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寻大龙大龙湫原文及翻译

2022-09-19 古籍

  在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寻大龙大龙湫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释

  ①摽:把持。

  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

  ③暴:施加恶行,欺侮。

  译文:

  八月十四日,我进入了雁荡山,按照图记来找名胜古迹,发现十处有七处已经荒芜废弃了。向各位僧人打听,都说:“那些开辟这里的人都是些不寻常的人。后来平庸的人继承了这里的所有权,有的人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否则就苦于这里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所以可找到的通往胜迹的小路很少。”经过华严寺,鲍甥率领大家登山去找,我在山下休息。有人说:“龙湫或许还能找到。”于是就在能仁寺住宿。

  第二天清晨,抬轿的人不约而同地用路途险峻遥远作借口推辞。我说:“暂且前往吧,等到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我们沿着溪涧走了三里就接近了龙湫庵,完全没有一点危险艰难的。到龙湫庵,僧人到别处去了。打柴的人为我们指明了通向龙湫瀑布的道路方向,又往前走了半里多,茂密的杂草遮盖了道路,抬轿的人说:“这里面都是毒蛇害虫,遇到它们,情况严重的就死亡,轻的受伤。”我们很不如意地回来了,回来后发现老和尚在门前。他问我们回来的原因,知道缘故后笑着说:“哪里有走了二千里,距离目的地很近了,到了崖边却要返回的呢?我替你在前面领路。” 老和尚拿着小竹竿,仆人李吉跟着他,经过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丛就用手分开用脚踩下。抬轿的人安然地步行一里多,路稍微变窄,就把轿子丢在地上,说:“过了这里山势就会变得陡峭逼仄,绝对不能往前走了。”老和尚说:“您不要怀疑,只要跟着我的脚印走就可以了。” 鲍甥在前面一边拉着我一边带路,走过了几十步,就发现杂草慢慢地变稀疏了,道路变平坦了,远远地看见瀑布。又往前走,我们并排坐在岩石下,过了一段时间才回去。轿夫在草丛中很舒适地坐着,并用一些俚俗的话抱怨和谩骂老僧:“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要记住这篇文章哦: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原文及翻译,如果喜欢,可以经常来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作品鉴赏

  这是一篇游记,记述游览大龙湫瀑布的经过。大龙湫瀑布,在浙江乐清县的雁荡山中。瀑布飞洒三百丈,为雁落山的奇观。瀑布旁有许多唐宋时摩崖石刻,是著名的名胜古迹。作者雁荡山之游,同时也寻找到了大龙湫瀑布。

  这篇散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文中突出了一个“寻”字,极少描写所寻游的山水,通过记叙在寻游大龙湫瀑布的过程中,舆者诳言路途险远难行,老僧识破舆者,指引道路等情节。作者一行后来在老僧的带领下找到了瀑布,因此作者在结尾领悟到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的大道理。“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孔、孟、程、朱皆困于众斯舆”的感叹,是文章结尾缘事明理的地方,作者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今流行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这正是方苞散文创作的特定模式,即不管写事写物,都要从所写事物本身发据出某种思想内涵,这种思想内涵又总是与他所推崇的儒家说教和程朱理学相联系。

  雁荡一绝的大龙湫瀑布,前人记游所写已多,写出新意已难。作者避开写瀑,而写寻瀑,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游记最后也是用了“缘情事以为波澜,别求义理以寓襟抱”的笔法,借以扩大其社会意义。文章结枃谨严,虚实精当,风格雅洁,叙事不失生动。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崔小敬《江南游记文学史》:“《记寻大龙湫瀑布》是体现桐城派特色的一篇名文。是方苞‘义法’说的集中体现。”

  作者简介

  方苞(1668~1749年),清代散文家。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进士。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文字狱牵连入狱,得人营救,两年后出狱。后官至礼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当时颇有影响。主张写文章应讲究“义法”,“义”指文章的内容,要符合封建的纲常伦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结构条理,语言雅洁;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所作文章多宣扬封建礼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义。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

【记寻大龙大龙湫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大龙湫记原文及翻译03-29

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原文翻译06-16

关于大龙湫记原文及翻译02-17

关于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原文及翻译06-18

大龙湫原文及翻译袁枚04-01

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答案及翻译06-12

《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训练05-05

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07-01

《大龙湫记》文言文原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