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许越成原文翻译及作品鉴赏

2023-09-20 古籍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吴许越成原文翻译及作品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介绍】

  《吴许越成》讲的是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互相攻伐,结为世仇,本篇着重记述伍子胥劝阻吴王许越议和。他以古例今,说得非常恳切。无奈吴王骄傲自大,忘乎所以,根本听不进去。文章的主题是“树得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原文】

  《吴许越成》

  出处:《左传·哀公元年》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①,报槜李也②。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③,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④。吴子将许之。

  伍员曰⑤:“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⑥。’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⑦,灭夏后相⑧。后缗方娠⑨,逃出自窦⑩,归于有仍⑾,生少康焉⑿,为仍牧正⒀。惎浇能戒之⒁。浇使椒求之⒂,逃奔有虞⒃,为之庖正⒄,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⒅,有众一旅⒆。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⒇,使季杼诱豷(21),遂灭过、戈(22),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23)。姬之衰也,日可俟也(24)。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25),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注释】

  ①夫差:吴国国君,吴王阖闾的儿子。夫椒: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即包山。

  ②槜(zuì)李:吴越边界地名。在今嘉兴县一带。定公十四年,越曾大败吴军于此地。

  ③越子:越王勾践。楯(dùn):盾牌。会稽:山名。

  ④种:文种,越大夫。太宰,官名。嚭(pi):吴国大臣名,楚大夫伯州犁的孙,出亡奔吴,以功任为太宰。因善于逢迎,深得吴王夫差宠幸。

  ⑤伍员(yún):即伍子胥,吴国大夫。

  ⑥这二句见《尚书·泰誓》。尽:断根。

  ⑦过(旧读guō):夏时国名,在今山东掖县北。浇,人名。斟灌:夏时国名,在今山东寿光县。斟鄩夏时国名,在今山东潍县西南。

  ⑧夏后相:夏禹的曾孙,少康的父亲。

  ⑨后缗:夏后相妻子。娠:怀孕。

  ⑩窦:洞。

  ⑾有仍:国名。在今山东济宁县。后缗是有仍国的女儿,所以逃归娘家。

  ⑿少康:夏后相的遗腹子。

  ⒀牧正:主管;畜牧的长官。

  ⒁惎(jì):毒狠。

  ⒂椒:浇臣。

  ⒃有虞:姚姓国,在今山西永济县。

  ⒄庖正:掌管膳食的官。

  ⒅成:方十里。

  ⒆旅:五百人。

  ⒇女艾:少康臣。谍:暗中察看。

  (21)季杼:少康的儿子。豷(yì):浇的弟弟。

  (22)戈:豷的封国。

  (23)不可食:吃不消。

  (24)日可俟:犹言指日可待。俟,等待。

  (25)伯:同“霸”。

  【翻译】

  吴国国王夫差(的军队)在夫椒打败越国,报了檇李的仇。便进入越国。越国国王依靠五千甲兵在会稽固守,(他)派大夫文种依靠吴国太宰嚭来求和。吴国国王准备答应他。(吴国的大夫)伍员说:“不行。我听说:‘树立美好的德行不如(不怕)滋生(无限),祛除疾病不如干净彻底。’从前有过国国王浇杀灭斟灌和斟鄩,然后杀灭夏国国王相,王后缗正怀孕,从洞中逃出,回到有仍国(娘家),生下少康啊。(少康)当了(那的)牧正(主管放牧的官员),恨浇并能够防备他。浇派椒搜寻他,(少康)逃到有虞国,当庖正(主管膳食的官员),除去了他们(虞国)的祸害。虞国国王(姚)思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做妻子,并赐予(他)封邑纶,有田地方圆十里,有军队五百人。(他)能够散布他的美德,并开始他的谋划,收聚夏国的民众,用(恢复)他们的官职来安抚他们;派女艾侦察浇(的情报),派季杼诱骗豷。于是灭了过国(浇的国家)、戈国(豷的国家),恢复了禹的业绩,祭祀夏朝祖先和祭天,收复(夏朝的)所有。今天的吴国不如过国,而越国大于少康,如果还使它强大,不就很难对付了啊!苟践很能聚集人并善于施恩,被施恩的不会是没用的人,被聚集的人是不畏劳苦的人。(他们)与我们接壤,而世代为仇敌。在这时攻克了(他们)却不占有,还让它生存,(这是)违背天理而且助长仇敌,今后虽然后悔,也无法消除掉(祸害)。我们姬姓国家的衰亡,等待的时间可以用天数来计算啊。处在蛮夷(少数民族)之间,却助长仇敌,靠这样来争取霸业,必定不能行得通的啊。”

  (吴国国王)不听。

  (伍员)退朝后告诉别人说:“越国(用)十年休养生息聚集(力量),再(用)十年教育训练,二十年之后,吴国将要成为泥沼啊!”

  【简析】

  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互相攻伐,结为世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千古传诵。本篇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着重记述伍子胥劝阻吴王许越议和。他以古例今,说得非常恳切。无奈吴王骄傲自大,忘乎所以,根本听不进去。伍子胥虽因忠谏而死,但他那“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话,对后人还是深有启发。可参看卷三的《诸稽郢行成于吴》、《申胥谏许越成》两文。

  文章的主题是“树得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从伍子胥看来,少康的成功在于“能戒之”、“能布其德”、“兆其谋”。而勾践最后的成功被伍看出来的理由的是其“亲而务施”。亲而务施当然不是勾成功的唯一原因,但在伍看来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不同的人所需求的能促使其成功的品质是因人而异的。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为沼泽。”伍的判断何其准确,是后来历史的记载,还是其确实有此判断。但我理解,如果却有该判断,其主要依据应不仅是上述的关于少康和勾的认识。

  或者换个角度来看,对一个社会发展轨迹的判断少则是四五年(比如我们的五年计划),所以,判断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也应该是差不多的。

  对于二三十后的我现在所处的社会,我也不是也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吗?

  附录:【善用计谋的范蠡】

  文种识贤

  范蠡,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年轻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有圣人之资,然而不为世人所识,他便愤世嫉俗,装疯卖傻,佯狂癫痴,浪迹江湖。越国大夫文种曾到宛县访求名士,听到了范蠡的情况后心中诧异,便派了一名小吏前去看他,小吏回来报告说:“范蠡是狂人,生来就有此病。”文种笑着说:“我听说,一个贤俊饱学的能人,肯定会被俗人讥笑为狂人。因为他对世事有独到的见解,智慧超人,非寻常人所能及,所以才被毁谤,这是你们一般人所不懂的。”

  于是,文种亲自乘车前去拜访。范蠡不知文种有否诚意,故一再回避,后来,范蠡看到文种不见到他绝不罢休,为这种求贤若渴的诚心所动,便对他的兄嫂说:“近日有客人来,请借我一套衣服、帽子,我准备见客。”

  不久,文种又扣门拜访,两人竟一见如故,纵论天下大事,商谈富国强兵之道,十分投机,邻里十分惊奇。

  文种认为范蠡是个奇才,回府后推荐给越王勾践。勾践很器重范蠡,封为大夫。

  越王兵败

  到了春秋后期,吴国和越国开始振兴,他们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吴国建都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国势先强于越。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不足以与吴抗衡,只好向吴国年年进贡。但到了越王勾践即位时,越国的力量也逐渐走向强盛,便不甘心屈从于吴国。

  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国在国王夫差带领下,昼夜操练军队,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大举进犯越国,勾践焦急不安。勾践想:与其坐等吴人来打,莫如先发制人,趁吴国准备得不够充分,胜负之数也许未定。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北上破吴。

  大夫范蠡知道勾践心情急躁,对吴军的实力缺乏清醒的认识,冒然出击,难免要吃败仗,便坦率地规劝道:战争是十分残酷的事情,无端斗杀更是违背德信,这是上天所忌讳的,对于出战者没有好处而且非常不利,应该慎之又慎,万万不可轻举妄动。勾践看了看范蠡,面有愠色,一言未发。

  越王勾践,奇怪范蠡为何要反对出兵伐吴。范蠡见勾践不语,便进一步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吴王夫差因其父阖闾为我所杀,既感耻辱又愤恨,三年来矢志复仇,秣马厉兵,同仇敌忾,其志奋,其力齐,兵精将勇,实力雄厚。我们出击硬拼,肯定不力。明智的选择只能以逸待劳,坚固城防,等待时机再战。”

  然而勾践不听,调动全国精兵3万人,北上攻吴,与吴兵战于夫椒(太湖中山名)。结果,勾践大败,仅剩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中部,主峰在嵊县西北),又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身陷绝境,眼望败鳞残甲,亡国之忧,萦绕于怀。他凄然对范蠡说:“我不听先生之言,故有此患。眼下如何收拾危局?”

  献计越王,屈身事吴

  范蠡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对一时的成败看得并不那么严重,重要的是面对现实,寻找可行方案。因此,范蠡冷静进谏说:“持满而不溢,则与天同道,上天是会保佑的;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才会受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为今之计,只有卑词厚礼,贿赂吴国君臣;倘若不许,可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这是危难之时不得已之计。”勾践无奈,只好派大夫文种前往吴军大营请求议和。

  文种初次赴吴营,受到吴王夫差的骨鲠大臣伍子胥的极力阻挠,结果是徒劳一场。

  勾践闻报,痛不欲生,心想杀妻毁室,然后与吴王决一死战。范蠡、文种劝阻了他。二臣认为硬拼不是办法,他们通过冷静分析,认为吴王夫差好美色,权臣太宰伯贪财,这是可钻缝隙。于是,越国先用美女、宝器买通伯,使之转献吴王夫差,然后再派文种前去乞和。

  文种见到吴王,说道。“大王如能赦免勾践,越国情愿尽献珍宝,举国上下降为臣民。倘若不许,勾践将尽杀妻子、家人,毁尽宝器,然后率领5000名士兵和大王决一死战。真的厮杀起来难免使大王蒙受损失。杀掉一个勾践,怎能比得上获得整个越国呢?望大王三思。”

  文种的话分析了利害,软中带硬。太宰伯进谗言也在一旁帮腔说:“越国已经降服为臣民,若能赦免越王,的确对吴国有大利。”

  吴王夫差心有所动,便要许和。这时,大臣伍于胥谏阻说:“树德行善,莫如使之滋蔓;祛病除害,务必断根绝源。现今勾践为贤君,文种、范蠡为良臣,君臣同心,施德惠民,一旦返国,必为吴国大患。吴越两国水上相连,一旦结成世仇,兴亡成败不可不虑之深远,如今既克越国,倘若使它复存,实在是违背天意,养寇留患。”吴王不听,终与越国讲和,罢兵而去。

  礼待弱国窥伺灭吴

  关于对外关系,范蠡主张要礼待弱小国家,对于强国,表面上应该采取柔顺的态度,但骨子里不能屈服。至于吴国,要等待或促使它走向衰落,等到时机成熟了,才可一举而灭之。范蠡向越王说:“但愿大王时时勿忘石室之苦,则越国可兴,而吴仇可报矣!”

  勾践听了,连连称善。他立刻命文种主持国政,范蠡治理军旅。勾践也苦身劳心,发愤图强,不用床褥,积薪而卧。又悬苦胆在坐卧之处,饮食起居,必先取而尝之。夜里常常暗自流泪,恨恨地吐哺自语:“你忘了会稽之耻吗?”同时,他尊贤礼士,敬老恤贫,以求得百姓拥护。他还奖励生育,积聚财物,演练士卒,修甲厉兵,始终不敢怠懈。

  对吴国表面仍极尽奴颜之事。范蠡亲到民间选了美女西施、郑旦,遣香车送给吴王。同时引诱吴王大兴土木,建造楼台馆所,沉湎于酒色犬马之中。另一方面,暗中亲楚,结齐,附晋,最大限度地孤立吴国。

  勾践十二年(公元前485年),勾践归越5年了。这时越国国库充实,土地垦殖,人民乐为所用。于是勾践便要报复吴国,一雪会稽之耻。范蠡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谏阻说:“我国虽然尽心人事,但时机不成熟,勉强去求成功,对己不利。”

  大夫逢同也劝阻伐吴。勾践接受群臣的意见,只得依旧隐忍不发。

  劝吴伐齐,削弱吴国

  过了一年,吴王夫差准备发兵攻打齐国。越王正希望吴国劳师费饷,便随波助澜,亲率官员前去朝贺,赠送大批礼物。吴国君臣享此荣耀,颐指气使,人人自喜。唯独老臣伍子胥闷闷不乐,劝谏吴王应放弃攻齐,早日击越。

  吴王不听,遂伐齐,败齐于艾陵。吴王凯旋,愈加踌躇满志。他见到伍子胥,深恨此老者反复饶舌,竟然啐唾其面,严辞申斥。

  伍子胥忿然说:“大王不听劝阻,过不了三年,吴国必然会被越国攻破。”吴王大怒,赐伍子胥一把宝剑,命他自杀。

  子胥死后。吴王宠信太宰伯,朝政更加肤白昏暗。这时,勾践召见范蠡,问道:“吴王已杀伍子胥,阿谀之徒日众。可否伐吴?”范蠡说:“反常的迹象虽然已经萌芽,但从整体看,吴国灭亡的征兆尚不十分明显,现在还不可伐吴。”

  熟种欺吴

  越王勾践十四年(公元前483年),吴国遇到天灾,没有粮食,民不聊生。勾践又欲乘机伐吴。范蠡说:“天时已至,人事未尽,大王姑且等待。”

  勾践闻言大怒:“我与你谈人事,你以天时应付我;现谈天时已至,你又借口人事来推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范蠡回答说:“大王勿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互相参会。方可大功告成。现在吴国遭灾,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来抵御内忧外患。大王宜照旧驰骋游猎,歌舞欢饮。吴国见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财枯力竭,心灰意懒,便可一举成功了。”勾践强压复仇怒火,依然等待时机。

  据文献记载,这年正值越国获得丰收,勾践采用了文种的一条毒计,奉还吴国1万石蒸熟了的粮食。吴国见子粒肥大,认为是良种,留做种子,结果颗粒不收,酿成大灾。

  把握时机偷袭吴国

  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不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境况,竟然带精兵北上,到卫国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国中仅留下太子友及老弱残疾留守。勾践和范蠡认为时机已到,率兵从海路迂回进入淮河,然后登陆直捣吴都姑苏。越兵训练多年,武器精良,范蠡等皆为宿将,双方交锋后,吴军大败,吴太子友被杀。

  夫差在黄池闻此恶讯后,不敢张扬,暗派使臣,一如越国当年兵败椒山一样,卑词厚礼,请求勾践赦免吴国。范蠡对勾践说:“现在还难以使吴国灭亡,大王且准和,待机再给予毁灭性打击。”于是勾践赦吴,班师回国。

  二次伐吴,生擒夫差

  四年后,越王勾践再次北进伐吴。吴军慌忙应战,惨败于笠泽(今太湖附近)。越军继续挥师,将吴都姑苏团团围住。按着范蠡的战略,高筑营垒,围而不歼,竟达三年之久。

  吴王夫差战守俱艰,几番遣使求和。越王勾践一度犹豫不决。这时,范蠡进谏说:“大王想得到的是吴国的宗庙社稷和整个国家,如果不慎在郊外失手,那怎么可以呢?故暂且不可决战。我听说,得到时机,不要疏忽大意,因为时机失去就不会重来;上天给予的却不获取,反而会成为灾祸。如果不能沉着应付,冒然进军,则取舍之间,变化莫测,可能前功尽弃。我们的策略已经定妥,就不要随便变动了。”

  范蠡继续发挥他的战术思想,对勾践说:“用兵之道,有一定的规律,不能违犯上天的准则。太阳走到尽头,第二天会周而复始;月亮到了盈满之时,就开始一点一点亏缺。打仗作战居于被动地位时,固然可以用阴柔之术,但也不宜过于退缩不前,以致屈居人下,无法还手;占上风时,固然可以用阳刚之术,但也不可过于显露,以致被敌人窥破虚实。当采取守势一方的潜在力量尚未耗尽时,看去虽似柔弱,也不可冒然进逼,与之发生正面冲突,以免做无谓的牺牲,付出惨重代价。用兵之道固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但总是要谨严周密、从容沉着才能稳操胜券,无懈可击。”

  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势穷力尽,日暮穷途,不战而自败。

  随后,勾践诛杀佞臣伯,吴国也蒙受一番洗劫。此后,越国称霸江、淮,成为春秋争雄于天下的一霸。范蠡也因谋划有功,官封上将军。

  激流勇退务农经商

  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观察到这一细节,立刻引起深深思索:勾践为了灭吴兴越,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如今如愿以偿,功成名就,他便不想归功于臣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见端倪。情势之下,难以久居。如不及早激流勇退,日后恐无葬身之地。

  一个昏暗又微露月光的晚上,范蠡不辞而别,带领家属徒隶,驾扁舟,泛东海,浪迹天涯,隐于江湖。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

  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见书,如梦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复上朝理政。然而樊笼已下,岂容远飞。后勾践诬说文种图谋作乱。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

  范蠡在齐,变名更姓,称之为夷子皮。他与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十万钱。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齐人见范蠡贤明,欲委以大任。范蠡却喟然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散其家财,分给亲友乡邻,然后怀带少数珠宝,离开齐到了陶,再次变易姓名,自称为陶朱公。

  范蠡早年曾师事算计,研习理财之道。这次范蠡再操经商之业,自然驾轻就熟,是个行家。他每日买贱卖贵,与时逐利,没过多久,又积聚资财巨万,成了富翁。朱公的经商聚财之道,一是掌握好供求关系;二是掌握好物价贵贱的幅度;三是加快资金的周转率,所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范蠡老死于陶。一生三次迁徙,皆有英名。名播天下,垂于后世。

  《左传》简介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在艺术上有较高的价值,善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亦善于刻画人物,善于写外交辞令,为后人所推崇。该书每与《春秋》合刊,作为《十三经》之一。该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对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都有很大影响。

  • 相关推荐

【吴许越成原文翻译及作品鉴赏】相关文章:

晏子使吴原文翻译08-11

许行孟子原文及翻译11-30

孟子许行原文及翻译02-21

有关许行原文及翻译08-11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10-12

与吴质书原文翻译12-06

《劝学》翻译及原文鉴赏09-17

许金不酬原文及翻译08-17

过许州原文翻译及赏析04-01

杜甫作品《哀江头》原文鉴赏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