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2022-08-09 古籍

  采桑子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另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西湖依然是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

  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样子,以此形容飞扬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歌筵。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帘子。

  赏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十首《采桑子》中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艺术境界。而词人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好”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复杂微妙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畅适。首句说“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美趣。这种春空之后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独到之处。

  全词取境典型,叙事抒情结合。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

  采桑子欧阳修赏析

  作品介绍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抒写的是词人追述往年知颍州的经历及归颍而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充满了怅惘与悲凉之感。全词运用故典、化用成语,语言清新质朴、清疏隽朗。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赏析

  这是《采桑子》第十首,与前九首仁要写景物、叙游赏不同,这一首主要是抒情,而且抒发的感情已不限于“西湖”它既像是颖州西湖组词的抒情总结,又蕴含着更大范围的人生感慨。

  词的开头两句,就是追述往年知颍州的这段经历。这里特意将“拥朱轮”知颍州和“爱西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故老而弥笃;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突然从过去“来拥朱轮”一下子拉回到眼前。这二十来年中,他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行政职务),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不但个人在政治上屡经升沉,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贵正如浮云变幻,既难长久,也不必看重了。“富贵浮云”用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之语,这里兼含变幻不常与视同身外之物两层意思。从“ 来拥朱轮”到“俯仰流年二十春”,时间跨度很大,中间种种,都只用“富贵浮云”一语带过,许多难以明言也难以尽言之意尽在其中了。

  “归来恰似辽东鹤。”过片点明视富贵如浮云以后的“归来”,与上片起首“来拥朱轮”恰成对照。“辽东鹤”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事见《搜神后记》。

  “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这三句紧承上句,一气直下,尽情抒发世事沧桑之感。这里活用典故,改成“城郭人民,触目皆新”与刘禹锡贬外郡二十余年后再至长安时诗句“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用意相同,以突出世情变化,从而逼出末句“谁识当年旧主人”。欧阳修自己,是把颍州当作第二故乡的。但人事多变,包括退居颍州后“谁识当年旧主人”的情景,又不免使他产生一种怅惘与悲凉之感。

  此词以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诗化语言和清疏隽朗的风格,抒写了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州及归颍州而引发的人生感慨。但这词在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中,却几乎是绝响。因为欧阳修的这首词,可以说是完全诗化了。特别是下片,运用故典。化用成语,一气蝉联,略无停顿,完全是清新朴素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这种清i疏隽朗的风格、对后来的苏词有明显影响。

  名家评价

  夏敬观《吷庵词评》:“此颖州西湖词。十词无一重复之意。”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宋之乐曲》:“宋人宴集,无不歌以信筋,然大率徒歌而不舞,其歌亦以一闽为率。其有连续歌此一曲者,为欧阳公之《采桑子》凡十首;赵德麟《商调蝶恋花》,凡十首,一述西湖之胜,一述会真之事,皆徒歌而不舞,其所以异于普通之词者,不过重叠此曲,以咏一事而已。”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 相关推荐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10-28

采桑子欧阳修词语及翻译12-01

《采桑子》宋欧阳修翻译04-27

采桑子原文及翻译08-04

采桑子宋欧阳修古诗翻译10-09

浣溪沙欧阳修翻译原文11-10

采桑子原文加翻译07-27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04-03

《采桑子》的原文翻译及赏析03-18