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作者: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①,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②,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③,其南涯曰温生④。大夫乌公⑤以鈇钺⑥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⑦,罗而致之幕下⑧;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⑨;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⑩,与吾辈二县之大夫⑾,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⑿,无所礼于其卢。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⒀,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⒁,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⒂,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⒃,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释】
①伯乐:指春秋秦穆公时善于相马的孙阳.孙阳,字伯乐,用以比喻善于发现人才者.冀北:冀州的北部,冀州在今河南,河北一带.
②东都:指洛阳.
③石生:名洪,字洁川,洛阳人.
④温生:即温造,字简舆,曾隐居王屋山及洛阳,后官至礼部尚书.
⑤大夫乌公:即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重胤.
⑥鈇钺:古代军中杀人的一种大斧,用来象征军权.
⑦罗:捕鸟的网.
⑧幕.指帷幕,旁边的叫帷,上面的叫幕.军营没有固定的住所,所以称将帅官署叫幕府.
⑨尤:优秀的.
⑩百司之执事:婉指百官.
⑾二县:指东都城下的洛阳县,河南县,当时韩愈任河南县令,所以称"吾辈二县之大夫".
⑿缙绅:本指官员的衣饰,借指仕宦.
⒀南面:指君主.古代以北为尊,帝王坐北向南.
⒁縻(mi)系住,这里指束缚,羁留.
⒂后所称:指石生,温生被选走,使河南人才空虚.
⒃留守相公:指东都留守郑馀庆.
【译文】
伯乐一走过冀北的郊野,马群就空了.那冀北的马在天下是最多的,伯乐虽然善于相马,又怎么能够使马群为之一空呢?解释的人说:“我所说的空,不是没有马,是没有好马。伯乐识马,遇到好马就把它挑了去,马群中没有留下好马了.假如没有好马了。即使说没有马,也不是虚夸的话。”
东都洛阳,本来是士大夫的`冀北,怀有才能,深深隐居而不愿为官换取俸禄的人,洛水北岸的叫石生,洛水南岸的叫温生。大夫乌公,凭着天子赐给的斧月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人才,以礼为工具,将他罗致到幕府之下。没有几个月的工夫,又认为温生是人才,于是让石生作介绍人,以礼为工具,又将温生罗致到幕府之下。纵然东都确实有很多才能出众的人,早晨挑走一人,选拔其中最优秀的,晚上挑走一人,选拔其中最优秀的,那么从东都留守,河南府尹,到各部门的主管官员,以及我们两县的大夫,政事有不顺利之处,事情有疑惑不解之处,又到哪里去咨询从而妥善处理呢?士大夫辞去官位而闲居里巷的人,同谁去交游呢?年轻的后辈,到哪里去考察道德,询问学业呢?东西往来,经过东都的官员,也不能在他们的居处以礼仪拜访他们了.人们以这样的情况而称赞说:“大夫乌公一镇守河阳,东部处士的茅庐中竟没有人了!”难道不可以吗?
天子治理天下,他所托重和依靠的人,只是宰相和将军罢了。宰相在朝廷为天子求贤人,将军在幕府为天子求得谋士和武将,这样,设想内外得不到治理,是不可能的了。我羁留此地,不能自己退而离去,想靠石生,温生的帮助直到告老归去。现在他们都被有权力:的人夺去了,我怎么能不耿耿于怀呢?温生到了那里之后,在军门拜见乌公时,请以我前面说的关于宰相将军选拔人才的话,替天下道贺;请把我后面说的关于把我对他选尽东都贤人的私怨告诉他。
留守相公第一个做了一首四韵八句的诗来歌颂这事,我便趁势发挥他的意思写了这篇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原文06-12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原文及赏析06-11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原文及鉴赏06-11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原文及翻译04-05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阅读答案09-17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6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09-27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阅读答案及翻译07-13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人教版高一必修)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