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过程学习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名句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名句及译文 篇1
名句解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孔子说:“《关雎》篇,快乐而不放荡,悲哀却不伤痛。”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20.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孔子说:“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
21.德不孤,必有邻
【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真象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象粪墙一样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我还责备他什么呢?”孔子又说:“开始时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宰予使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23.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5.三思而后行
【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 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原】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
【译】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
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但愿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少儿能得到关怀,使朋友能够信任我。”
27.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原】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划。”
【译】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是走到中途才废弃而停止,但现在你还没开始,就给自己划了一条截止的界限而停止前进了。”
2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孔子说:“一个人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30.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3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子贡说:“如国有人广泛地给人民百姓许多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以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尧舜尚且为做不到这样而感到为难呢!所谓仁人,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帮别人成功,自己想要通达,先要帮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算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3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译】只传述(旧的文化典籍)而不创作(新的),相信而且喜爱古代的文化典籍。
3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不能领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不能举一例就理解其他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3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
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如果)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39.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原】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们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没有毁伤之处)!《诗经》中说:‘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渊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再也不会受伤了。弟子们!”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4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考虑那个位置上的事。”
4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道德和学问)抬头仰望,越仰望越觉得高耸,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好象就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停止前进都不能。我竭尽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虽然我想攀上去,却没有途径。”
4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地留去。”
44.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 孔子说:“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4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 孔子说:“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4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时要像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用差遣人民时要像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为国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47.死生有命,富贵在天48.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命中注定,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要)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
有礼貌。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呀。君子担心什么没有兄弟呢?”
4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原】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5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51.近者说,远者来
【原】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译】叶公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使近处的人民感到喜悦幸福,使远处的人民来投奔归附。”
5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原】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子夏到莒父做地方长官,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5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54.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是容易的。”
5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56.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孔子说:“古人学习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
5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
5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论语》名句及译文 篇2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这一则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这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则也是讲的学习方法。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这则讲的是学习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这则讲的是学习态度。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育人的正确态度。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这则讲的学习态度。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这则讲的是教导方法。
《论语》名句及译文 篇3
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己身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不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2、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处。”
4、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谈也好,言谈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7、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有眼前的忧愁。”
8、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至死也没好名声。”
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听从花言巧语就会丧失自己的美德,小事不忍耐就会搅乱大事情。”
1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11、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互相商议谋划。”
1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14、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环境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15、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从道德方面来说,是应唾弃的。”
16、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为何道德这么衰弱?过去的事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从政者危险呀!”
17、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士遇见国家危难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临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博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20、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使百姓得到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论语》名句及译文 篇4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解词:耻:以……为羞耻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导学案9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
导学案
一、认识先贤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论语》简介
1、《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2、常识扩展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三、经典研读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 重点字词
饱:饱足 安:安逸,舒适 敏:敏捷,勤快 于:对于(在)
而:表并列 慎:小心,谨慎 就:靠近 正: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 焉:语气助词 已:通“矣”,了
(2)翻译: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研讨:此则讲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一则谈的是学习的态度、表现和要求)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重点字词
有:通“又”。 于:在。 立:自立。 不惑:遇事不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遵从,随。 踰:逾,越过。 矩:规矩。
(2)翻译:先生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但不超越规矩。”
(3)研讨:此则讲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则谈的是学习和修养问题。)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②知也。”
(1)重点字词
诲:教 女:通“汝” 之:助词,不译 ①知:知道
②知:通“智”
(2)翻译:孔子说:“子路,我教诲你的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明智的啊!”
(3)研讨:此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重点字词
侍:陪侍。 盍:何不。 裘:皮衣。 共:动词,指共同享用。
敝:使动用法,使车马、衣裘破坏。 憾:抱怨,埋怨。
伐善:夸耀长处。 施:张大,夸大。 劳:功劳
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信:信任。怀:关怀。
(2)翻译: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先生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先生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朋友信任我,使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3)研讨评析:此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重点字词
知:知道,懂得。 好:爱好。 乐:以……为乐
之:代词,它,代知识
(2)翻译:先生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研讨评析:此则揭示了什么样道理?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6、子曰:知者①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②乐,仁者寿。
(1)重点字词
知:通“智”。 ①乐:喜欢。 动:活跃。 ②乐:快乐。 寿:长寿。
(2)翻译:
孔子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3)研讨评析:此则揭示了什么样道理?
这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②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重点字词
饭:吃,作动词。 疏食:粗粮。 饮水:喝水。
肱:gōng胳膊。曲肱,弯着胳膊。 而:连词,修饰。
之:代肱。 而:却,转折连词。 于:对于。
(2)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合乎“义”(不正当的手段)而获得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
(3)研讨评析:此则揭示了什么样道理?
追求吃穿享受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与他人争夺有限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重点字词
坦:开朗,直率 荡荡:宽广 戚戚:忧伤
(2)翻译: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
(3)研讨评析:此则揭示了什么样道理?
孔子认为,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重点字词
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言行回复到周礼上。 为:是。
一日:一旦,表假设。 归仁:归,称许、赞赏。仁,有仁道的人。
焉:语气助词,了。 为:实现。 由:依靠。 而:难道。
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不敏:不聪明。 请:请允许,希望。 事:从事,照着去做。
(2)翻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回复到周礼上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德之人。达到仁,是出于自己的努力,难道是由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不聪敏钝,也愿意实践这这几句话。”
(3)研讨评析:此则揭示了什么样道理?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重点字词
少:年少。 及:到。 方刚:正旺盛。 既:已经。 得:贪欲。
(2)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年少时,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年时,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3)研讨评析:此则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 相关推荐
【《论语》名句及译文】相关文章:
论语原文及译文02-09
论语全文及译文04-06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07-21
论语为政原文及译文07-22
论语述而篇全文及译文12-09
论语子张篇全文及译文01-25
论语颜渊篇全文及译文08-03
《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11-02
论语经典名句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