仙明道,因为他不是一般的道士,而是参悟了归根复命学说的南宗五祖,有其自成体系的哲学观,有一首诗被选入《千家诗》。

  思想主张

  认识论

  白玉蟾以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生成的,也不是从母胎中带来的,而是渐渐长大之后,所见所闻,进而学习,深入研究,悟出其中之道理,终于有所成就,有所建树。他在《日用记》中自述:“予年十有二,既知有方外之学,已而学之,偶得其说。非日生而知之,盖亦有所遇焉。后数年,洞究其妙,由是知三生之因缘,达四大之变灭,渐不堪留意于其学矣。”可见,白玉蟾是一个后知后觉,学而知之论者。

  人之学习,机遇也是重要的,要不失良机。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能坚持,刻苦钻研,然后才能出成果。前人的经验,后人可以借鉴。白玉蟾在《修道真言》中指出:“三教圣人语录,无非发天地之秘密,接引后学阶梯,细心玩味,便知端底”。

  白玉蟾还认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世事繁杂,日子久了就会忘记。所以要有录载,以备查考。他在《日用记》中说:“生于人世,为乎人之事,今日今日而已,明日又明日也。回首龆龀之事,今皆不复记忆。性月虽明,情云易蔽。心茅愈塞,神室为芜。”

  白玉蟾认为,事业的成功,是自己平生刻苦努力的结果,绝不是有什么神灵相助或代劳。他在《日用记》中指出:“平生虽得道法,未尝效炷香之诚。”可见他是一个非常认真谨慎的人。

  白玉蟾一生勤学不倦,寻师结友,足迹几乎踏遍大半个中国,吃尽不少苦头,坚韧不拔,“读天下不读之书”。所以,他“精通三教,学贯九流”。

  白玉蟾还在《鹤林法语》中强调:做事要全神贯注,否则无致于事。他说:“方咫之木致于地上,使人蹈之而有余。方咫之木致于竽之端,使人踞之而不足。非物有大小也,盖心有虚实耳。”又说:“猛虎行,草木偃。毒鸠怒,土石揭。盖神全则威大,精全则气雄也。射虎者,见虎而不见石。斩蛟者,见蛟而不见水。当是时,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此盖以神用形之道也。”

  • 相关推荐

【《道学自勉文》原文及注释】相关文章:

虞允文原文及注释09-24

《北山移文》的原文翻译及注释12-26

《郑人买履》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7-27

《庄子》的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6-08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1-02

哀溺文序原文注释及翻译06-09

《学弈》文言文原文及注释08-27

《千字文》原文及注释07-24

《塞翁失马》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